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的意义-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怎样存在一无所知了。
  于博士:这是一个有根据的结论吗?即使有关于灵魂出窍或者濒死体验的报道,我们仍然要提醒自己不要得出没有根据的结论。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而且具有说服力的特征,那就是不管这些报道显得有多么离奇,最可能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经历,总是依赖于他在物理环境中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我们可以看到“灵魂出窍”的体验仍然是一种视觉体验,因而是物理的感知。事实上,在手术时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病人能够有这种视觉体验,是依赖于那段时间病人的身体依然在那里的。这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一点,因为没有躯体的存在,灵魂出窍的体验就出现不了。病人给出的某些灵魂出窍的体验,可能是因为病人依然是活着的。而当人真正的死后,这种体验是否会继续发生,是令人怀疑的。
  陶女士:或许,一个人仍然相信我们的灵魂在死后复生,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信念。
  于博士:当然了,有人还会有这种想法。但是我要提醒的是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愿意将你的想法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同样你将会接受另外的由微弱证据支持的言论。现在我要问你:有人宣称说不久前有出窍的灵魂看到过火星上火山爆发的光,你对此作何反应呢?你真的愿意把这作为一个非常明智的观点来接受吗?你难道还认为灵魂出窍或者濒死体验能够证明灵魂的存在吗?
  陶女士:我不太确定……
  结论: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意义的两种观点
  于博士:经过以上的交谈,我们很容易相信我们可以死而复生。或许这个问题真正起因于一个心理困境: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我们总是很迷茫。为什么呢?因为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生命活动的终结和消失;但是竭力地去面对死亡,我们却会自相矛盾:我们需要想象死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除非我们能够活着,否则我们不会成为那样的。因此,想到一个人的死亡所面临的困境使得人们产生了人有可能死而复生的信念。当然了,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死亡就是人类生命的终结。
  陶女士: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不愉快的结论啊!如果我们确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的话,那么人靠什么生活下去呢?如果来生是个幻觉的话,生命怎样才有意义呢?
  于博士:为什么你总是认为死亡的确定性和生命的意义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呢?
  陶女士:我们如今的生活很悲惨:很多人的生活就是遭罪。即使当情况变得好一点时,也就是当人们在生活中成就了一些事情时,他很可能会怀疑他的成就是否是永久的。人们极力地去找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却没有令人信服的最终答案。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生活并不只是眼前所呈现的这样:人在来生将会得到永久的赐福。所以,如果人们能够把这个信念铭记在心,或许生活就是可以忍受的。当你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时,你把我们最后的那点希望也剥夺了。因为,如果人类死后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那么人们就没有机会再过上好的生活了。
  于博士:你是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永生吗?
  陶女士:不只是永生,还有福佑。
  于博士:对于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因而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观点,我不是很理解。即使生命的旅程以死亡结束,人仍然可以从这个旅程中找到意义和快乐。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不能从他们现今的生活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呢?而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来世永久、福佑的生活同样令人迷惑:一个人怎样生活不比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永久和福佑更重要吗?如果我们感觉有必要寻找现实生活的意义,难道我们不会去寻找永久、福佑的生活的意义吗?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短暂、有限而且缺乏意义的话,那么一个更加长久的生命也不需要什么意义了,而仅仅需要更长的忍受时间。
  以上谈话主要关注的是,人们死后是否以非物质实体的灵魂存在。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如死亡的不幸、个人的身份和不朽的期盼,还没有谈到。在这里值得指出的一个观点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克隆、基因重组或者大脑移植来提高延续生命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将来的某一天人类有可能变得不朽。然而,这不意味着我们怎样活着以及生活的意义等问题可能会自动地消失。因为生命的延续以及生活的价值似乎牵扯到本质上相区别的问题:
  不仅没有人可以保证灵魂在现世的永恒(即死后的永生),而且有这种意图的各种尝试也都已经失败了。有一些谜底通过永生而解开了吗?难道永生不也像生活本身一样是个谜吗?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个人身份与死而复生
  与死而复生相关联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个人身份。关于个人身份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一个人在持续的时空中存在的可能性上。如果说死而复生会对一个即将死去的人有某种有意义的安慰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可以死而复生。如果死而复生对于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人来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人类不可能真正地死而复生。从这一点来看,同一个人的持续的存在就是死而复生的前提条件了。尽管事实上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地确认自己的身份,但哲学上关于身份同一性并不是很清晰。虽然灵魂、肉体的存在和记忆的保存被作为身份永久的标志,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充分地说明自己。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1)
一场对话:我们受死亡的支配吗?
  死亡是什么?人应该惧怕死亡吗?在面对死亡时人们是理性的吗?让我们从下面这段哲学家与死亡的对话开始吧。
  (午夜,一个高傲的哲学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访客,这位哲学家以为他自己可以通过辩论来解决任何哲学问题。)
  午夜,一个高傲的哲学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访客……
  哲学家:你是谁?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潜进我的房间?你一定来自北方,因为你的寒冷令我发抖。
  死 神:嗨,你太了解我了,而且你还特别期望我的到来,我说得对吗?看我右手的镰刀,它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来切短别人的生命;我左手的时钟是我的杀手锏,没有人能够停止时间的流动,不论他有多么的强壮、富有或身居高位;而且我头颅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是空的,没有任何的灵魂。现在不要告诉我你还是没有认出我。
  哲学家:我当然认出你了。我曾经惧怕你、诅咒你,而且极力地逃避你。但是现在我意识到你不值得我诅咒和惧怕:你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是形容你的最好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能被感知到: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不能感到你的存在。但是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将永远也不会感到死亡的来临。或许可以说是你的形象使得人们惧怕而不是你自己。你并不是“真的”存在!
  死 神:说得好,继续!
  哲学家:你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我:你通过使我周围的人消失来让我感觉到你的存在。他人像我一样会有朋友和亲人,一旦他们所爱的人死去,他们就意识到再也不会见到这些人了。这是你发挥作用的唯一方式:死亡暗示着我们认识的人永久地消失。但是,据我所知,你是虚张声势;我不会感觉到你,因为一旦我死后,我将不会觉察到你的出现。
  死 神:(从鼻孔挖出一条蠕虫递给哲学家)但是看看这些从我的眼睛和鼻子里爬出的虫子,你还是认为我是微不足道的吗?
  哲学家:带着你的愚蠢的诡计滚吧,骗子!任何一个有清醒头脑的人都会认为死亡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个体死后,他将不存在,对于他来说将不会再有任何关于痛苦和愉悦的体验。你难道没听过“尘归尘,土归土”这句俗语吗?一旦生命终结了,肉体和骨骼就像尘土一样被分解。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不会过多也不会再少。
  我们能够为死亡辩护吗? 自然主义者的论调
  从上面的谈话我们可以得出死亡是自然过程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主
  义者”的观点,即生存和死亡都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和死亡一样都是自然过程,
  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就像花的凋谢、星辰的闪亮和消逝,人类也会经历同样的
  自然法则。个体也可以认为生物依赖于机体的死亡和衰退。因为,如果地球上所
  有的人类和生物机体长生不死,将不会找到可以产生新事物的新“物质”,那么
  地球的永葆青春将会面临严峻的问题。“自然主义者”极力劝说我们接受死亡,因为死亡这个自然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乍看起来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深究我们会发现,它是具有欺骗性且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把自然与理智上可接受相提并论。但是,事实并不一定总是这样。自然的东西有时候对于人来说,可能是有害的和不受欢迎的。疾病、地震和海啸等都是自然现象,但是很显然它们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死亡是自然现象并不足以解决我们是否应该害怕死亡的问题。人们惧怕死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类是有意识的。这就意味着,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即将到来的死亡。承认死亡是自然过程,对于调和死亡对于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能够意识到死亡这两者的关系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2)
关于自然主义者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人类死亡的意义和重要性看得太简单了。对于某些人来说,接受人类就像花和鸟一样都会死亡是可以的,但是,可能我们会说:“嗯,是的,很好,我知道任何生物都会死亡,但是我不想成为那个死的生物。”争议就是,即使人们接受了死亡是超出人类控制的自然过程,人们还是常常会对死亡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人类要死亡呢?”“我们一定会在某一天死吗?”“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死亡呢?”“死亡没有任何意义吗?”
  死亡的秘密:幻想的破灭
  即使死亡被看做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仍然显得很神秘,因为当我们想象死亡时会遇到众多的困难。死亡是深不可测的,因为一个活人不可能把自己不存在的情况想得很全面。因此,对于他来说,理解死亡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即使我们可以想象别人的死亡,我们也不能想象出我们自己的死亡。因为当我们想象自己不存在时,我们依靠的是活着时的意识。假想我们的死亡就是用我们存在的意识去想象消失的意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想象从来都是不完全的,如果这些想象变成真实的,那么死亡将会出现自我挫败,因为意识的消失使得主体不能拥有某种想象力(包括想象自己的死亡)。
  对于想象死亡的无能为力,这个特点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 )中有生动的描述,在这篇小说中,垂死的主角绝望地挣扎着去诠释自己的死亡:
  伊万?伊里奇看到自己即将死去,而且他无限地绝望。在他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就要死去,但是他不能够将这个想法保持一致,他也不能够真正地抓住它。他从凯泽维特的逻辑中学到三段论(“卡尤斯是一个人,人类是终有一死的,因此卡尤斯是会死的”),对于他来说关于卡尤斯的事情似乎是正确的,但是事实
  上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不正确的。卡尤斯——抽象来说是人——是终有一死的,是正确的,但是他不是卡尤斯,也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他是一个与其他人离得很远的生物……“卡尤斯真的是终有一死的,而且对于他来说死亡也是必然的,但是对于我,小梵雅,伊万?伊里奇(拥有自己的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是完全不同的了。我不能死,那样太残忍了。”
  这就是他的感觉。
  “如果我像卡尤斯一样不得不死去,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一个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是这样的,但是在我内心中却没有这样的东西,而且我和我所有的朋友感到我们的状况和卡尤斯不同。现在就是这样!”他对自己说:“不是这样,不可能!但是就是这样。这是如何发生的呢?一个人怎样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呢?”*
  尽管伊万。伊里奇承认自己是终有一死的人,但是让他想到自己将要死去确实是很困难的。另外,他似乎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一个与别人有着亲密关系、有血有肉的、充满想法和感情的人)应该死。
  死亡的恐惧:挑战理性
  所以,哲学家与死亡的对话继续着。现在他们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即使死亡确实是一个自然过程,死亡对于人类(终有一死)是否有重要的意义仍然是不清晰的。
  死 神:所以你确定你不是很怕我,是吗?
  哲学家:是的,我不怕你:这就是我争论的结论。

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3)
死 神:你的谈话是俗气的,因为我现在离你仍然很远。就本性来说,我是自
  私的。你们哲学家常常把我看做是许多抽象的智能玩偶中的一个。但
  是你错了!我比那些哲学议题更加自私。那是因为,不论你喜不喜欢,
  你们所有的人都与我有关系。从你出生开始,就注定了要死亡。迟早
  有一天你会死,别人不会替你死。没有人能逃避我,因为我是你们生
  命中无法逃避的宿命。事实上,我怀疑你是否仍然说这些事情离你很
  遥远。
  哲学家:你什么意思?
  *  Leo Tolstoy; The Death of Ivan Ilych; A。 Maude (trans。)。 Quoted in P。 Heinegg (ed。) (2003); Mortali*: Readings on the Meaning of Life;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p。 125。
  死 神:那么,你现在的生活舒适、健康吗?哲学家: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抱怨以外,我觉得舒适、健康。死 神:那你满意吗?哲学家:当然了,为什么不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