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讲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 讲义-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说,南方的人曾经说,人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中国古代巫、医是不分的,巫、医是一家,巫主人之命,医主人之病,命和病是相连的,什么样的命就可能生什么样的病。朱子说:“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生死。”巫是用来和鬼神相交流,医生可以掌握人的生死。《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章节巫和医是并讲的,命和病是同看的。孔子说一个人没有恒心就连巫和医都不能做,这句话说得对啊。在孔子看来,巫医百工都是技,而不是道。如果没有恒心,连巫、医这种技术活都不能够去做的话,何况于修道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引用《易经》里恒卦第三爻的爻辞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恒守他的德行的话,必定招致羞辱,“承”就是“进”,进而遭到羞辱。孔子说一个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卜了,占不占都知道他不会成功的,因为没有恒心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孔子讲恒的道理,人要有恒心,恒就是常,人要有一颗恒常之心。这是《论语》中第二次出现有关《易经》的言词,第一次是在《述而》篇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兼收并容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是求和睦、和谐,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呢?“不同”,对每个人都允许他个性的存在;对每个民族都允许其民族性存在,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情况下达到兼收并容,达到和谐。如果要求大家都一样,你必须和我一样,我必须和你一样,抹杀个性,只会谁也不服谁,那势必形成对抗,而不会有真正的和谐。中国儒家思想讲辩证,而且也讲得很深刻,只有真正的尊重、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才会有真正的和谐。互相尊重,既求大原则的相同,又允许差异的存在,就是君子的和而不同。小人却是只有表面上的相同,这两天,我们两个要好,什么都同,穿一样的,吃一样的,说一样的话,都讨厌同一个人,这样就交上朋友了。过两天,两人反目,什么都不一样了。小人追求的是利益上的相同,而不是达成谅解上的和谐,只有大义是恒久不变的,利益则可能随时变化,所以小人没有长久的朋友。小人尚利,安得和?君子尚义,求大义上的相和,不求小利上的相同,所以君子有长久的朋友。和而不同的真谛其实就是遵循宇宙的规律,万物只有各得其所,各顺其性的时候世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子路第十三(6)
人而无恒,不能为巫医。 共和国五十一年,里从成都双流应天寺八十五岁老尼仁学法师习中医,及今已七年矣。七年之间,漂泊浪迹,师父圆寂。又从成都名老中医温如秀习医理,虽略有得,终未能升堂入室。始深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理。今绘此图,以纪念师父殷殷诲教之恩。共和国五十八年暮春时节,李里绘并记于川师东篱居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同乡的人都喜欢、都称道这个人或这件事,或者同乡的人都讨厌、厌恶这个人或这件事,对此,你怎么看啊?孔子说,这不一定要得,大家都称赞的,不一定真好,大家都厌恶的,不一定真坏。儒家很智慧,因为世上总是善恶并存,美丑同在,任何地方都有善人,有恶人。一个乡里有这么多人,必定有好人、有坏人、有善人、有恶人,善人说他好,而恶人也说他好,但这个人未必就好。善人、恶人都说他好,这本身就有问题。好人喜欢他说明他真好,坏人喜欢他就有问题了,说明他总是给了你什么利益,诱惑你,你才说他好。小人是见利的,君子是见道的,所以总是有什么利益的诱惑,故而才称赞。乡人皆讨厌他——好人讨厌他可以理解,他有问题,但坏人也讨厌他,或者,坏人讨厌他可以理解,那为什么好人也讨厌他呢?所以孔子说,同乡之中善良的人喜欢他,不善的人讨厌他,说明这个人才是真好,这是对人的品评,孔子讲得很深刻。不要大家都说他坏就跟着说他坏,大家说他坏的时候就要想一下,为什么大家都说他坏呢,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每个人的价值标准是不一样的。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君子你很容易和他相处,为他办事很容易,因为君子他不苛求,他很宽容,所以你很容易和他相处,很容易与之共事,但却不容易取悦于他。你给他小恩小惠,君子是会不高兴的,你不以正道取悦他,给他小恩小惠,请他大吃大喝,只会让他不高兴,你想走歪门邪道让他高兴,那不行。这里的“说”字,通喜悦的“悦”字。君子使用人时,总是按其才能来使用,是个什么器皿就给他派什么用场,是个杯子就让它装水,根据他的才能来给他安排工作,这叫“器之”。君子用人是因其材而用。小人难以侍奉,因为小人是很苛刻的,他自己不好,但他对别人要求极严格。小人使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他看你全身都是问题。小人苛刻、心胸狭窄,对人异常尖酸,但是很容易取悦他,你只要去拍马屁、献媚、说好话,给他恩惠,就能让他高兴。所以凡是小人当领导的,后面都有一群拍马屁的,拍得屁颠儿屁颠儿的。这段话说得太生动、太贴切、太深刻了,放到今天的现实中也的确如此,这也可以看出圣人对生活的体察入微与概括的精练准确。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泰”是一种内心的安详、和平、自在,一点不骄傲、不骄矜。小人往往骄横跋扈,你看他的样子很傲慢,趾高气扬的,可是内心是恐惧、紧张的,一点儿不安详、不自在。君子是坦荡荡的,内心安详,外表平和。外表的平和是内心安详的流露。往往外表很骄傲的人,其实内心很渺小,内心很不安。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毅木讷的形象就近于仁德了。注意,“近”很关键,不是说刚、毅、木、讷就是仁者了,而是接近于仁者,“近”是孔子很考究的用字。“刚”就是不屈于物;“毅”就是坚韧,刚强坚韧。“木、讷”,“木”就是质朴;“讷”就是迟钝,言语不轻易出口。既质朴讷于言,又刚强坚忍,这种人近于仁者,但还不完全是仁者。因为仁者是很温润的,此时刚毅木讷还只是仁者之质,还未得仁者的全貌,真正达到仁者以后有一股温润之气,此时刚毅木讷的状态已被化于无形了。
   。。

子路第十三(7)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怎么样可以称为士呢?“切切”是诚恳,“偲偲”是勉励,“怡怡”就是和悦的样子,有这几种品格就可以称为士了。士人是很诚恳的,是能相互勉励的,是很安详快乐的。对朋友诚恳,要互相勉励,对兄弟和颜悦色,这就可以叫做士人了。孔子讲士人讲了很多方面,都因人而异,这里所针对的可能是子路的不足。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说,有善德的人教老百姓七年,也可以让老百姓做士兵。“教民”就是使老百姓懂得孝悌忠信,接着务农讲武,“即戎”就是去参战,意思是老百姓就懂得去保家卫国了。战争胜败的关键是参加战争的人讲不讲孝悌忠信,有没有保家卫国的信念。被抓壮丁的人,都是被抓去的,被迫去打仗,所以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根本不想打仗,都是被迫的,他们怎么可能去舍生取义呢?不可能。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不教育就使民去参战,这就是弃民。老百姓你不训练他、不教导他,就让他去打仗,这就是放弃老百姓,让他白白去送死,这是为政者对百姓不负责的表现。所以即使战争也离不开教育,这更显出教育的重要意义。
  

跋一  写在后面
《〈论语〉讲义》即将付梓了,这是我外孙李里数年来讲学《论语》的一次小结。李里在成都川音、美院任教时即给学生义务宣讲《论语》,此后又在西安理工学院、重庆华岩寺佛学院任教时讲《论语》,近年来更多次在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文殊院等处宣讲《论语》,深受大众欢迎。现在他把《〈论语〉讲义》录音整理成册,以谢听众,并饗读者。他能宣讲《论语》并整理成书,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他孩提时,家人以为他只能往绘画方面发展。谁知在他六七岁时,一次我老家来人,将我家藏的《论语》、《左传》、《康熙字典》等书带来了。一天,我忽然看见他手持《论语》,在家得意洋洋地走进走出。当时我还笑他:“你这点大,懂也不懂,拿在手里装潢自己吗?”他笑而不答,以后仍我行我素。那时我们也未在意,只以为小孩好奇,玩玩而已。孰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无缘进入从小爱好的美术殿堂,他学了中文,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后来我才得知,很小时他就曾向我与他外公的同窗,擅长古文的何世森爷爷请教过《论语》。他从小喜欢读书,各类书籍都喜欢浏览,常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拿来买各类书籍,特别是古典文学书,像二十五史这类大部头也不惜“重金”购买(在当时他的藏书中,这算够贵的了)。当然他父母也支持他买书。所以在十几岁时,他已贮藏了满满几大柜书籍。对这些书,他绝不会让它们闲着,常常手不释卷,很多古文他都能全文背诵。本以为这只是他个人爱好而已,想不到他后来不但自己学国学,还宣讲起国学来了。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他第一次将《论语》拿在手里就种下了这种子呢?
  近年来,他致力于国学,立志“为往圣继绝学”而辛勤耕耘,各地宣讲。在讲学中尚能结合现实,古为今用,他想把古圣先贤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至理与美德传承下来,弘扬开去,把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为国学的复兴,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尽管他教学繁忙,时间紧迫,但他仍不辞辛劳奔赴各地讲学。凡向他求教者,他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拿来与人交流,并征询意见,改进教学。见到这些,我深深地为我的孙儿感到高兴。
  李里还很年轻,学识有限,经验不足。《〈论语〉讲义》虽然付梓了,但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现在公之于众,尚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八十二岁苏应萱于二零零七年春节
  

跋二  我与《〈论语〉讲义》(1)
孟春三月,桃花盛开,《〈论语〉讲义》,基本杀青。一年来,为此书尽快脱稿,我既做儿子的“生活秘书”又兼任其“工作秘书”,每天如打仗般忙碌。如今书成付梓,我长舒一口气,借儿子要我为此书撰文之际,一则梳理自己之退休生活,一则也捋捋自己与《〈论语〉讲义》之关系。
  我于2005年6月退休, 8月为照顾儿子生活并助其做点工作,扔下他父亲独在重庆便来到了成都。孰知来蓉后,儿子情况日变。尤自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其专访后,他社会事务日增。媒体相继采访,观众信件数百。慕名上门拜访、求学、求医人员有之,全国各大专院校、机关、团体、企业请讲学有之,而他自己教学任务在身,书稿《国学通观》亦正紧张写作。对此书,关爱他的亲人师长、关心他的领导朋友、全国热爱国学之读者纷纷寄予厚望,殷殷期盼其早日问世。但以此书容量和他目前状况,该书断不能短期内与读者谋面。为飨读者,出版《〈论语〉讲义》便成为全家关注的重要工作。
  2005年底,儿子第五遍义务为民众讲完《论语》。因他的讲课精彩独到,最后一遍做了全程录音。2006年3月儿子助手着手将录音转换成文字。由于儿子讲课从不带片纸只字,全为现场发挥。虽众人皆夸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出口成章,课讲得极好,但其中的重复、啰唆、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为此该书的后续修改整理任务十分繁重。儿子太忙,他将第一遍初步校对修整工作交于我,以助他一臂之力。去年6月,文稿陆续出来,我在半天学校上班,半天做家务及接听有时甚至应接不暇之电话、安排协调儿子各地讲座时间、登记来信来访、接待来人来客之隙,开始对照原文,将其中自认为不通顺、不准确、不合逻辑,甚至与原文不太吻合等处进行修改整理,并做错别字初步校对之工作。
  《论语》,我学中文时有所接触,对其中脍炙人口之名句也略有记忆。来蓉后耳濡目染,更增了解。此次通过校整全书,更是眼界大开。对其丰富内容、深厚人文内涵及儒家理论有了较全面认识。不仅明白其为何为儒家经典,更明白了它在指导人们处理好人与天、人与人、人与心、人与身四组关系并进而成为身心快乐之人、道德高尚之人、有益于社会之人等方面的“超时空、永恒性价值”。虽自认为对儿子了解十分,但仍惊叹他何时对国学知识懂得这么多?对圣人的微言大义如何体会得这样深?讲课中的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令我赞叹,结合文字学解经典之手法更让我服膺。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论语》中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并自认为明白,但实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连然都未必清楚的一些内容之深意作出了新的诠释,确实讲出了《论语》的微言大义,让普通民众亦能从中获益,并通过听课获得身心之极大愉悦,儿子真让母亲刮目相看了!
  我整理本书时获益匪浅,也望书成后广大读者喜爱。基于此,渴望《〈论语〉讲义》早日问世之心更急。但因家务和杂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