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呼澳星发射成功列于1992 年10 月20 日安全抵达西昌发射场。1992 年12 月21 日晚,“长二捆”火箭将“澳赛特BZ ”卫星发射升空,在火箭起飞47 秒时,位于火箭顶端的“澳星”突然起火,将火箭的整流罩炸开,造成卫星部分损坏。“澳星”上天后失踪,各国专家得出共识,并不是中国的“长二捆”火箭出现了故障,因为中美专家都观察到在“澳星”的预定轨道上,有卫星的残余部件,估计为卫星的发动机部件,而把“澳星”残余部件送入预定轨道的正是“长二捆”火箭正常工作的第二级。
专家特别强调,当卫星意外爆炸产生振动,有效载荷重量减轻的情况下,中国“长二捆”却能自动调整好姿态仍按原计划程序正常飞行,将“澳星”爆炸后的残余部分送入预定轨道。
1994 年8 月28 日,“长二捆”火箭终于把澳星B3 成功送上太空。至此,中美双方在1988 年n 月签订的发射澳星的合同,胜利完成。
“长二捆”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首次突破助推火箭的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 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长二捆”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由于它首次采用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运载能力,以此为基础,中国航天人最终研制出用于载人航天的“长征二号F 〃 火箭,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7 航天人心中的王永志
1992 年9 月21 日,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上马。经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大力推荐,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在研究院主持工作的“七五”期间,在院党委领导下,团结率领两万多名员工,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研究院第二次党代会的要求,将研究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器的研制基地,军民结合,多种经营的科研生产基地,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文明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一、“长征三号”火箭4 次成功发射国内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国外用户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二号丙”火箭5 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2 次分别为法国、德国提供搭载服务。
二、新研制的“长三甲”火箭完成五大系统的匹配试验,氢氧发动机试车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研制大型大推力火箭开拓了道路。
三、开拓了国外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同澳大利亚、阿拉伯国家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这些合同已开始执行。
四、民品生产从找米下锅到建点上线。汽车电控喷油系列研制成功,与一汽签订开发协议,烟草机成交额达亿元以上。根据国家与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向行业化、系列化、高效益方向发展。五、大型火箭、小型航天飞机完成概念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
六、为解决队伍老化问题,5 年间接收、培养研究生456 人,大、中专生!702 人,青年工人504 乙人,选送青工培训轮劝人。其中28 人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人被破格晋级升职提拔。5 年投入技术换代更新设备乙.盯亿元,重点放在配套型号的技改项目。先后完成振动塔、计量塔、设计科研楼等42 个单项工程。
七、自筹资金2596 万元,新建宿舍楼3 。。。多套。建成沿街街心公园、厂区休闲公园,绿化厂区面积61 万平方米,解决全院宿舍楼的生活用气,使两万职工告别烧煤。一步到位解决职工乘车难,打电话难,子女入托难等问题,增强了全院人心的凝聚力。从出口收益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修建长征宾馆、图书馆、中华航天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足球场等设施,改造了院区、厂区几道营门和公路。
“七五”期间是研究院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坚持航天为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五年,初见成效的五年。
王永志虽然离任踏上了新的更重要的统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岗位,但他发自内心留给研究院的临别赠言,却铭记在研究院职工的心中:把火箭搞上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永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