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修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修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心目中,周瑜与刘备仍有区别,而且刘备有其值得投靠之处。收川之役,益州不少人支持刘备,包括原效命刘璋的法正、张松、董和、黄权及李严等人,还有吴壹及费观等刘璋的婚亲,皆愿意投降刘备而不愿为刘璋力战。除了表示刘璋之失人心,导致众叛亲离,但是可见刘备深得人心,魅力动人。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出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旗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姚明又一次担当此任。所以如此,除了他在赛场上的运动技能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外,更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美国《体育画报》把2003年称为“姚明之年”;《时代》周刊的文章评论说,五年之后,姚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超过老虎伍兹;日本媒体则感叹,姚明已经超过中田英寿,成为亚洲第一体育明星。在一般人的眼里,姚明因为出色的球技而在其所效力的休斯顿火箭队占据了主力地位。但细心的球迷还会从球场上看到姚明的谦逊善良和他的执著。当队友被对方撞倒时,他总是伸手将他们拉起;当队友在罚篮时,无论投中还是不中,他也总是会向前一步击掌鼓励;火箭队的老大弗朗西斯不断喂球给姚明,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因姚明的到来而失去主力中锋位置的卡托,对当姚明的替补也是如此心甘情愿。正如火箭队老板道森所说:“每个人都喜欢姚明。”姚明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在篮球领域所展现的才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让他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对他产生好奇,有些美国普通老百姓说:“我不是球迷,但是我喜欢看姚明打比赛。”NBA历史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位让人着迷的球员了。有记者曾经问过一些关注NBA的美国人,除了身高之外,姚明身上究竟有哪些东西让他们如此着迷。纽约MSG电视台的体育播音员直言不讳地说,姚明的谦逊和无私是他受到美国人青睐的秘密武器,奥尼尔应该从失利中认识到,球星并不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咄咄逼人。从NBA众多球星的情况来看,像姚明这样打球之余只玩电脑游戏的“好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而他的同行中,有的吸毒酗酒,有的沉湎女色或赌博……姚明在NBA的崛起,无疑让美国人看到了“另类”球星的风采。在美国媒体的印象中,姚明是个没有架子、谈吐风趣的邻家大男孩,在充满各种诱惑的花花世界里,姚明生活中最大的享受,竟然只是能天天品尝妈妈做的家常菜。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羡林教授吗?”“是我。”“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羡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羡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羡林,却赢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形成了季羡林人格的独特魅力。季羡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亿万人民伫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 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却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第二节   人格魅力可以迸发出奇迹般的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先后让两个被试人站在十字路口,专等红灯亮时过马路,看谁的影响力大。其中一位是西服革履,精神抖擞,这时候人们发现,一批从众者紧随其后;另一位则是衣衫褴褛,萎靡不振,同样是在红灯亮时过马路,竟然没有一个人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对此,心理学家解释说:“对于一个有形象魅力的人,大家就信赖他,认为他做的事很对。闯红灯本来是错的事,但是看见他走,就认为没有问题。”毕竟,这个实验不具代表性,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魅力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

  古往今来,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都造就了很多富有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成为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不竭之泉。伟人的名字和回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产业,他们成为自己国家的力量来源。他们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德性力量支撑和鼓舞了自己的国家,强化和巩固自己的国家。伟大人物的德性往往在他们的民族身上打下精神的烙印,就像孔子对中国人,卢梭对法国人,路德对德国人,但丁对意大利人的影响。伟人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的楷模形象,激励和塑造了美国文化的独立、民主、自由精神;孔子的仁义礼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在每个民族赢得自由解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伟人的身影,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驱者”孙中山、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圣雄”甘地。圣人有时虽然没有军队、没有政权、没有国家;但天下志士却以其为师,追随他们,这些均缘于其精神理想和道德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孔子算得上是第一位,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的著作也恰恰是他的《论语》。因为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言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没有半点的文字修饰,不会包含任何的虚情假意。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无需多说,仅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亘古名言来看,这里便升腾着万古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孔子的谦逊之辞,其实正是孔子的人格魅力所在。我们能看出,孔子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他认为任何人总是有优点,可以让其他人学习的。他的这种肯定是对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承认,无疑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深层的鼓励。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便有了人格魅力,因为他学会了尊重人,承认人,那么大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他,承认他,以他的道德为美德,受其吸引,向他靠近,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呢?

  屈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国人所崇尚的爱国者典范。以前我们往往仅把屈原看作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这不免有些狭隘和片面。如果读了屈原的《渔父》,就会有新的感触。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俗之埃矣?”使人们听到一个更深层次爱国者的心声。这是一个从社会着眼洞察危机的爱国者,一个从和平年代就忧国的爱国者。他愿意以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与社会之俗气相搏,而不惧怕被市俗所吞没。这种崇高的忧国人格,在经过历史的激流冲刷后,那皓白之光彩更是大展。屈原的死也许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永恒,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人格魅力又怎能不吸引人们,感动社会?

  如果说屈原是以死使他的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苏轼就是以他顽强的活使之人格魅力为人景仰。苏轼是中国文坛的千古奇才,他才华横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偏偏是这样有才能的人,硬是成为了中国畸形文人###的牺牲品,使之一生的道路都坎坷不平、艰辛不已。一夜间从政坛、文坛名人沦为任意受人凌辱的小民,这种打击是让人绝望的,毕竟东坡也是人。起初他也打算自杀,但几次自杀都没有成功。幸好没有成功,也幸好从此他承受住了。他转变了,他以健全的人格承受人格不健全者的迫害。名利生死在他眼中淡薄了,他忘却了一时得失,以随遇而安来接受,自此再也没有自杀过,而是顽强的生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只要活着就有人重视他的存在。于是他在苦难中重塑自己,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左传》记有三种不朽:立功、立言和立德。所谓立德的不朽就是人格的不朽。作为崇高德性的榜样和形象;圣贤之士不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湮灭;其精神永远活在后代人之中;成为人类不灭的精神之光。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中的伟人品格;会跨越时间的长河;扎根后人数百年的行为、心灵乃至生活中。圣贤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他们不仅提升了所有同时代的人,也提升了后来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圣贤之士是人类的教师,可以百世为师,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英国作家斯迈尔斯在《人生的职责》一书中,曾讲过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古雅典有位名叫阿里斯蒂德的军队统帅,他勇敢、正直、善良、俭朴,参加过马拉松战役,指挥了柏拉图战役,对国家而言,他可谓是功绩赫赫。然而更让百姓钦服的是他善良、俭朴的人格魅力。以至有一天,阿里斯蒂德和众将士一起观看一个悲剧演出,当演员一连几次提到“俭朴”与“善良”的台词时,全场观众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他的身上。无疑,他俭朴与善良的人格操守,为雅典人树立了典范。他虽然是国家的最高级官员,死的时候却非常贫穷。

  改革之初,邓小平在全党范围内倡导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他尖锐地指出:“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人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1992年邓小平南巡,每到一个地方,讲话都十分干脆,不拖泥带水,切中要害。为表达改革与解放生产力的重要关系,他用共产党人最看重的“革命”这个概念做比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简短解释早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政治教材的标准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今,小平同志的很多话堪称经典,传遍神州,家喻户晓。例如:“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不管黄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领导就是服务”;等等。事实证明,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与领袖风范,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在那个独特的年代里形成的。正是这样,在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面对时代巨变仍然镇定自若有所作为,给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三节  人格魅力造就伟大人物成就伟大事业

  伟大人格造就伟大人物。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其权力、财富;而在于其人格的崇高。一个人不会因富有而伟大;却会因伟大而富有;财富并非德性;但德性是财富。圣贤之士之所以伟大;当然由于他们创造了伟大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品德的伟大;他们靠自己的良知获得了声誉。

  伟大的人物拥有伟大的人格;圣贤之士只能是那些真善美价值的代言人和实现者。他们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有着“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无坚不摧的意志。没有人格的支撑;才能就会变成恶魔的法杖;没有德性的智慧很可能是人类的灾难。中学时期的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奋斗一生;即使生活条件困苦;反动势力迫害;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不正是他高尚人格精神的辉映吗?

  在悼念居里夫人时;爱因斯坦满怀崇敬之情地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也许要比纯粹智力成就的意义更为重大;而且就是这些纯智力的成就也是在比通常所认识的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品格高尚的。”物理学上的贡献固然体现了居里夫人的非凡成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