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将中层中立化,如果中层立山头,基层就可以利用他。如果中层是凭着本事、业绩、威信,从业务中打拼出来的,管理上是专业权威,那么员工利用小报告离间中层与老板的关系、利用中层的可能性就会减小。承重墙的中立化,有助于企业稳定。
少数高管可以空降,中层最好是内部培养起来的。业绩好的上市公司,他们都拥有很好的学习模式。员工不断进修、学习,发展空间较大。最好公司的高管不是空降的,最好的公司是有稳定、上进、内部成长的不断学习的中层。在基层中培养中层,在中层中培养高层,高层中某些稀缺资源从外面找来补充。UPS的几乎所有中层、高层都是开卡车出身的,从基层到中层到高层都是。
孙虹钢:
宝洁(P&G)只招本科生,并实行导师制。新人进入公司后,公司会安排一个资深员工带着他,像师父带徒弟一样。师父不是你所在部门的,公司还出钱让师父请你吃饭。
袁岳:
这个制度是从大学里学的。在哈佛,老师请学生吃饭是学校出钱的,不吃白不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空降兵,实践证明很少有成功的
孙虹钢:
空降兵有四个定义。第一,空降下来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提速,加速度比较慢,有一个系统兼容问题。第二,空降兵成本较高。通常需要用飞机运过来,还要有伞具等等,可能是一次性消费——如同猎头费啦!第三,空降兵通常得不到本地团队的认可,认为你拿着再好的地图也没我们脑子里了解的多。第四,空降兵是来完成临时、阶段性任务的,任务完成后还是要走的。在创业阶段,从外面请人难,主要是自己做。在形成自己的文化时,大家一起成长,不适于空降兵。当企业需要变革时,适合用空降兵。IBM请郭士纳,惠普请卡莉,用友请何经华,应该说都是为推动变革。用友当时要从财务管理软件转为ERP(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内部原有体系不支持,程序员无所谓,中层干部对此不明白、不支持。用友就从外面聘请了何经华。何经华要求五百多万年薪,王文京同意了。王文京成立一个公司,把何经华搞不定的人转到那个新公司。这像柳传志搞个联想控股,把杨元庆和郭为搞不定的老人都放到那家公司去,自己管。后来,何经华将ERP卖了两百多个订单。这两百多个订单是定时炸弹,何经华离开后,服务是否跟得上很难说。
袁岳:
如果空降兵只是用来完成任务,那么之后会是个麻烦。在军事上,空降兵的作用是战略性突击,战术性支援。在推动变革的关键时刻以及遇到特殊困难时,都可以空降点儿专门人才。公司的真正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形成稳定的中层,如果指望空降解决所有问题,恐怕空降的已不是“空降兵”,而可能空降的是投资者。对于在根本上改头换面的工作,空降兵不行。要想让业务在规模上进行提升,空降兵作用较大,主要是空降兵有系统兼容的问题。把有想法的放入没有想法的体系中,被灭掉的可能是有想法的。空降过来的整个想法和原来的想法不兼容,很多时候,大老板想要的是改良,而不是彻底革命。到革命的时候,大老板原来的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反弹都会很大。你要把原来那一套完全改变成新的,大老板担心会被控制,失去控制权。
空降兵不是绝对不成功,但他要成功必须是系统整合高手、改良高手。他要让各方面的人都有安全感,至少使反对势力降到最低限度,要让大家都觉得是利益获得者。实践证明,空降兵都没有成功。因为空降兵不理解体制内的利益分配潜规则,结果,通常死的不是体制,而是空降兵。
孙虹钢:
空降兵与老板的关系很微妙。老板说:你是我请的人,空降到这里。你应该是公司的保姆角色。如果空降兵说:“放心吧!我会把这孩子当成自己的来照顾的!”那么,孩子爸妈就会担心孩子将来只认保姆,不认爸妈了。现实中确实有中层造反的情况,例如,某上市公司大老板只是个人最大股东,确实有中层联合小股东把老板踢出去的。
袁岳:
空降兵与大老板之间有驾驭之道的问题。如果大老板驾驭得不好,那么外来的和尚可能会把本地的方丈都替换掉。国有企业为什么可以要挟政府?因为资产专有化程度越高,越有控制权。假设空降兵成功地置换了系统,他的知识专有化程度升高,则是老板的威胁。借助外来的力量做大做强,孩子可能只认他不认爸妈了。带团队来的空降兵,老板要特别警惕。大型企业中,领导艺术很重要,否则变革的结果是领导倒霉。专有化程度越高,具体经办人的控制力越强。中层也有专有化的问题,在大客户销售中,如果销售员能力很强,客户就认这个人,他跳槽后就会将大客户带走。
家贼、外贼都要防。在优秀的制度下,坏人干不了坏事。在不良的制度下,好人也干不了好事。用得好,好人坏人都是你的伙伴。如果你了解对方的理念,但如果对方的套不行,而你的套行,你就可以超越他。拥有更优越的系统,就是后发优势。
关键员工变成关键管理者
孙虹钢:
空降兵是关键员工,关键员工的留、走、用、管都有一套方法。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谁是你企业的关键员工。评分最高的是能够不断地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的员工,评分最低的是曾经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前关键员工。卸磨杀驴啊,其实道理大家都懂的,可摊谁头上时,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袁岳:
在看组织和国家的革命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创业###最终成为了革命对象。衡量关键员工是有很现实的标准的,关键员工是指,决定现时的高产出的员工。老的关键员工总是说历史怎样,这就违反了现实原则。仅仅是高产出,或只是功利的关系,也无法成为关键员工。比如,你虽然很关键,但是老板照样可能把你替换成对老板忠心的人。关键员工与老板之间要有拍档的感觉,有情谊和共享理想的特点。关键员工能干,能让老板赏识,跟老板一条心。一个员工很关键,要想成为更关键的员工,要敢于自我否定。这决定了老板是否能够重用你,并不断重用你。但是在获取老板赏识的过程中,不要拍错老板的部位。
孙虹钢:
关键员工有不可替代性。怎样在企业中保住自己的地位呢?有一种说法是:一定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1997年,我在《中国经营报》时,当时的社长王彦经常说:“在这里,你要证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但咱私下里说,对企业老板来说,绝对不能有不可替代的员工,如果有谁是不可替代的,那一定是管理出了问题,我一定要把他替代了。我可以分散他,我宁可加一两个人的成本,分散他的责任,不能让他变成不可替代的。很多中层认为自己可以拿他掌握的客户、渠道、资源跟老板博弈。老板觉得:“这个人我一定得干掉,只不过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袁岳:
有些研发人员表面上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但如果能够把他所掌握的专有知识转化为共享知识,那么对企业和个人的作用更大。拿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张謇和苏绣状元沈寿作为例子。当时,苏绣中出了一个女状元,叫沈寿。张謇跟沈寿说:“你当状元对你并不重要,你要把绣花技术分拆成一些步骤,让更多人理解。”后来,他出资成立了苏绣传习所。沈寿就拆解了苏绣的工艺流程,教其他女孩子绣花。苏绣的工业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如果当苏绣状元,沈寿是不可替代的,但她却把她的绣花技术变成了可替代的。从老板看,员工变成苏绣状元那样的人才,恐怕对老板很危险。从员工看,就算你有专有知识,将来你总得传一个人吧!那个人也可能威胁你的地位。从个人事业发展和合作发展来说,把拥有的专有化资产转为共享化,是最佳的途径。这也是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的重要区别,也是传统人才与现代人才的重要区别。
拿资源要挟老板的人到处都有,这种人一般会被界定为小人。但要把专有化知识转为共享化知识,就改变了合作模式,你就成为了独特的管理人才。你把自己的知识外化,让一群人掌握知识,你做协调者、管理者。你的知识变成了企业可以流程化管理的知识,你就由关键员工变成了关键管理者。
孙虹钢:
也许,从老板的角度,不能让员工知道自己是关键员工,避免让他觉得自己有筹码。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关键。对于每个人,老板都很真诚地表扬他的进步。从战术上说,这会很有效果。拍拍员工肩膀的确让员工感觉舒服,但是天天拍和总不拍都不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企业的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上横幅,可能不是文化,是武化(1)
孙虹钢:
有的公司有文化,但看起来没文化,老板从来不讲我们公司的文化如何如何,但其实大家有感觉。联想在人力资源部门里设立了企业文化专员,有的公司还专门设立首席文化官。三星和惠普的文化很出名,成为企业口碑的一部分。三星公司周末经常组织员工去香山捡垃圾,每个人发一个口袋,结果发现中国员工捡的很少,只有半袋,韩国员工捡的多,能捡满满三口袋。为什么呢?因为韩国员工看到水潭里有垃圾,就下到水里,把水面上的垃圾捡起来。这种中外员工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文化差异。三星每个月都在公司电梯间更换公司的招贴画,惠普到处通过媒体放大它的五条企业文化标准。
袁岳:
文化就是价值观。文化要用“化”的方法,重视沟通,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不是“武”化。选人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文化,把王八蛋选进来变成王七蛋不可能,选人是选价值观相同的人。管理层、人力资源总监的沟通能力也会直接关系到公司是不是有文化。
第一,要有“文”,才能“化”。到底有什么“文”,才可以“化”呢?企业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提炼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用这个东西去“化”员工。“化”是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过程。比如,联想的杨元庆在推行家园文化时,在联想生产线上每个工人面前放有一个专门看生产规格的显示器,另外旁边放一个KTV歌曲放映屏。这种细致的安排调节了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不是用硬的东西推行软的文化。文化不是武化,军队式的管理不是文化。
第二,企业的文化,不是机关的文化,也不是学校的文化。有些企业文化搞得像机关文化,但企业和政治组织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即使做一些社会公益性事情,也是站在企业角度做的。企业的文化,也不是企业老板的文化。老板是个自然人,而企业是一个组织。文化是团队的共识,不是老板一个人就能代表的。大量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过于突出个人,也会失去文化的弹性空间,成为金字塔式的管制武化的变异。
第三,文化是本企业的文化。一说到企业文化,人们很容易想到CIS、口号等等。口号是原则性的东西,而原则性的东西没有区别。比如,“顾客至上”,“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些口号有区别吗?没有!什么有区别呢?细节!让人们记得本企业的文化,靠的是细节,是有特点的行动和事件,有新鲜感的行动和事件。细致的做法和有特点的行动或事件构成了这个企业的文化。
孙虹钢:
好的文化是员工身处其中,自觉去做,而不觉得是文化了。它已经成为了融化在员工血液之中的东西,真的成为习惯了。
袁岳:
有些企业的标语和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上横幅。但我们发现,这些上墙、上桌的企业并没有什么文化。另外一些氛围好、员工素质好的企业,墙上也没有太多标语和横幅。在把文化变成简单形式的时候,它们通常不一定是文化。
孙虹钢:
有一家水泥公司,一进门,就看到大厅里供着一尊弥勒佛,走廊和各个办公室都挂着横幅,内容基本都是老板的各种题词、语录,比如,“鼠标加水泥”,“以水泥为支柱,以文化为依托”,那都是老板的格言。这家公司每天早晨八点上班之前要提前五分钟念一遍宣言,类似“我志愿加入公司”等等。这是文化吗?有点儿让人受不了。
袁岳:
这就是我所说的“武化”。对于低层次的加工企业,武化特点的文化可能或多或少还是有效的。在联想公司发展的早期,在柳传志时期,规定迟到要罚站五分钟。杨元庆时代的管理更柔和一些。不同层次的公司,适用的文化不一样。在一个朋友的公司里,墙上挂了这样的书法:“做大事,怀童心”,你会感觉这句话讲得有文化。如果你讲一些最高指示之类的话,一听就让人觉得没有文化。人凭着本心、良心和直觉来判断有没有文化。对于文化,很重要的因素是感召力,要让人心向往之、跟随之、愿意为它做些事情。能打动人的文化一定是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企业的口号上墙、上桌、上房顶、上横幅,可能不是文化,是武化(2)
孙虹钢:
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有文化,可以看普通员工是不是愿意向别人介绍公司。企业文化可以外化。
袁岳:
外人感到员工充满激情,这也是企业文化外化的表现。盖洛普公司创立的“盖洛普路径”就强调了员工敬业是拥有客户忠诚的关键,而客户忠诚是公司实际利润稳定增长的关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员工不要以为喊“元庆”了,你就与杨元庆没有等级了
孙虹钢:
这提出一个问题,老板要不要当得像老板。传统企业等级明显,一般在这些企业能看到详细的组织结构图。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等级,其实老板在心底还是觉得应该有等级,而有些员工真的会听信这些话。比如在联想,杨元庆说,请叫我“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