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族战争-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着自己的主见,因此经常会与父亲产生一些摩擦。一次,父子二人大吵了一架之后,亚当携妻子离开了父亲去他乡寻求新的生活。由于亚当干活不辞劳苦,生活不久便安定了下来,他们还生育了几个孩子,这其中包括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   

  该隐是长子,性情严肃,意志坚定。他的兄弟亚伯与他截然相反,亚伯天资聪颖,个性开朗,充满阳光,加上他性情随和大方,因此更加招人喜爱。该隐看到弟弟如此轻易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喜爱,不由地心怀嫉妒。那时,爷爷对家族的影响依然很大,在他眼里,最看重的还是长孙该隐。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爷爷叫来兄弟俩,让他们帮自己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务。   

  该隐认为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因而他工作起来不遗余力。唉,但是可怜的该隐,靠费苦力又有什么用呢?亚伯再次证明了光靠苦干是不够的,他凭着自己的智慧,把爷爷交代的事做得锦上添花。更糟的是,爷爷把两个孙子叫到面前,对他俩的表现一一作了评论。爷爷对该隐的表现很失望,他说该隐需要多学学弟弟。该隐对此大为苦恼,在爷爷面前,他如坐针毡。告别了爷爷,只剩下兄弟二人时,该隐大发雷霆:〃这世界太不公平了!〃亚伯对此巧妙地答道:〃你完全错了。你应该用心想想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老想着自己如何表现。〃亚伯的话令该隐难以忍受,〃见鬼去吧!〃他大吼一声,重重地朝弟弟脸上打去。这一击是致命的,亚伯昏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该隐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法庭上该隐被判过失杀人罪,他躲过了监禁生活,却要被迫离开这个国家到遥远而荒凉的地方艰难度日,最后客死在他乡。   

  这是《圣经》中该隐、亚伯兄弟二人在万能的上帝面前发生冲突的离奇故事,也是西方关于手足相残最早的历史记录。这个故事后来出现了许多版本,并在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之东》,肥皂剧《达拉斯》,电影《狮子王》中都有体现。而在历史与许多故事中,兄弟残杀、相互火拼的悲剧屡见不鲜:《教父》中迈克枪杀兄弟弗里多;罗马神话中罗穆卢斯杀死了自己的孪生兄弟瑞摩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克劳迪亚斯弑兄称帝;历史上,希萨尔·博基亚除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这样的事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描绘了一幅同胞之间令人心寒的画面,尤其是兄弟之间,受男人争强好胜气概的驱使,为了争利、争宠不顾一切。不过,兄弟联手同样也可以完美合作,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由于血缘关系,兄弟之间有充足的理由团结合作。与外人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但是,如果让他们处于同一环境,必须共享某些资源来达到同样的目的,矛盾就又会滋生。如果他们能认清自己与对方的不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事情就会好办很多。因此兄妹或姐弟之间的关系要比兄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处理,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容易处理些。如果兄弟间有着不同的个性、风格和需要的话,那确实应该感谢基因的排列组合了。   

  但如果是同性,年龄差距不大,又都想在同一领域出人头地,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所谓的同一领域,对很多成长中的同胞兄弟来说,就是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要和睦相处,这种认同就必定有一方作出牺牲,其中一方服从于另一方。解决之道是适度分开,给每个人自己的天地,如此兄弟间才可维持互相尊敬的关系。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有些男孩子童年甚至是青少年时矛盾不断,而成年之后却可以成为好朋友,这一点连做父母的都感到惊讶。 家族企业中出现这样的兄弟该怎么办呢?这看起来就像一场赌博,令人难以预料。如果兄弟之间在不妨碍各自利益的情况下达成某种和解,那么他们可以很成功地经营一家公司。许多家族公司都由兄弟联手共同经营,他们有不同的责任和分工,不过通常情况下都会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因而,家族兄弟之间是走向战争还是拥抱和平,关键在于兄弟们性格、年龄差距以及所处环境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可否令他们团结起来而非冲突对立。在此,父母的作用非同小可,他们奖赏、惩罚以及评价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无意中激化矛盾。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有说服力的例子。 科氏工业集团……破坏性的变更 起源   

  即使是最大、最成功的家族企业,也无法避免于内部的争斗,美国科氏家族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科氏工业集团由老弗雷德里克于1940年创立,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家族企业之一。如今的科氏集团由科氏的第二代……查尔斯和大卫两兄弟掌管,他们令企业收入超过了8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业务日益多样化,包括管道、纤维、聚合物、森林与消费用品。他们的企业理念是:〃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框架,鼓励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像优秀企业家那样去思考和行动。〃老弗雷德里克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创事业,他在二战爆发前的那些年里,借助先进的精炼技术,向石油大亨们发起了挑战。但不久他就明白自己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决定退出本地市场转而向更加遥远的处女地进发,因此他远赴俄国建立了精炼厂。   

  一直到目前为止,一切发展良好。很明显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故事,但幕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情。老弗雷德里克去世之前,恳求子女们〃彼此要友爱、慷慨〃,或许是害怕更糟的情况出现,他补充道:〃财富既可能是赐福,也可能是祸害。〃如果他有什么担忧,那么这些担忧后来不幸都成为现实。在经过一系列的动荡之后,儿子们分裂为两派,开始各自追逐自己的利益。   

  科氏家族的案例并不涉及个人的成败问题。虽然部分成员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但是家族的和谐却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家族企业的拥有者们各怀鬼胎,他们宁可分割财产或是由某一方将自己的部分卖出,也不愿做出努力修补裂痕,因为修补既耗时间,又费财力。但从另一方面看,科氏家族的解体,又给这几位兄弟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取得了更杰出的成就。 男孩子们的世界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兄弟反目(2)         

  这是一个家长制十分严厉的家族,在家族生活中专制多于威严。老弗雷德里克具有开拓精神,他通过与石油大亨展开一系列大胆冒险的合法竞争与商业争战,逐步成为业界的龙头老大。他的四个儿子都在严格的家教下长大成人,他希望他们能为公司做事,而且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卓越。长子弗雷德里克,如同圣经中的该隐,特别不讨父亲的喜欢。他做什么事都得不到父亲的赞赏,不论他多么努力向父亲解释,可父亲就是六亲不认,最后竟然说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将财产留给其他几个儿子。次子查尔斯具有雄心壮志,他像父亲一样积极进取、勤奋刻苦,小时候大家玩〃山大王〃游戏时,他总是排挤其他兄弟。两个较小的弟弟大卫与比利是一对双胞胎,其中比利个性较强,他受不了父亲对待自己的苛刻方式,也受不了哥哥查尔斯的欺负。   

  就像许多铁腕人物和帝王一样,父亲的去世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他期望营建一种和谐的气氛,却直到奄奄一息时才祈求和平,这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正如历史一遍又一遍告诉我们的,独裁者的逝去往往会留下一个诸侯纷争的局面,伊拉克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在科氏家族的案例中,最早的冲突起于1980年,比利秘密地采取行动企图将二哥查尔斯从董事会中排挤出去,他的策略是通过代理权之争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不久查尔斯得到了风声,在得到大卫的支持后他毅然迎战,劝说部分股东在关键时刻转向自己这一边。胜券在握后,查尔斯立即解雇了比利,买下了两位退出竞争的兄弟的股份。当然,他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条件是让比利与小弗雷德里克可以大捞一笔退出公司业务,1983年的这笔交易使兄弟二人获得了11亿美元的资金及终身优越的生活。查尔斯与大卫如愿地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二人与长期合伙人詹姆士·霍华德·马歇尔二世(此人占有16%的股份)联合控制了80%的股份,其余股份为公司员工持有。   

  在比利代理权之争未果期间,马歇尔家族中的长子詹姆士·霍华德·马歇尔三世已经开始反对查尔斯与大卫。家族战争的毒素扩散到了马歇尔家族,老马歇尔因为不满意儿子支持比利,剥夺了三世的继承权,立他的弟弟皮尔斯·马歇尔为第一继承人。1995年,马歇尔家族再次登上报刊头条:詹姆士·霍华德·马歇尔三世去世,比他小50岁的新任妻子安娜·尼科尔发现丈夫在遗嘱中未给自己留下分文财产,因此向法院提出了财产申请。安娜·尼科尔后来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经常谈及此事,而这位纠纷中的主角,曾一度被评为1993年花花公子年度人物的她于2007年早逝。 比利又起波澜   

  1983年的收购之后,人们认为一切都已得到公平解决,将来不会再发生什么事了。唉,谁知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有了缝隙之后灰尘就会进来一样,比利又开始不安分了。他认为,公司为这次收购承担的银行贷款,偿付的速度比他预料的要快得多。他相信从中可以找到控告他哥哥们的确凿理由,认为在收购期间自己有权获得更多公司资产。于是,他开始着手法律诉讼,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这场官司历时十年,动用了大量的律师,费用高达数百万美元。   

  虽然比利费尽心思,却未能得到自己声称应该得到的财产。正当大家都认为事情已经结束的时候,他调转锋芒,将矛头对准了公司。当时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进行了一场调查,科氏工业集团被指控用可疑的方法测量输入管道中的石油,以此从美国土著印第安居民手中盗窃自然资源。不少人认为这场调查是有漏洞的,公司方对此类不实之词也予以坚决否认,而斗志不减的比利参加了这场控告自己家族企业的诉讼活动。最后在2001年,漫长的官司终于结束,比利与科氏工业集团之间轰动一时的法律诉讼就此平息,一场持续了20年的家族战争终于划上了休止符。 点评   

  当上一代人把权力移交给下一代人时,有时会出现一群人与新的领导者不和的现象,这是预料中的事。本案例中,比利几乎用了半生的时间与自己的哥哥们作斗争。为了警醒后人,我们有必要问:既然比利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那为什么他还要如此大动干戈,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对二哥查尔斯的强烈不满呢?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9节:兄弟反目(3)         

  我们感到好奇的是,童年时的旧事究竟是随着人的长大渐渐淡出呢,还是慢慢积淀,形成更剧烈的感情?看来本篇故事属于后者:童年时代遭受哥哥的欺负,在比利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也成了他后来复仇的动力。复仇,除了为财富,也为了胜利。   

  在这个家族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提一下,1992年比利的游艇〃美洲号〃获得了最负盛名的〃美洲杯〃赛的冠军,这算是给比利颁发的一个安慰奖吧。但是相比他坎坷斗争的一生,这点安慰着实算不了什么。科氏家族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每个成员本可以接受彼此的差异相安无事,结果却成了另一番局面。 信实集团的故事……团结的神话 起源   

  这里要讲述的是信实集团的故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最受瞩目的商业争夺案例之一。在这个案例里,两个无比富有的兄弟为了争夺印度一个庞大企业的控制权而相互竞争。故事充满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而结尾却出人意料的皆大欢喜。其实,只要略加思考,就可以预见到这个结局。   

  信实帝国的缔造者是德鲁拜·海拉昌德·安巴尼,又称德鲁拜。1932年12月28日,他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村庄,在家排行老二,父亲是一位贫穷的教师。毕业后不久,德鲁拜决定前往也门的亚丁投靠自己的哥哥,他先在壳牌石油的一个加油站做服务员,随后成为这家公司的职员。德鲁拜具有企业家的头脑,他善于发现机会并把握机会。他初到亚丁时,用新奇的目光打探着这里的文化。一天机会找上门来了,他发现当地银币的面值低于银币本身的价值,于是他开始做银金属贸易,并迅速获利。他以此为资本,于1958年成立了一家名为〃信实商贸公司〃的贸易公司,进口聚酯纱线,出口香料。   

  在亚丁待了十年之后,德鲁拜重返印度本土。他发现纺织业是一个前景巨大的行业,于是他于1966年在阿默达巴德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厂。不久,信实公司的Vimal织品就成为印度家喻户晓,同时也是最畅销、最受人信赖的纺织品牌。   

  20世纪70年代,德鲁拜开始发行可兑换债券,它的成功改变了公司金融业务在本国的形象,并在公众中建立起了一种融资文化。有幸买到1977年信实工业公司(RIL)债券的人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年每1 000卢比(合29美元)的投资到2002年已经升值到了165 000卢比(合3 419美元)。随着财富骤增,股东人数也呈增长之势,到2005年已达到330万之多。   

  20世纪80年代,德鲁拜的两个亲兄弟让姆尼可拉与那特沃拉双双获得了常务董事的职位,而他本人依然是最高领导者兼董事会主席。他还有两个姐妹,但在这样一个保守的古吉拉特家族里,她们在生意上所起的作用很小。当两个兄弟提出将信实集团的财产三人平分时,遭到了德鲁拜的强烈反对。对他而言,集团是信用的象征,集团的力量靠的是他坚强领导下的团结一致和不可分割,它应该是一个整体。为了避免事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