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河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悟河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的缘故。这是研究中国历史一个致命的错误。弄清这一历史事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开端,大有裨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含英咀华古绛州
“惊 艳”!当我徜徉在新绛的大街小巷,面对灿若星汉的文物古迹所带来的一次次震撼,心里涌发的感觉就只有这两个字。

  新绛,古称绛州,为河东重镇。其地势西高东低,遂因地筑城如卧牛,南嘴北臀;东西天池仿牛眼;六十二条巷道若牛肋;西边高阜为牛背,州衙、钟鼓楼皆高据其上,以俯瞰临控全城。形制奇而有秩,布局分而不散,较之于平整方正、中轴对称的传统城市格局,新绛城活泼泼地另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如今,流水暗随红粉去,巍峨的城墙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沿袭自唐代的城市规制依然保持得相当完整,以岁月留下的斑驳遗痕,记载下了无情的世事沧桑,无声地诉说昔日的盛况,讲述着古城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就象三晋大地的许多名城一样,新绛的每寸土地都写下了悠远的历史变迁,隐藏着无尽的故事。绛守居园池、龙兴寺、绛州三楼、文庙、天主教堂;行不多远便有一处古迹跃入你的眼帘,那份赫赫扬扬、浓得几乎化不开的沧桑美,象一曲不绝如缕的复调乐章,撩得你情思勃发,叫你惊喜莫名,恍然不知身处何方。最让人感佩的是,三晋古文化的诸多珍贵遗迹,多被虚荣和浮华浸淫了个够,新绛却能以其独到的充实浑厚而优雅超乎其间,犹自演绎着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不信,请跟我来—— 

  眉眼盈盈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山水成就了隋代花园绛守居园池的眉眼,使得她既兼有清流岩壑、亭台阁榭之胜,复有超逸骚雅、空灵蕴藉之韵。诗词意境,足以让人含英咀华,逸兴遄飞。 

  入园左行,石径窈然,曲折上下,修竹丛丛,穿石罅而出,新篁分绿,清音飒飒,苍松翠柏,引满目蓊郁,曲径通幽,步步生景。猛抬头,前现一鉴方塘,号“洄莲池”,石砌驳岸,镌范仲淹诗“一泉西北来”,一水萦洄,潺潺自西北来,又殇然远去。池中荷叶田田,翠盖亭亭。池南高耸“洄莲亭”,四槛回廊,下临绿漪。楹联饶有情趣:“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引薰风入座,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月下品茗于这样的亭中,别是一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享受,真可体味古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了。 

  足蹬石径,拾级而上,过虎豹门遗址,折而右行,即至“堂庑”小庙。庙中供奉隋开皇年间州官梁轨,塑像肃容盛服,须眉如生,遗风凛然。昔日梁公兴水利济黎民,引余波贯牙城,建园池,后世百姓感其恩德,乃修梁轨祠以祀。祠下为苍塘孤岛,中筑一六角孤岛亭。坐于亭上回望祠庙,但见石阶笔直一线直达土阜顶端,梁公祠翼然凌于山巅,从中足可见“有功于民则祀之”之说诚不谬也。

  听着一脉清流的淙淙低吟,顺着逶迤绿水,芳草长堤,漫步前行。石堤复接一岛,岛上亦有亭,称“拙亭”。茅檐木柁,极尽自然质朴之意,野趣横生,大有林壑之旨。晨晖斜斜的透过林梢,树影迷离,几许木石,一泓清水,不经意间便洗去了游人身上的尘俗气。岛周及南岸东陂,尚未加以整葺,草木芜生,风韵凄清幽杳,却依然隽永雅致,耐得住咀嚼、咂摸,大抵是因了千古文心所钟罢。据载,园池自隋代成园伊始,王勃、岑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一代代才子韵士先后慕名而至,多少名章佳句在此吟咏而成,传诵千古。 

  “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鲜花相倚笑,垂柳自在舞。静境合通仙,消阴不知暑。”韵雅*,书卷气息令人俗虑尽涤,淡然忘机。  几层楼独撑西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黄昏时分,沐着瑰丽的霞晖夕岚,钟楼、鼓楼、乐楼构就了一帧绝美的剪影。 

  在新绛城西边高阜上,依地势高低,品字形三足鼎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绛州三楼。乐楼最低,为昔时唱戏的舞台,虽已大为破败,你仍不得不承认她的古朴华美。楼前一带宽阔的慢坡隐然而高,直抵跨道矗立的鼓楼。鼓楼建于元至正年间,石基砖墙,垛堞起伏,三重檐歇山顶,覆以琉璃筒瓦。飞檐舒脊,似翱雕之矫翼;立栋镂桡,若腾虹之扬眉,雄武厚重,备极崇丽。翼角复饰脊兽,檐底悬缀风铎,风过铃响,如聆仙乐。站在坡上纵目远眺,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钟楼亭亭伫立在右首更高处。楼下砌方形台座,内悬金代万斤巨钟。楼体四周俱设有券洞门,各嵌一副石刻楹联。十字歇山顶,四檐角凛凛然向外飞探。玲珑轻俏,姿态曼妙,带出一抹活泼的轻飏之美,精巧中不失大气,现出一种刻意的精致和完美。 

  笼着残阳余晖的光晕,映着苍穹下的轻烟流云,浑然成为一体的绛州三楼迷离、瑰丽而又异常的协调,动与静的色调交织成绚丽的画面,有些儿梦样的韵态。透过这鲜活的具象,善于发现情趣的人,恐怕会绽放出无限的遐想,油然想到说不尽的前朝往事,想像着绛州城昔*人的繁华,仿佛体味到了它们跨越时空的张扬力量,看到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的盛况;听见朦胧夜色里安宁祥和的暮鼓晨钟。

  碑存碧落名重古今,塔起清烟神传茫渺。走在县城中心大街上,遥遥的,有巍巍高台矗立于街尽头。台顶绿影披拂,联枝交映,一座秀拔的古塔以异样的辉煌脱颖而出,独领*,与西北侧庄严华妙的天主教堂交相辉映。

  拾阶百余级,登临高台。台上建寺,寺前有亭,亭中树碑,碑号碧落,乃唐朝初期韩王元嘉四个儿子为母祈福而立。树影婆娑,罗伞般遮盖住庭院和殿宇,明媚的阳光筛下一地斑斓的碎影,诗意盎然。碧落碑碑文篆字古拙,引笔精绝高妙,超出窠臼,书法史上名气极大,被宋后篆书家奉为一字不可易的金科玉律。美的景物必有美的传说铺垫,碧落碑自然也不例外。据说当年两位仙道自荐篆碑,闭门三日,碑成,道人却化鹤翩然飞去。由是,一层神幻迷离的色彩愈增碑文的书法价值。 

  碑亭后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檐宇精净,古朴庄严。内列宋金彩塑七尊——中乃释迦、毗卢、卢舍那三世佛,两畔侍立四菩萨,塑工精绝。甫一入门,我即为一种劈空压下的伟大美感镇得目瞪口呆。那七尊塑像面庞丰满,高华端庄复又阿娜灵动,装饰如生,意绪*。衣褶流转,如风行水上,随形得趣,予人以薄纱透体之感,作功奇巧,冠绝当世。 

  殿后为龙兴塔,磨光青砖砌就,八角十三层,高可十二丈,殚砖石之功,穷造形之巧,非常的精致,仿佛不曾受岁月流逝的影响。天际几抹光艳的飞烟流云,将她映衬得愈发神异秀雅。极目环望,古城历历,均在望中。四周是沉静而幽寂的,一种带有禅意的沉静而幽寂,没有一丁点喧嚣,一丁点烦杂,自成一个世外之世,实是息行静心之所。尤可异者,历史上塔顶曾数度冒出青烟,袅袅升腾,数日不散。当是时,观者如堵,莫衷一是,史笔煌煌,载在典籍:“光绪乙亥,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为以发达科名之兆”······古碑,神塑,奇塔,复加上曼妙的故事,足以令龙兴寺成为古城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你不至于匆匆离开新绛,那么,有“华北第一文庙”之称的孔庙你是决不能错过的。不必说孔庙内宋朝那块集王羲之字而成的重修文庙碑,单是四槛三门、龙鼓夹桴的棂星门,宏敞气派的大成殿,就足以让你怦然心动,兴奋莫名了;全国四大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的天主堂你是不能不观赏的。看繁复伟丽的雕刻装饰,两座直插云天锥形塔楼,所呈现出幽深的庄严和柔和的雄伟,直叫你目眩神迷;稷益庙的壁画,福胜寺的悬塑,白台寺的彩塑;哪一样不令你心意沉沉,徘徊流连不忍卒归。 

  风月无今古,林泉孰宾主。走在古城,追寻着昔日繁华的缩影,你尽可以放纵你的思绪。或者,你会想起唐朝,新绛的唐朝,那个辉煌繁盛的时代,或者,你还可以看见诸多前贤谈笑挥斥的身影,悄然汇入他们的雅集宴饮。似乎,也只有一个文化血脉如此蓬勃的地方,才能涌现出如斯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而这许多若断若续的追思与故事,于是就成了一长卷平静流逝的生活画面,留待你去慢慢解读。

《诗经》与河东
河东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摇篮。它的“根”可以远寻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禹凿龙门”、“女娲补天”、“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但有文字记载的较为明确可靠的要算《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  

  《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河东就占有其二,这无疑是领略西周到春秋时期河东文化风采、寻找河东人最早的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

  一、“魏风”和“唐风”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诗经》中的“魏风”之“魏”不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国的魏国,其地点在今山西省运城芮城县境。清人陈克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于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春秋》闵公元年,周惠王之十七年也,晋献公灭魏(以其地赐大夫毕万,自是晋有魏氏),今山西解州芮城县是其地。”《史记》云:“魏,大名也。”后汉服虔释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魏风”七篇皆无事实可考,大抵皆为不满魏国末年政治的话。推知此七篇诗作的年代,当在魏国将亡之前,即春秋时代(前 661年)以前。  

  唐,古国名,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唐”的意思是大,《说文》云:“唐,大言也。”周成王以唐地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后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朱熹《诗集传》云:“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优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吕览·当赏篇》载晋文公曰:“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左传》载,吴公子札在鲁国见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深也。”所以,春秋时也有称晋为唐的。  

  “唐风”共计12篇,据《扬之水》小序,以为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此诗确有“从子于沃”之句。又《左传》云:“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采苓》小序云:“刺晋献公也,晋献公好听谗焉。”所以,“唐风”中最早的诗当在昭公初年,即周平王时代;最晚的诗到晋献公中期,时间跨度为 100余年。   

  二、《诗经》中的“河东名物”

  宋人王应麟认为:“格物之学,莫近于诗。”其实,孔子早就强调过《诗》的认识名物的价值,因为它有助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可以作为“百科学书”教育学生,也可以让后人了解先民的生存状态。  

  “魏风”和“唐风”涉及到了很多河东名物。其中,树及灌木有14种,如桑、桃、棘、檀等;粮食蔬菜有六种,如禾(小米)、黍、稷等;野菜药物有六种,如苦(菜)、苓等;动物有五种,如鹤、鼠等;衣物有八种,如葛履、角枕等。这些名物说明:一、河东文化是内陆文化。“魏风”和“唐风”中的诗很少叙写水、鱼之类,而多有树木山林的描写,说明河东具有“山文化”的特点。二、农业文明是河东文化的“支柱产业”。三、河东文化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诗经》中的“河东风情”

  朱熹《诗集传》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他又在《楚辞集注》中说:“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是从先民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贴近性灵,贴近生活,贴近乡俗。反映晋人生活的“魏风”和“唐风”虽然只有19首,但却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河东风情。  

  <;一>;、缝衣歌   

  “魏风”中的《葛履》是最古老的一篇缝衣曲,寄托了缝衣女的无限惆怅。诗中言道,女方受冻,葛屦履霜,以其纤手为人缝衣服,而好人服之,章身作态。《朱传》云:“此诗疑即缝衣之女所作。”描写了缝衣女工之辛劳,表达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悲愤。

  <;二>;、采桑歌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养蚕采桑是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女性走上田野,展示风采的时机。“魏风”中的《十亩之间》就是一首采桑者之歌。歌中唱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妇女采桑,且劳且歌,走上田野,其乐融融。在《汾沮洳》中,也有对妇女采桑的描写,“彼汾一方,言采其桑”。通过对采桑的多方叙说,既表现了河东姐妹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传统美德,又表现了她们走上田野,一展丰姿的喜悦心情。  

  <;三>;、伐木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中的这首《伐檀》,是多么悦耳的劳动节奏,多么美妙的劳动场景,多么欢快的伐木之歌。虽然接下来是愤愤的责问和冷峻的讽刺,但笑骂几声,以抒块垒之后,又陶醉在了劳动的创造之中。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民间的那些朴实、风趣、调侃的“打夯歌”。可见,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是劳动者共有的品格。  

  此外,“唐风”中的《绸缪》是一篇戏弄新婚夫妇的欢歌,也是后世闹新房歌曲的鼻祖;《(木大)杜》是一首反映流浪汉生活的“乞食者之歌”,类似后世乞食者口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