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序:新趋势在这儿呢
和袁岳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可和他对话,即便是就我所熟悉的职场话题对话,也是件巨累人的差事。袁岳的思维速度极其快,结构完美,逻辑清晰,所以,难怪他主持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之后,那个节目和收视率直线上窜。同时,袁岳自己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也急速上升,以至于,再和他一起出去时,朋友们都说,让他一个人走,躲他远点——总有很多“圆粉”发现他,叫起来,然后找他签名。^_^
  不过,以职场人士而言,本来已经“相当”成功的袁岳,因为角色的变化,又找到条更加成功的通道。这样的经历对职场人是很有启发的。
  在去做主持人之前,袁岳在调研、咨询领域内的影响力已经足够,虽然也经常上电视做嘉宾,不过毕竟多数是专业领域的,给人的感觉,他还是“专业人士”中的佼佼者,是个很棒的专家,同时是个不错的老板。形象很集中。那么,他的职业生涯还可以再突破,更成功吗?
  我做过一本研究普通人成功的书(在此不列书名,避免本书出版人批评我有免费广告之嫌疑),其中有袁岳的故事,我那时的一个主要疑问就是:袁岳如何比“专家老板”更成功呢?
  现在看来,袁岳做主持人这个动作,虽然出人意料,但确实是十分适合他的、能够导致更加成功的一个新的通道。专家老板+主持人=公众专家。从原先的一个角色成为现在的两种角色的组合,袁岳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身份,也给电视圈一个很好的启发。据我所知,在袁岳之后,很多电视台都在寻找“智慧型中年专家”做深度栏目的主持人。这显然也是观众口味的发展使然。好事啊。
  其实,职业生涯是没有所谓“玻璃天花板”的。凡认为自己遇到这种天花板的人,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当你感觉遇到停滞时,可能是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眼前有上升的位置,可是你自己的能量不够了。在很多外企,常常有人抱怨说高级职位都是外国人把持,其实,是公司认为你不能“胜任”更高职位而已。企业都是商人,如果你确实能做,你做了能创造更高价值,他为什么不用你呢?
  第二种,你确实在某个企业、领域做到足够好了,比如说已经达到了80%以上的成就。如果再往上奔那20%,可能成本上升太高,不划算了。那么,为避免盛极而衰,扩大一个领域,把一个职业变成两个,你可能打开一片很大的上升空间呢。比如说袁岳,做公众专家,做主持人,就都有很多空间可以玩了。
  分析袁岳的职业生涯案例,其实目的在于:从袁岳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策划,可以看出,他绝对是职场问题的顶尖专家,不仅会说,而且更善于做。能做、能说,才是“真把式”。当然,我自己虽然说的比做的更“专家”一点,不过呢,这样更好,我俩给您说说职场的事,不仅有实战分析,有亲身体会,还有理论高度,对您总会有帮助的。
  华声在线常务副总裁 孙虹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目录

  一  职场准备:你是哪类型的人才?
  人才类型
  尖才是体制型人才,低才是改革型人才,中才是协作型人才
  留学
  短期留学的人要把两年学费用透、用好、赚回来
  MBA学习
  MBA只是职业培训,不是职业资格
  二 身在职场之一:你属于哪个圈子?
  热门冷门
  热门冷门:炒黄金也有跳楼的,捡垃圾也有挣大钱的
  跨国公司
  一开始就做跨国公司的螺丝钉,以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别的
  外企民企
  外企、民企:两个人才生态圈
  三  身在职场之二:你明白职场规则吗?
  中层
  公司能否有发展取决于老板,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中层
  空降兵
  空降兵,实践证明很少有成功的
  企业文化
  企业的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上横幅,可能不是文化,是武化
  四  职场关系之一:老板的心思
  等级
  员工不要以为喊“元庆”了,你就与杨元庆没有等级了
  能力低的人
  老板用能力低的人可能性很大
  小报告
  老板特爱听小报告,康熙还微服私访,专门找小报告去
  出勤
  出勤状况不好,老板进公司看见没人,第一感觉就是办公室租亏了
  
  五  职场关系之二:同事?爱人同志?
  小团体
  要做成事,做成三人小团体就可以了
  朋友
  总和相同的人在一起,不扩展朋友圈子,交往效率低
  办公室恋情
  办公室私情:提升忠诚度?
  六  中场谢幕:职业生涯的总结
  跳槽
  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
  离职
  一个职业经理人,离职时的表现是他职业生涯的总结
  同业竞止
  要有同业竞止,但过于强调同业竞止,就会把信任的文化感冲淡
  七 职场门槛:面试秀
  招聘
  网上招聘可能会遗漏那些不太会写简历的人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要按关系不好时的情况设想怎么签
  猎头
  好的猎头首先是个好的职业咨询顾问
  

尖才是体制型人才,低才是改革型人才,中才是协作型人才
孙虹钢:
  我们中学班上一个最顶尖的学生,十几年后,社会地位还可以,但财富水平只排中等。当年,他六门功课有五门是第一名,总成绩比别人高一百多分。那些没考上重点学校、重点院系的,或做公司总经理,或做政府高官,财富和地位都很突出。学校中特别顶尖的学生,最受老师喜欢的,十几年下来一比较,发现如果用财富和地位来评价,只能算中等。
  袁岳:
  名校、非名校、中等学校。尖才、中才、低才。这中间,低才成为财富型的人可能性很大。因为改革需要打破常规,低才通常敢于打破规则,所以“坏学生”常常是改革型人才。名校生会优先获得体制内的机会,如果你成绩不错、听话,则可以在体制内优先安排。对于体制的机会,在你刚进入的时候算是好机会。但体制是刻板的、滞后于时代变化的。进入体制的好学生前进得可能没有“坏学生”快。当官的好学生发展得就不如“坏学生”快。
  尖才是体制型人才,低才是改革型人才,中才是协作型人才。没什么名气的组织的老板说:我没巢,需要你来做巢。“坏学生”听了就去了,而名校学生都觉得去了受屈辱。名校生心想:咱是北大的,是名校,得朝着摩托罗拉(Motorola)那样的名企去。站在组织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中才有一定能力,想法没那么过分,期望值没那么高,比较适合组织使用。中才到一个组织中,不会太个性化、太不合作。从他的心态来说,他也愿意合作。
  我曾在招聘面试时遇到过这样的名校生。他问:“准备给我安排什么工作?”我问:“你能干什么工作?”他说:“我觉得我适合做总经理,最少副总经理吧!”名校生首先不是讲能做什么事情。他认为,有了他的学校,你就需要给他以相应的位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她是皇帝的女儿。而老板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事情,只要能把事情搞定,你是哈佛毕业的还是锦州工业学院毕业的都可以。老板认为事情需要合适的人,人的资历要与事相匹配,富余了不好,因为老板不想多花钱。最有名的人,不适合事,就白有名了。最重要的是适合!名气大了、多了,不要。你能干这事,没名,还好呢!因为少花钱就能办成事。老板的核心是事,名校生的核心是名。越在名上做文章,老板越生气。因为老板大部分不是名校毕业,即使是,可能也是“坏学生”。名校生和就业岗位差别是最大的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如果名校生有卑微心态,就会出类拔萃,这就是领导人心态(1)
孙虹钢:
  名校学生找工作容易,但名校的精英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心态,这让企业望而生畏。比如,有些企业已经明确说,清华的学生不要。创维集团在招聘时说:MBA学生来到我们这里,从2000元月薪做起。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说:我们的学生不能低于一万月薪。还有,科龙的人力资源总监,一提起名校MBA就恨得咬牙切齿。名校生自己的感觉和用人单位的感觉这种反差是存在的。
  袁岳:
  把名校和非名校学生的好用程度排个序:最有名学校的学生不好用;最没名学校的学生也不好用;中等学校的中等人才最好用。
  最没名学校的学生基础较低,比如专科生就相对差一些。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名校、大校。国家对没名的学校投放的资源很少,但大量的学生是由没名的学校提供的。由于没有得到足够资源,教育师资更新不够,没名的学校学生问题也大。
  名校学生的问题有几个方面。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产生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有以下几个。
  第一,把名校的名当成自己的名。中学考到那么好的学校,学生对考试那么有把握,这些现象本身就说明这个学生有问题。在哈佛,对于考满分的学生,我们说他是“animal”(牲口)。名校还容易因为在历史上有名而被当成现在有名。很多学校在历史上很好,100年前很有名,但现在不好。这就导致了期望转移,因为我们是那么好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二,名校学生注意力分散。国际名人爱到名校讲座,名流爱到名校当兼职教授。名校学生想要踏踏实实、想要做基本功很难。因为干扰的因素太多,人就变得不扎实。我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时,发表的论文是25篇,才排第二名。当时,同级学生平均公开发表论文七篇。而北京的知名大学法律院校研究生平均发表论文超过一篇的都很少。名校学生没时间做基本功,但工作之后,干活是需要靠基本功的。
  第三,名校精英学生多,个体化现象严重。名校里有许多各个地方的状元,他们都是不错的个体人才。这种精英化的特点导致名校学生在与人协调和听人招呼方面很难顺从。
  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名校学生在单位中,从心态、协调模式上讲,都不好用。假设老板是平民出身,名校生会觉得他是土包子。最好用的是中等生,因为他处在有名的尾巴、没名的头部的位置。他的基本素质不是最差的,但是由于他没那么有名,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一些。自己又不是北大的,就得踏踏实实的。中等学校的中等人才,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团队。老板要找业有所长的专业人才,有才华、有进取心,又不自卑的。既不选拨尖的,又不选垫底的。在中学时,如果考试总是考得太好,后来很可能能力会被废掉。太差的学生,容易越轨。企业需要拥有“中才观”,从用人的角度、组织的角度来说,中才最容易建设团队。
  名校本身是有价值的。假设名校生把注意力焦点从“名”转移到“事”,老板就会觉得有附加值。假设你搞定事情的心情比老板还迫切,老板就会说:“你看,这钱该花,毕竟人家是名校的”。
  在我去哈佛读书之前,留学生来我这里工作会有心理障碍。有一个留学生来面试,他问我:“你是哪里毕业的啊?”我说:“我本科是南京大学读的,后来在北大读的博士。”他说:“北大不算什么。我是从英国回来的。”我说:“你的那个英国学校我也不知道啊!”对方不屑地说:“你没出去过,当然不知道了”。
  我从哈佛读MPA(公共管理硕士)回来以后,就不一样了。出国了,上过名校了,而且是哈佛,你就是“someone”了。虽然我只读了一年的MPA,但是别人再来给你打工,心态就正常了。很多老板跑到名校读MBA,还真管用。至少人家可以说:“我也是清华毕业的。清华生给他打工,心态就会平衡很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如果名校生有卑微心态,就会出类拔萃,这就是领导人心态(2)
孙虹钢:
  为什么很多名校的总经理班或EMBA那么火?学知识可能是假的,提高对员工的心理优势倒是真的。
  袁岳:
  多接受一下名校的熏陶还是很有用的。
  孙虹钢:
  顶尖的名校确实出人才。要成为精英中的精英,选择名校还是有用的。名校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供人评论,确切说是批评。名人都爱去北大、清华演讲。比如,沃尔玛总裁去清华演讲,设立奖学金。大家都评论猜测,觉得他肯定是在搞政府公关。Oracle(甲骨文软件公司)总裁去耶鲁大学演讲。他说:“比尔?盖茨退学了,戴尔大学没念完也退学了,但是他们都创立了自己的辉煌事业。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退学创业,这才能发挥学校的作用。”结果,还没讲完他就被赶下台了。
  袁岳:
  名校还有很多资源。因为有名,所以人们的目光会集中在她身上。她易被关注,易被批判。名牌被批判时,目标明确。最重要的是名校生的心态问题,名校生的心态也受名校教授心态的影响。北大教授季羡林老先生,大概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季老经常说:“我的水平,也就是给北大本科生上好课,这样我就很荣幸了。”而有些年轻教授做了博导,就感觉自己特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名校生如果有平和心态,那就会胜人一筹。如果名校生有卑微心态,就出类拔萃,就是头把交椅心态了。名校是靶子,你要在靶子中当靶心,等于找死,不如藏到背面,别人看不到你。高处是最耀眼的,高处也不胜寒。如果名校生端正了心态,那么名校招牌就是资源。不端正心态,名校招牌就是负担。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短期留学的人要把两年学费用透、用好、赚回来
袁岳:
  留学生分很多种,根据时间长短,是否在本地工作,差别很大。有些留学是短期的,比如,两年的MBA学位,一年访问学者,还有四五年的。长期的有六七年的,甚至十几年的。
  从国内企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