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国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就是曾国藩-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亮基的来信,对曾国藩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如果他下定决心来办团练,也很有可能像当年戚继光创建戚家军那样,练就一支曾家军。古人能做到的事,自己难道就做不到?虽然这是一个为朝廷立功、展示自己才华的的大好机会,但再三考虑后,曾国藩还是婉言拒绝了张亮基的请求。

  其实曾国藩心里很清楚,他不愿意背个不孝的骂名,再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办团练是要上前线的,自己只是一介书生,舞刀弄枪,总算是个门外汉。况且,办团练只是皇帝老儿的命令而已,他既不给钱,也不给人,要靠自己的红口白牙去拉起一支队伍,而且是能和太平军作战的响当当的队伍,这种事情比登天还难。自己吃饱了撑的,何苦要蹚这滩浑水呢。

  曾国藩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坚持丁忧,对外面的事情权当没有发生过,可紧接着又一封信搅得他心神不安,这封信是他的大恩人唐鉴从京城寄来的。

  在京城的十几年,唐鉴对自己的帮助和提携真是没的说。面对大恩人的来信,曾国藩再也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了来信。

  信中内容也是鼓励曾国藩抓住时机,出山组建团练,为国效力。唐鉴还以他一生的名望向皇上担保,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看着面前长长的信,曾国藩感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了。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一时心潮澎湃。想想自己要入阁拜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决心,再看看如今前怕狼后怕虎的自己,真是愧对恩师,无脸见人啊。

  曾国藩就这样捧着唐鉴的来信,一直坐到天黑,对自己提出了严厉的责问。清军和太平军已经是打得不可开交了,一向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他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吗?

  曾国藩暂时把母亲安置在居室后山,准备另外寻找一块风水宝地重新安葬母亲,以尽孝心。他回到乡下老家后,也过了三个多月的乡村生活了。

  当曾国藩过着安逸的乡村生活时,清军和太平军正在鏖战,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清政府派往前线的统帅非死即逃,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领导抗敌了。当赛尚阿被降级处分,向荣、乌兰泰革职留用,太平军围长沙,下岳州,克武昌,攻湖南之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命他留籍帮办团练的谕令。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咸丰帝的寄谕由巡抚张亮基转来:“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钦此。”

  曾国藩是第二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的,第一个团练大臣是前刑部尚书陈孚恩,时间在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八月。接着从这年十二月到咸丰三年二月,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累计任命了四十九名团练大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消灭后,清廷进一步意识到必须依靠地主武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办团练的第二次浪潮,先后任命了四十三名团练大臣。在这九十二人中,官职有高有低,分布在全国十六个省份。由此可见清廷对办团练还是非常重视的。

58。咸丰帝的谕令(2)
面对咸丰帝的谕令,曾国藩守制的信念有些动摇,胸中燃烧着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熊熊火焰。但他很聪明,要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因为冲动是魔鬼,感情很容易让人变得感性,左右人的思维,如果不静下心来考虑清楚再做决定,往往会造成伤害或者受到伤害,所以“静”乃修身养性之要义,也乃成大事之根本。

  于是,曾国藩紧闭房门,盘坐在床上,当然没有忘记燃起一炷清香。在袅袅香烟中,他微闭双眼,尘世的一切都已远去,心灵深处一片澄静,思路也格外清晰。这是他十年前跟随唐鉴读书时学来的诀窍。唐鉴有一次告诉他:凡事要讲个‘静’字,万事才会周全处理。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总要通过反复静思、权衡后,才做最后的决定。

  老庄主张静,管子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通各家学派的一根主线,正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所以各家学派都在这一点上建立自己的养性处世理论。管理国家也要这样,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曾国藩对此轻车熟路。

  安静的环境让曾国藩的大脑飞速地运转:

  不管是替皇上分忧,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国藩都不应该推辞这个任命。这十多年来,曾国藩能有这样的地位和皇帝的宠爱是分不开的,如今,大清的江山和他自身及整个曾氏家族的利益都连在了一起。现在皇上要臣子临危受命,他有什么理由拒绝呢?何况早在家乡读书时,他便立志,此生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自从升授礼部侍郎以后,他便更加踌躇满志,发誓要青史留名。但十多年的官场生涯让曾国藩深深明白:大清官场从上到下都已经腐朽不堪,要想办大事,如果没有皇上的信任、满蒙亲贵的支持,简直是异想天开。

  现在办团练,如果不能打仗,则不足以成事;不成事,则被皇上小看。如果能打仗,就会成为一支有实力的军队。满人对握有军权的汉人一向都倍加猜忌。这支军队将会招致多少猜疑!弄不好,不仅没有功劳,还会招来连连灾祸。再说,对于弃笔从戎,曾国藩还是心虚的很。

  还有一个隐埋在心底最深处的原因:过去在京中做官时,只是耳闻清朝的*很严重。这次出京南下,路过的每一处地方都是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他感到国家正处在人心浮动、危机四伏的时刻。而太平军军容整齐,战斗力奇强,人才济济。莫非上天真的已经决定要抛弃爱新觉罗氏,改朝换代吗?在这危机时刻,身为臣子,理应挺身而出。但大厦将倾,一木难支,自己真的能力挽狂澜,保住皇上的江山吗?希望是那么渺茫,脑袋只有一颗,何必去做这种冒险。

  想到这里,曾国藩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决定不受命,至少暂不受命。既然做了决定,他便摊开纸,给皇上写了一份“恳请在籍终制折”,让张亮基代发,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3年。

59。戴孝从戎1
既然曾国藩不为信件所动,张亮基就命郭嵩焘到曾国藩家做说客。

  郭嵩焘和曾国藩是至交,也就是铁杆哥们,虽然几年不见,但书信却从未间断过。他与曾国藩都是翰林出身,也因为丁母忧回籍守制。在太平军攻打湖南时,主动到张亮基处出谋划策,这次奉张亮基之命游说曾国藩出山。

  几年没见面,两位至交老友相见后分外亲热。

  郭嵩焘说:“我来荷叶塘,向伯母大人致哀,顺便给你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曾国藩其实对好友的来意心知肚明,见他这么卖关子,也就顺势说道:“我先听坏消息。”

  “好,太平军已经攻克了岳州和武昌,但是很有可能要回攻长沙,到时候仁兄的处境可就艰难了。”

  太平军回攻长沙是曾国藩最不愿意看到的,他可不想成为太平军刀下的冤魂,不免又为大清的前途担忧起来,毕竟古书读多了,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但他还是笑笑道:“那好消息呢?”

  “听说仁兄即将高就,总办全省团练事务,三湘士人没有一个不高兴的。这样的大好事,自然要恭贺了。”

  曾国藩听了这几句话,脸上却毫无表情,说:“这都是缪传啊,皇上虽然有谕旨,但国藩担当不了这样的重任啊。”

  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两封信函递给郭嵩焘。一封是皇上的上谕,另一封是恳请在籍守制3年的奏折。

  郭嵩焘叹息道:“哎!我这二十年来自以为与你最为相知,看来我也看走眼了。国难当头,仁兄却置之不顾,妄为读书人啊。”

  曾国藩是个最要强的人,郭嵩焘这几句挖苦话,说得他脸一阵阵发热,很不好意思,道:“我不是周公瑾,你也激不了我。”

  郭嵩焘继续一本正经地说:“谁要激你?我只是为你可惜。你辜负了所有人对你的的厚望。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恭亲王奕䜣、内阁学士肃顺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可是,他们万万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啊,真的看错人了。”

  曾国藩在朝中与恭王、肃顺都有接触,认为二人各有优长,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恭王才思敏捷,胸怀宽广,是皇族中最有头脑的人物。肃顺是郑亲王乌兰泰尔的第六子,敢作敢为,是满族中数一数二的拔尖角色,满朝文武中少有人比得上他的干才。有恭王、肃顺的信任,还怕朝中无靠山吗?

60。戴孝从戎2
说实话,自从收到张亮基的那封信后,曾国藩心中就有些心动。加上又来了上谕,国华和国荃等众兄弟都鼓励大哥办团练,曾国藩真的动心了。

  郭嵩焘感到曾国藩开始动摇守制的决心,便继续发送攻势:“长毛信奉天主教,他们所到之处,都要捣毁孔庙和孔子的雕像,还大肆屠杀儒生,这是对天下读书人的一种公然挑衅,要是有朝一日长毛取得了天下,那么天下读书人还有活路吗?”

  这下说到了曾国藩的痛处,从古至今,孔子的儒学思想都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现在,自己的信仰受到了威胁,曾国藩也火冒三丈了。

  不过,生气归生气,曾国藩是不会凭一时冲动办事的,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从未跟张亮基他们打过交道,湖南的吏治你也比较清楚,我这人性子急,恐怕今后与湖南官场很难相处啊。”

  “张中丞为人坦诚、清廉。至于湖南的吏治,说来的确*。但是,眼下中国十八省,还有不*的吗?天下乌鸦一般黑,除非不做事,既要做事,就没有什么可选择的。”

  曾国藩三角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笑着说:“好厉害的嘴,你真是一点也没变啊。只是,国藩今日是带孝之身,怎能忍心离家出山,况且也会招到士人的指责!”

  看来,曾国藩已经有了出山的念头,只是怕名不正言不顺。郭嵩焘大喜过望,看来此行不会空手而归。于是,他举出了很多在居丧时期出山办团练的例子,更何况,有皇上的谕令在手,还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看着苦口婆心一心劝说自己的郭嵩焘,曾国藩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便满口答应出山帮办团练。

  安排了家中大小事情后,曾国藩在母亲灵柩前焚烧已经誊抄还没有发出的“恳请在籍终制折”,并对着母亲遗像说:“儿子不能尽孝了,为报答皇上的恩典,决定墨绖出山!”

  听说哥哥要墨绖出山,四个弟弟都要随哥哥离家参战,曾国藩只答应带曾国葆一人离家去了长沙,临行前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时机。

  对于洪秀全来说,虽然早就拉开了和大清对抗的序幕,直到此时,他的真正对手才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开始了他们为期十多年的一场生死对弈。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正满怀抱负,准备大干一场。但连他自己也想不到前面的路竟然如此崎岖,自己很快就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

61。帮办团练大臣1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四月,太平军一路杀入湖南,攻陷道州时,全省风声鹤唳。湖广总督急令各府县募集乡勇准备战事,湘乡县令朱孙诒为官清廉,得到士绅百姓的拥戴,廪生罗泽南、生员王錱、刘蓉等人积极参与募集乡勇。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就组建起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由于骨干多数是有知识的书生,所以这支队伍的素质很高。

  当时湖南其它府县,也有编练乡勇的,所以湘乡的乡勇后来被称为湘勇。太平军北进湖北后,巡抚张亮基调湘勇到省城防御,正好碰上朝廷要曾国藩帮办团练,这支家乡子弟兵便顺理成章地归在了曾国藩的麾下,湘乡的罗泽南、刘蓉、王錱等人便成了他办团练的最初班底。

  咸丰三年年初(公元1853年1月21日),曾国藩一行带领一千多人的湘勇赶到了长沙。

  还没有进城,众乡绅及往日岳麓书院的同学、同乡就前来热烈迎接。

  来到巡抚衙门,张亮基在大开的中门外带领省署大小官员大张旗鼓地迎接曾国藩一行的到来。从此,曾国藩以文员侍郎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此时,湖北的武昌已经失守,从广西金田到湖北的武昌,太平军已经步步逼近大清的统治中心,此时的咸丰帝早已坐立不安了。在曾国藩等人刚到湖南长沙时,他就下令曾国藩等人赶紧奔赴前线抗击太平军。

  这个命令简直是有些荒诞,曾国藩他们几个都是文弱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千湘勇,可在气势正盛的数以万计的太平军面前,也是弱不禁风,太平军将士就是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这一千多人淹死,别说动刀动枪了。看来,咸丰帝真是病急乱投医了。

  曾国藩自然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只好找一大堆理由搪塞过去。

  当夜,张亮基为了给曾国藩洗尘,在巡抚衙门大摆酒席。面对如此隆重而诚恳的接待,曾国藩被深深感动了。

  一连几天,曾国藩都和张亮基都在密谈,二人达成了许多共识:曾国藩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提出“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的方略,张亮基非常赞同。曾国藩还主张从各县的乡勇中选择优秀人才,招募到省城,经过严格训练,在省城建一大团,从而保卫省城的安全。张亮基个人也表示同意,只是这件事事关重大,需要向皇上请示。最后,张亮基紧握曾国藩的双手,说:“今后有关湖南保境安民的一切事务都拜托给仁兄了,放开手脚干吧。”

  张亮基的一番话把曾国藩说得热血沸腾,顿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txt小说上传分享

62。帮办团练大臣2
随后,曾国藩就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