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这个新员工能够成熟起来并独当一面。
员工培养的速度越快越好,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少越好,这几乎是所有管理者都希望的。正是在这种希望的促使下,很多管理者对于员工培养这个问题,容易发生两种不当的想法。
一是,祈求速生,也就是揠苗助长的做法,给下属强大的业绩或任务压力,并且从各层面给予关注和督促,不能容忍他们成长缓慢。
二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忽视成长过程的感悟,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尽管空间很大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话说回来,每位女性从孕育宝宝到生产,大都需要10个月的时间。她们都要承受着来自身体的变形、行动不便以及各种痛苦和不适。生产出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更多的则是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这段历程的体味。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能够足月出生,而没有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两三个月就出生的,尽管他们都很着急,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宝贝是什么样子。但不管怎样,都要足月出生,因为这样的婴儿才会健康。
笔者认为,员工的成长培养同样如此,都需要一个过程,且重要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而不单单是那个结果。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其实每个下属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能够看着他们一天天成长,并最终孕育成熟,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就。但遗憾的是,一些管理者并没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并不把下属当作自己的孩子,甚至认为细心的呵护和培养,最终可能会给自己树立竞争对手。
用心血、用真心孕育,是所有父母和管理者的共同心愿。不要试图采用“速生”的方法,把本应10个月的孕育培养期缩短到2个月,那样的孩子都甚至可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器官与功能,生下来也无法存活。
管理者应当明确自己承担着对员工悉心关注和指导的责任,既然是自己的责任就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笔者认为,员工培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他们符合职场习惯的过程,既然是要符合职场习惯,管理者的关照细项也就明确了。
管理者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员工成长并不会因为我们多投入5倍的精力和关注,过程就能缩短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因为员工成长缓慢而痛苦的情况,管理者正面的第一反应应是:即便有5个老婆,生孩子也不能缩短到2个月。
。 想看书来
间接指导是管理的法宝
当下属遇到难题需要指导的时候,第一反应:间接指导是管理的法宝
指导下属如何更有效率地工作,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很多管理者,也乐于对自己的下属做指导和帮助。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些管理者在下属面前指手画脚,“你应该这样干”,“他应该那样做”,等等。
例如,我们总会面对下属们提出的类似的问题:
“在运作这个项目的时候,有人总不配合我的工作,我该怎么办?”
“这个客户非常顽固,总是在价格上争来争去,该怎么对付?”
“这件事儿我感觉很难办,我没有经验,能否给些好的建议?”
……
听到这些问题或抱怨的时候,有些管理者的个人英雄主义马上就膨胀起来,立即做出回应:
不配合,谁不配合,他为什么不配合!我去找他!……
可以尝试多增加一些其他的服务或者赠品嘛,实在不行,只要付现款,价格可以稍微降一点……
对这个问题,正想跟你聊呢,我给你的建议是……
仿佛在这个时候,管理者的真正价值才被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下属们也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具体而全面的指导或建议。而后,高高兴兴地照着去做,发现很有效果的,于是等下次遇到某个问题时,照样跑过来寻找“灵丹妙药”,周而复始。
其实,对管理者们所习惯的这种方式的工作指导,笔者是持保留意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看,这种非常直接的、具体而完整的指导方式,通常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下属的成长和进步,必须要自己动脑筋,而这种直接指导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其次,“凤凰涅磐”必须是在火中重生,没有痛苦的历程就不会有真切的感悟,而直接的指导会使得下属们丧失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
最后,每次都能得到所谓的灵丹妙药,而毫不费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主管依赖”。
因此,笔者所倡导的是“间接指导”,也就是当下属遇到困难来请求帮助的时候,管理者们正确的第一反应是间接指导。再来看看下属们在上面提出的问题,假如我们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团队项目的运作,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负责人你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你比我更了解情况,那么我想听听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价格问题是最敏感的,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你就会变得成熟;以你的聪颖和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呀,那么你想怎样应对这个客户呢?
经验总是积累来的;对这个问题,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方案,那么你的价值何在呢?所以,为了能够体现你的真实价值,我想先听听你的思路?
对于自己所经历和面对的难题,下属们不可能没有动脑筋,他们在意识里肯定都会存在某些应对方案或思路,只是可能不成熟或者不成体系,当然有些可能是错误的。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并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对策。其实,这都没关系,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要在这个时候,逼迫下属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而后,管理者再对这些初始的想法或思路,进行修正和调整,也就是间接指导,这不仅给下属们提供了一次成长的机会,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差距,对管理者树立威信也将有所帮助。
总之,管理者必须克制自己做“领衔主演”的冲动,当下属遇到麻烦需要指导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要进行间接指导,而非直接指导,这需要管理者更高的管理智慧。
不要给下属设置“复杂方程式”
当给下属布置工作或者分配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给下属设置“复杂方程式”
管理和任务或指令下达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有管理存在的地方必然少不了下达各种各样的管理任务或指令,或长或短,或急或缓,或重要或不重要;但问题是,很多管理人员并不非常清楚自己的很多指令就像个“复杂方程式”,令执行的下属理解和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什么是管理者设置的“复杂方程式”?笔者发现:
下属接到任务后,并没有搞清楚上司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具体的结果是什么?
下属接到任务后,本身就没搞明白上司的要求,任务接下来了仍然很糊涂;
下属接到任务后,感觉一筹莫展,根本没有任何思路;
下属接到任务后,感觉很难、很复杂,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好;
下属接到任务后,预知不到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麻烦,感觉心里没底;
……
并不是说这个任务或工作是方程式,而是上司在分配工作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像是在设置复杂的方程式一样,需要下属先要去分析、理解,然后思考很多解决思路,再一步步地解难题。事实上,下属们所希望的上司的管理指令,应该是个很简单的加减法,绝不是复杂的方程式。所以,我们也经常听到下属们在抱怨:
这个家伙,整天就知道瞎指挥,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
上司分给我的这个任务,根本办不到呀;
我想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却让我去做;
……
与此同时,当管理者所布置和分配的工作、任务迟迟无法完成,或者下属交上来的结果根本就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时候,管理者们也同样会抱怨,例如:
这帮家伙死脑筋,说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跟他讲了好多遍啦,你看看这是什么结果;
我要的不是这个,谁让你做成这样子的;
……
好像双方都很苦恼,都在抱怨对方:管理者抱怨下属缺乏理解力、判断力、行动力甚至能力;被管理者抱怨上司下达任务不明确,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进行反思的,是管理者自身,而不是下属。必须清楚:在给下属布置任务的时候,是给下属设置了一道“复杂的方程式”,需要他们先去进行思考,理清解题思路,并且去解读和计算;还是,给下属们一到“简单的加减法”,他们只需要将其中的某些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就可以得到上司想要的结果呢?
“复杂的方程式”并不代表上司的水平高,而运算“简单的加减法”也并不是说下属的能力差。在数学演算中,再复杂的方程式,最终也都会化解成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问题就在于,这个将复杂的方程式转化成加减法的过程,具体由谁负责完成。笔者建议,如果不是故意地要考验下属,就不要设置方程式。
管理者在执行工作中,不应当给下属设置复杂的复杂的方程式,取而代之的应当是最简单的加减运算。
管理者必须明白,向谁下指令就要站在谁的角度看问题,也就说管理者在下达管理指令的第一反应:不要给下属设置复杂的方程式。应该明白下属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件事儿,行动力是否足够;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能够站在执行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管理成熟的表现。
执行工作,简单为要务。复杂的方程式,很可能会使得下属感觉不知所措,甚至努力半天,请到的只是错误的解。而简单的加减法,执行者不仅乐于做,他们也有能力快速得到正确的解。
教练不要替运动员上赛场
即便是下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第一反应:教练不要替运动员上赛场
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不仅是运动员的竞赛,同时也是教练之间智慧和经验的搏杀;枯燥的训练场上,不仅可以看到浑汗如雨、百折不挠的运动员,还能看到教练们在不断示范、指导、提醒、叮嘱甚至是替换场上队员(足球)……
运动员和教练是一个牢不可破、共进退的整体,在职场管理工作中,运动员变身为下属,而教练则变身为管理者,他们为了共同的工作目标,共同奋斗和拼搏。
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教练绝对不要替运动员上赛场”,就是说没有哪个教练,会在比赛的时候对运动员说“你今天状态不好,让我来吧!”然后自己冲上赛场,跟其他运动员拼杀一番。
教练和运动员,职责不同,分工不同,尽管他们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教练主要靠自己的实战经验,理解与感悟,对形势的判断与估计,结合运动员的情况设计训练方法,以及针对竞争对手设计应对策略等。而运动员,除了要靠自己的基本素质,还要根据教练的训练和迎战方案坚决执行,并且在赛场上把自己最佳水平发挥出来,还要靠实战的智慧发挥。
教练不会替运动员上赛场。哪怕此刻,运动员状态并不理想,甚至很糟糕;哪怕此时,运动员水平和实力并不优秀!
但是,在现实管理工作中却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
上司在验收下属工作结果的时候,发现下属没有做好,就自己直接操刀上阵去拼杀;
月底了,发现某些业务员的业绩不理想,于是管理者马上跟随业务员冲出了办公室;
项目管理中,如果认为项目经理做得不好,管理者就抛开他,自己直接行使其职责;
对下属提交的某个报告,感觉存在问题多,毛病较大,便自己动手开始进行删除、修改起来;
……
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工作感觉不满意的时候,自己亲自出马,固然能起到不同凡响的结果,但问题是下属却因此失去一次成长、体验的机会。教练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伟大的运动员,帮助他们打破世界纪录,获得冠军;而不是自己去参加比赛,展示自己的实力。
如果教练自己代替运动员参加了赛场,下属们当然可以在赛场旁边观看和感悟,但相比由下属自己去做,而上司在旁边进行指导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必须培养下属自己上赛场参赛的能力和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教练的指导和提醒。尽管下属们在比赛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可能不尽人意,失误频发甚至被对手淘汰,但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管理者,所应当表现出来的绝对不是“你下来,我上”;而应当是给以鼓励;并且告诉他们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做会更好。
即便是下属还不够成熟,技能还有待提高,亦或是状态不够好;作为管理者,也要注意自己此时的第一反应:教练不要替运动员上赛场。
复杂地形要做“向导”而非“指路人”
当团队面对较为复杂或艰难的问题时候,第一反应:要做个“好向导”而非“指路人”
团队管理中,总会遇到一些复杂和艰难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结果:既可能是顺利跨过艰难险阻,战胜“敌人”;也可能是前功尽弃,遍体鳞伤。
当团队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管理者扮演指路人的角色,只是站在某个地方,用手指指某个方向,说“朝那个方向走吧”,然后看着下属们远去,自始至终就像一名旁观者。如果扮演的是向导角色,从问题解决的初始,就是一名参与者;他会始终走在队伍的前面,不仅引领着队伍的行进方向,而且会告诉大家哪里有地雷、哪里会有陷阱,哪里可能会有埋伏,或者走哪条路会是捷径。
在遇到复杂情况,管理者只是去充当指路人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例如:
当紧急状况发生的时候,管理者只是指手画脚,告诉大家“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
当遇到复杂的麻烦,下属根本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也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