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0分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考0分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考0分声》第65章:狂评8
李坚要做的显然不仅仅是引起公众讨论。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同时提出自己的高考改革意见,如他在博客中写了《中国高考:我劝科公重抖擞,不拘三必升人才》等文章。李坚太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了,尽管他这种做法在专家学者和评论家们看来显得太幼稚。 

  我想,当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的那一天,人们还能想起李坚、陈圣章这样的高考生。尽管他们的做法有些极端,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们对教育发展是有贡献的,哪怕贡献渺小得就像一粒沙子。 

  我在想象,当李坚在将来的某一天看到高中生生气勃勃,学习得很快乐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什么样。作者:刘福利

  13。『热议』尊重“作文与嫖妓”反抗权

  大河网讯   贵州印江高三学生李坚在今年的高考中绞尽脑汁争取门门考零分:有把握做对的,就选错误答案;没有把握的,就不做。李坚还以《作文与嫖妓》为题提交了自己的高考作文。他在文中反对当前学生作文大量套话题、套材料,建议“作文,根植于生活之花,方能结出美好之果”。最终,他仅语文得了12分,加上20分的民族分?他是苗族,总分32分。按照他的说法,是想以此方式反对现行教育制度。而重庆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考零分对抗应试教育,变成一场作秀。” (8月26日《重庆晚报》) 

  
  欲考零分反对现行教育制度,并不止李坚一个,李坚也并不是第一个。安徽蒙城考生徐孟南在今年高考中也为得零分,在每道题后故意“犯规”(7月14日《新安晚报》);2007年,湖南浏阳考生陈圣章也是以故意考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的抗议(2007年7月1日《潇湘晨报》);2006年,河南南阳考生蒋多多也曾“以高考‘上书’”——所有试卷用双色笔写,并把笔名写到密封线外,还在考卷上写下对高考制度不满的文字(2006年7月5日《新京报》);而要再往前追溯的话,韩寒当年也算一个——会考科目N门红灯高高挂,还在《新民晚报》撰文抨击教育制度,后来当复旦对其抛出橄榄枝时,他以挥一挥衣袖的决绝作了回应。

  如果仅是李坚一个,或许可以归咎个人;但是却日渐其多,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呈扩张之势,却不能不让人就教育制度有所反思。而事实上,以分数为指挥棒的高考制度之不健全也早是为人诟病已久。

  并不是每个忍得胯下之辱者都能成韩信;当然,也并不是每个反对教育制度者都能成韩寒。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前途之坎坷。这又岂是“作秀”二字所能了得?

  无论“绞尽脑汁考零分”式“堂吉珂德大战风车”是如何勇毅,相对于体制痼疾之顽固,李坚们作为个人,无疑都是弱势的;而也因为弱势,理应得到关爱,得到悲悯。

  同时,“绞尽脑汁考零分”——只在表达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无论其态度是否偏激,当然,也都有着这份表达不满的权利;对于这份权利,亦理当抱以基本的尊重。

  作为一名有社会担当、人文关怀的学者,重庆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元明,理应是是俯下身段,倾听李坚们的不满、诉求,对现行教育制度有所反思,进而力促高考制度逐步改善、健全,从而尽量规避此类极端事件的重演;而一句“变成一场作秀”论,所尽显的,却只是精英的傲慢与冷漠——惟让人齿冷心寒而已!

  14。

  今日话题:这孩子高考为啥千方百计考“鸭蛋”

  
  编者按:在今年的高考中,贵州考生李坚绞尽脑汁要门门考零分,有把握做对的,就选错误答案,没有把握的,就不做,并以《作文与嫖妓》为题提交了自己的高考作文。李坚声称这样做是为了反对现行教育制度。你如何看待?欢迎参与我们的讨论。

  >;>;>;欢迎讨论 

  
  应不应该拒绝高考? 

  
  小观:我听说今年贵州有个叫李坚的学生,高考时真可谓是绞尽脑汁要门门考零分。现在的孩子,怎么拒绝高考呢,考大学在咱们那个年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小点:是啊,这个学生最终得了32分,按照他的说法,是想借这种方式反对现行教育制度。重庆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元明则认为这是一场作秀。 

  小观:真搞不懂这些孩子都是怎么想的。

  小点:还有之前在考卷上宣泄对高考制度不满的孩子蒋多多和故意将4门功课考零分以表达对高考制度不满的陈圣章,他们都被舆论歌颂为敢于以身挑战制度之弊的思想烈士,被赞扬为“先驱行动”“完美的幼稚”“有独立精神”“历史前行的推动者”。不过这种歌颂其实不负责任。

  小观:我也觉得这好像在支持孩子们拒绝高考一样,不应该。

  小点:你看高考恢复三十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高考制度即使不完美,也是与时俱进地进行着调整,整体来说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处的一件事情。

  小观: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记得上大学当家教,那个家长就说不要求你教会他多少,主要是让他想考大学,多给他说说大学的好处。

  小点:是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会儿是不是刚好韩寒写了《三重门》,很多孩子看了后觉得大学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小观:对,是这样的,可能有人不考大学也能成才,但大多数人在大学里学到了一生都受益的知识。

  小点:确实如此,曹林老师说:“完善规则只能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完成,根本不可能以对抗规则的行为去完善规则,那只是一种正义的幻觉。所以永远不要歌颂对抗规则的行为。”

  小观:嗯,孩子们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学习才对。

  高考过来人对“零分考生”解读 

  李坚要做的显然不仅仅是引起公众讨论。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同时提出自己的高考改革意见,如他在博客中写了《中国高考:我劝科公重抖擞,不拘三必升人才》等文章。李坚太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了,尽管他这种做法在专家学者和评论家们看来显得太幼稚。我想,当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的那一天,人们还能想起李坚、陈圣章这样的高考生。尽管他们的做法有些极端,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们对教育发展是有贡献的,哪怕贡献渺小得就像一粒沙子。

《高考0分声》第66章:高考状元捡破烂1
这几天已经高考录取结束;但关于高考的一些事件闹得还很火。特别是那个“高考状元捡破烂”事件;好象在讨罚高考。其实状元捡破烂也没什么;能从捡破烂中出状元才好。只要深究行行都出状元的。这时的状元才是真实的状元。当然能从此事件中深思现行教育也好。

  br有个不知是号称还是被称“女少女作家”被清华破格录取。这个被闹得很火。于是父母都给孩子出书;以待下一个“美少女或少男作家”降临。这就是中国教育。

  br以下摘几篇新闻供参考。 

  1。“抗战八年”考上清华——看上去很甜美,其实也很苦涩

  
  “抗战八年”考上清华

  看上去很甜美,其实也很苦涩

  看完《新京报》报道:《25岁小伙历经八次高考考上清华:“我不是范进”》之后确实为这位湖北农村的小伙子高兴,但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些苦涩。

  人一生不会有多少个八年,从18岁起经过10个八年就是98岁的老翁了,如果说70岁还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从18岁算起也只有52年,这位小伙子为了清华梦就用去人生最有朝气的8年,这不能说不有点苦涩。

  前天,我写了一个帖子:《“鸭蛋”考生的代价过于沉重》,这位小伙子与零分作文的作俑者李坚相比确实是一个幸运儿,但八年的代价同样过于沉重了一些。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去年是恢复高考30年,于是我看到不少文章说:“高考改变人生”,对于这个命题现在确实值得思考。如果说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那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大众化了,好像现实并没有多大改变,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最终才能改变人生。难道人生的道路除了上大学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可走,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位小伙子无怨无悔。如果是我们的制度没有安排好不上大学的年轻人发展的道路,那么所有的过错都不是家长的错,更不是孩子的错。

  这让我想起我高考时的情景,那时候老师每天不厌其烦的教诲学生:“一个红心两种准备”,不仅让每个让学生表态,而且还要写下决心书。这种教育也许过于机械,也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我觉得不应当提倡。但是现在基础教育中又有多少学校在引导学生做好不上大学的准备?落榜生复读的广告铺天盖地,特别是高分落榜生的目标确实让人深思。

  当中国大学大踏步的大发展的时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最终大学的扩招几乎要把脆弱的职业教育挤垮,直到今天职业教育发展依旧还有许多困难,因为整个社会的认识实在太单一化了,只有“高考改变人生”,也许这种苦涩最终会让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家里不乏许多非常有建树的美术家,他们并没有迈进过大学的校门。例如今天南通大学的副校长沈启鹏就没有 进过大学,这是一个完全靠自学成材的当代艺术家。沈启鹏一生感怀最深的是著名人物画家叶浅予先生在沈启鹏第一次在北京举办画展的时候,不仅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而且个人出资购藏他的作品《二月二回娘家》,以彰显沈启鹏 。叶浅予赞道:“沈启鹏的画有生活、有感情、有看头,路子正、路子宽。”

  沈启鹏就是从在农村中画连环画,宣传画开始的,他有过两次进大学学习的机会,一次是1972年,因为没给主管干部送礼,公社居然不推荐;另一次是1973年,南京艺术学院特批破例对他免考,而列为录取名单的第一名,但终因当地某些领导提出苛刻的条件,使他又一次失去深造的机会。

  沈启鹏为艺术所有经历是与今天“高考改变人生”完全不同的路,而沈启鹏的成功却启迪人们思考,我们的制度为什么只架设一座通往大学的独木桥?这位考上清华的小伙子,其实也曾经尝试过沈启鹏走过的路,他在老家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他最后放弃这条路而寻找更高的目标,这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制度中的缺陷,他几乎不可能这样成功。

  这条“高考改变人生”的路继续外延,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然后取得一个白领高知,难道这就是人生的追求。我看到中国的大学在比拼SCI收录文章。这种比拼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出成果的杀手锏,也是评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SCI就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这个引文索引确实是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被收录到这个引文索引中的科学论文中有多少是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的重大发现?

  如果要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了一些机遇之外,中国的前沿科学却是一个非常脆弱的阵地;如果问今天怎么见不到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样的大家,这不能说不与今天的教育体制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考上大学确实非常甜美;“高考改变人生”这座独木桥也确实有些苦涩。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日星期二

  大高考奇人传奇故事:特别经历不同人生

  编者按:

  随着每年的高考成为过去时,6月的尘嚣也趋于平静。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成为一道分流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们特别整理了近几年5位最引人注目的高考生与众不同的高考故事,看了他们的特别人生,或许你也会有所收获和感悟。 

  
  第1奇人张空谷:号称“考霸”两进清华

  2003年他考进北大,2004年7月因成绩太差被劝退;2005年以南充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07年1月31日他又因成绩太差而退学。2007年,在第三次高考中成为南充市理科亚军的张空谷再进清华校园———7月15日,他被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 >;>;详细

  孩童还是天才 第三次高考四川考霸张非再上清华//。sina。 2007年07月18日 11:37   成都商报

  
  第三次高考中成为南充市理科亚军的张空谷(原名张非)

  2003年,他考进北京大学,2004年7月因成绩太差被劝退;2005年以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2007年1月31日,他又因成绩太差而退学。今年,在第三次高考中成为南充市理科亚军的张空谷(原名张非)将再进清华校园———7月15日,他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 

  矛盾 孩童还是天才?

  张空谷上小学5年级时,吵着让爸爸讲故事,当时张道义正在改初二年级的物理试卷,他顺手丢给儿子一张卷子:“做到60分我就给你讲。”张空谷二话没说,刷刷写出答案,张道义心里狂喜:除了试验题没做,填空只错了两道,得了70多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高考0分声》第66章:高考状元捡破烂2
2003年张空谷考上了北大计算机系,一年后因为成绩太差从北大回川,南充十中的张正川老师前往车站接他。“像他这样的优质生源,到哪里都是必争之宝”。张空谷当年最终选择了南充十一中,并于2005年成为南充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当2007年张空谷从清华大学退学后,张正川终于成了他的班主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