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从事商业活动第一目的只能是利己,为自己积累财富。从利己的主观目的出发,然后客观的利他,也就是客观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现在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动机来看,我们可以对“经济人”的理解扩大化。每个人从事商业活动主观目的是利己的,但利己不光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可能是追求人生价值。但是作为创业者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因为创业者必须承担创业风险,同时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其实,“经济人”假设对创业者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创业者理性的认识和行为。所谓理性的就是符合规律,客观地认识事物本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事物。实践中表现为顺应或利用规律办事。“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该假设对人利己观的判断符合私有制经济形态下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符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同时这种判断是建立社会契约的前提。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以最低的经济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所以,“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思想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客观理性的认识事物,还原事物的本质,顺应和利用规律。
创业启示:创业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人是有限理性的。作为准备创业的人而言,首先要判断自己的性格是理性趋向性的还是感性趋向型的。理性趋向型性格适合创业。创业者必须承担创业可能失败的风险,所以准备创业者应衡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创业前,对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要理性的判断。最后,“经济人”假设告诉创业者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事物,符合规律办事。
2。机会成本的哲学思考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举个例子,陈教授在大学教书每年可获得12万元的收入。如果他辞职去创业,那他就会失去每年12万元的收入,还有稳定的工作以及大学教授拥有的荣誉和身份。这些就是陈教授创业的机会成本。
很显然,机会成本是由选择造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经济主体作出选择。机会成本是可以估量的,但是选择后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往往很难估计选择后的收益,就难以和机会成本做比较,难以作出理性选择,给选择增加风险。创业者面对创业机会成本往往难以抉择。因为在市场体系中,机会是在一个由变化、无序、混乱、自相矛盾、滞后或者领先、知识和信息缺口,以及一个产业或市场中的种种其他“缝隙”所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创业机会往往瞬间即逝,具有商业敏感创业家往往能在别人研究创业机会的时候凭借感性判断将机会抓住。所以,创业者必须在机会之窗(机会之窗,就是指市场存在的有一定长度的发展空间,使得创业者能够在这一时间段中创立起自己的企业并获得相应的盈利和投资回报)关闭之前将创业机会抓住。可是大部分人在创业机会成本徘徊的时候创业机会已经流逝。要解决这个问题,即要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创业机会成本和预测创业机会收益,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心理障碍。特别是做事不果断性格不坚定的人而言,更需要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创业的得失问题。
机会成本源于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作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有所得和有所失。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章》中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其实这就“鱼与熊掌”二维选择的问题。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擅长做二维选择。由于我们长期接受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思想,很多中国人都形成了中庸的性格。中庸的性格很适合中国的文化,一般意义上认为优大于弊。但是正如那句广告词所说的一样“凡事无绝对”,中庸的性格也有它的弱点。中庸坚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众多事物面前寻求一个制衡点。中庸性格的人习惯于一分为三或者辩证统一的思维,努力实现平衡。但是在二选一的二维选择中,中庸性格的人往往表现出犹豫、不果断、拖拉的一面。可是商业机会往往在他的犹豫之间就走了。即使作出了选择,中庸性格的人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的感觉,感到不安,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后悔,不能坚持。所以创业者在这种选择的时候必须具备二维世界观,从哲学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现代人一般认为二维世界观是不科学的,应该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但是真理不会永远都是对的。有很多东西必须作出二维选择。一个人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做了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解释:“鱼一般在水里,熊掌多在山区。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不可兼得。”虽然这样的解释没有思想高度,但是却很现实的反映了二维选择的观点。
那如何才能培养二维选择观呢?中国古代的智慧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事多无兼得者,假得真失,假失真得,其别微矣。唯明其判断之心,方可察其异;轻其得失之心,方能减其忧。察其易,则可避其失;减其忧,则可获其得。此其多得少失之方也;可择之不慎乎?”有所获得必然就有所失去,有所失去就必然有所获得,世事大多没有可以都是获得而没有失去的,这就告诉得失是正常现象,“此事古难全”。看似获得,事实上却是失去;看似失去,事实上却有所获得,这其中的差别其实是很细微的。有些得失并不明显,我们需要全面的看待得失。只有使判断的心清明,才能了解真实的得与失之间的差异。判断的心清明不但要理性全面的判断,还要尽量量化得失。使心中得失的念头减轻,才能减少世事带给我们的忧愁。如果一时失去太多不必太在意,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必能得到回报。了解真实的得与失的不同,就可以避免世事中的种种失去;减少对得与失的忧患,那么就可以享受获得。这便是多得到而少失去途径,怎么能不慎重地选择呢?我们在选择面前需要果断,对失去的不必过于计较,这样人才会减少忧患,心态才会平和,人的心灵得到的才会更多。
创业启示:创业者应该理性估计创业机会成本和创业机会收益。有些研究生认为自己创业成本很高,创业的人数少,但是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更高。加强商业敏感能力,在机会面前果断作出选择。中庸性格的创业者要克服犹豫的性格弱点,果断的作出抉择并坚持选择。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在机会选择的问题上,在多元化发展的问题上、产品组合的问题上、人才选择的问题上都能做到理性和果断。
3。均衡理论的哲学思辨
均衡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均衡理论分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所谓一般均衡理论指的是从一个社会的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一前提出发,考察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供求如何同时达到均衡。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找到一个价格体系,在这种价格体系下,消费者能够选购自己认为效用最佳的商品组合,使满足最大化;生产者买到所有需要的全部生产要素,卖出全部产品,使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卖出全部要素,使报酬最大化;在所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上,需求都等于供给。这种状态便是一般均衡状态。均衡点是经济学家最理想的经济状态,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相对均衡、短期均衡或者是局部均衡。所谓局部均衡利润指的是讨论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状态对于该商品或该要素的价格的影响、决定作用,而把其他情况假定不变。
一般均衡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所有经济要素组合效用最大化,各个经济主体的收益最大化。围绕这一命题,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发现市场机制失灵后,经济学家试图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调节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消费者研究上,追求消费者均衡,努力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在不同竞争市场中,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实现供需均衡。归根结底就是资源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如果资源不合理配置就会远离一般均衡。一般认为,资本排斥劳动导致失业,社会购买力不足,商品价值扭曲,市场供需失衡。这是经济危机一种内在机制。均衡理论的运用最大价值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危机和贫富分化问题。
人们共同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好的,一般均衡的状态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那为什么却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呢?一般均衡状态在唯物辩证法中反映的是不断的解决矛盾达到消除矛盾的状态。但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这也就决定着一般均衡理论不可能实现。即使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另外事物还受外因的影响,结果是矛盾永久存在。在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经济要素无法流向该去的地方。加上不可控制的外生变量的影响(如政治因素、自然灾害),阻碍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身会出现失灵的时候,有时无法调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所以,一般均衡难以实现。但是矛盾的不断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所以追求一般均衡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经济发展的过程。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解决矛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用最大化。例如,国家利用宏观调控解决失业问题,解决资金流动过剩问题,解决次贷危机问题,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一般均衡,化解矛盾,实现均衡应该是全人类的追求。不均衡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人民苦难的根源。均衡是所有古老的伟大智慧的结晶。“道家的阴阳图是均衡的,天之道是均衡的;佛家的空是均衡的,佛家的图案也是均衡的;儒家的仁是两个人,也是讲解均衡的;基督教的平等是均衡的,十字架也是均衡的。”'13'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该不断地追求的局部均衡。企业应该了解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点,实现利润最大化。当市场达到饱和时,局部矛盾得到解决,但是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新的需求会出现,新的矛盾也就出现。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局部均衡,就需要打破现有的均衡,重新建立新的均衡。利用产业先见的思想,从市场入手,创造需求,提供产品,建立新的供求关系。这也是市场开发的最高境界。例如,当随身听市场已经饱和,企业要有所作为,必须创新建立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增长点,所以MP3横空出世。西方哲学的均衡论为什么会沦为形而上学,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静止和微调,不敢打破局部均衡,创造新的均衡。一般均衡在哲学上可以看做是大一统思想,而局部均衡就需要用辩证的和发展的哲学思维去看待。从微观上看,发展才是真理!
相关阅读
关于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均衡
需求旺盛,房价奇高,房价快速上涨,住房投资不断增长,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6日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环比上涨,涨幅比上月高个百分点。中国千万家庭需要购房成就了奇高并还在快速上涨的房价。表面上看,需求旺盛,投资加大,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正常的经济规律。但实质上,一边是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房屋指控率(国家统计局2006年8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一边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很多人都在怀疑中国房地产出现泡沫。专业人士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不在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而是供给的结构失衡。中国80%的人是中低收入者,大部分人只能购买低档住宅,而房地产市场上大量的高档住宅。就这样在供给结构没有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导致结构不均衡。
中央政府利用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加强土地监管等政策调控房价,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其实,,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央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防止过多的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严管土地也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土地资源流入房地产市场。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是为了促使供需结构平衡。当房地产市场无法达到均衡时,政府会针对需求,细分市场,实现部分市场均衡。比如,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总理还提出“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如果中产阶级能够获得经济适用房,那房地产市场将被重组,建立新的均衡。
创业启示:一般均衡告诉创业者需要用大局的眼光看问题。除了关注自身利益,我们也要关注消费者、合作厂商和员工的利益,这样才能基业长青。局部均衡告诉创业者分析行业供需状况,判断市场供需状况,理性选择行业,合理安排生产和利用资源。面对市场饱和,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动向,挖掘新的市场机会,敢于创新,创造新市场。
1。3。3创业哲学
所谓创业哲学是按哲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创业的本质、创业主体、创业思维和创业规律。具体到个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