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以上的四大门派以外,有的国家还自己练成了野狐禅的功夫。比如,有的国家选择了严控自己货币的兑换。这样一来,投机者就不能通过大幅抛售、制造波动来获利,因为没有政府同意,货币根本就兑换不了。这样的做法同时也维护了政府货币政策的主权,自己想怎样就能怎样,不用看人脸色。但风清扬告诉我们,任何招式都有破绽。控制货币兑换的缺点就是,政府的严控使得资金无法自由流动,很多资本可能看到这种控制就跑掉了,既不贸易也不投资。所以到了最后,三个目标还是只满足了两个。
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还是把资金的自由流动看成重中之重,希望吸引外来资金促进经济。不然光靠自给自足,很快就被动挨打了。因此,很少有人选择这门野狐禅功夫;他们大多数不是选择固定汇率派及其弟子汇率挂钩派,就是选择自由浮动派及其弟子肮脏浮动派。而政府的财政、货币及贸易政策,对这两种汇率风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政府的三种汇率调控手段究竟有什么效用,而具体到各自门派上又有什么影响。
四、政府的三大招数
在决定了自己的汇率门派后,政府可以从三个方向影响汇率,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以及贸易政策(Trade Policy)。其中,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包括政府投资以及税收;货币政策则包括利率、流通的货币总量以及货币管制;贸易政策则包括各种关税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汇率的。
***
在说这三种调控手段之前,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由于利率通常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因此利率也可被视为政府借钱时付的利息,而这个利息也就是货币的价格。
如果这样看,那么高利息的意思就是有人愿意为你手中的钱付高价。比如,我现在想从你手中借100元。但如果我什么都不给你,你会不愿意借我,这样等于我白用了你的钱。那么,我究竟该给你多少钱合适呢?这时,你就该考虑,我借这笔钱究竟是做什么用,以及我究竟要将这笔钱借走多长时间。如果我明天发工资,今天借钱只不过救急,那么可能给你一、两块就好了。但如果我借钱是去他处搞一、两年“资本运作”,那么利息估计就要狂涨了才行。因此,利息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要花多少钱才能把一笔资金借走,而这也就是这笔资金的价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汇率战争 第七章(3)
虽然对待价而沽的商人来说,高价总是比低价划算,但借去的钱使用方法和风险不同,那么就没法直接对比。虽然他处高风险“资本运作”的利息可能达到50%,但估计大多数人还是宁可选择利息3%的稳定存款。因此,在对比利息时,大家必须使用一个坐标,这样才好横向对比。如果两个借款风险差不多,那么待价而沽自然是正确的选择。
利率就是政府借钱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很多时候,两个国家可以被看做差不多保险,比如我们一般都不认为美国或者日本政府会破产,因此两国的利率是可以对比的。在这种情况下,高利率就会吸引资金。比如,我们有100元钱想投资国债,而美国现在如果年利率是3%,而日本是1%。这也就是说,为了同样一笔款项(100元),美国人愿意比日本人多付三倍的价格。这时,资金自然愿意跑到美国,因为同一种投资方式、同一个风险,美国的年收益额是日本的三倍。但是,此时商人们还要算计两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因为美国人虽然说要付3%,但这只是名义利率,即表面上利息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如果我们预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我们借给美国人钱,其实最后还是亏本的,因为美元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只有在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中去掉通货膨胀率,得出实际利率后,我们才知道,应该是借钱给美国人还是给日本人。
那么假设即使实际利率也是美国高,这些商人就会决定把钱借给美国人。但在这些资金挣利息之前,他们还要把手中的货币先换成美元,这样才好给美国人。于是,这些游资就会争先恐后换美元,而增加的需求会让美元价格提升。这就是说,高实际利率也会造成汇率提升。同理,实际利率低的国家不招游资待见,因为去了以后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实际利率低,游资就会逃离,去寻找一个回报率更高的地方,而这会导致实际利率低的国家汇率降低。
利率和经济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是,利率越高,经济就越差劲,股市也走低;利率越低,经济越高速增长,股市也飙升。这其实和我们去餐厅吃饭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我来到一家日本料理店,这里有各种各样美味的寿司(货币供应),每份寿司也有相应的价格(利率),而我们的目标是填饱肚皮(需求)。这时,如果寿司的价位太高或者太低,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利的。如果价格太高,我舍不得花钱吃(通货紧缩),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宁死不吃,店铺因为没有生意倒闭。如果价格太低,10元自助,那么我就会吃得太多(通货膨胀),店铺最后被我吃垮。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寿司价位刚刚好,我又能负担得起,最后我吃饱,店铺赚钱。
经济也是一样。如果利率太高,那么大家就都不去借钱、也不去消费,都把钱存起来,这样经济就没法运转,货币就会越来越少,商品价格下跌,慢慢地大家看到做生意不挣钱,生产也就减少了;如此一来,等于需求带动供应一起减少,结果就是形成经济衰退。但如果利率太低,大家都去借钱,并把钱投入在各种各样、越来越不靠谱的项目中,各种资产就会价值上升太快,导致各种项目最后都不赚钱,形成泡沫;同时,老百姓手里的钱也因为市场上流动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变得不值钱,使得东西变得越来越贵。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利率可以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政府可通过这一方式来影响利率、调控经济。
***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汇率战争 第八章(1)
一个国家只有在需求和供应同时扩大的时候,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只是需求扩大、供应不变,那么物价就会上升(钱多货少),造成通货膨胀。如果供应加大、需求不变,那么物价就会下跌(货多钱少),造成通货紧缩。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不好,因为这说明经济中供需没有完全合拍。
这时,如果经济的问题出在需求太少,那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解决这个问题。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调节总需求。比如,政府可花钱大规模修路,这样就需要雇用大量的劳工,不但能够减少失业率,还能让这些劳工挣到了钱后也让钱进入银行体系运转起来。或者,政府可以选择减税,这样老百姓到手的钱就多了,他们也会一样把钱投入经济之中,让其运转起来。由于失业率减少、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经济也可以更高速的增长。
财政政策也能影响利率。如果政府增加支出或者减少税率,那么无疑等于政府花的多了或者挣的少了。这样,政府就需要开源才能让自己有钱可花(增加支出),并不至于开始有赤字(减税)。政府来钱的方法也只有借债一条路。因此,如果政府决定增加支出或减税,那么他们务必要从资本市场上吸金。由于国家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了,那么利率(货币的价格)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汇率也就跟着增加。
但如果政府觉得现在自己欠钱太多,不利于发展,那么政府也可以减少开支或者提高税率,这样等于政府花的少了或者挣的多了,开源节流。此时,政府这时候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钱了。对钱的需求减少,利率自然下降,汇率也就跟着下降。
之所以有时也要削减开支,是因为一个国家欠债越多,越有可能还不起债,最后破产,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因为如果债务太多,那么政府需要不断提高利率才能借到钱,非常不实惠。
***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则是由该国的中央银行控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货币政策能够达到三个目的:调控利率保持增长、降低通货膨胀以及稳定汇率刺激投资贸易。要了解货币政策对利率以及汇率的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经济体里,资金是怎样流转的,以及银行起的作用。
假设有10个人分别存了100元进入银行。银行拿了这些钱后,是要付给这10个人利息的。所以,银行为了赚钱,一定要把钱贷出去,然后赚取存款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价。银行自然希望贷出去的钱越多越好,让每一块钱都能创造利润。但是如果1000元全部贷款出去了,忽然10个人里有一个人来提款急用,那么银行又该如何?如果不能把贷款催回来,连本带息还给存款者,那么银行只能被迫关门了。
所以,银行为了确保不会因为有人提款而倒闭,一定会自己留一部分钱在手头以便周转。同时,银行还会买一些流动性很高的资产,比如债券,这样万一手头的钱不够,他们还可以把债券卖掉,换成现金用于周转。
但是,银行究竟留多少钱在手边比较合适呢?如果这个决定由银行决定,那么他们自然还是希望留的钱越少越好,让更多的钱出去产生利润。同时,他们购买的债券数量也不会多,因为债券安全、流动性又高,这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相应就低。银行要想赚取高利息,还得去支持那些风险较大的投资。这么一来,银行虽然手头有现钱,也有债券,但是这笔款项的数量未必足够应付经济状况。如果手头留下100元的现金和债券,那么一个人来取钱自己可以应付;但如果另外一个人看到前面有人提取,他也来取钱,那么银行还是只有倒闭一条路可以走。
汇率战争 第八章(2)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就发生过这样的现象。由于银行把太多的钱用于向风险极高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因此当大家去提款时,银行虽然有点闲钱,但不够应付这么多提取。而银行一没钱,大家自然心里更慌,都去挤兑,所以最后银行只有倒闭,大家的钱也就彻底灰飞烟灭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现在银行已经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要留多少钱。央行为了安全起见,会要求银行必须留多少钱在手边,也就是储备率。比如央行要求银行的储备率必须达到20%,也就是说银行每收到100元的存款,只能把80元用于贷款,剩下的20元要留在手边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这80元也不是想借给谁就借给谁;一般央行都会有规定,要求银行必须严控自己的风险,不要到时候钱收不回来再次倒闭。
银行这80元借了出去以后,很少有人会把这个钱压箱底,让钱退出流通,因为这样一来,你还得付利息,还不能让钱再生钱,极度得不偿失。即使那些骗贷的人,也不会压箱底,而是会把钱挥霍一空。但不论是钱生钱还是挥霍,钱总不会消失。钱只要流动,最后的效果都一样;无论我是把这80元钱用来支付设备工资,还是用这80元来吃喝,这80元总在转悠,只不过从我的手里转向了他人手里。但员工、机器设备商或餐厅老板收到这笔钱后,他们这笔钱也还是会被他们存起来或者继续花,但在整个经济体系里,这80元永远在流动。
但是,每次流动,这笔钱都会少些,因为银行永远要留20%作为储备。比如,我借了80元,把这些钱都吃喝了,此时餐厅老板等于就多了80元。如果他把这80元存入银行,那么银行扣掉20%的储备以后,可以再让64元出来流通。如此类推,最后100元所能产生的效应其实是500元(100+80+64+……)。
因此,银行里的货币数量的多少,以及货币流通的速度直接影响了一个经济的发展。货币越多、流通越快,经济发展的就越快。反之,货币少、流动慢,经济发展也就缓慢。上述的储备率就是央行控制银行货币数量的手段之一。如果储备率设定的高,那么银行留着后备的资金也就多,能出去流动的资金也就少了。除了储备率以外,利率就是调节系统里货币多少的紧箍咒。
而央行调节利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央行直接改变自己为银行提供货币时收取的利息。这样的话,如果银行还想从这笔资金赚取利润的话,他们也要跟着涨才行。除此以外,央行也可以制定利率,让银行必须强制性执行,以此来硬性确定利率。
除此以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债券的发售来调控货币的多少。比如,现在一个人手中有100元的央行债券,这意味着这100元他借给了央行,央行怎么用他不管,只要到时候给他利息就好。但如果央行这100元不用出去,那么这100元就等于退出市场流通,也就无法产生500元的效益了。因此,如果央行希望减少货币流通的时候,就可以发售债券,之后把老百姓买债券的钱收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少了,货币就紧缩了。反之,如果央行希望增加货币流通,那么就可以回购债券,用钱把这些债券再买回来。老百姓的债券变成了现金,就又可以开始在银行系统里转圈、钱滚钱了。
当然,这些债券都是有利息的,这就是利率。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正好是相反的。债券价格涨,利率就低;债券价格跌,利率就涨。只是为什么呢?假如我现在买了国债,一年后到期,利率10%。这就是说,如果我现在借钱给国家100元,那么一年后国家会还给我110元。但刚过了一个月,有一个人特别想投资国债,但此时国家已经不再出售国债了。于是,他想从我这里买,并且出了很高的价格:105元。一听到这个价格,我自然愿意把债券卖给他,因为30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