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钱学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近钱学森-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钱学森后来回忆说:“马林纳这个人很聪明,小组的其他几个人动手能力很强,但他们在理论上不怎么行,于是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理论和计算问题。”
  这个火箭俱乐部,是这么几个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研究火箭的小组。更准确地说,是研制火箭的小组。可是,研制火箭需要资金,而火箭俱乐部的五个小伙子都是热情有余,财力不足。
  到了1937年1月,气象系的研究生阿诺德成为火箭俱乐部“编外成员”,才使资金问题有了着落。所谓“编外成员”,是因为阿诺德的气象专业跟火箭没有什么关系,他对这个俱乐部产生兴趣是因为在校园里听了马林纳的一次演讲,知道他们缺乏资金,而他在募捐方面有“办法”,便承诺为这个俱乐部募集一千美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阿诺德提出了他的“条件”,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希望在火箭发射时能够让他拍下壮观的画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加盟“火箭俱乐部”(2)
火箭俱乐部在很爽快地答应阿诺德的“条件”的同时,也对他心存疑虑:这家伙别是吹牛专家吧!
  阿诺德倒是说到做到。过了些日子,他真的把一包用报纸包裹着的美元送到马林纳手中。马林纳打开一看,整整一千美元,只是其中有不少是一元一张的美元,这恰恰表明阿诺德是辛辛苦苦募捐而得。马林纳差一点被感动得掉下眼泪!
  火箭俱乐部自从有了这一笔启动资金之后,五个小伙子真的开始设计、制造火箭了。他们从附近工厂的废料库、垃圾场里挑拣一些五金材料,回来敲敲打打,制造火箭模型。钱学森依然是理论家的角色。他在紧张地做他的关于空气动力学的博士论文的同时,在1937年5月29日为火箭俱乐部写出了论文,论文虽说不算很长,那题目却很长:《喷嘴发散角度变化对火箭推力的影响;火箭引擎的理想周期;理想效率与理想推力;考虑分子解离效应之燃烧室温度计算》。这篇论文成为钱学森从事火箭研究的开山之作。
  从事火箭研究毕竟是业余的工作。那时候,钱学森常常在吃过晚饭之后,夹着计算尺和笔记本到马林纳家中,从事火箭参数的计算。
  从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火箭俱乐部进行了多次试验。
  火箭俱乐部由于得到冯·卡门教授的宝贵支持,从1937年被“收编”,从原本是几个学生自发的“草根”小组,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属下的一个课题组,冯·卡门教授允许他们利用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设备开展研究工作。
  然而,火箭俱乐部出师不利,在最初的日子里接连发生了两起事故:
  一次是在试验时不慎把一瓶四氯化碳打翻了,古怪的气味在校园里漫延,一下子就招来诸多指责;
  另一次是他们把做成的一只8英寸长的小火箭吊在实验室的屋顶上进行试验。他们把四氯化碳跟酒精混合作为火箭燃料,火箭喷出红褐色的气体和泡沫,把实验室弄得一片狼藉。
  这两起事故,轰动了全校。同学们笑称火箭俱乐部是“自杀俱乐部”。
  然而,接着发生的另两起事件,却又使火箭俱乐部咸鱼翻身:
  一是1938年1月,为了迎接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美航空科学协会年会,火箭俱乐部由马林纳和史密斯执笔,写出了论文《探究火箭的飞行分析》。经过钱学森的计算,论文指出,从理论上证明火箭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0万英尺。冯·卡门十分欣赏这篇论文,给了马林纳200美元作为路费,让他乘火车前往纽约出席会议。这篇论文在年会上一炮打响,美国许多报纸报道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俱乐部。马林纳从纽约归来,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校园里的新闻人物。
  二是1938年秋天,冯·卡门和加州理工学院院长米立肯从美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带回为重型轰炸机研制火箭的“JATO”计划。于是,已经把阿诺德捐赠的一千美元花得差不多的火箭俱乐部,一下子有了来自军方的研究任务,尽管马林纳本人极其不愿意把火箭用于军事目的,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做军火商”。不过,毕竟军方的研究课目,会使火箭俱乐部得到可贵的资金。
  1938年初冬,马林纳前往华盛顿,跟美国科学院空军研究委员会就“JATO”计划作了具体商谈,写出初步研究规划。1939年1月,美国科学院空军研究委员会给加州理工学院拨款一千美元,作为“JATO”计划的启动资金。
  美国国防部的一位名字也叫阿诺德的将军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他非常看重火箭俱乐部的研究工作。后来,美国军方拨给火箭俱乐部的研究经费,增加到一万美元。
  冯·卡门教授亲自主持了火箭俱乐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来自不同专业的这五个小伙子分别报告自己一周来的新设想,大家互相补充,冯·卡门给予指点。这样,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小伙子们急于进行试验。在1939年3月的一次试验中,闯了大祸,火箭爆炸了!一块金属碎片飞向马林纳平常坐的椅子,幸亏那时他没有坐在那里。
  爆炸声惊动全校,火箭俱乐部真的成了“自杀俱乐部”。校方为了安全,从此明令禁止火箭俱乐部在校园里进行这种危险的试验。
  火箭俱乐部被逐出加州理工学院校园之后,把试验基地设在离开学校几千米外的荒凉的阿洛约·塞科山谷,那里有一块干涸的河床。他们在那里竖立起火箭发射架和火箭。他们获得了第一次的成功——一枚火箭在点火之后窜向碧空,稳稳地飞行了一分钟!尽管那是一支小小的探究火箭,毕竟那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这个“民间组织”火箭俱乐部,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研制火箭的组织。那五个小伙子,后来被推崇为美国研制火箭的“*”。
  阿洛约·塞科山谷,如今是著名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中心所在地。在公开对外开放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饶有兴味地到那里去参观。
  

“约翰·狄克”之谜(1)
钱学森在火箭俱乐部跟马林纳成为好友。在马林纳家里,钱学森又结识了马林纳的好朋友S·威因鲍姆博士。正如当时钱学森并不知道马林纳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一样,钱学森也不知道威因鲍姆是美国共产党党员。
  威因鲍姆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药物学博士。他是乌克兰人,1922年从乌克兰工学院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27年加入美国国籍,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
  马林纳的业余兴趣是绘画,威因鲍姆的业余兴趣是音乐,两人的共同爱好是读书。喜欢看书又喜欢音乐的钱学森,自然而然跟威因鲍姆很谈得来。威因鲍姆说,他组织了一个读书会,通常在每周三的晚上举行活动,欢迎钱学森到他家做客。
  于是,钱学森来到威因鲍姆的家。那里的常客有马林纳夫妇,还有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杜布诺夫和他的夫人贝丽以及其他的学者。其中的生物学博士杜柏诺夫,物理学博士法兰克·奥本海默,也都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法兰克的哥哥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闻名世界的核科学家——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的原子弹,就出自罗伯特·奥本海默的研究和策划,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法兰克·奥本海默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个读书会听听音乐,聊聊读书心得,很轻松。他们读了英国传记作家李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 1880~1932)的作品,后来读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名著《反杜林论》。
  钱学森早在1930年因病休学的时候,就在杭州读过布哈林的《辩证法底唯物论》,所以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很感兴趣。再说,读书会的朋友们聊起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时,无不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使钱学森跟这些美国朋友很谈得来。
  钱学森并不知道,这个读书会的很多成员是美国共产党员,读书会实际上是美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当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来到洛杉矶的时候,读书会的成员们还去听过白劳德的演讲。
  美国共产党的诞生比中国共产党早两年——1919年9月1日成立,其创始人为鲁登堡。1921年美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1923年4月恢复合法地位。在1938年,美国共产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拥有万名党员,是美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时候。20世纪50年代因受麦卡锡主义的严重打击,人数剧减,进入21世纪,仅剩3 000人,党的经费主要来自党在纽约的总部大楼的租金收入,人称“以房养党”。
  钱学森只在1937年至1938年参加过威因鲍姆组织的读书会。这个读书会只维持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就解散了。
  后来,在195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因钱学森与美国共产党党员马林纳、威因鲍姆的好友关系,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认定”是美国共产党党员,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所谓的“约翰·狄克”。
  当时,美国共产党在加州理工学院相当活跃,在帕萨迪纳成立了一个党支部,称之为“122支部”,成员大多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教授。尽管当时美国共产党在美国有着合法公开的地位,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早就监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洛杉矶美国警察局的特工比尔·金普尔打进了美国共产党,不断把美国共产党的活动情报提供给洛杉矶警察局探长海尼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约翰·狄克”之谜(2)
据比尔·金普尔称,“122支部”有一份党员名单,保存在美国共产党党员伦斯尼克夫妇那里。比尔·金普尔打进美国共产党组织之后,担任美国共产党洛杉矶一位主任委员的助理。有一次,伦斯尼克夫妇要他把“122支部”党员名单交给美国共产党洛杉矶地区党部。比尔·金普尔拿到这一名单之后,赶紧到了洛杉矶警察局,跟探长海尼斯一起手抄了一份,然后由比尔·金普尔把原件送到美国共产党洛杉矶地区党部。
  比尔·金普尔说,在“122支部”的党员名单上的名字,都用化名。经查实,名单上的“艾波顿”就是威因鲍姆,“弗圣”就是法兰克·奥本海默,“约翰·凯利”就是杜柏诺夫。内中,有一个化名为“约翰·狄克”,不知是谁。
  当时,洛杉矶美国联邦调查局查不清楚这个“约翰·狄克”,就搁置在那里。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高潮时,威因鲍姆被证实是美国共产党“122支部”负责人而被捕并判处四年徒刑,洛杉矶美国联邦调查局又重新调查起这个“约翰·狄克”。由于钱学森当时与美国共产党党员马林纳、威因鲍姆有诸多交往,于是“怀疑的乌云”就落到钱学森头上。
  然而,比尔·金普尔与海尼斯手抄的所谓“122支部”党员名单,并非原件,在法律上不足以作为证据。更加奇怪的是,当移民局的听证会上传唤伦斯尼克夫妇与比尔·金普尔、海尼斯对质的时候,比尔·金普尔和海尼斯竟然认不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伦斯尼克夫妇!这表明,洛杉矶警察局档案中所保存的比尔·金普尔与海尼斯手抄的所谓“122支部”党员名单,很可能是当时洛杉矶警察局内部掌控的被怀疑为美国共产党党员的名单,并非从伦斯尼克夫妇那里拿到的“122支部”的党员名单。更何况比尔·金普尔与海尼斯在听证会上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证明“约翰·狄克”就是钱学森。
  尽管当时的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之中,确实有人加入了美国共产党,例如:
  胡敦元(1902~1975)经济学家。安徽绩溪人。1925年赴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27年加入美国共产党。1951年回国。曾任职国家外贸部,后任北京外贸学院教授。
  章裕昌(1902~1976),又名章友江。江西南昌人。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5年赴美留学。1927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20世纪30年代被王明等开除出党,后回国任教,成为*人士。1950年代任国务院参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
  徐永煐(1902~1968),江西龙南人。1925年赴美留学。1927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曾任美共中央中国局委员、书记,*在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曾任太平洋学会研究员。1946年底回国,任职*中央外事组等。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副处长,《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等。1957年被*中央指定为翻译重要文件的英文审订组组长。
  施滉(1900~1933)云南洱源人,白族。1924年赴美留学。史学硕士。1927年入美国共产党,参与创建美共中央中国局,任书记。1929年赴莫斯科学习。翌年回国,曾任*中央翻译,*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牺牲。
  以上四人,都是在1927年加入美国共产党。
  钱学森在1937年至1938年之间,只是与几位美国共产党党员有所交往,他本人并非美国共产党党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罗斯福总统关注研制火箭
1939年6月9日,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戴上了博士帽。火箭俱乐部的伙伴们为钱学森举行了一次派对庆贺。那天,马林纳拉起小提琴,威因鲍姆弹起钢琴,钱学森弹起吉他,共同演奏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的名曲。这群小伙子不仅在研制火箭中配合默契,在演奏的时候也是那么地协调动听。
  钱学森走过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习之路,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他结束学生生涯,成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助教。摆在他面前的是“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执教之路。
  1940年初,钱学森收到清华大学导师王助的来信,希望他回国工作。
  按照当时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的规定,在美学习期限不得超过三年。这时,钱学森已经在美国五年了,他的学生签证也即将到期。
  钱学森也想回国,他原本就没有打算在美国久留。然而,冯·卡门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