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这位经理开始抱怨,数落这位新人的种种不是。过了些日子,笔者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笔者首先去跟那位新人做了沟通,而后找到那位经理。告诉他再观察一个月的时间,并请他能够注意观察和分析这位新人身上所具备的优势,并且指令这位经理在新人身上寻找到至少5个做事的优点或优势。
随后的1个月,再没接到这位经理的抱怨。后来,这位经理回复笔者说:这个新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经过磨合,她已经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了。
对于新人,人们总抱有怀疑的眼光,“这个人好像什么都不懂!”“他行吗?”“你看他,怎么能这样”诸如此类的怀疑乃至指责比比皆是。
管理主要就是管人,如何看待和评价一个人,就成了首要问题。管理者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观察和评价一个人,注意从他们身上寻找和发现优点、特长,还是首先给自己带上一副有色眼镜,采用挑剔、批评的眼光,只关注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其结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前面的这位部门经理,首先给自己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镜,抱着怀疑、否定的眼光来观察新人,结果看到的都是她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感觉她什么都干不了,甚至一无是处。随后,这位经理摘下了有色眼镜,开始尝试用肯定和欣赏的眼光审视新人,结果呢,发现她身上有着越来越多的优点和特质,并且认为这个人是很适合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取决于管理者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下属。
毋庸置疑,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劣势或缺点,那么,如果管理者只将目光聚焦在这些方面,就会遮盖住他们身上原有的优点和特长。
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还原世界原来的五光十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或优点,而作为管理者,所应关注和管理的正是这些优势或优点。切记,遇到我们感觉满是问题、毛病的新员工的时候,第一反应应是: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多关注他们身上的优势或优点。
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
当感觉到下属身上有很多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
我们管理着形形色色的下属,他们身上既有闪光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他们既能创造业绩和成果,又会带来很多麻烦和纠纷。如何面对这些既带给我们兴奋,又让我们头痛的下属呢?
问题好像并不简单,例如,笔者就曾多少遇到这样的咨询:
“明明知道他们有问题,可我不好意思管他们。”
“我多希望他们能让我少操点心,可我又能怎么办呢。”
“他们身上的毛病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每天都磨破嘴皮子,说来说去,他们总是听不进去!”
……
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
我们都希望下属能独当一面,但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者是刚刚开始工作,缺乏必要的经验、技巧;或者是按部就班,不思进取;或者让干什么才干什么,缺乏主动性;或者只是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或者胆小怕事,不能承担责任;或者进步缓慢,缺乏学习意识;或者是性格敏感、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喜欢安逸而承受不了压力。诸如此类,都让管理者们深深感觉到到自己肩上的压力。
其实,下属大都是上帝的半成品。所谓半成品,就需要继续雕琢和打磨,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员工要想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来可以依靠自己自发的学习和提升;二来则是其上司帮助甚至逼着其成长。
单就员工自发学习来看,如果他们果真能够积极学习、快速提升,固然很好;上司们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有很高远的人生目标,很强的学习意识,并且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进步。但遗憾的是,有高远奋斗目标,并能够不断奋斗的人其实并不多。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下属都是具有强烈成功欲望的人,如果有也只能算是运气。
所以,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的下属其实多是上帝的半成品。现在,我们从上帝手中接受了这件半成品,就必须以艺术家的标准和心态,设计、打磨,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鉴于此,管理者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自己的使命就是不断针对下属身上存在的毛病或问题进行修理,该打磨的地方打磨,该修理的地方修理,该增加的地方增加,帮助其成长和进步,“美就是去掉多余的部分”。
说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其实下属们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大都会认为自己很完美,很能干,于是当管理者在进行修理和打磨的时候,就可能会遭受他们的抵制,或者比较激烈或者比较平和,但抵制肯定是会存在的。所以,也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在动工之前,能够把自己的刻刀磨得更锋利些,使得自己的审美观更成熟些,以身作则、一身正气。
当我们感觉到下属们身上各种问题和不足的时候,第一反应:下属都是上帝交给我们的半成品,管理的使命就是把他们打造成完美的艺术品。
每天“清洗”一位员工
如果希望自己的管理更加深入和具体,第一反应:每天“清洗”一个员工
管理者,除了自己每天承担的大量工作之外,辅导下属也是一项连续的繁重的工作内容。在辅导员工方面,管理者们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应急性的辅导:只有在员工身上出现了问题或者发现了不足时,管理者才会实施辅导行为,而平时对这些员工的辅导或指导,基本属于偶然、个别的。
二是规律性的辅导:管理者对每位员工的心态、工作情况等,都了如指掌,并且对他们的培养有自己完整的计划和方案,所实施的指导行为都是按照计划和方案推进的。
通过笔者的观察,管理者们大都采用第一种,即应急性辅导方式。
但是,这种员工辅导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
1粗犷的培养使得员工成长缓慢,因为他们需要的是那种系统性的、个性化的循序渐进的辅导,而管理者根本无法给予他们。
2应急性的培养使得管理者像个“救火队员”,哪里着火就冲向哪里,可怜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哪里会着火,火情和火势会是怎样,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
3浪费培养成本,培养一个员工是需要支付大量成本的,例如精力、时间等,而这些投放必须是连贯、持续和系统的,才有效果,否则就根本无法发挥“集合效应”,而如果不能连续,那么每次投放只能算是半途而废。
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寻找这样一种员工辅导方式:应该是系统性的、更多关注员工成长细节的、循序渐进的。所以,笔者建议的员工辅导方式就是:管理者应该每天“清洗”一位员工。
每天盯死一个员工,关注他(她)工作的每个细节、环节以及心态。在管理者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会自然出现聚焦放大效应:这个员工身上原本微小的、不显著的问题,都会被凸现并放大,原来不被关注的东西,也变得非常清晰和直观。这样的结果,会使得管理者们有的放矢地实施辅导行为。
如果正是因为这些原本微小的、不显著的、不被关注的细节,决定了团队或个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那么这种“清洗”式的辅导方式,效果就更为明显。
“清洗”员工的方式就是沟通和指导。所谓沟通,就是用检查和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多发现问题、多指出问题所在。所谓指导,并不是多给指导或答案,而是针对员工身上的问题,告知严重性,并询问他们的应对措施,管理者所做的就是针对他们自己提出的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例如:
1追问他对于所承担的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是否清楚;
2检查他对所执行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3检察他承担的工作是否按时完成,以及所执行的工作进展情况;
4挖掘他当前工作所存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提醒和指正;
5询问他的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或麻烦,需要给与协助。
以销售为例,在“清洗”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追问的问题至少包括:
他这个月的销售任务是多少?他在完成了多少,还差多少,他对补足差额的思路是怎样的?
查看他的工作日志,为什么没有写日志?指出日志中存在的搪塞等问题。
关注他当天开发了多少新客户,维护了多少老客户,这个量能否保证其完成销售任务?
工作日志是否对准了客户的兴趣点、异议点?兴趣点是否有跟进策略,异议点是否有应对措施?
他现在手里的高意向客户有多少?判断高意向的标准是什么?跟进策略和进度怎样安排?
他对客户销售跟进的周期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何漏洞和风险?
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和能力,去发现员工在工作效率和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漏洞或风险,并清晰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询问应对措施。对这些应对措施,管理者认为没有问题的,可以给予肯定和认可;认为仍须继续改进的,则给予深入正确的指导。
把员工“清洗”完了,还需要一个晾晒环节,就是要让他们把改善后的结果进行呈报。
每天“清洗”一个员工,并非对其他人置之不理,因为某个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应该假设其他员工身上也会存在,也同时对他们提出警告。其实,对其他人的指导效应的发挥,才是每天“清洗”一个员工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管理者在每天开始工作的时候,第一反应应是:每天“清洗”一个员工。尽管这个名词不好听,但效果却会很好!
运动员每天都要刻苦训练
为了确保下属能够有更好的职业表现,第一反应:运动员每天都需要刻苦训练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训练和参赛。从时间分配来看,运动员们能够上赛场,跟对手展开激烈交锋的时间通常是很短的;而在训练场上训练则至少占了99%的比重。他们的汗水、辛劳、精神,都在训练场上挥洒,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那些基本动作,重复、重复、再重复……
不仅是普通运动员是这样,任何一名世界顶级运动员都是如此。运动员每天都需要刻苦训练,重复、重复、再重复那些基本动作。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训练?
笔者看《少林俗家弟子》时,感觉电影中一位师傅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叫做“练武不练功等于一场空”。练武和运动员的训练是同样的道理,不断重复基本动作的目的就是一个“练功”过程。练功的过程,是加深体验的过程,帮助我们寻找和总结规律;练功是提升的过程,帮助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状态,以便达到最佳;练功是增加感悟的过程,帮助我们调动自己的潜能,与“武功”融为一体形成本能反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销售管理中,笔者认为把我们的业务员像训练运动员一样,做客户销售技能训练,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同等重要的。
但问题是,管理者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常常不够,例如:
有时也认为下属需要提升,但并不知道该怎样提升他们,找不到提升的点;
有的也知道自己的下属该提升哪些,但无法分解成基本的训练动作;
有的认为自己的下属,在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方面都已经很熟练、很明白,不需要提升;
有的认为自己的下属,即便需要提升也不需要日常训练,认为提升跟训练没有必然关系;
有的认为开个会讲一讲就可以了,没必要搞什么技能训练;
……
对于这些观点和做法,笔者并不认同。笔者曾经负责培训部门的管理工作,发现有一位培训师的培训课件不行,总是无法说到“点”上,于是要求她每天开发一个小的课件,然后进行指导,周而复始的练习终于使她对培训要点以及措辞准确性上有大幅提升。此外,还有一位培训师在培训中存在缺乏与学员互动的环节,于是笔者要求他每天在部门里讲一小段,且必须有一半时间用来互动,周而复始的训练使得他对互动有了深刻认识,成为一名互动性非常强的培训师。
任何伟大的运动员,都是在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中实现着完美跨越。由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下属需要提升的“点”是什么,在哪里;而后,把这些“点”分解为具体的动作和步骤,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训练、再训练。任何一名下属都有需要提升的点,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刻苦训练。
能够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下去,就是伟大。我们对业务员所训练的,往往就是那些最简单的动作和步骤;而最终功夫和差距往往就产生于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和步骤中。管理者有责任让自己的下属变得更为职业、更为专业,而要想达到这种目的,第一反应就必须是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训练,千万不要忘记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们,每天都在刻苦训练。
。。
即便有5个老婆,生孩子也不能缩到2个月
如果因为员工成长缓慢而苦恼,第一反应:即便有5个老婆,生孩子也不能缩短到2个月
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更快成长起来,进而可以独当一面,这种急迫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下属更快地成熟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分劳、分忧,提升团队的产能和产出,并且也能表现我们作为管理者的价值。
但是,员工培养问题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个体差异大,感悟和领悟力也不同,这就需要管理者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是有心理准备,将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来培养员工,但并不像种庄稼那样可以预知收获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这个新员工能够成熟起来并独当一面。
员工培养的速度越快越好,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少越好,这几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