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叫。人们大惊失色,以为发生地震了,正想夺门而出。这时有人喊道:“不要慌,是爆炸。夸克能爆炸。”骚乱的人群才安静下来。随即震动停止,嗡嗡声也渐渐消失。忽然,有人尖声叫道:
“林德教授还在爆炸室。”
“天哪!可怜的人!”
……
根据机器人去爆炸现场调查的结果,结论是夸克突然爆炸,不幸的林德已经化成分子、原子,散布到空气中,再也不可能生还了。
事故发生后,科学院有人怀疑瓦格纳与此事有关,但是提不出任何证据,认定是林德自己搞错了方程。
可是我不认为事情会这么简单,林德出院前几天,我的导师显得很反常:他的实验明明成功已在望,他却轻易放弃了;而且,当我说出这一点时他却很不高兴。我怀疑导师与林德的死有关。是不是导师提供给林德一堆假数据,林德根据这些数据得出错误的方程而导致夸克的延时爆炸呢?
回到家中,我拿出从实验室带出的拷贝数据,想从这里面发现一点线索,可是什么也没找到,里面的数据和我的记忆大致相符,不像是我的导师提供了假数据。我坐在计算机前,盲目地扫视着屏幕。
“难道我想错了?我的导师与这事毫无关系?”我不禁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
突然,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所有的实验记录中都没有反应时间这一项,我记得是有这项数据的,许多还是我亲自填进去的,怎么会没有了呢?对了,我们让出实验室那天,导师还在计算机上忙了好一阵子,一定是他把时间删除了!
我心中的疑问更大了:林德之死决不会和他毫无关系。
五
晚上,我来到导师家。
导师那晚穿得很好,正一个人坐在餐桌旁喝着中国茅台酒,桌上的莱也很丰盛。我想得不错,导师是在庆贺一个仇人的归天。
“你来了,很好,和我一起喝酒。”
“教授,林德的死跟你有关。”我开门见山地说道。
教授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闷声呵斥我:“你说什么!”
“你留给林德的数据没有反应时间这一项。”
导师手中的酒杯掉在地上,“啪”的一声,碎了。他离座,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过了一会儿,他才重新坐下,缓缓地说:
“你大概已经知道了,但这没有关系。我的行为没有犯法,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能讲得明白点吗?教授。”
导师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我早就想杀了他。从大学时起,他一直和我作对,跟我过不去。这几年更是变本加厉,使我丧失了在科学界的声誉……
“你那天说我接近成功了,你说得不对,其实我已经成功了。我掌握了夸克反应的一切细节,包括状态方程和转换条件。我先于林德成功,但我还是很佩服他,他能在三天里总结出这一切,确实比我强多了……
“我故意放弃研究的领导权,临走时把实验数据中的反应时间删去了。你还记得他在众人前演示的那个橡皮筋实验吗?”
我点点头。
“我想了很久,觉得他在潜意识里一定认为夸克能反应与原子聚变过程一样,会在瞬间完成。但在我的实验中,我发现情况并非这样。夸克能反应总要延续一段时间,有时十几分钟,有时几十分钟,然后才放出能量。我预料到在没有得到时间数据的情况下,他一定会误以为反应是瞬间完成的,我相信他归纳出的其它东西是正确的,可是唯独忽略了时间。
“事后我计算过,那天反应的延续时间是二十八分三十四秒,当时他恰好在爆炸室里检查线路。”
我恍然大悟,嚷道:“这是一桩谋杀!”
“不!我并没有给他错误的数据,是他自己没有想到时间这个很重要的参数。他的确有敏锐的头脑,但敏锐的头脑往往在发掘出事物本质时却忽略掉大部分细节。我没有敏锐的头脑,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但是我对细节是一丝不苟的。不错,有敏锐的头脑才能成为大科学家,但敏锐的头脑有时也会带来不幸!”
我无话可说,起身离开了导师的家。
教授没给林德错误的数据,在法律上他是无罪的,只能怪林德自己没有注意到反应时间这个细节;虽然林德应该为他狂妄自大付出代价,但把他化为原子、分子似乎太过分了,在道义上,教授是应该感到内疚的。
主持人的话:嫉妒心是人性中最卑劣的一种感情,正如《日约·雅歌》所言:嫉妒如阴间之残忍。其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既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还需要齐心协力的合作。
作者小传
王海兵:祖籍江苏海门,1975年6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湖口县。1993年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从小学二年级看第一篇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开始,就对科幻产生了浓厚兴趣。长相忠厚,容易给人以单纯朴实之错觉,实际上鬼心眼也不少,但从不敢有损人利己念头。喜欢冒充感情丰富之人,因而养成了对小事也常感慨万千的习惯,想改也改不了。
作者小传
萧川:生于江南水乡,形体剽悍,多次被人误以为是北方人,自己也懒得去辩解。当第一次听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时就深以为然,以后逐步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古今中外、三教九流皆有所涉猎,然大多数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而已。如今在复旦大学主修计算机应用专业,整天沉湎于O和1的海洋中,但初衷未改,依旧特好幻想,常常以科幻“发烧友”自居。
高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