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国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就是曾国藩-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秀全是他“得道”后的自号。“全”字拆分后为“人王”,加上他小名中的“秀”字,合为新名,寓意自己是真命天子。

  洪秀全年幼时,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并且自尊自大。每当和小伙伴嬉戏时,都以领袖自居发号施令,小伙伴们没有不遵命的。稍微有不合他意的,便挥拳踢腿,把对方打倒在地才解恨,所以,全村的儿童都很怕他粗暴的脾气和拳头。

  洪秀全7岁时,开始到村里的私塾读书,只五六年功夫,就已经能够熟诵四书五经。洪秀全还真是一块读书的料,此刻,他的唯一梦想就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继而得到荣华富贵,一生便无憾了。可是,偏偏命运不济,从13岁起,洪秀全开始应童子试,据说县试时成绩不错,唯独过不了府试这一关。

  道光十七年,洪秀全又一次科举失败,以他从小争强好胜的个性,这样的失败给他的精神和自尊的打击是重大的。急火攻心的洪秀全病倒了,他躺在床上幻视幻听、狂躁不安,还喃喃自语,这种病应该是中医所说的癫狂,即因情志郁结而导致的神思错乱。

  洪秀全这一病,竟然连续卧床四十天。据说,在生病期间,他做了一个梦,不仅梦见了上帝,而且上帝还告诉他,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最后,上帝还任命他为圣父,到人间救济世人。梦醒后,他的病也好了。虽然他把这个梦境说给家里人听,可家里人没有一个人相信,但洪秀全却深信不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落第回家后,气愤填膺,怨恨谩骂,把以前读过的书籍都扔在了地上,恨不得把屋里的所有东西都砸了,还破口大叫:“他妈的,等哪一天老子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

  和曾国藩相比,洪秀全的科举之路相当不顺。从13岁考到31岁,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用来应试科举,但仍然没能获取秀才的功名。从此,他步入了老童生行列。在应试而外,洪秀全所能做的就是坐馆当塾师,挣些糊口的钱粮。

  一个偶然的机会,洪秀全翻阅从前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他决定举起义旗,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平等、博爱、没有压迫和歧视的理想天国。

  奇人自会有奇事,尤其是在乱世,奇事更是层出不穷,洪秀全也没有想到自己凭借一本小册子,差点把大清王朝踩在脚下,虽然最终没有成为英雄,但起码也算是乱世中的枭雄吧。

46。老童生……洪秀全的理想天国2
历史上,小知识分子因为不能施展抱负,积郁成恨,最后举起义旗的人屡见不鲜。比如唐末的黄巢,宋代的张元、吴昊,明末河南杞县举人李信、卢氏县举人牛金星等。 可见,小知识分子的能量是不小的,尤其是在他们不得志的时候。

  洪秀全对出人头地的极度渴望与神经质的个性,以及对这个埋没了他的社会的极度怨恨,最终促使他决定要推翻这个腐朽的清政府,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天国。

  不过,洪秀全和他的信徒,出于独尊天主的原因,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所以无论是民间供奉的诸多神祇,还是士大夫信仰的孔夫子,他们都一概排斥。这样无根的宗教信仰能走多远?尤其在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大地上,属于他们的空间真是太小了。

  只要是洪秀全认定的事情,他就绝对不会回头,既然有了建立理想天国的念头,那么,首先要选择起义地点了,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家乡广东花县,而是把起义的地点定在了广西金田村。

  因为广西省的土壤原本就比较贫瘠,少数民族繁多,*频繁,是清政府很难统一领导的地方之一。最重要的是,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闹灾,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几乎烧遍了整个广西,到处都是不要命的农民。

  起义其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所以跟谁混都一样,于是有人当了土匪,有人参加了农民起义。但是如果有了信念,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使为之复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经过一番曲折的传教历程,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后,正式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

  与此同时,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纷纷举行起义,并逐渐汇合在一起,号称“捻军”,成为太平天国以外另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 

  洪秀全知道,既然举起了反清的义旗,就要建立一个和清朝不一样的王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让弟兄姊妹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可以说,洪秀全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跟随他的天国将士,竟然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正应了那句话:胜者王侯败者寇。

  金田起义“天下为公,普天之下皆为兄弟姐妹”的指导思想,让每一个忍辱偷生人看到了希望,尽管他们穿着破烂,手里只有锄头和镐头,但他们依然吆喝着冲向清军的刀枪铁骑之中。每一个站起来的农民的热情都被点燃了,这种激情一旦被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面对近乎疯狂的起义,清政府开始战栗。

  短短几个月时间,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天国将士就接连打败清政府围追堵截的官兵,突出重围,扯旗北上,称王封制,成了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大出乎咸丰帝的预料,他做梦也先想不到这群面朝黄阿土背朝天的乡巴佬有这么大的能耐。于是,咸丰帝只好任命他的舅舅、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大臣,担任总指挥,到广西前线督战;还任命顺天府尹邹鸣鹤为广西巡抚,协办军务。

  赛尚阿,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姓阿鲁特氏。他是清朝著名的蒙古族大臣,也是皇帝的亲信近臣。1842年,英军进攻江浙,沿海危急。赛尚阿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天津加强海防事务。还有就是这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去*太平军。赛尚阿两次受命钦差大臣,足以说明赛尚阿在清廷所受到的相当的重视了。

  当时,赛尚阿的职位最高,和咸丰帝的关系也最密切。派他到广西前线督战,在朝野引起很大的反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了。

  面对前线越来越紧的风声,咸丰帝的朝会也越来越多了,所议论的内容大多也是关于战争的事情。

  这一年是咸丰元年,一南一北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于是,一场雌雄相争、声势浩大的战争在这片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序幕。 。。

47。冒死直谏不好玩1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大。谁不让老百姓活命,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最初,广西连年闹灾,广大贫农大都被活活饿死了。而且,广西地广人稀,历届上任的县官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捞不着多少油水,根本没把为百姓谋福利放在首位,只想着平安地混上几年后,再找人托关系调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也没把造反的刁民放在心上,这些发展迅猛的农民起义,都被当地方官掩饰过去了,清政府一直都被蒙在鼓里。等纸里包不住火的时候,这些地方官才慌张上报,可是已经错过了*的最佳时机。

  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村爆发时,咸丰帝刚刚登上宝座,虽然他是道光帝钦命的接班人,但新旧权利的交接还算顺利,但君臣还要磨合。这就好比是一台新机器,只有运转几次后,才发挥最好的性能,这无疑无疑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刚刚继位的咸丰帝对处理国家大事还没有多少底气。不过他毕竟不是庸才,很快就沉着下来,采纳了大臣提出的“以汉人治汉人”的建议,所以才有了后来让太平军闻风丧胆的湘军。

  面对国内轰轰烈烈的农*动,看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咸丰帝忧心忡忡,曾国藩更是着急万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发牢骚说,自己的多篇上疏、大臣们的奏章,皇帝要不置之不理,要不以“不要乱发议论”不了了之,最可气的是他竟然还下一旨空文,敷衍了事。

  曾国藩“为国藩篱”梦想就是要使*没落的清政府健康起来,肃清全国的农民反抗运动,实现儒家理想的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可摊上这么一位君主,他要想实现这宏大的梦想就没那么容易了、

  曾国藩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再也坐不住了。

  因此,趁着元年新政,同年5月,曾国藩上了一个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 

  这次上疏的内容非比寻常,他是直接给皇帝提意见,直揭皇帝的短。内容大致是:批评咸丰帝不仅对广西前线的将帅安排不当,还不求实际,出尔反尔,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言行不一。

  据说,曾国藩怕这篇上疏像上几篇那样石沉大海,便想了个办法:在上朝时曾把要害之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背了出来。他以为把声势造大,咸丰帝就不会不了了之了,怎么也得处理一下。可是被“为国藩篱”冲昏头脑的曾国藩忘记了一点“伴君如伴虎”,戳到了老虎的痛处,老虎不会像狗一样只咬人,它还要吃人。

  中国古代明确规定了大臣的责任,“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所以,大臣最重要的职责不是处理每日的繁琐公务,而是把他的智慧与经验贡献给朝廷,使皇帝成为造福天下万民的圣君。当然,这只是儒家期望的一种理想状态,高度的集权的君主制现实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任何人都不喜欢被说教,即使是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喜欢由着性子玩耍,何况是万人之上的帝王,所以高度集中的权力、至高无上的地位使皇帝乐于独断专行,听不进大臣不同的意见。只有当形势危及到他的统治时,才会采纳大臣的建议。而咸丰帝也未能脱俗,也是这样一位君主。

  结果可想而知,咸丰帝大喝:“狂悖!该当何罪!”

  这声怒喝把曾国藩惊醒了,他急忙跪倒在地“臣有罪,臣有罪。”

  可见,曾国藩并不是像魏征那样死谏,不过,在没落的大清王朝,他能走出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咸丰帝毕竟不是唐太宗李世民。摸了老虎屁股的曾国藩希望这种退让能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

  眼看曾国藩就要被治罪,文武大臣们都跪下为他求情,说他罪该万死,但冒死直陈,出于对国家的愚忠,视皇帝为舜尧,望免其罪。好一通拍马,咸丰这才没有加罪于曾国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8。冒死直谏不好玩2
曾国藩因为这次冒死的犯颜直谏差点丢了脑袋,但事情传出后,他在京师,尤其是在乡里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都说他是魏征再世,是大清的福星。

  一道犯颜直谏的上疏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这要从当时报喜不报忧的官场风气说起。

  康雍乾三朝,为了巩固大清的统治,除了不断加强皇权和笼络汉族士大夫外,朝廷也对不驯服者实行思想言论上的*,即文字狱。结果,高度集权的后果是臣子主动性的丧失,文化学术也没有了生机,还催生了政治的*。四面八方一派歌功颂德,但却听不到真话,这就是政治*的重要特征。乾隆末世与嘉庆、道光两朝,朝廷上盛行的就是这么一种风气。

  中枢如此,地方官场的风气不用脑袋想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人只能随波逐流,很难有所作为。曾国藩的京宦生涯也是这么过来的。他升任侍郎后,大都是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的公事,他甚至对朋友们戏称自己像只寄生于官场的虱子。这种庸庸碌碌的无为生活和他心中的大志相差甚远,再加上顽癣等病痛的折磨,使他灰心丧气,好几次都想辞官而去。

  曾国藩的所为博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咸丰帝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就没有因为曾国藩的直谏而处罚他,反而加派他兼署刑部侍郎,但是丝毫不能捂热曾国藩已经冰冷的心。

  经过这次直谏风波后,曾国藩学乖了,他虽然还曾就国事上疏,但都是就事论事,再也没有犯颜直谏了。毕竟,曾国藩也只有一颗脑袋,他再也不愿意拿自己的脑袋来开这种玩笑了,所以《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是曾国藩犯颜直谏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之后不久,曾国藩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不久就奉旨帮办团练,直到咸丰病逝,君臣之间再没有见过一面,这当然是后话了。

  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国藩向皇帝上了《备陈民间疾苦疏》,在奏折中,曾国藩详细地列举了很多严峻问题:一是银价太高,赋税难纳; 二是盗贼太多,民众生活没有安全感;三是冤狱太多,正气难以伸张。这三个方面都是目前最紧要的事务,其中盗贼太多、冤狱太多两项,请皇上反复告诫外省,严厉责令督抚,一定要想出改变的办法。否则民心涣散,国家就危险了。至于银价太高一条,可以采用平价的办法。第二天,他又续陈《平银价疏》,提出平银价的六条具体措施。

  在这里,曾国藩打出的是“为民请命”的旗号。这个“民”他主要是指中小地主阶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客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疾苦实情。他还很重视“民心”向背的思想,比那些浑浑噩噩的满清贵族显宦们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两封奏疏引起了咸丰的重视,他批示让吏部等细细研究,尽快解决这些事情。在他看来,这个喜欢上书的曾国藩还是有学问,有能力的。但却是一个认死理、可敬不可亲的人。这样的人,不可不用,但又不可重用。在宫廷长大的皇帝,从小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很多权谋之术,因此对付这样一个汉臣,他还是绰绰有余的。

49。忠孝不能两全1
天气的好坏很容易影响人的心情,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心情不好,那么即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你的眼中也是阴沉沉一片。

  此刻,没有了奋斗目标的曾国藩,心情坏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