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策-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龋头帕松缁嶙灾骱透鋈俗杂傻目占洌辉诘痴叵捣矫妫右豢甲非蟮痴挚侥壳肮岢怪凑楦蠓绞剑ü膊沉斓挤绞降谋涓铮酝技跎僬扯杂谡芾砉痰母缮妫Vふ婪ㄐ姓辉诹⒎ㄌ逯粕希忧咳舜蟮牡匚唬晟迫舜笾贫龋浞址⒒悠淞⒎ㄗ饔茫辉谥醒胗氲胤焦叵瞪希┐蟮胤降淖灾魅ㄏ蓿还睦┐濉按迕褡灾巍焙统鞘械木游岷蜕缜橹姆⒄梗⒒臃钦橹淖饔茫鹊取�
  当然,变化还有很多方面,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但是,这些变化的每一个方面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权力结构问题: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还需要调整。
  (2)责任政治问题:虽然废除了终身制,但基于选举和组织政府的责任政治还远未真正建立起来。
  (3)民意体系问题:人大的立法权得到了较大的体现,但人民代表的质询权、监督权、罢免权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效力;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也需要健全和完善。
  (4)社会管制问题:虽然扩大了社会自主和个人自由的范围,但政府垄断和管制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依然比较严重。比方说,户口管制最近一直受到批评;电力、电信、石油、航空、金融、媒介以及其他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行业的非市场或不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制约着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制造了社会的不公。
  (5)社会自治问题:一方面,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人们希望“第三部门”能够加入到政府管理中,以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但另一方面,自治组织的“政治化”又可能对政府权威构成挑战和威胁。
  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今后进一步改革的任务,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人们就中国今后的改革方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党内*、加强公民社会建设被认为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1)
执政党党内*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
  ——基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的启示
  汪永成 黄卫平
  *同志曾说过:“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建设,也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能脱离自己的党情、国情去发展党内*,也不能以不适合党情、国情为借口把其他政党的*经验拒之门外。只要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就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党内*的一般经验。
  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是一个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外在动力,作为非竞争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任何政党都要不断地强化和完善自己,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的政党自身建设的动力、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西方政党的多数活动是围绕选举而展开的。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外部压力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由于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竞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执政,关系到政党各项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自己所代表和维护的社会群体、阶层或阶级的利益,因此,竞选过程实际上是争夺执政权的过程,是维护或扩大自己(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人民挑选的过程。而关系竞选成败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的政治竞争力。西方主要政党为了在竞争性的“政治市场”上提高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纲领、政策主张以及本党候选人的竞争力,都必然自觉不自觉地以“政治市场”为导向(实际上是以选民的意愿和偏好为导向),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内决策机制建设和干部选拔制度建设。也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政治产品(政策主张、政府候选人)供选民选择。环视世界各国政党,那些能够长期执政或多次执政的政党,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墨西哥的国家革命制度党,都是一些善于完善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政党;个别丧失执政地位的政党,也都与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党虽然很少专门强调自身建设问题,但竞争的压力却正是它们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同时,由于竞争的压力和竞争的需要,它们往往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地加以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在竞选中落败甚至是一些政党反思自己、完善自己的契机,许多实质性的改革措施正是竞选失败后推出的。
  对已经掌握政权的非竞争性政党来说,加强自身建设的动力与竞争性政党是不同的。在执掌政权之前,这些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必然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因为残酷的*环境使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时时面临威胁,为了使政党组织不因自身的问题而遭受失败,必须在各个方面强化自己和完善自己。这些政党后来之所以能够夺取*的胜利,成为执政党,就说明它们本身是具有政治竞争力的。但在执政以后,这些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其他政治派别的批评没有了,外部压力逐渐减弱,自身建设主要是基于政党属性、政治理想的一种自觉行动。这种自觉性如果不能保持持久稳定,自身建设的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2)
如何解决非竞争性政党自身建设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是任何长期执政的这类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说竞争性政党是在选民定期的选择和其他政党的竞争下不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竞争力的话,中国共产党则必须按照“*”的要求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因此,“*”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的要求实质上是人民的要求,是执政党对人民要求的回应与践行。换句话说,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是加强非竞争性执政党自身建设最根本的外在动力。如果党不能自觉地将这种外在动力转化为自觉的内在要求,在没有即时的政治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就可能丧失与时俱进地完善自己的内在动力。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提高执政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迫切性。
  内部*机制关系到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对长期执政的非竞争性政党来说,党内*更是党的生命
  任何一个政党要把自己的广大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就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其内部运作。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内部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原则。这主要表现为:党的决策均由党的权力机关讨论表决通过;党的干部以及党所推荐的各种公职候选人乃至党所提出的总统候选人等都由党内选举产生。如前所言,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作为“政治市场”的“厂商”,内部*机制是关系到其自身政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的党内*,就不能对公民的利益要求随时进行调查、收集和整合,就不能集中本党的智慧,也就不能保证在政治上符合选民意愿和形势需要的竞选纲领,就不能吸引更多的选民。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党内*,就不能保证把本党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员推举出来,那么在竞选中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击败。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一定程度内部的*机制,就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力量和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全力以赴地投入竞选。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内部实行*机制虽然有政治文化传统因素、政党阶级属性等因素,但主要还是在外部压力下保持自身生机和活力、提高自身政治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选择。
  党内*对提高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竞争性执政党来说,党内*更是党的生命,关系到其执政地位甚至生死存亡。一个掌握国家机器的执政党在没有即时外部压力、政治对手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党内*,就可能功能退化,执政能力式微,失误频频,丧失生机活力,就不能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乃至丧失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被人民所抛弃。
  只有充分的党内*,才能在全党形成*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党员才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充分表达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才能把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党的智慧集中起来。只有发展党内*,才能使全党始终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领导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党内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问题。苏共、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日本自民党等几个大党老党都是因缺乏*和*而丧失政权甚至*的。这些教训从反面揭示了“党内*是(非竞争性)党的生命”论断的深刻含义。 。 想看书来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3)
党内*必须制度化,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制度化水平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其制度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它们对于自身活动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原则,如决策制度、选举制度、经费筹集制度、纪律维护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等。即使有些政党对自身活动做出的制度规范不多,主要依靠一些惯例来规范,但这些惯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具有实际的权威和约束力,并且这些制度与议会*政治的一系列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相互配套,使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按章运行。
  *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而党内*制度化是党内*的根本组织保障,实现不了党内*制度化,就实现不了真正、完全的党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这种认识,在推进党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过去长时期里“*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离开*讲集中,*太少”的状况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实现党内*制度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从进一步推进党内*建设的战略要求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内*制度化方面,以下几个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制是党内*集中制最生动的体现,是党员行使自己管理党内事务权利的最主要渠道。当前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第二,制定党代会代表产生的详细规则;第三,明确规定必须按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第四,积极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二)创新权力监督制衡制度
  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政治竞争力政党的普遍特点。作为执掌国家公共权力的中国共产党,*现象蔓延的势头长期得不到遏制的现实说明,能否有效地对权力进行制度化的监督和控制,不仅是发展党内*的需要,也是对长期执政的一种严峻考验。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健全集体领导制度;二是在执政党内部建立适当的分权制衡机制。
  (三)严格任期制度与弹劾罢免制度
  西方政党普遍建立了任期制和弹劾罢免制度。*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论述中就已提出建立这类制度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完善党的任期制度、弹劾罢免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党的领导不仅要明确规定每届的任期,而且要进一步明确规定连选连任的届数和各级领导职务年龄的上限,以保持领导班子的活力和人才的顺利成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那种将弹劾罢免制视为西方资产阶级专利品的传统观念,引入弹劾罢免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之成为制约监督在任期间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机制。
  以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必须提高党内*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制度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必须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产生实际的激励或制约功能。有效的制度设计必须科学化、合理化,符合客观规律。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是制度运行有效性的保证。就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性来说,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4)
(一)提高*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
  程序是主体在作出某种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人类法治文明的实践告诉我们,程序性规范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实体性规范。有人指出:“在字面上看,斯大林为苏联制定的1936年宪法几乎是*权利的一个典范。”其言外之意是,没有操作性的程序安排,这些“*权利”全被虚化了,甚至出现集权专制。对政党来说,没有程序的党内*是缺少制度保证的空中楼阁。正因为如此,西方政党在其内部运作中非常重视程序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以英国保守党领袖选举制度为例,它详细规定了投票的方式(秘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