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而衰败。曹雪芹作为罪家之后,其风声鹤唳之态是可以想见的。
一部的书的作者,最有权威和说服力的当是书上的记载。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第一回中是这样说的: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又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段话从字面上看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是“空空道人”从那块“顽石”上抄回来的,曹雪芹只是在一部书的基础上做了“披阅增删,纂出目录,分出章回”的工作。“顽石”、“空空道人”是子虚乌有还是实有其人,没有说明。但不少人认为,包括《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等等之类的名字在内,都是一种艺术手法。鲁迅是《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首回)多立异名,摇曳见态,亦仍为《红楼梦》家数也。”这样很含混的说法为今天的争论埋下了祸根。
更为要命的是,保存此书和曹雪芹材料最多的所谓“脂批”同样说得含混。有关脂批共有两条。一条批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上: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一条关键在“有”字如何理解,是“著有”还是“拥有”。另一条是批在“至脂砚斋甲戌再评”上: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
应该说这个批说得比较明白,是让读者不要被“披阅增删”几个字迷惑了,真的认为就是如此。但也有人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个楔子,还有后面不少章节是曹雪芹所撰,但是其他部分则是根据他人的旧稿增删改写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他1950年写的《红楼梦研究自序》中说:
“《红楼梦》的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这不知怎么一回事?依脂砚斋甲戌本之文,书名有五个: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人名也是五个:空空道人改为情僧(道士忽然改为和尚,也很奇怪),孔梅溪,吴*,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书者,非作者,还过上边那些名字,书上本不说他们是作者。)一部书为什么要这许多名字,这些异名,谁大谁小,谁真谁假,谁先谁后,代表些什么意义?以作者论,这些一串名字都是雪芹的化身吗?还确实有其人?就算我们假定,甚至于我们证明都是曹雪芹的笔名,他又为什么要顽这‘一气化三清’的把戏呢?”
《红楼梦》以印刷品的的形式在社会上流布,最早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和高鄂出版的《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称程甲本。该书卷首有程伟元写的序,介绍成书过程。序中写道: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数过。……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读者颇以为憾。不侯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壁?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我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
程、高话话里有几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程伟元的时代距曹雪芹并不遥远。他作为第一个刊印《红楼梦》的人,对作者到底是谁,必然作过深入的了解,但他仍只能说“相传不一”,在这时已经是一本糊涂账;二是他肯定曹雪芹“删改数过”,此书与曹雪芹有关;三是肯定曹雪芹不是原作者。
更为要命的是同一个人互相矛盾的记载。乾隆年间有一本名为《枣窗随笔》的书里记载了一个叫裕瑞的有关的说法: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改至五次,愈出愈奇。。。。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
这一段写得很清楚,说曹雪芹只是改作者。但在同一部书里,他又说: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未能划一耳。”
这又像说曹雪芹就是原作者。裕瑞生于乾隆三十六年,大约距曹雪芹死后八、九年时间。他的母亲是“富察氏承恩公富文之女”,与曹家很可能有点亲戚关系,但由于时间较长,对曹雪芹已不是很了解了,所以他在同一本书中说:“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
这里要说明的是,前面所说的明义也姓富察,是“承恩公富文”之侄。他生于乾隆五年左右,曹雪芹死时,他已经二十多岁了。以此想来,明义的说法的可靠性应该大一些。
清末民初,还有一个叫邱炜((《红楼梦引论》P。14),在他的《菽园赘谈》一书中有两处谈到《红楼梦》的作者。一处说:“《红楼梦》一书,不著作者姓名,或以为曹雪芹作,想亦臆度之辞。”而在另一处又说:“曹雪芹撰《红楼梦》,花雨缤纷,洒遍大千世界,锦绣肝肠,普天之下谁不竞呼为才子……”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1)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后四十回是高鄂所补;(2)《红楼梦》有其母本,前八十回是在“石兄”《风月宝鉴》旧稿的基础上,曹雪芹“披阅增删”而成的新书,曹雪芹是“抄写勤”的谐音。(3)整个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作的;(4)是其他人做的。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有的是由于对同一史料或记述的不同理解,有的则是由于史料的互相矛盾。下面对不同观点的所持的依据分别作一介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 各说各的理(上)
第二节 各说各的理(上)
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主流的看法。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不少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二》中有一条材料:
“康熙间,曹练亭(练应为楝)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袁枚是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织造,与曹雪芹是同时代人。应该说,这条材料说得很明白,也很可靠。但是,后来据考证,曹雪芹是曹楝亭(曹寅)之孙,不可能是曹寅之子。同时,说大观园就是他家的随园也似乎是谎话,所以这条材料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第二条史料是一个叫永忠的人写的一首诗。他是被雍正谋夺了储位权的胤禵之孙,诗写于乾隆三十三年,大约在曹雪芹死后第四、五年。诗的题目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悼雪芹三绝句(姓曹)》,全诗如下: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泪不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此诗上还有一个叫弘旿的人作的眉批:“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弘旿是乾隆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还有一个叫明义的,是永忠的从兄的外甥也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造;其所谓大观园,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所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
对楔子中“方从头到尾抄录回来”,有人解释说,这是小说家言。并举我国一些古代小说为例。如《儿女英雄传》首回就曾自叙该书有过几个不同的书名,鲁迅先生解释说:“多立异名,摇曳见态,亦仍为《红楼梦》家数也。”
还有一条史料。西清《桦叶述闻》:“《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雪芹何人,不尽知了也。雪芹名霑,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以坎坷半生以死。”
还有几条脂批认为曹雪芹是作者:
甲戌本第一回: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甲戌本第二回旁批:只此一诗便极妙!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末眉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夏,畸笏叟。
甲戌本第一回批贾雨村诗: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甲戌本第十三回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富尊荣坐享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书中还有“实证”可以说明曹雪芹是本书的作者。第五十四回,写大年三十,贾家唱戏 贾母说:“我像他(指湘云)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湊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作品,大家很熟悉,在明清非常流行,不稀奇。她《琴挑》是明朝高濂的一个剧作,当时也很流行,到处演,也不稀奇。但《续琵琶》是谁写的呢?查中国戏曲史料,很难查到,是一个很不流行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的剧本,也是一个没有继续演出到今天的剧本。这个剧本是曹寅写的。而且据查资料可以知道,只在曹寅自己家和他的亲戚家,也就是李煦家演过这个戏。这个例子就证明,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而且只有在曹家和李家演过的戏,这是一个例子。另外,书里面交代史湘云是贾母她娘家的人,书里面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的,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且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书里面有贾母的两个侄子,书里面设定贾母姓史,所以他们也都姓史,他们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那么你去查李煦家的家谱,你就会发现,李煦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这不可能是巧合啊,哪那么巧啊?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可是他一丝不乱地写,可见他是有原型,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是有原型的。
认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致命的一条就是他的年龄对不上。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被抄家,他的叔叔曹(兆页)和一家被拿到北京讯问,曹雪芹只有五岁,此后曹家就一直住在北京。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出生与雍正上台时间上差不多同时,雍正一上台,曹家就开始没落了。曹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生活,曹雪芹几乎没有赶上,就是赶上了一点尾子,对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也不会有如此深刻细腻的感受。说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就更是天方夜谭。所以主《红楼梦》的原作者就是曹雪芹这一派只有一个办法,证明曹雪芹确实赶上了曹家的繁华日子。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曹家在被抄家迁到北京后,有过一次二次复苏。这个提法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足为信。
第三节 各说各的理(中)
第三节 各说各的理(中)
现在要说的这部分人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改编者。
《红楼梦》发生著作权问题,是在曹雪芹死后二十年的1784年,这年写就的甲辰本梦觉主人序中说:“太虚演曲,予宝荣枯,乃梦中说梦。说梦者谁?或云彼,或云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渺中出是书也。”明确认定《红楼梦》另有原本,别有作者,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他在他的《石头记索隐》六版自序中说:“《石头记》原本必为康熙朝政治小说,为亲见高、徐,余、姜诸人所草者。后经曹雪芹增删,或许插入曹家故事,要之未可以全书属曹氏也。”王梦阮在他的《红楼梦索隐》中也说:“雪芹为世家子,其成书当在乾、嘉时代。。。。于明季清初诸女子,事隔百有余年,断难亲见亲闻。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有其人。”他们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此书是反清悼明之作,原稿必完成于清初或康熙初年;二是书中所记贵妃省亲所影射的康熙南巡时,曹雪芹决不能亲见。所以书中第一回所说的“披阅增删”不是托词,而是实录。
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人提出的观点,更多的是推测、猜想,有限的史料又是矛盾含糊。后来以戴不凡为代表的一些现代学者试图从文本的角度来证明曹雪芹是在石兄旧稿的基础上生产改成书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贫病过早地夺去了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