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一定要稳重大方,自然得体,避免闹出笑话。
学会提问
在应聘过程中,求职者不是被动的,也可以提问,但提问不能漫无目的,而是要围绕岗位。在考官面前,你的反应速度,你的能力,你的心理素质,都是在跟他博弈,如果你能胜了他,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
面试的时候,招聘经理可能会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是在给你机会。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表示“我准备结束了”,另一方面是“我给你几分钟”,他是要看你会不会问问题,如果你会问,那么招聘经理对你的印象会好一些。如果你不会利用这几分钟,说:“我没问题了。”那么他会提前让你走掉。机会在你面前,一定要把握住。如果想打动招聘经理,提问就必须有深度。没有经验的求职者会问:“你们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是双休吗?”这类问题根本不用问,如果你被录用,自然会知道。
什么样的问题合适呢?第一,与企业文化相关,或涉及企业的价值观;第二,跟具体的工作岗位相关。这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在刚才的面试中,你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不是很充分,或者你现在有了更好的想法,你可以趁这个机会补充说明。如果你觉得这次面试没戏了,可以向面试官咨询:“某某问题,我回答得好还是不好?”“我有什么弱点和缺点,可否指出?”这些都可以。
问题要有水平,但是得注意分寸。有人问:“公司明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面试官只能说:“对不起,这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这是我们董事会要考虑的事情。”问题不能太高,不能越界。有人问的问题太大,大而无当。你要随时牢记:问题必须要和岗位有关。
一位做人力资源的同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女性求职者,应聘翻译职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以前是中学英语老师,长得很清秀,英文发音标准,待人谦恭有礼,可是,招聘经理周力觉得她不行。
“她哪里有问题?”我问周力。周力回答:“很简单,她遇到不明白的,不提问。这说明她还不成熟。”
另一个求职者进来了,是个女孩。周力把中文稿子递给她,她看了看,问周力:“在翻译这段短文前,我可以请教几个问题吗?”
周力笑道:“当然可以。”
“文中几次出现‘综合区’这个词,可以译为prehensive Zone吗?”
“应该是pound。”
周力轻声对我说:“看到了,这才是专业。不问问题表示不老练。”
女孩轻声翻译了那段短文,看得出周力挺满意。
周力问:“其实我们部门正在招两个职位,一个是翻译,一个是联络协调员。你觉得自己适合哪个?”
我暗自替女孩捏把汗。因为有次面试,周力问这个问题,对方回答说:“我非常想进你们公司,只要能进来,做什么都行。”结果被周力给否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面试进行时(12)
可是这个女孩很厉害:“请问,联络协调员是做什么的?”
周力很满意这个问题,就解说了一通联络协调员是做什么的。我也觉得女孩这个问题有水平,如果对于职位都不清楚,就拒绝或接受,未免太盲目了。
最后女孩成了我们公司的翻译。
你也可以对企业说“不”
企业选择最适合它的人,同样,我们也要选择最适合我们的企业。不能随便哪个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你都想接住,抓着不放。如果你不能承受这个岗位的重担呢?如果这个岗位的技能要求,与你的职业发展方向不相一致呢……你要为自己的发展多考虑一下,同时也是为你应聘的企业着想。
比如说,你应聘一家企业的文案策划职位,招聘经理说:“如果我们让你入职的话,你是否考虑接受这份工作?”
注意,人家说的是“考虑接受”而不是“会接受”。这是在给你时间思考,让你盘算一下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而并不是请你来上班。
要接好这一招,回答好这一问题,还是要端正求职的心态,否则会发生沟通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大学生求职心切,一听到如此“友善”的问题,会想:哎呀,他要我啦!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先干着,干不好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这一急于接招的反应也是不恰当的。
你立即接受的“过激反应”,可能会让面试官觉得你考虑问题有些轻率,也可能觉得你在别处找不到工作,在能力方面有欠缺。
既然他让你“考虑”,你就一定要考虑,想清楚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你。你要盘点一下自己的实力,测算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比如岗位要求什么学历,什么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工作经验等等。这些要求你是不是都符合。另外,你还要对这家企业以及招聘的岗位进行鉴别,看是否适合你,做起来能否得心应手,是否会给你带来快乐。
如果你打算接受这个职位,你可以这样说:“我以前就了解了这一工作的内容和职责,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认为,我是可以胜任这种工作的。而且我很喜欢这个企业,所以我考虑接受。”
其实,这个问题,招聘方还想问你对这个工作岗位的规划。所以,回答的最后还可以加上一句:“我未来的职业目标是策划总监,希望在这个行业发挥更大的力量,这是我未来的方向”。
如果你不接受这个职位,可以这么说:“这个职位和我的职业规划不相符,不适合我。”这样回答的话,即使合作的协议达不成,对方也会尊重你。
找工作的时候,不可能找100个工作,100个都适合你,一定要学会对你不能做的和不想做的说“不”。招聘和应聘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说谁是主动方,谁是被动方。如果求职者模糊了自己的主体性,不慎重选择,即便勉强进了企业工作,也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很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