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
  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根据辅助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将辅助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是指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和其他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基于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可细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三类。
  按照产业功能分类法,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都可分解组合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构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三环同心圆产业结构模式(陈栋生等,1993),144如图4。1所示。在此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中,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李小建等,1999、2006),145如图4。2所示。
  
  
  
  
  
  
  
  
  
  
  
  
  
  
  
  由于产业功能分类法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能体现区域内各产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它是区域产业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法,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配置规划的一种理想工具。
  
  二、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和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区域内部条件,而且也受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域内部条件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因,区域外部环境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因(杜肯堂等,2004)。146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资金供给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等。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区际分工、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等。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涉及六大方面(周起业等,1989;刘再兴等,1993;李小建等,1999,2006;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47
  1。 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有效地发挥区域要素禀赋优势
  所谓资源结构即生产要素结构,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在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中,若较多地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和要素生产适销对路的优势产品,则该产业结构就是比较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是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统一。
  2。 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能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其评价的重点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大区域系统由若干小区域子系统组成,若各区域子系统都能基于自身优势建立起以优势生产要素为专业部门的产业系统,通过专业化部门产品的大量对外输出和交换,则区域子系统之间可实现合理的经济分工,从而使各区域子系统乃至整个区域均能获利。若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发展规模适度的专业化部门,且这些专业化部门能大量向外输出产品,与其他区域进行分工协作,担负起大区域或全国地域分工的重任,对大区域或全国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做出自身的独特贡献,那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则是合理的。
  3。 区域内各产业之间是否协调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是区域内各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协调发展,尤其是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诸方面应相互协作。区域内部各产业间关联度大,则区域经济凝聚力强,经济综合实力也强,产业之间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在区域内产业间关联中,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联尤为重要,处于关键地位。一方面,主导产业一般为资金密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产业,它与非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可利用其产业优势对区域内相关产业产生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主导产业因其高产业关联度可得到相关非主导产业的配合和支持,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系统高效运转。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随着区域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应能及时应变,充分吸收、消化区域内外的资源和要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能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5。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先进性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区域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更替快速及时。区域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即充满活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越具有推动力。
  6。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结构性效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如果某区域经济效益良好,且良好的经济效益源于其产业结构,那么该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某区域经济效益欠佳,且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引致的,那么该产业结构则是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可采用产业结构效益、偏离……份额分析法等评价方法测度。
  (二)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1。 区域产业结构的定性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的定性分析描述大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形成、演化的因素分析。包括: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等等。
   (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
   (3)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分析。包括: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区域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区域农业行业结构分析、区域工业结构分析、区域服务业结构分析、区域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区域功能产业结构分析等等。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郝寿义等(1999,2004)将常用的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指标归纳为12种(见表4。2)。
  表4。2  常用的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指标
  定量分析指标
        分析用途
 1.产业比较优势度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2.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以及所处的地位
 3.产业专门化率
 4.区位商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
 5.产业专业化系数
 6.相关系数
 7.相似系数
  
 反映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产业结构的异同程度
 8.产业结构变化率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程度
9.产业结构效益(以工业结构为代表)
 10.结构影响指数
 11.效益超越系数
 12.偏离……份额分析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和效益的好坏
    资料来源:整理自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2…238;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55…262。
  
  在目前的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中,采用较多的定量分析指标大致有以下八种:
  (1)产业比较优势度。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一般可选用〃比较成本〃、〃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两个指标衡量。
  比较成本的测度公式为:
                
  式中,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代表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B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比较成本。B1<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值,则该产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1小于1越多,该产业的优势度越大;相反,B1>1,说明该产业的成本高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的测度公式为:
                                 
  式中,L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L2代表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B2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以上两个指标,分别是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反映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两个指标配合使用,可较好地达到目的。
   (2)产业专门化率。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g1和g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Q1和Q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X代表研究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越高,即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该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3)区位商。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专门化率或者区位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都只是反映了区域专业化的相对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实际专业化程度。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部门可能总体规模很小,这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产品在区内所占的比率将会非常小。同时,产业专门率和区位商只是反映研究区域与其较高层次区域在产业构成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区域而言,由于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即使区域内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和专门化率较高,但这一产业部门本身在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一产业部门的总量中只有很小的比重,甚至低于别的区域中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小于1的同一部门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产业部门就难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而真正能成为区域主导部门的专业化部门(Z和Q大于1),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且在本区产业部门和全国相应部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产业专业化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两个区域,∑代表将两区域相同产业部门占其整个产业的比例差的绝对值相加,C1代表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
  这个指标反映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用来衡量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其系数值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区域产业结构特色越明显,说明与对比区域经济互补性越强;反之,系数数值越小,说明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是相似和雷同。
   (5)相关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xik和xjk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k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平均值,代表区域i和区域j产业结构的相关系数。当=-1时,两区域产业结构截然相反;=1,两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rij=0,两区域产业结构不相关。
   (6)相似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产业部门k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S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当S=1时,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S=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