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肉般的程序化的意味了。所以,我们需要深厚的定力将生活中的压力调到一个适当的范围——我们需要不间断的适度的压力来刺激千万根或脆弱或麻木的神经,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突围中,演绎着生命的强大与敏锐。
精神世界的“贫血症”(1)
精神世界的“贫血症”
这是一个多书的年代。每一次走进书店,你总能看见分门别类的书籍被整整齐齐地摆在半丈高的书架上,说是浩如烟海也毫不为过。北京图书大厦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有时候会让书店看起来比购物中心更热闹,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热爱知识比喜爱漂亮的衣服更多一些了呢?
“我喜欢的书,看时特别小心,外面另外用纸包着,以免污损封面,不喜欢的就不包”,这可以算作是女作家张爱玲的一个优雅的习惯。我想,大凡是对书有如此感觉的人才能算是爱书,即使这样,也并不能证明其爱好看的书胜过于漂亮的衣服。所以,在这个多书的时代里,精神世界的空虚寂寞实在是不足为奇的;书城里络绎不绝的景象,更说明了在精神孤独的时代里,人们企图自救的强烈渴望。#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但是,面对大多数惺惺作态的阅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读书方式,还是会让我们觉得好笑。不得不承认,带有功利性、目的性地读书,恐怕只会让价格不菲的书籍变得一文不值。
这就是为何在这个多书的时代里,整个人类还是患上了精神世界的“贫血症”。有些人显然要质疑——虽然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但不吃饭不会贫血,这跟书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书只是一个方面,附庸风雅地读书正暴露出来大多数人“贫血”的本性——不真实。
自私、冷漠、贪婪、麻木……这些描述现代人精神状况的词语,刺眼醒目,却不胜枚举。无论生活贫苦富贵,每个人都不可逃脱的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叩问。这个世界远没有你儿时想象的那般美好,越成长、越成熟,越要深深陷入人性的种种矛盾症结中,无法自拔。
你可曾亲眼见证家族集团内部的虚情假意,可曾亲身体会职场风云中的尔虞我诈……当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电视剧里的剧情,赤裸裸地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人性的自私、冷漠,甚至是肮脏的一面,就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孤独、寂寞气势汹汹地奔涌而来,正所谓,孤独是因为独自一人,寂寞是因为漠不关心。在人情冷漠的时代里,读书的人怎么能读懂书?精神的血管里怎么会不缺少温暖而鲜活的血液?
精神世界的“贫血症”(2)
而当你倍感落寞之时,是奋力挣扎,继续追求阳光的炽热;还是会选择败给命运,成为另一个制造麻木冰冷的机器?随波逐流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真理却常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于是,当有一天我们能把别人的语言讲得清楚流利,却操着一口生硬羞涩的母语解释不清楚五千文化中的些许断壁残垣时,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根,但在移植的沃土上,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感到羞愧——这,也是精神世界的“贫血”。
如果非要给“贫血”下一个定义,那就该是一种缺失。倒不是缺失友爱、关怀…,从根源处说起,是缺少了稳定生长根基的因子——定力。诚然,科学家们将物质性作为存在的基础,但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显然是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当我们太注重物质,太现实,反而会看不清自己的本质,变得不真实。k米k花k在k线k书k库k ;book。mihua。net
缺失了定力,扎根于贫瘠土壤的人们会放大自己的苦难,他们以物质享受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时,精神的血液自然要流失;而对于“含玉而降”的幸运儿们来说,没有定力,就会因为环境的优越而过分放大自己的优势,殊不知仗势欺人的前提往往是狗仗人势。
孤独寂寞,只是精神“贫血症”的初期体会;麻木不仁,也不过是稍严重些的轻微贫血;而病入膏肓的“精神贫血”,莫过于“缺德”。当高铁、校车事件频发,当小三、二奶频频出镜,当食品问题的炸弹四处开花——我们不得不怀疑,人类这位贫血症患者的病情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晚期?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我们便开始陷入了“等待戈多”的尴尬困局中。精神世界的荒芜,似乎是任何人都无法挽回的整个军队的阵亡,但若真有定力,我们何不再造一个神呢?若真正拥有定力,在追求自由幸福的道路上,我们断然不该抛弃心中的信仰。只因土地的贫瘠,便背弃了家园和故乡——我们需要知道,离开就再也无法回来了。背井离乡的树,任凭枝叶如何繁茂,根系永远不会粗壮。
所以,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且给自己打造几分定力,守住一方心灵沃土。如此,才能不迷失于世俗的阡陌,终有一天,重返精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