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虽然赚钱了,但并没有赚到10倍这么夸张,那么这10块钱的股价中就有了水分,如果他的公司看起来红红火火,而事实上却在亏损,那么这其中的水分就更大了,这张股票根本不值10块钱。这就是所谓的“泡沫”。
中小投资者是股市泡沫破灭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很难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在灾难发生时,他们往往最后得知,因此损失也往往最大,经历一次这样的灾难也许就会损失他们一生的积蓄,就连科学家牛顿也曾在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中损失了20000英镑,他感叹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一种具有虚拟资本性质的资产,同时,随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现代的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虹§桥§书§吧§BOOK。
第20节:第五章 泡沫与风暴(2)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GDP增速名列世界首位,日本资本在全球疯狂扩张,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许多商界领袖、国会议员以及经济学家纷纷出面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将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政部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法国财政部长皮埃尔·贝雷戈瓦、英国财政部长尼格尔·劳森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五国政府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逐步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并要求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以平抑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该协议后来被称为“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投资者抛售美元的狂潮,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广场协议”签订前,美元兑日元的比例在1美元兑换250日元左右,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就下跌至1美元兑换200日元,跌幅高达20%。而美国政府依旧表示汇率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7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低至1∶120,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贬值50%,也就是说,日元升值了整整一倍。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里,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国际资本纷纷登陆日本,大肆投资日本股市和房地产。1986年至1990年,日本股价每年上涨30%、地价每年上涨15%,1990年,日本地产的总价值约为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股市总价值的两倍,相当于美国地产总价值的5倍!要知道,美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日本只要卖掉东京湾,就可以买下美国全部的国土。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
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期间,人们迷信地认为土地价格只会升不会降,于是争相购置房产地产。日本总理府1987年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土地是安心并且有利的”。
人们普遍相信银行利率不会升高,从不考虑一旦利率升高还不起本息的可能,而银行似乎也忘记了这个风险,无限制地贷款给房地产公司,并且天真地认为,如果出现资金问题,这些企业只要将手中的房子出售就可以解决。
日本政府也陶醉在这一片虚假的繁荣之下,仍然认为日本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甚至采取金融和财政政策进一步推动这种疯狂的行为。而在股价和地价涨势汹涌的同时,日本GDP的年增幅却仅有5%左右,虽然当时日本的人均GNP已经超越了美国,但高昂的房价使得普通百姓依然无法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率先破灭,1990年底,东京股市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而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在短期内下跌50%左右,日本经济陷入了十多年的萧条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日经指数曾经达到38916点的历史最高点,而到了2000年底,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
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企业效益陡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率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直至2006年年底,日本经济才开始缓缓回升。
当前的中国和十几年前的日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中国也需要用低利率增强国内需求,大量的资本也在迅速流向房地产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目前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房地产热潮,并且提出“虽然中日的国情不同,但是以增大房地产泡沫为代价来扩大内需的教训不应在我国重演”,中国应该吸取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虹←桥←书←吧←。
第21节:第五章 泡沫与风暴(3)
第二节 泡沫后的风暴
经济出现大量泡沫,投机风气盛行,往往会引发一场剧烈的金融动荡,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金融风暴”。事实上,金融风暴并非在泡沫破裂之后才开始,当经济泡沫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必然会破灭,这个过程将迅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最终形成金融危机。金融风暴,事实上就是经济泡沫破灭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是人们记忆中最为惨痛的一次教训。
这场金融风暴几乎波及了整个亚洲,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无一幸免。对所有的东南亚人来说,他们过去曾拥有的一大笔财富在瞬间化为乌有。甚至亚洲之外的国家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俄罗斯,使俄罗斯再一次滑到经济崩溃的悬崖边。不久,拉丁美洲及欧洲也感受到了它的震荡,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遭到冲击。直到1999年年底,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亚洲国家才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
热钱无孔不入,防不胜防。2007年1月19日,在《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文章中,一个当事人以自己的经历对“热钱”进入中国的途径进行了描述。
张先生是江苏一家金融机构主管经济业务的负责人,目前,已成功地操作了十几亿美元的境外资金入境再进入股市,并因此在2006年赚得盆满钵满。他说最难的一次操作发生在2006年3月,外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将7亿美元安全入境,并进入国内近千个股东账户。
只有这种级别的投资基金才会有如此魄力。当他回想起这7亿美元进入股市时境外操盘手的操作时,还心有余悸。如果按外商投资的办法操作这笔资金入境,时间上来不及。他只有选择走贸易和地下钱庄这两条成本最高的资金入境途径。
走贸易途径,基本的方法就是用虚高价格出口商品,获取差价。例如将国内价值1元的东西以100元的价格卖到国外,这样等于有99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了国内。
同张先生所在的金融机构相关联的十几家企业,在2006年4月向境外基金在境外的公司出售了交易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刺绣、雕刻等低关税或无关税的商品。
“热钱”就像是一群饿狼,随时在寻找机会扑向忽视了自我保护的绵羊。
在一国的金融市场出现泡沫的时候,“热钱”大量买入金融产品,进一步推高泡沫,而在泡沫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它们又利用“做空”机制,将手中大量被高估的该国货币抛出,攫取高额的利润。在“做空”的交易中,利用金融杠杆可使这些资金呈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放大。
例如某人有1000万美元的资金,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他可以利用这1000万美元做担保,从泰国银行贷入25亿泰铢,然后兑换成1亿美元。这实际上是泰国政府借出泰铢,而又用自己的外汇储备将这些泰铢买回的过程。当金融风暴到来的时候,泰铢剧烈贬值,这时此人只要拿出5000万美元以1∶50甚至更高的比例兑换成泰铢,就可以连本带利还给泰国银行,自己则获利近5000万美元。如果是做外汇保证金的交易,这个数字就更加可怕。按照规则,投资者只要付5%的保证金即可操作。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1000万美元的交易,实际上只需要付出50万美元就可以了。
就是因为这种被称之为“杠杆效应”的情况存在,金融市场的风险会被“热钱”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放大。“热钱”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会迅速撤离,加速泡沫的崩溃,股市、汇市纷纷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的信心急剧下降,抛出股票、取出存款,纷纷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整个国家的经济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全面崩溃。
热钱一般以经济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为目标,这些国家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股市不断上扬、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吸引着大量热钱涌入,而当该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征兆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大量变卖以该国货币计价的资产,如外资拥有的股票、国债、投机性房产和土地等,换成他国货币之后离去,再寻找下一个机会。
▲虹▲桥▲书▲吧▲。
第22节:第五章 泡沫与风暴(4)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临界点,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高企、股市房市泡沫高涨、热钱汹汹而来,金融风暴会出现在中国内地吗?2008年6月23日,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梁兆基表示,“如果今年通胀进一步恶化而出口没有明显受挫,意味着中国能承受的升值幅度将超过今年预期的10%,明年中国将遭遇更猛烈的热钱冲击”。
在次贷危机加速美国经济下滑的时候,它的影响也波及了中国,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如果我们能够适时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把握住这次机遇,将加快中国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步伐。
第三节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什么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的简称,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美国银行对个人采取信用评级打分的制度,分数越高,信用就越好,在贷款时利率也就越低。
美国常用的信用分打分范围是325—900,如果贷款人的信用分达到680分以上,金融机构就可以认为借款人的信用卓著,可以毫不迟疑地同意发放贷款。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分低于620分,金融机构或者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或者干脆拒绝贷款。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分介于620—680分之间,金融机构就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核实,采用其他的信用分析工具,作个案处理。
按照正常标准,如果一个人的信用记分低于620分,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就不会发放住房贷款。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这些人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选择这种按揭贷款的人,一般都是房产贷款。在“政府鼓励居民拥有住房”的政策的影响下,许多银行对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样的住房贷款一般被称为次级房贷。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年—2006年间,有超过900万户的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从事次级贷款业务明显是高风险的投资,但是因为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回报很高,所以很多银行和贷款公司还是趋之若鹜。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从事次级贷款的机构推出了许多灵活的贷款方案,例如无本金贷款,三年、五年、七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
这些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当优惠贷款时限过去之后,还款压力就会突然增加。贷款者们并没有把这太当一回事,他们认为在优惠时限到来之前,他们的房产的增值部分就足以让他们连本带利还清房贷,而贷款机构也大肆向民众灌输这种“稳赚不赔”的理念,其结果就是许多不需要住房的人也纷纷加入到贷款行列中来。
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很清楚这些贷款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将这些贷款进行证券化,也就是说将这些贷款的债权出售出去,用一部分利息收入为代价来分散风险,这种债券叫做CDO(债务抵押凭证的缩写)。发行的证券通常会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