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国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就是曾国藩-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庶吉士是一种官名,也叫称为庶常,名称源自《书经&;#8226;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照这样看来,曾国藩最好的归宿是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以便以后谋求进一步的升迁。

  曾家听到曾国藩成了庶吉士后,自然是欢喜万分,又是烧香拜祖,又是张灯结彩、大肆庆祝这无上的光荣。

  曾国藩虽然清闲的要死,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摆在他面前——钱,他虽然进入了翰林院,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因为,庶吉士是没有俸禄的,每月只有四两多银子的补贴,在京师根本就不够花销。曾国藩要吃、要喝、要送礼走关系,这些钱都要从湖南老家来。他不甘心,自己被套了这么大的一个光环,却还要靠家里供养,一向很务实的他觉得这太不实际了,他要尽快结束这种让自己难堪、让家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窘迫境况。

  翰林院庶吉士是一个等待提拔的尴尬位置,就好比一个巨人把你拎在半空,只要再往上提一点,你就一步登天,真正步入仕途。相反,如果放手,你就跌个底朝天,也许要重新再来。怕就怕,老是把你这么拎着,让你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难受无比。

  如何尽快结束这样的日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皇上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以便早日被皇上召见。

  然而,没有钱财送礼,没有关系走动是很不好办事的。所以,很多有钱的庶吉士早就开始搞地下活动。托人找关系,说好话,以求皇上把自己分到油水比较多的地方做官。

  而曾国藩因为老家远在湖南,而且自家又没有什么显贵之亲,也根本没有多余的银两可以拿出来打点上司以求早日被皇上召见。

  所以,对于曾国藩来说,每一个等待的日夜都是一种煎熬。然而要等多久?少则个把月,多则两三年。对于这种漫长的等待,曾国藩连半点脾气也没有,因为何去何从,只是道光帝一句话的事情。曾国藩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无法和道光帝作对,所以,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僚们一个又一个地奔赴大好前程,而自己除了等待,还要忍受已经捡上肥差同学来信的显摆:自己捞了多少金银财宝,娶了多少小妾,购置了多少豪华住宅……

  等待是最消磨人心智的,如果你单纯为了等待而等待,那么你的锐气就会被慢慢消磨,直到有一天你连自己也认不清了,因为昨日意气风发的你已经随着等待成为了昨日的回忆,当然,我们的主人公曾国藩不会这样,他绝对不会让时间就这么白白流走。

19。君子之志和程朱理学1
进入京师后,面对威严的帝王,宏伟的宫殿,繁华的街市,顶着庶吉士头衔的曾国藩并没有像常人一样沾沾自喜,而是内心深处充满宏远的抱负。

  与其忙碌着争权夺利,不如潜心修学,也好为自己的将来打牢根基,否则一个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人,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都会露馅的。

  做官,就要做千古留名的好官;做人,就做曾参一样的大圣人;种田,也要做百里挑一的好庄稼把式。曾国藩心中燃起为国家死而后已的熊熊烈火。于是,他立了君子之志,即“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众所周知,儒学自从创立以来就被历代的统治者拿来教化臣民,清朝也不例外,奉行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为了应试,曾国藩早期所学的都是一些儒学的古经文,虽然后来他的思想有一些转变,但是,儒家的仁礼主张已经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一生都在维护心中最初的儒家伦理道德,儒学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此刻的曾国藩意识到,自身修养同“内圣外王”的心灵终极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他时刻警醒自己加强修养。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圣”即是进行道德修养,成就圣贤人格,“外王”则是从事道德实践以建功立业。

  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是“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圣人”。 “外王”实际是“内圣”的延伸和展开;“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最高的境界是合而为一。

  因此,曾国藩初到京城就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座右铭,时时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来勉励自己。

  跻身翰林院是曾国藩政治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是他崭新生活的开端。立定君子之志后,他便投身在京师求学交友的广阔天地中。在给兄弟的书信中表露了开辟新生活的意思,否定了过去偏居湖南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小时候的天分不低,但和庸俗的人相处,没有什么大的长进,到京师后才发现没有好朋友是天下第一恨事。

  当时只不过三十左右的曾国藩便以达到千百年来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为目标,身心疲累程度可想而知。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君子之志和程朱理学2
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是清一代“儒学藩镇”。这些称谓是否合适另当别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被钦点翰林后,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既然提到了儒学和理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儒家学说,也称儒学,诸子百家之一,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从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深得统治者的欢心。

  回头再看看我们的主人公曾国藩,还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他就受到了儒学的系统熏陶。点翰林入院读庶吉士,他更加踌躇满志,在给亲友的信中,充分表达自己要成为诸葛亮、陈平那样的“布衣之相”,而学问上要做孔孟那样的大儒。

  他立下要成为大儒、成为圣贤的目标后,便一头扎进了儒学的海洋中开始畅游。开始的一段时间,经、史、诗、文样样都学,从古到今各位名家的著作,他都如痴如醉地泛读、死记。后来因受唐鉴、倭仁等理学家的影响,开始专攻宋明程朱理学,尤其对朱熹特别关注。因此,曾国藩在翰林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研究起理学来了。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进士出身,清代理学大家,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

  一个偶然的机遇,曾国藩与唐鉴相识,他们二人都是湖南人,是名副其实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再加上有共同的志趣,所以,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和唐鉴的初次谈话,就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也经历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唐鉴告诉他,读书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要以“整齐严肃”、“主一无适”八字为诀。唐鉴还说修身检讨自己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记日记一定要诚实无欺,把心底的话都写出来,连最丢人的事更不能遗漏,只要天天对着圣贤检讨,慢慢就达到圣贤的境地了。

  从此,国藩开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所做的事以及所读的书籍,名为《过隙影》,他用这样的自省方式来激励自己不断向人生目标一步步迈进。更可贵的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他持之以恒,从来没有间断过记日记。

21。君子之志和程朱理学3
此后,曾国藩经常与唐鉴一起研究学问,学习朱子理义之学。虽然有名师教导,但具体的修行还要靠自己来完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想达到至高的理想境界,需要从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所以,曾国藩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他把这个计划美其名曰“日课十二条”。内容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年轻的曾国藩乐观地认为:所谓本性不能移完全是虚妄之谈,人的品行如同流水一般,无孔不入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情趣就像禾苗一样,加上阳光雨露的滋养就能健康成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国藩也不例外。

  就拿其中的静坐这一条来说,他虽然总结了四语要诀:“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具体做起来也够他喝一壶的。

  静坐讲究入座前先宽松衣带,然后活动活动筋骨,便于气血畅通,背部不能靠墙或倚靠在枕头或是靠枕上,当然还要开窗关门,以保障屋内空气流通。静坐时可以盘腿而坐,两手臂放松,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朝上朝下都可以,闭上双眼。

  但曾国藩坐不了一会儿,脑海里闪现着飞黄腾达的同学,而自己还在翰林院消磨时间,心烦气躁的他就再也坐不住了,看来年轻的曾国藩也是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年少轻狂。要想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还要提高修养才行。

  由此可见,儿时曾国藩的本性并不是宽容达观。成年后的曾国藩也不是老练沉稳的人。后来他之所以为人通达,乃是他修身养性的结果。

  跟随唐鉴的学习,使曾国藩还认识到一个儒学家,不仅要精通圣典,更重要的是关心民事,留心经济,从修身,到治国,决不能只会背圣贤书,而不会治国理政,否则就成了违背圣贤之意的书呆子了。 

  另外,唐鉴觉得自己的弟子倭仁做得比较好,不自欺、不欺人,可以称为圣贤了。于是,向曾国藩推荐了倭仁。

  倭仁(1804…1871)清朝大臣。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同治帝之师。历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国藩与倭仁都经历了嘉道咸同四朝,完全是同时代的人,没有隔阂,更便于交流。

  倭仁是清末理学领袖,他的读书、修身也是跟唐鉴学的。所以,教导的手法与唐鉴没什么区别,只是谈内省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要求比唐鉴还严格。他介绍说,自己的微念稍一萌动,就赶紧记在日记中,在静坐时自己和自己“讨论”,把点滴不合圣贤规范的想法都消除在萌芽状态。

  从此,曾国藩每天都读《朱子全集》,按唐鉴、倭仁的要求去做,重点在反省自己。因为这样的契机,让早期的曾国藩与程朱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观照的道路,生命的轨迹也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真正接轨了。

  宋明理学的读书和处世方法让曾国藩豁然开朗。朱子的学说之所以深得曾国藩的赞同,现在看来,似乎与两人共同的生长背景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以及学问的道路吻合有关。

  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暗合吧。

  曾国藩正是在“君子之志”的指引下,在名师的教导下,抵制随波逐流,虽然经历了无数挫折,最终还是修炼成了一代道德典范。 txt小说上传分享

22。无奈回乡
虽然身份变了,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庶吉士,但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每月有四两多银子的补贴,不到月底就见不到影子了,只好靠家里补贴,曾国藩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和“光荣”的啃老族。不管他怎么提高修养,但没钱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再加上京城的消费又高,曾家有些负担不起了。

  无奈,在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