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大哭大闹,长此下去,小孩子成了一个小皇帝。在家里以我为中心,养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得听自己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师得听自己的,完全不是接受教育的样子,是这样,再来进行教育,效果可能就难说了。这样的孩子,在人格方面就不能算是完整的。 
  小孩子的完整的人格,也得从小培养起,也得从一件一件的小事管起。用现在教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培养提高孩子的情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狐狸的教子艺术
管教子女,父母都觉得有一个特别的难处,那就是一旦失败了就失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管孩子不能像干其他事—样,做得不成功,就再来一回。很显然,在管小孩这个问题上,并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佳的成功模式,但他人的管理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我的一些管教子女的方法,也都是“借”来的。有些管孩子的方法,我的确还是从动物那里学来的。
  众所周知,狐狸是一种生性狡猾的动物,名声很臭,尽干一些缺德的事,但据一些科学小品所载,它的教子的艺术,倒是可以值得一学的。一般的动物,都是非常“护”其幼崽的,特别是雌性动物对其幼崽,更是呵护有加,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小孩更是百般呵护,有的甚至呵护到了不该呵护的地步,而狐狸不是这样,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在其幼崽长到一定大时,就不再让它留在窝里,把幼崽“拱”到窝外去。我以为这也算是一种教子方法,也算一种教子艺术。 
  当幼崽还没有产生自谋生活的意识的时候,将其拱到窝外去,表面看来是有点“残忍”,其实,比别的动物稍早一点让自己的幼崽经经风雨,是大有好处的,早一点学习一些捕食的本领,早一点学习一些逃避危险的本领,肯定于自己幼崽未来的生存有益。 
  做父母的,特别是做妈妈的,对待子女都是一副菩萨心肠,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苦,自己的孩子受苦,自己的心里就如刀割。不记得是哪一位说过一句,说中国母亲巴不得把自己的小孩一直抱大成人,说是欧美的母亲不是这样,小孩到了18岁,就要让他自谋生计,家里经济条件再好,也要小孩自已挣钱养活自己,欧美父母的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些过分,我想,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在欧美人看来也同样有些过分,他们会认为,对小孩的过分呵护,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发展。 
  但是,学习又是一个很苦的差事,竞争性又强,不吃苦不努力吧,不会有好成绩,将来考不上一所好中学、好大学,就难得找到一份好工作,一辈子都不如人,这也是为父为母者自然要考虑的事,想争个好成绩吧,就得吃苦,大一点吃点苦头,那还不算什么,小学、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上学比成人上班还早,睡觉比成人还晚,这份苦又不能代孩子受,心中矛盾得很。我虽是男性,但我也强烈地长期地感受过这种痛苦。我想,我如果是一位女性,有可能承受不了这份心理痛苦。 
  1994年上半年,我的大女儿在读硕士,二女儿在武汉读大学,老三在读高三。下半年,老三考取了桂林工学院,家中一下子空了巢,她妈妈的心里时常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老不好受,常找我出气,说:“你就像只老狐狸,把伢都拱到外面去了。” 
  真的,看见三个女儿读书的那种拼命的样子,我总觉得是我在“逼”她们三个女儿,个个都勤奋,上学读书,特别用功,起得早,睡得晚。妻子看见女儿们的拼命样子,背后总是要我莫逼得太狠了,久而久之,我也觉得好像是我自己在逼她们。 
  那些日子,有时我这做爸爸的也在想,这样做值不值呢?世俗的看法不错呀,女孩子长大了,有个工作,成个家,过日子,不都是如此么?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女儿,哪能和那大家闺秀比呢? 
  有时,我这做爸爸的又不这样想。生儿育女,第一希望她们成人,第二,总还是希望她们能成才!要成才,苦总是要吃点的。想着想着,想起一篇科学小品文中描述的狐狸将幼崽往窝外拱的情景,于是,在妻子劝我莫逼得太厉害时,我就相机进言,讲述狐狸教子的趣事,同时戏言,如果怕孩子摔跤,把孩子老抱在手上,那孩子能长得大吗?你我不都是苦大的么。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还要吃更多的苦。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出此言,一则是想借此缓解妻子的思想忧虑,二则是暗示我望子成才的一些想法。还算好的,妻子比较认同。 
  苦不苦,我也有个近似于“狐狸教子”的想法。一些比较用功的初中生、高中生,多数是5点多钟就起床,晚上11点才睡觉,不能说不苦。但是,一些不怎么用功的孩子呢?他们也很“辛苦”!关于这一点,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觉察到。当中学教师的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中专教师的人,看得比较多,一些不怎么用功的学生,其实也都是很用“功”的人,不过他们的功不是用在读书上,而是用在足球上、篮球上,或者是用在玩游戏机、上网聊天上,这些孩子有的中午不休息,在足球场上、篮球场上来往奔跑,这不苦?这些孩子,有的网上聊天整天整夜地不睡,不辛苦么?一个人的精力,总得有个地方释放,不在这里释放就在那里释放! 
  我的午睡,被人称为是“雷打不动的”,一个周六的中午被打动了:篮球场上的喧哗声。我站在阳台一看,不是卫校的学生,是几个一中的高三学生,个个身强体壮,个个生龙活虎,我觉得他们的旺盛的精力,正在尽情地宣泄,这时,我睡意全无,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心想,这样辛苦不辛苦呢,接着还要上课,他们这样子挤时间来“辛苦”,并非家长的逼,也并非老师的逼。他们何苦而来呢?要是真苦,他们就不会来了,他们来了,一定有不苦的道理,非但不苦,而且肯定还有很大的乐趣,只是我这个“球盲”不会打球而无法享受罢了。因为对球有兴趣,所以他们有苦不觉苦,反而特有兴趣。 
  回想起自己的读书历程来,也觉得读书是苦,而且是个太长的苦。但是,也还有乐趣,有时候,还觉得真的离不开书。要是渎书真的是苦不堪言,那就不会有手不释卷的人了。很可能是,我因为对书特有兴趣,所以对“斗地主”的兴趣、对麻将的兴趣、对跳舞的兴趣,全“萎缩”了。从某一角度来说,很多有成就的人,多半是“残疾人”,他们在某一方面可能会是“跛子”,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极有可能造成另一方面的特短。 
  基于这种想法,家长们不宜盲目追风,让孩子参加太多的课外学习班,有条件的话,参加一个班就行了。 
  话说回来,如果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那读书就真是一项苦差了。如果是这样,一个人就可能要寻找另外的途径来释放自己的精力了,学习要讲究方法,要讲究效率。有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才会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有了比较高的学习效率,才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有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才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有了比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觉得读书是件乐事而不是一件苦事。我想,天底下的事,多半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循环,这个循环,有的是良性的,有的是恶性的。 
   。。

一个妈妈的启示
我将“读写算记”视为四项学习技术,将提高“读写算”四项学习技术的学习过程称为“训练”,自然,参与这种训练的家长就是“教练”了。其实,从孩子吚呀学话开始,爸爸妈妈就是在充当教练的角色。 
  我觉得,这些教练的心都是好的,因为教练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子女,但是,这些教练的水平和教练方法却不怎么样。下面是我亲自见到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日,晚饭后,我去一个朋友家玩,适逢这朋友不在家,其妻方某正在做晚饭,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虎正在小饭桌边伏案做家庭作业。方某与我原为邻居,她一边做饭一边招呼我一边当“教练”指导儿子做作业。 
  方某原为一农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儿子在做作业,自己是妈妈,不指导一下像失了职似的,只见她匆匆忙忙的走到儿子身边说“慌,慌,慌了去死”,意是说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太快了,“慌”在当地方言中是急急忙忙不认真的意思,儿子经“教练”一指教,懂了,放慢了速度,过了几分钟后,方某又走到小虎子身边,大声呵斥“挨,挨,挨命”。“挨”在我们当地方言中是故意放慢做事的速度混时间的意思。 
  我在一旁想,小虎子该怎么办呢?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真叫人无所适从。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先后讲给了几个做妈妈的人听,她们先是默然,继而大笑,笑着说,我们都有过这样子的事。我想,这样子的活话剧的确是每天都在上演,我不过是个蹩脚的漫画师,将这样一幕偶然遇到的活话剧作一个典型的勾勒,多少有点替小孩子说话的味道,但我更多的是想调侃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不知”。 
  自从见了这一幕活话剧后,我有很多很多的感触,当父母的不能乱指挥,不能搞得小孩无所适从,要提高教练水平。这样,教练才有威望,教练的话才有作用。不然好心也办坏事啊,不是吗?! 
   。。

教练的作用
孔夫子是圣人,是中国教育之父,他的教育成果是惊人的。除了著作之外,教育了三千学生,出了七十二个贤人。不过,如果用现在的观念来评估孔夫子的教育成果,也不算十分突出,因为优秀面只有2%多一点,不到3%。 
  我三个女儿,经我辅导,都已成才,优秀面可算100%。不过,三个女儿的教育不是由我全部承担的,充其量只有十分之一的教育是由我进行的。但是,如果没有我这十分之一,情形可能是另一个样,正如运动员想拿奥运金牌一样,教练的水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
  

金钥匙之一高速度高准确度的阅读技术(1)
关于阅读技术的几点思考 
  说到阅读,有两个最高境界是所有人都心慕有加的:“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三国演义》上记载,张松能过目不忘。 
  一个张松,几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当然,这种记载,只能半信半疑。近20年来,关于快速阅读的报道不少。其中,2001年5月31日的《长江日报》第8版的报道,最为详实:台湾著名速读专家杨碧堂先生5月29日在湖北大学讲学时说,经过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他说,学过速读的人,不仅看得快,而且理解深刻记得牢。他还说,经过训练,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可以从每分钟300字~700字提高到3000字~10000字。他还说,目前世界上读得最快的人是菲律宾的玛莉亚,每分钟能读16万字。杨先生的得意弟子台湾中学生于如冈,经过18天的训练,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14000字。著名影星林青霞为能速记台词,曾拜在杨先生的门下,现在也能每分钟读3000字。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严格说来,世界上是没有这样的天才的,任何人也是训练不出这种天才来的。这句话,只能这样理解:有的人阅读速度非常高,而且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在精确的计时工具发明前,人们对高速阅读的描写,只能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来形容,不可能用每分钟多少个字来描述。如果把这八个字理解成为,一部100万字的小说,100分钟读完,在第101分钟时,他就能从这部小说的开头一字不漏地背到小说的结尾,那这就是在讲神话故事了。 
  我个人认为,经过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完全可以提高5倍~10倍。具体地说,如果是一些特殊的阅读,如校对文稿,审阅试题等,信息量大且密集,记忆量大,理解费力,这时的阅读不能强求阅读速度,最好是字斟句酌。如果阅读信息量大且密集的文章资料,如古文、考卷、科技文献等,阅读量大,有特殊记忆要求,阅读速度也不宜高。高速阅读只能用于阅读量特别大,但有效信息量小、信息密集度低的文章资料,如长篇小说,已读过的课文,一般性新闻等,并且记忆要求不太高,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扩展知识面,这时,宜用高速阅读,阅读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0字~3000字,有时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0字。总而言之,要视阅读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论之。 
  上述情况,成人一般都知道,但是多数不爱阅读的中小学生,很多却没有悟到这一点。有些小学生、初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多是一字一字地啃,速度太慢,这样进行课外阅读,收获不大,不会使人产生阅读兴趣。这点,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不少的小学生、初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如同是在校书,一字一字地啃,生怕有一个字读掉了,每一个字都认真地读过,他差不多是想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殊不知,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是想记下所有的,而所有的都没有记下。因为那样读,完全没有想到要记其中的有用信息、重要信息,没有用心“过滤”所读的内容,记忆没有一个重点,那怎么谈得上记忆效果呢? 
  学生上学,俗话说是读书。读书读书,那就得会读。说起来认得字就会读书,其实不然。什么叫会读? 
  朗读是—个复杂的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是对人的生理体能极限的挑战,如果要进行朗读竞赛,则不仅要向人的生理体能的极限挑战,而且还要对人的心理极限挑战,朗读要用眼看,要把书上的黑字准确地转换成相应的声音,这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当然,我这里不是谈朗读比赛,而是谈朗读活动的复杂性。 
  朗读的技术性具体表现在速度和准确度上。由于朗读活动同时受到各人生理的和心理的素质的限制,各人的朗读速度是不一样的。朗读的准确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朗读的复杂性还在于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有朗读者体会文章的心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