引子
●引子
中国历史上,有六大着名王朝,也就是汉、唐、宋、元、明、清。一般地说,这几个朝代都有共同的特色:一是大,二是老,其疆土辽阔,寿命也长,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几姓王朝,连番地走马登台,法统相接,治乱相续,绵延下来了一部堂皇的中国古代史。
这六大王朝中,有五个,起码在开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功赫赫,威震八方,四夷来服。在国号前加上一个“大”字,是用不着扭怩的。
唯一有问题的,是其中的“大宋”。
这个宋朝,文事繁盛,堪称古代第一,但武事却是一塌糊涂,弱得要去“服四夷”……谁都能当他的爷爷!
后人不免疑惑:同是中原王朝,宋何以独独积弱?是缺少名将,还是不出忠臣?都不是。中国历史上,一文一武两位“古今完人”……岳飞和文天祥,就出在大宋,两人为大宋的名臣谱系挣足了面子。其他虽然不及他们有名、但忠勇才干不亚于他们的,大有人在!
本书的主角……大宋宰相李纲,就是这个英雄图谱上极为耀眼的一位。他是一个文臣、一位官宦家庭出身的书生,但他的正气、他的忠勇,他在一片失败气氛中所创造出来的抗敌奇迹,一点儿也不输于万古名将岳飞!
他是大时代的激流推出的民族英雄,是大宋朝精英分子中难得的明智之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有骨气的人物之一。
“李纲”,这两个字,越是在世风颓靡的时代,越是应该大写、大写、再大写。
……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后人仰视和敬畏的完美之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巅峰人物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能在一生中,做一事如李纲、发一言如李纲,则可无愧于天生我们这一副皮囊!
历史的长河浩荡无尽,淘洗过无数过客,像李纲这样能激励后世、永为楷模的人,我们大概永远不嫌其多,只恨其少!
回首往昔,我们这个民族在以往的几百年中,坎坷多难,历尽劫波。而我们赖以延续、赖以重生的唯一精神支柱,恐怕不是什么别的,而是顶天立地的四个字……礼、义、廉、耻。
在我们的祖先中,能称得上这神圣四字之化身的人物,恐怕不多。
但是,在一片污浊委琐之中,只要有一个如此光风齑月的人物,就能激发起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无限信心……正义永存,天道常青!
在历史上,英雄往往与多难的时代相伴,李纲也不例外。他同样也是个“生错了年代”的人。
如果大宋是个文武皆备的强盛之国,那么,也许李纲终其一生会是个豪门公子、翩翩文士,然而上天“成全”他,让他生在了一个国难当头的年代,并且奇迹般地将他推进了金戈铁马的大旋涡中心。
作为一位震烁古今的英雄人物,李纲的突然崛起,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
但是,他也同样逃不脱英雄人物在我们这个民族中以往的宿命……总有懦夫、小人、卑劣之徒来遏制他、毁灭他!
李纲,这位大宋赫赫有名的宰相,其实他的宰相生涯,短暂得实在令人心痛!
他生命的熊熊火焰,过早地暗淡了下去,直至抑郁而终。
对此,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理解。
……在历史的暗角里,永远有一双卑鄙之手是专门扼杀英雄的,这就是无数人感叹了无数遍的“历史铁律”。
渴望坦途的步履,每每却只能踏入泥淖!
政治,竟然成了阴谋的同义词。
我们后人,只能扼腕叹息。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期盼……愿仁人志士的悲剧在现代永不再演!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李纲这位悲情英雄,我觉得有必要在本书的开头,花费一些笔墨,来谈谈大宋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化史。
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纲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至关重要。
好了,我们就此言归正传……
大宋·开国就很烦恼(1)
●大宋一开国就很烦恼
说来,大宋的国势疲弱,武力不振,被北方强敌欺负了几百年,直到最终被欺负死,那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稍知历史的人一般都知道:五代后晋的石敬瑭想做皇帝,资本有点儿不大够,就做了一笔“公平交易”,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朝),以换取“大辽”的支持。
燕云十六州那是什么地方?是中原北方的屏障,国之长城!燕云一送人,那就等于把房子拆掉了一面墙,大敞四开,北方邻国的铁骑南下,从此不费吹灰之力。大宋的烦恼,早在那时就已命里注定了。
到后来,后周的柴世宗全力北伐,可惜只收回了三州就英年早逝。再往后,光复的任务,就传到了大宋皇帝的手里。
以上说的是先天不足。待大宋打算来收拾旧河山的时候,问题就是后天不足了……连着几任皇帝在北伐问题上,都有重大失误。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看看四周都是割据政权,“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他睡不着了,要一个一个地收拾。掂量了半天自己的斤两,没敢去动北边的“北汉”,因为北汉后面有大辽撑腰。他和宰相赵普在一个风雪夜,在赵普家中吃着火锅,商定了平定天下的战略,那就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他这一偷懒,埋下了致命伏笔,等把南边的软柿子一个一个地捏完,老天不给他时间了。某日深夜,宋太祖正和弟弟赵光义聊天,忽然暴死,留下了一桩“烛影斧声”的悬案。
弟弟赵光义即位,当了宋太宗,当仁不让地开始北伐。太宗组织的北伐一开始很顺利,辽朝的地方官望风而降,百姓更是“民怀二心”,心向大宋。
不过,等宋军困住孤城燕京后,情况突然有变。
燕京就在今天的北京西南,是大辽的陪都“南京”(辽的首都是上京,也就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在燕京围城战中,宋太宗煞是神勇,亲登战车,近城督战。眼看再有三天就能拿下了,没想到,辽大将耶律休哥率了大军来援!
大辽援军从天而降,宋太宗千算万算没算到这一步,只好硬着头皮过招。
两军在城外高粱河摆开阵势决战。一开始,是宋军打得好,辽军勉强支撑。可是,耶律休哥眼尖,一眼看见宋太宗就在阵中指挥,位置前出,于是命令主力:别的不管,直扑宋太宗的卫队!
辽军的这一手,是古代的“斩首行动”,打得宋军乱了套,一下竟把整个宋军的队伍击溃。一万多宋军战死,其余的狼狈溃逃。宋太宗侥幸突围,偷偷坐了一辆驴车脱离前线,跑得灰头土脸。
这就是着名的“高粱河之败”。
四年后,老天又给了大宋一次机会,大辽的皇帝死了,儿子即位,才12岁。皇后萧燕燕升格为太后,临朝摄政,是为萧太后。这时候的大辽,各方面都很不妙,正是所谓“主少国疑”之际……当国的是孤儿寡母,勋臣贵戚各握兵权,都在看笑话。
宋太宗赵光义获得了这个情报,犹如服了兴奋剂:高粱河之耻,今日终可得报!于是在大宋雍熙三年正月开始部署,开春三月,发三路大军攻辽。
这次摆下的阵势,对幽燕是志在必得。东路,主帅曹彬,统军十万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这是准备拿下幽燕的主力军。中路,主帅田重进,从定州(今属河北)出发,直取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主帅潘美,副帅杨业,出雁门关,旨在拿下云、应二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应县。
大宋·开国就很烦恼(2)
这次宋太宗没有亲征,也许是上次坐驴车坐怕了,不敢再冒险,但是部署得却极为周密……东路曹彬这一路,虽是主力,却要求他们一开始要慢慢走,牵制住辽军的主力。而最先发起攻击的,则是西路和中路,待两路一得手,辽军必慌,要赶着去燕京西南防堵。这时候,东路再发力北上,三路汇合,致使敌人顾此失彼,好一举拿下幽燕。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仗,又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极其窝囊,只成就了英勇殉国的“杨家将”。在后代的章回小说、戏曲与评书里,西路军副将杨业,演变成为“杨令公”、“杨继业”,被民间艺术家们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民族,若败了一仗,是一定要说上一千年的,不然解不了心头之恨!
太宗赵光义也算是行伍出身,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不可谓不勇。但是很不幸,他在军事战略上遇到了天敌。这个天敌,就是大辽太后萧燕燕。
听“萧燕燕”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位淑女。不错,萧太后的确是出身高贵的女子,系宰相之女。可是她还有另一面,史称她“习知军政”。她和赵光义下了一盘大棋。看得出,她对军事可不是一般的习知,而是堪称战略天才。
萧太后执政后,迅速调整了人事,收拢兵权,重用能人,很快做到了君臣和谐、上下同心,赵光义得到的那个情报,其实早已过时。面对宋军的来势汹汹,萧太后自然有办法对付。
她早看破了宋军摆下的迷魂阵,认定了宋东路军曹彬才是主力,一定要全力以赴干掉,其他两路,偏师去应付就行了。
这才叫:大战未开,胜负已见!
起初,宋军又是打得漂亮,中、西二路军夺关斩将,势如破竹,连下蔚、寰、朔、应、云诸州,两路大军都达到了战略目的。
此外最关键的东路一军,也顺利攻克固安、新城,继而拿下涿州(今属河北),逼到燕京的鼻子底下了。辽各城守将投降的投降、被擒的被擒,辽军士卒被俘的有上万人。
形势大好。可是,老天照顾大宋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萧太后的宠臣、大辽的名将耶律休哥又出场了,战事随之发生逆转!
最先处境不妙的是大宋曹彬的东路军,他们一打就打到了涿州,因为进军太顺利,以至粮草不继。在涿州呆了十日,只好又退回雄州等粮草……打了半天,白打了。
宋太宗得报后大怒,认为大敌当前,主力大队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失策之甚也”。立即派使臣赶往军中,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冒进,而是沿着白沟河与宋将米信会合,待中、西两路军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后,再与两军会师北上。
历史的大转折,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实际上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并没得到执行。曹彬所部诸将一听说中、西二路连战皆捷,都坐不住了,争相请战。大家说:形势这样大好,我们怎能做落后分子!曹彬作为一路统帅,竟然压服不了众人,只得再次率部北进涿州,粮草不够,也顾不得了。
这时候东路宋军的当面之敌,就是大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休哥的队伍人数并不多,他便避免与宋军决战,只是在夜里派轻骑骚扰宋军,白天以精锐部队列阵,威吓宋军,搅得宋军筋疲力尽。
宋军因为粮食不继,在白沟迟滞了一个月才继续北进。就在拖延的这一个月里,攻辽的黄花菜可说是彻底凉了!一是宋军士气大不如前;时值天气炎热,将士体力消耗大,渴了连水都没得喝,到达涿州时全军已疲乏不堪。二是萧太后亲统援军从幽州赶来,进至涿州以东的驼罗口,夺回了固安,辽军的兵势大大超过宋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宋·开国就很烦恼(3)
曹彬见粮草将尽,在涿州根本没法固守,而野战的话,又怕被辽军主力合围,便急忙下令,冒雨撤军。
可是萧太后怎么能让你们跑掉?她派出精锐骑兵,在大雨中紧追不舍,终于在岐沟关追上宋军,一古脑的包了饺子。曹彬、米信各率亲随奋力突围而去。抛下那可怜的十万宋军,溃散奔逃,一直被追至拒马河,死伤无数。
另外还有好几万宋军作为后援集结在沙河边,此时也都得了“恐辽症”,听说辽军来了,都望风而逃,光是自相践踏和掉进河里的,就死了过半,岸上遗弃的兵甲堆积如山。
东路主力这一败,仗就没法打了,宋太宗只好叫各路都撤兵。其中要求西路军退回代州(今山西代县),并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户南迁。
但辽军可不会让他们就这么轻松地退走。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斜轸等,率领精锐十余万人来攻;到六月,夺回了寰州(在今山西朔县东)。
这下西路的宋军犯难了:强敌逼近,寰州丢了,余下三州的老百姓怎么迁移?尤其朔州当敌,想平平安安转移老百姓,更为不易。杨业向潘美、王侁等人建议说:辽军势大,不可与战,可密告云州、朔州守将作出攻击寰州的样子,我军也前进至应州(今山西应县),辽军必然全军赶来决战。此时朔州(今属山西)吏民就可趁机直入石碣谷,再派强弩手千人封锁谷口,以骑兵在半途接应,则三州之众可安然撤回内地。
这是好主意,但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王侁主张,列出堂堂正正之阵,去朔州接应百姓,有几万精兵在手,还怕他辽军不成?他还对杨业说:“你素号无敌,今见敌而逗留不战,岂非有他志?”
他这话说得十分恶毒,因为杨业是北汉降将,“岂非有他志”是暗讽杨业又想投降。杨业受不了这个,负气决定冒险出征。他流着泪对潘美说:“今诸位责我避敌,我当先死于敌!”临行前,他要求潘美等人率军在陈家谷口(今宁武北)接应。
辽军主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兵发,就设伏兵于半路,与杨业一接阵,便佯装败退。杨老将军千虑一失,中了诡计,冲进了人家的伏击圈。自午至暮,苦战了半天,杨业才率部从朔州南三十里的狼牙村退至陈家谷口,实指望潘美、王侁在此接应。哪知道这两人在这里等了半晌,没见杨业退回,“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兴冲冲地“追敌”去了。
此时辽兵蜂拥而至。杨业在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知道今番完了!
杨业的残部此时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但下属士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