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奥巴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拉克·奥巴马-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其中包括我、包括今天的分众……
  

前言  联合的力量(1)
胥英杰
  本书所叙述的框架媒介的故事发生在2005年。
  那一年的10月,上市仅3个月的分众传媒宣布收购框架媒介,从此拉开分众整合户外及新媒体广告市场的大幕。按照通常的惯例,媒体统统把镜头对准了“胜利者”分众,对框架则大多一带而过。与大多数人一样,当时我们对框架的这起合并案也没给予太多的关注。
  我们整个创作队成员中,我因为与谭智曾经同在微软中国工作的缘故与之相熟。2007年初,通过我的推荐,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正式邀请时任分众传媒总裁和框架媒介董事长的谭智出任摇篮计划2007年度导师,为年轻创业家进行培训与指导。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是一个具有“公益”特征的项目。“摇篮计划”每年寻找10位商界领袖一对一地培养20位富有潜力的创业企业家。通过AAMA和“摇篮计划”,谭智与时任AAMA执委会副秘书长及“摇篮计划”负责人之一的彭志强相识。
  2007年的4月14日,在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创业家集中培训上,谭智亲自讲述了他的“11个月,从3000万到40亿”的框架案例,在场的几十位创业家们反响热烈,远远超出了组织者的想象。此前对于框架案例的了解都是支离破碎或者道听途说,这次全面系统地听到谭智介绍后,我们眼前都为之一亮。我们并非为其商业上的“一夜暴富”所触动,恰恰相反,我们发现,框架案例亮丽的财富外表使得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深刻内涵与深厚底蕴。
  分众对于框架的收购不仅是中外企业界少有的获得巨大成功的并购案例。在这起收购案发生前,框架历时仅8个月之久的行业整合行动已经为这起并购的发生奠定了决定性基础。正是由于框架的整合风暴,才有了分众上市前后迅速形成的分众、聚众和框架“三国鼎立”之势。而以谭智和江南春为代表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们在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里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战略气魄以及超强的领导力,也是这起并购案以多方共赢的结局收场的核心因素之一。今天看来,没有分众对于框架的收购,三个业务近似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恶战数年,最后几败俱伤。而分众与框架奇迹般的并购,终结了“三国演义”的历史重演的可能性,也直接促成了分众在几个月后对于第一大竞争对手聚众的合并。由此,也才有了中国第二大广告传媒集团的迅速产生,并继续快速成长。据悉,分众传媒已经超过了上海文广,仅排在“中央电视台”之后,而分众从零开始,也不过运营了五年。分众急速成长的历程中,框架合并案无疑是关键性的战略突破。
  以国人的传统来看,胜者为王败者寇,胜者流传千史,败者很快被世人遗忘。在框架合并案例中,绝大多数人只关注到了分众的成功,关注到了江南春的成功。在这个案例里,江南春与分众无疑是大赢家,但框架和框架的股东、投资者也同样是巨大的赢家,他们不仅在财务上获得了选择恶性竞争所无法企及的丰厚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中国企业与经理人:联合胜于恶性竞争,联合也是更具智慧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谭智和框架的价值与江南春、分众等显然位居“优胜者”相比,同等重要,同样值得被记忆与传承。
  中国商业历史不应该忘记框架案例,这一场没有输家的经典博弈。
  框架案例曾经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并撰写为企业案例,还在众多国内外知名商学院中被反复解读、分析和研究,已经被很多商学院师生奉为经典。但“好东西应与更多人分享”,框架案例值得在整个中国企业界、投资界以及所有立志成就事业的人士中更为广泛的传播。正如鼎辉投资合伙人王功权所言:框架案例的价值已经超越了项目本身,它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富故事,还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人文的内涵,如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等。
  框架合并案的神速和完美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框架案例中透出的精髓理念和价值观却是众多企业家与投资家能够借鉴学习的财富。抹去框架案例的外在浮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框架案例中的内涵与底蕴:创业的精神、联合的理念、领导力、卓越管理者的成长历程,等等。只有这些才可以也应该被借鉴与传承,才值得传播与记忆。我们应该把框架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更立体地挖掘出来,并详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当今中国的企业界、投资界与经理人所非常需要的商业智慧。
  于是,在AAMA执委会副秘书长、盛景网联培训集团首席执行官彭志强先生的倡议下,我们几位作者一拍即合,诞生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以及初步的思路。
  框架案例讲术的是——框架在短短10个月内收购8家公司又被分众并购的传奇案例,贯穿始终的“联合胜于竞争”的思维主线对于塑造中国企业家与经理人的价值观颇具现实意义。以小见大,“联合”的商业观念不仅在一个企业的微观层面极为重要,放在中国产业界腾飞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亦值得大书特书。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在资源消耗上已几近尽头,低成本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所谓创新发展,需要脱离以耗费资源和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延聘全球优秀人才、采用或创新先进的技术、推广有附加价值的品牌,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联合”理念的引导,从而消除偏见,融合智慧,取得更大的成功。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教授说:“我们如果仅仅从一本商业读物的角度看待《智弈》,那么就远远低估了这本书的意义。”“框架传奇从行业大局看,是新出现的一种行业整合动向,从实业企业看,是一种新的竞争战略,而对于众多金融投资企业来说,也是国内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详细描述了框架开创了国内企业并购行为的新模式,是类似行为在国内市场的启蒙者”。
  “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联合理念”,这是框架案例给予中国企业界以及企业界人士重要的财富。
  衷心希望本书给您带来收获和启迪。
  

编辑寄语
这本书究竟对谁有用呢?起初我满腹狐疑。财富神话?听得多了,不过是数字和速度更令人炫目罢了。一个制造财富神话的时代嘛!
  基于对作者的了解,我下决心一定要拜读,结果欲罢不能。以至于后来,想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等不及出版,就“勒令”几位亲朋好友抓紧看了没有装订的打印稿。
  直到现在,书中多次提到的那梦幻般的数字和速度,我依然记不住,但却多了另外的思考。大脑中充满了书上介绍的管理、谈判和资本运作中的精巧思维和智慧,以至于平时不自觉地检讨:这件事情之所以不顺利就是没有学会谭智的思路;那个项目为什么不能用智弈的方式解决呢……
  我知道我已经中了这本书的“毒”,它改变了我的思维。
  胜者生,败者亡,这就是博弈。人人都希望成为胜者,不想变成输家。而谭智却在智弈,在他的思维里,商战中要“摧毁”的目标,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他要联合原本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所有竞争对手,共同战胜他设想的“敌人”——导致失败者痛苦出局的、旧有的商业模式。这就诞生了谭智式的智弈!
  刚开始,他被当作手持长矛刺向风车的唐吉柯德,人人都认为他在做一件绝无可能成功的荒唐事,而且失败的结局是可怕的。但是,他成功了!更令人震惊的是,并没有出现故事中常见的——如何历经数年,克服了多少人们无法想象的困难等情节。这个像神话一样看似不真实的成功过程,让我深刻体会了大道至简的真理。
  这些真理将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商战和商业世界,影响你的整个职业人生!
  这场本来已经妖魔化的商战,几乎没有耗费时间和精力,就被谭智演变成了没有输家的,人人都轻松、快乐地赢的经典智弈!成就了难以超越的全球财富神话!
  将来商战的胜者,不再是那个最强大的、有能力“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霸主”!而是那个最和谐的、能保证每个对手都幸福共赢的智弈专家!
  书中的精彩商战细节将带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没有输家的智弈时代!
  从此,商战不再“血腥”!
  张立红
  

第一章 竞选伊始(1)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旧州议会大厦前聚集了约有一万五千人之众。之所以要选在议会大厦举行###,是因为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虽然大楼经重建改造,已与当年大相径庭,但就在这里,亚伯拉罕?林肯于1958年发表了其著名的演说《分裂之家》,并大胆提出:“我相信这个半奴隶制半自由的政府不能长存。”这个演说标志着他竞选美国参议员的开始。作为律师和政治家,林肯在议会大厦度过了很多的日日夜夜。1837年他还以州议员的身份参加了伊利诺伊州议会的迁址工作,将议会从万达利亚迁至斯普林菲尔德。在1860年竞选总统期间,林肯曾在这里多次召开过会议。遇刺后,他的遗体就曾停放在大厦众议院厅之中。
  然而在2007年2月10日的这一天,人们在零下11摄氏度的严寒中,翘首企盼另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来自伊利诺伊州的45岁年轻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众人欢呼和掌声中走上台来,讲到:“就在旧州议会大厦前,林肯曾号召自我分裂的议会团结起来,现在这里依然有我们共同的希望和梦想,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我正式宣布将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奥巴马继续将自己的竞选与当年的林肯密切相连。他说:“大家来到这里,是因为相信可以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追逐理想,为力求实现一个更加伟大团结的合众国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还讲到自己在竞选中所持的重要政治立场:“就在此时此刻,让我们大声宣布,在新任总统第一任期结束时,美国将拥有最广泛的医疗保障制度。”
  奥巴马此番参加总统竞选并不出人意料,但民众对他的热情却是空前高涨,这表明,仅仅几年的公众生活已把奥巴马和选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选择州议会大楼作为宣言地点,对奥巴马个人而言也是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十年前他就是在斯普林菲尔德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2004年入选参议员之前,他就一直在伊利诺伊州议会供职。
  “我承认,宣布参选有些狂妄,有些鲁莽……”
  听到这里,人群齐声大喊:“一点儿不。”
  ——奥巴马2004年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作为华盛顿政治圈的“新面孔”,奥巴马在演讲中坦率表示,自己的从政经验嫩了一点。
  奥巴马在演说中称自己在国家政治方面相对而言缺乏经验,但继而将这种不足称为是自己的某种优势。“我知道自己参加总统竞选有些自以为是,有些冒失鲁莽,”他说,“我知道自己并未花过很多时间认真学习华盛顿政治家的工作方式。但我在那里已工作很久,所以深知华盛顿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要改变。”
  奥巴马希望通过演说鼓舞支持者响应号召来致力于服务社会。“在这次竞选中,我们的目的是要重新强调公民的意义,”他讲到,“让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争取竞选的成功。”在演说中,他认为政治家可以分成两个阵营,一类是老政治家,这其中包括他很多竞选对手在内,而另一类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谓“新生代”的年轻政治家。并表示,现在该是新生代的政治家报效祖国的时候了。
  奥巴马谈良知
  在巴拉克?奥巴马的畅销自传《我父亲的梦想——种族和继承》结尾,他写道,美国法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从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民族一直在与其良知进行着辩论:
  我们的社区是什么,这个社区究竟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自由?我们能尽的义务有哪些?如何把权力变成正义,把情感转化为爱?在法律书里我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像布朗诉教育局案这类的案例中,为了私利和贪欲而放弃良知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在美国的法律中,当听到来自各层面的声音和意见,我又深受鼓舞,深信只要我们仍然敢于提出这些问题,那么把我们维系在一起的良知最终还是会占上风。
  聚集在旧州议会大厦前的很多人对奥巴马的背景以及他在参议院的投票记录都一无所知。他们来听这场演说也并非因为赞同奥巴马所在的政党,或是他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立场,抑或是他对于国家的个人眼光和见解。大家来到这里仅仅是因为奥巴马代表着他们渴望的一切——让这个曾违背民意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家政治能有所改变,相信这个国家、国民的生活在未来会更加美好,还希望能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领袖。他们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奥巴马所说的那种“无畏的希望”。
  掀起波澜
  2004年7月27日巴拉克?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做了题为《无畏的希望》的演讲,这让他生平第一次走入公众的视线。为了让选民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凯利,奥巴马做了上述基调演说,并且向公众讲起了自己的身世。他讲道,自己的父亲曾在肯尼亚一个小村庄里放羊,后来依靠奖学金到美国留学。祖父过去一直在别人家里当佣人和厨子。还有外祖父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并效力于巴顿将军麾下的部队。他还说起了自己的母亲,她出生在堪萨斯州,为谋求更好的生计,一家人举家搬到美国西部。
  “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旧议会大厦前,希望和梦想仍在延续,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宣布竞选美国总统。”
  ——奥巴马激情洋溢地说
  “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奥巴马告诉观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