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策-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趋势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平稳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告业、电视业等都呈现了高速发展。但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增速趋缓,出现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由于2004年以前缺乏具体统计数据,从2004、2005年的情况看,专家估计,2004年与2003年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10%,2005年的年增长率也大概为10%。2004年我国GDP的增速为,2005年为,因此,可以判断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增速要略高于当年GDP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文化产业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速度。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要明显高于GDP的平均增速。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美国在过去的24年里(1977~2001),版权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的平均增速也是GDP同期年均增长率的两倍。我国文化产业增长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方面来说,类似于20世纪*十年代那种需求集中释放的效应已经不复存在;从供给方面来说,由于体制原因、企业自身原因,我国文化产业供给能力的进一步增长受到了制约,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2)
如果说过去几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期、调整期。那么在“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就会突破平台,结束调整,呈加速发展态势。
  首先,从文化产品总需求角度分析:
  国内需求方面:未来十年,我国国民经济还会继续保持以年均8%到9%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宏观背景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 703美元,到“十一五”末这一数字将超过2 400美元,其中发达地区将达到6 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5 000美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我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国际经验显示,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际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国际市场对我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出口将大幅度增加。文化贸易在未来十年有可能扭转目前的巨额逆差,实现大致平衡。
  文化产业是“最终需求依赖型产业”(相对于中间需求依赖型产业),文化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相对于需求收入弹性小的产品),在人们收入达到一定层次以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以比收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就为我国文化产业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奠定了需求基础。
  其次,从文化产品供给角度分析:
  第一,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逐步到位,事改企、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极大解放我国的文化生产力,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保障和制度保证。
  第二,未来十年我国的技术进步会呈加速趋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于技术进步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会明显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为产业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
  第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的效应将在未来几年内显现出来。
  一个产业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的供求关系。如果既有旺盛的需求,又有充足的供给,那么,这个产业的快速增长就会由可能性变为现实。综合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可以预期,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摆脱目前平稳发展的态势,而进入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增长率会从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13%或更快的速度(我国文化部将“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指标定为15%)。从产业生命周期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整体上仍处在“成长期”,远未达到“成熟期”,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才是正常的。如果在这样一个速度平台上持续增长10年左右,我国文化产业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将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文化产业产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由目前不到3%上升到8%左右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趋势之二: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体地位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会呈加速增长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内部所有产业或行业都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实际情况是,有的行业发展慢,有的行业发展快,内部分化不可避免。以图书出版、报纸、电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体地位。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3)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传统文化产业占支配和主体地位,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就遇到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以其中最大的行业图书出版业为例,从1995年到1999年,我国出版社的年利润增长率分别是,,,。虽然在高位增长,但增速是逐年下滑的。近几年,传统文化产业部门更是显出“滞胀”的特点,不仅与新兴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低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资料表明,这些年我国图书出版的增长率一直较低,平均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2000~2005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而出版业图书定价总金额的年均增长率是。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出传统文化行业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经接近传统的几个产业部门。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动是衡量行业兴衰的最直观指标。从行业盈利能力看,电影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大多数电影制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图书出版业积压严重,已经出现信用危机;报业在2005年更是急转直下,收入大幅下滑,出现了全行业的不景气局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平面媒体能实现盈利的不超过总数的20%。
  其次,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疲态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增速惊人。过去,我国新兴文化产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附属地位。但近几年来,新兴文化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其中的两个代表性行业数字出版和网络游戏看:2004年底,我国互联网出版总销售收入达35亿,年均增幅达50%,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约250亿。IDG出炉的《中国游戏产业市场2006~2010年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21亿美元,2006年到201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要不了多少年,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将超过传统文化产业而占据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
  格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传统文化产业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消费偏好的变化。新兴媒体由于新颖性、互动性、体验性、便捷性、信息量大等优点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年轻一代获取资讯的渠道大多依靠网络等新兴媒体,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读者群已经呈现出老化趋势。有人戏称,“如果谁还在看报纸,就说明他已步入中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断言: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在读完最后一份报纸后将其丢弃。二是新兴媒体分流了报纸固有的广告市场。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替代品,而且是比传统媒体优异得多的替代品,它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
  深层原因则是体制原因。传统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体制比较僵化,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弱;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功能,监管过严,限制太多;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关系不顺,管办不分、以办代管以及政企、政事不分;国有文化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结果事业不是事业,企业不是企业,产权单一,公司治理结构落后,包袱沉重。这种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束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则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受传统体制束缚小,机制灵活,自主经营,适应性强,富有竞争力。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4)
当然,传统文化产业的衰退是相对的,是在文化产业比例中的下降,而不是绝对值的下降。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电影、报业等的普及率、市场饱和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试想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看5次电影,我国每人平均5年看1次电影),这有很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产业只有突破体制束缚,改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在未来才能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之三: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竞争的趋势
  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是产业演变的重要标志。在一个产业形成阶段,是众多小企业共存的组织结构;到了成长阶段,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到成熟阶段,是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存的垄断竞争格局;到衰退阶段,是少量大企业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这是产业组织演变的一般规律。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在成长阶段,产业组织结构“小、散、乱、弱”问题严重。以出版业为例:美国出版业的集中度介于中集中寡占型和低集中寡占型之间,1993年美国出版界CR4为30%、CR8为52%、CR20为。近些年来,随着传媒业并购的加剧,集中化程度明显提高,美国前20家大出版公司的收入占美国全部出版业收入的85%以上。而国内出版产业集中度还属于原子型,CR4一直维持在6%左右,CR8维持在10%左右,CR20维持在20%上下。其他行业的组织结构也大致如此,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还远未达到成熟程度。
  但这种组织结构是不可能长久的。有两股力量在促使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变革:一是市场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所谓市场力量,就是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竞争中实力强的企业通过自身的滚动和对其他企业的并购行为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集中度就会不断提高。所谓政府力量,主要是产业政策的作用。因为“小”而“散”的产业组织,必然导致产业内过度的、无序的竞争,不利于产业成长,也不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论从文化安全角度,还是从提高国际竞争力角度,政府都会有意识扶植大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而这正是目前我国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我国政府一方面实施“集团化”战略,对培育文化企业集团不遗余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集团成长,甚至不惜用“拉郎配”的手段撮合企业联姻。虽然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成长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也有积极作用,那就是大大缩短了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化的进程。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大型文化产业类集团企业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团15家,发行集团6家,报业集团41家,期刊集团1家,广电集团13家,比较典型的演艺集团5家,比较典型的文化产业集团数十家。我国政府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果。另一方面,为了克服过去“小而全”的倾向,我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集团化趋势是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相对于高度离散的组织结构来说,集团化趋势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它对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关联度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5)
正因为集团化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可以预见,我国文化产业集团化的趋势还将继续。随着文化产业不断成长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让位于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活动将更加频繁,并购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跨国并购也将出现。预计在未来十年内,我国文化产业的每个行业都会形成十个左右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有可能出现若干个类似于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经营模式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的传媒巨头、娱乐大王。其结果,必然形成以大企业(企业集团)占支配地位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市场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与巩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相当有利的。当然,文化产业组织有其特殊性,它与规模效益特别明显、集中度特别高的产业如汽车、飞机、电信、石油等还是有区别的。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小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永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趋势之四:企业空间聚集加快,产业发展呈现簇群化趋势
  产业簇群(industry clusters)是指一群具有竞争性、互补性或互相依赖性的企业或行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产业簇群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
  第一,产业簇群具有规模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簇群深化了劳动分工,实现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导致了参与分工的所有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簇群内部同质企业的密集分布、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合作,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是典型的学习型群体,能产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