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小人物之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鹿鼎记:小人物之死-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九回
跳过

第二十回
第二十回独论白龙使钟志灵,因为他的死具有极强烈的悲剧色彩,他的死亡,也标志着神龙教事业不能取得成功。 

  白龙使钟志灵是神龙教创教的*,在数年的征伐中,渐渐占据了神龙教高层管理的位置,也有了自己的地位;但终于因为功高而为洪安通所猜忌,死在七名小孩的手中。神龙教的野心是吞并辽东,进而进取中国,但是,洪安通占据小岛之后就似乎没有了斗志,取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之后,就更加在后宫中打转了;但是,如此看洪安通那就错了,他并不是沉迷于后宫,他还是继续练功,可以说是深藏不漏,表面不动声色,内地使用新人排挤功臣,洪安通的神龙教俨然一个小朝廷。白龙使钟志灵属于旧派,应该属于洪安通猜忌的范围;他早有怨恨,精密部署,终于找理由将钟志灵剪灭,真是可怕;但是可怕归可怕,我决不觉得他聪明,只觉得洪安通的政治智慧大打折扣。 

  从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君王来看,开创基业时一定要忍耐,懂得包容,如刘邦对韩信;只有基业成功后。经过深谋远虑,才开始剪除功臣,如朱元璋,使用胡惟庸案、蓝玉党案,打击功臣势力。 

  洪安通显然不具备该种才能,首先,刚刚盘踞小岛,就开始剪除功臣;大收少男少女,制衡老字辈;挑起党政,伤了神龙教元气;对老字辈,全无恩德仁义,全凭暴胎易筋丸控制属下,属下虽然畏惧,但并不倾服;神龙教俨然一个白色恐怖基地;钟志灵的选择并没有错,但是,和洪安通这样的主子,他很倒霉。 

  可见和什么人交往很重要,钟志灵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所跟随的神龙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此,他死的很迅速,却也讽刺了神龙教,神龙教将更迅速的消灭在历史的尘埃;邪教势力不存,康熙的政权进一步稳固。

第二十一回
不论此回,跳过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二回,河北省王屋山王屋派出现了,他们一出现,御前侍卫葛通的小命可就没了。

  和大多数小人物一样,葛通也是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割了脑袋,葛通这个名字,用方言念出来,就像是割头,果然头就被割下来了。

  韦小宝赴少林寺公干,为了活跃军中气氛,开始赌牌玩骰子,当然即使如此,军中也要有人值班守夜站岗,这天晚上,当大多数侍卫陪着皇帝红人赌牌玩骰子的时候,葛通却在外边值夜,也就是这样的安排,他被杀了。

  说起来,葛通不像海大富,海大富有很多的篇幅去描写,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这样一个五品太监的性格:忠臣而狠毒,心机深沉而悲伤涟涟。

  所以葛通除了名字外,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我们猜测的事迹,好端端的一次朝廷公干的游山玩水,却让他的血洒在了河北这片土地,尽管我知道,他肯定不乐意。

  值得肯定的是,韦小宝应该为他申请了烈士抚恤金,他的内人和孩子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第二十三回
这回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小人物的死亡,所以不论。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四回是无比热闹的一回,这一回,康熙皇帝与顺治皇帝相会,伴随着顺治皇帝的舍身消业,黄教喇嘛和清政府正规军的激战,这一回可以说充满了血雨腥风,与23回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腥风血雨,给人的感觉是双方都很吃亏,黄教喇嘛高层得到顺治皇帝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的消息,便以重要人物在五台山的诱饵鼓动众喇嘛,经过千里跋涉来到山西境内,进而抢夺顺治皇帝;韦小宝歪打正着给康熙皇帝提供了情报,康熙皇帝打着巡幸的旗号派大军进入五台山,一场场一环环,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小说布局能力。

  但是这场战争,黄教喇嘛中有损失,政府正规军肯定有人员伤亡,大量小人物会消失在战争的烟云中,我不得不哀叹,一场无谓的战争。

  我们可以看看顺治皇帝的身份价值,值不值得黄教人士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抢夺。顺治皇帝按照官方的宣布早已逝世,即使为黄教人士所夺去,那么,康熙皇帝会想着去赎他吗?

  康熙如果去赎,那只能证明康熙不配做一个英主,因为康熙这样做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这种情况下,康熙只可能吞下苦果,宣称对方去抢夺到的只是一个假顺治,继而六亲不认的继续稳固他的江山,所以,这真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凸显了喇嘛的弱智。

  正因为是无谓的战争,那些死在这场战争中的许多小人物就更加郁闷,我们究竟打的是什么仗,真是的,就这样做了地下之鬼,呜呼哀哉,尙飨!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五回没有伤亡,但是长平公主九难出现在我们的视界。九难人如其名,经历了较多的磨难,按正史记载长平公主在国破家亡后,清政府待她也不错,不但赐给她宅子,还将她订婚的驸马周世显,“仍尚其主”,于是长平公主在北京城里度过了相对平稳的后半生。

  长平公主对于崇祯皇帝,的确是小人物了;这样一位公主,折射出皇权体制下去人性最为黑暗的一面。

  按照金庸小说的写法,长平公主有她公主时段的生活,外地出巡也摆足了架子,这点在鹿鼎记中也有反映,如当韦小宝给她准备各种精致素斋的时候,她也受之无愧,可见,公主的身份已经深入骨髓。

  无论如何,长平公主作为公主却死在了国破家亡的时刻,接下来就是九难了。他喜欢的袁承志远飘于外,她赖以生存的大明朝也随风消逝;这样的女子,这样一个无力的女子,的确走向了人生的反面。

  她刻苦习武,本以为个人强大的武力必将能够复国;她抢夺阿珂,就是想借此报复吴三桂;我认为,这位公主的智慧因为形势,而大打折扣。他不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而那些狠毒的政客是最无情的。

  吴三桂丝毫无损,继续做他的平西王,尽管知道阿珂是她的女儿,但是吴三桂的态度是,不是我的女儿就立刻杀了,是我的女儿,做下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同样该死。可见九难通过阿珂报复吴三桂的想法多么幼稚。

  我有时在想,崇祯皇帝斩断了她的手臂时,是不是也将她的智慧斩断呢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六回是沉重的,这一回桑结同志的喇嘛帮损失大半,而他们又都死在韦小宝的那把抄家所得的匕首里。

  无论是在饭店和九难打斗的喇嘛,还是追寻而来的喇嘛,还是茅草屋中的喇嘛,均客死他乡,但是他们的死法,却又不得不令人哀叹。

  他们都不是技不如人,论功夫,他们都不在韦小宝之下,论人数,他们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还是失败了,这其中其实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就是到底是技术更有优势,还是诈术更有优势;很多的事实证明,诈术其实更有优势的。

  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虽然兵书中说道:兵不厌诈;我们是一个重实力的国度,如果一个人不折手段获取了不正当的利益,是要遭到鄙视的。但是,往往我们会佩服对方居然通过这样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人心灵深处的思想吧。

  这就为诈术提供了市场,这就造成了技术的没落。钱穆先生曾经在《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一书中,说道清朝是没有制度的国家,靠的是法术治理国家,无论是密折制度还是军机处制度,都不能称之为制度,而是法术,信哉斯言!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深思的话题,到底是学习技术重要,还是学习诈术重要,如果学习诈术的人老是占据上风,那么会大大打击人的学习性。

  在本回的结束,九难看到喇嘛的尸首,很感慨,认为复国将带来更多百姓的死亡,的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死的都是小人物,可九难仍要追求复国。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七回我们碰到杀龟大会,在这次江湖会盟中,吴三桂成为了主题。

  我们对吴三桂这个人物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提到这个人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吴三桂这个人烙印着深深的汉奸痕迹,毕竟,他既背叛了明朝,又背叛了清朝,成了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分子,为所有人厌恶。

  但是吴三桂本身并没有受到伤害,他舒舒服服的做着平西王,虽然内忧外患,但是仍在湖南衡阳称皇帝,“善终”在衡阳城里,所以吴三桂是相当聪明的。

  本次写作,侧重的是小人物,像吴三桂这种大人物,是不必过多去讨论的,仅作为本回讨论的背景。

  这回死去的小人物,就是云南的很多未知名百姓。来自云南方面的朋友讲述了吴三桂在云南的*,如杀戮奸淫,贪污腐化等等,就此,我们就能嗅觉到不好的味道。吴三桂为什么引发如此多的*,的确值得反思。

  清廷入关,也引发了大型的杀戮,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等,但是,政权建立在血腥上仿佛是中国政权建立的定律,但吴三桂的*确实有他的无可奈何处。

  吴三桂打平云南,也猜疑到朝廷肯定猜忌他,吴三桂汉人和叛将的双重身份,更使得他产生兔死狗烹的悲凉感。他求助于洪承畴,洪承畴表示,要想活命,就必须让云南不太平。言外之意,就是要使朝廷觉得吴三桂没用,自然会剪除了他,而云南有事情的话,吴三桂的价值就得以体现。

  于是,为了吴三桂的个人的性命,云南的小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八回
该回跳过。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九回
这一回天地会遇到了麻烦,麻烦来源于他的顶头上司,台湾郑氏王朝内部的夺嫡之争。

  郑经的两个儿子,一个郑克臧,一个郑克爽,都卷进了最为复杂的王位之争。按理说,长子郑克臧更具有法理上的优势,首先是世子的身份,加之父亲的铁杆支持,照理说,王位顺理成章就应该是他的,但是历史偏偏走向了反面。

  他们之间的争夺,导致关安基的死亡,可以说,关夫子是间接死于这场党争的。

  关夫子应该是青木堂的核心力量,我们还能回忆起韦小宝任青木堂香主前,有资格争夺香主位置的人就是玄真道长和关夫子,可见他们两个各付民望,各有势力,由此可见关夫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应该为青木堂的发展壮大卓有贡献。

  这样一个人,实际上是冤死的;有什么比死在自己人手中更使人悲伤呢?

  但是,从这一回开始,天地会的确是有走下坡路的迹象了,陈近南陷入党争无可自拔,连这个青木堂香主韦小宝口里声称反清复明,干的事情却件件有利于康熙皇帝,天地会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关夫子死在冯锡范手中,很大程度激化了天地会和台湾郑氏家族的矛盾,我想,从此之后,天地会将不会真正听服于郑家了,即便表面的拥护也可能不会再有了。 。。

第三十回
杨溢之痛苦的死了,在这一回中。

  杨溢之是金顶门高手,吴三桂对他家有很大的恩惠,于是对吴三桂誓死效忠。杨溢之是一个人才,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论述他的才华,但是,还是有侧面的反映。如在康亲王府邸中,他应对得体,一下就吸引了韦小宝的眼球,并多方面拉拢,并和韦小宝结成兄弟。

  韦小宝虽然滑稽,但是,所结拜的兄弟却个个有本事,如康熙皇帝,索尔图,如桑结,葛尔丹,赵良栋,茅十八等等,如果不是有专才的话,韦小宝是不会行结拜之礼的,此一明证。

  韦小宝是竭力想拉杨溢之进入康熙阵营的,如他曾经在康熙皇帝面前说,可惜吴三桂对杨溢之的父亲有恩,不好过来,一句可惜,就是我对杨溢之的态度。

  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毁灭总是充满惋惜之情的,杨溢之的死亡,其实就是这一类型。

  杨溢之的死亡,标志着吴三桂集团的不得人心,不仅丧失了内部的向心力,也不能取的百姓的支持。

  杨溢之是死于双重压力的,杨溢之心中有两个忠,一个是忠于国家,即朝廷;一个是忠于吴三桂;但是,杨溢之并不认同他是吴三桂属人的身份;他一直认为吴三桂是忠于清廷的。在吴三桂受沐王府嫁祸行刺时,他着急辩解。

  但是,当吴三桂开始卖国时,杨溢之就无法忍受了,他内心开始痛苦,最终,大忠义战胜了小忠义,而正是这样,他受到无情的打击;就冲这一点,杨溢之就不是完全的奴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

  杨溢之的死法和唐朝时候唐高宗王皇后一样,都是四肢、眼睛不保,看样子,这就极具悲剧意义,冤死的人,都该这样死去吗?

  杨溢之的名字,谐音是“羊一只”,羊,温驯而无私,即使如此,仍然难以摆脱被屠宰的厄运,杨溢之真是羊吗?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一回,我们知道沐王府因汉奸刘一舟出卖,被一网打尽,沐小王爷被俘,敖立身被杀。

  这次事件的结果是,沐王府的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成为天地会的附庸。

  沐王府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顶着忠臣之后帽子受到江湖人推崇,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势力,躲在幕后也没有一件出彩的事情,包括进攻行刺嫁祸吴三桂,都是败笔。

  归结起来,沐王府的失败根本原因是逆潮流而动;他们痛恨鞑子占了江山,更痛恨吴三桂,他们想杀吴三桂,但是实力不够;就采取嫁祸的办法,由此可见,沐王府也是狗急跳墙,为了对付吴三桂,可以不要自己的尊严(如和天地会立下协定,谁除掉吴三桂,就为谁马首是瞻,置帝统不顾),可以不折手段(嫁祸等等),可以不顾朋友的死活(如韦小宝当赐婚使,仍要刺杀建宁公主),沐王府的行径也不具备正义性。

  康熙的皇位越来越稳重,沐王府的希望越来越小,他牺牲了众多小人物,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让吴三桂老死衡阳,沐王府这个吃祖荫的小集体,就此烟消云散了吧,多余,多余;英雄人物越多,越可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