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国”、“谌离国”、“夫干都卢国”、“黄支国”、“已程不国”都有贸易往来,但汉书里记载的这些国家都是现在的什么地,专家们还在争议讨论中呢。
汉代富人的困惑——家在何方?
如果在汉代做富人,你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家在何方?
西汉的二百来年间,随便翻翻《汉书》就可以看见十来次、在政府指引下的富人集体大搬迁。
刘邦那就不说了,天下平定后,向都城引进点人口是应有之义;
汉惠帝时曾经两次发长安六百里内的人口入长安,两次合计迁徙了三十来万人;
汉武帝时,两次把郡国豪杰以及资产三百万以上的富人都迁徙到了茂陵、云陵;
汉昭帝时,则募民迁徙云陵,这次好一点,是募集,不是强迫迁徙,随后有迁三辅富人到云陵;
汉宣帝时,又迁郡国吏民资产百万以上者到平陵、杜陵;
汉成帝时,又迁郡国豪杰和资产在五百万以上者到昌陵……
土是王土,臣是王臣,王让你迁一迁,没问题吧?呵呵
只可惜这个生意还是要讲究地利、人脉的,过个几十年,全国富人就要来一次半强迫性质的举国大搬迁,虽然都搬到了一起,或许能够发回聚集效应、能建设几个总部基地,但每次搬迁,就意味着原有的营销体系、人脉都要推倒重来了,这在汉代那种人流、信息流条件下,对一个企业还是影响比较大的。别说那时候,就是搁在现在,你把上海的富豪硬搬到北京来,他那生意也未必能继续做的那样好了。
家在何方?业在何方啊?
。 想看书来
王莽激情引发经济大出轨(1)
儒家:从江湖到庙堂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此之后,儒家登堂拜相的人数越来越多。钱穆大师总结过,汉朝开国时,担任丞相的先后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等,几乎都是部队出身;文景之治的时候,也主要是开国军人、或者周亚夫、刘舍这些*做丞相;汉武帝一开始用的丞相也主要来自于公候世家,只有公孙弘是以布衣资格拜相,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公孙弘是真正的“儒家第一相”,从此之后,儒家力量越来越大,汉昭帝、汉宣帝时,只有出身儒家才有资格当丞相。
从军功、到世家,到儒家,在这种人事制度变迁背后,实际上体现着儒家力量的逐渐增强,汉初,儒家不过是黄老大政方针下的百花之一;汉武帝时,已经是国家钦定思想;此后,儒家已经从思想领域,堂而皇之的切进政治领域。
回首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悠悠三四百年啊,儒家学术终于从江湖之远,走到了庙堂之上;完成了从草野向冠冕堂皇的转变。儒家学术地位的这种转变,对中国民族的哲学价值、思想价值,先哲讨论已多,本文不想做太多涉及。
之所以在文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儒家的庙堂历程,是因为在西汉后期,儒家学术是如此的兴旺发达,是如此的势不可挡,是如此的纵横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乃至经济领域,在这种任意驰骋的大背景下,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复古主义思潮,终于掀起了一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大风暴、大悲剧,这场悲剧的第一号男主角就是——王莽。
从政治复古到经济复古
货币主义的当家人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表示:人们普遍相信政治和经济是可以分开的,并且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相信个人自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物质福利是一个经济问题;并且相信任何政治安排可以和任何经济安排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是一种错觉,在政治和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和经济的安排只可能有某些有限的配合方式。
公元9年到23年,王莽创立“大新帝国”,在全社会近乎疯狂的复古主义思潮下,在政治领域复古主义的驱动下,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纲领、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承诺,以王莽为首的一干政客“相信任何政治安排可以和任何经济安排结合在一起”,开始从政治领域试图逆向驱动经济,终于搞了一次经济大复古,不顾人口质量与数量的现实情况,不顾知识存量,只想在激励机制上做手脚,志向是远大的,但结果是他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
王莽这孩子成功就成功在能把儒家的那套假道学玩得出神入化,翻翻史书,王莽的文章、诏书中随处可见引用的子曰、诗云,一会《孝经》、一会《春秋》什么的,儒家的东西领悟的很透彻、学习的很到位,也就是靠着儒家学术的支持、烘托、炒作,他才成功取得了禅让的资格,值得强调的是,王莽是尧、舜、禹禅让传说之后,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大秦直到汉朝,两千年时间里,唯一一个完成禅让的杰出人物,堪称是千年一见的神奇现象啊,依托于这种成功路径,所以导致王莽对儒家学术难免有些过度依赖。回首前几代帝王,汉武帝嘴上喊独尊儒术,实际上征伐不断、削刮四海;汉宣帝则思考的是“霸王道杂之”,对政治家来说,“儒家”是面旗,挂出来是必要的,但旗子就是旗子,代替不了实际征战的军队,只有到了王莽这里,才把“旗号”当作了“实体”。
王莽激情引发经济大出轨(2)
拿“钱”逼死你
王莽立国,国号为“新”,想在大新朝混,计算能力不好,那彻底是混不下来的,按王莽搞的那套货币制度,算死你。
从王莽摄政到王莽执政总共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王莽先后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
在王莽摄政的时候,他就对货币改革充满了兴趣,雄心勃勃,要把货币制度恢复到周朝旧制。
按照当时的文献记载,周朝的钱币“子母相权”,就是有大面额、小面额货币配合流通,在政治上靠儒家、周公占到甜头的王莽就开始“更造大钱”,造了一种重十二铢,面额50的大钱;此外又铸造了“错刀”、“契刀”两种货币,“错刀”是以黄金错其文,面值五千,“契刀”面值五百。再加上原有的五铢钱,和新造的面值五十的大钱、面值五百的契刀、面值五千的错刀一起流通,市场上共有四种货币了。
大钱重12铢,就敢面值50铢,哈哈,还记得文景、汉武时期的假币制造者们吗?“你敢死,这就敢埋”,你敢制造巨额利益,咱就敢造假,呵呵,面对如此机会,假币市场再度繁荣。
过了两年,王莽登基后,因为繁体的“劉”字里暗含“金、刀”,王莽看着不顺眼、不顺心,于是就把“错刀”、“契刀”、五铢钱都禁止流通了。
公元9年,王莽下令废止五铢钱、错刀、契刀等几种货币,另外铸造小钱(重一铢,值一)与大钱并用。两种货币重量与币值关系不合理,盗铸现象及私用五铢钱现象较多。
公元10年,王莽重新发行货币,总名为“宝货”,分为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六种,六种又细分为二十八个品种。搞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货币制度,假设一下,现在突然塞给你四个大小不同的乌龟壳,面值分为2160、500、300、100,拿这乌龟壳上街购物去吧,还要和其他金银等货币进行通用通兑,有点难度吧?
此次货币改革将钱货分六种,包括:面值为“一”的小钱,面值为“十”的幺钱,面值为“二十”的幼钱,面值为“三十”的中钱,面值为“四十”的壮钱,加上面值为“五十”的大钱。
金货重一斤,面值“一万”。
银货分两种,包括面值为“1580”的朱提银,面值“1000”的其他银货。
龟货分四种,以乌龟壳为造币材质,包括面值“2160”的大贝;面值“500”的壮贝;面值“300”的幺贝;面值“100”的小贝。
贝货分五种,以贝壳为造币材质,分为面值“216”、“50”、“30”、“10”、“3”五种。
布货分十种,包括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各种货币之间还要进行换算,二十八个品种同步使用。
看到这种货币制度,你是不是有一种手痒痒的、想打谁的感觉?王莽在上古的贝壳、乌龟壳那套全翻出来了,加上金、银、钱,把几千年货币制度混杂在一个货币体系下,这谁受得了啊?那时候还没计算器,这种货币制度,还让人怎么买东西、做生意啊?出门打个酱油都要折腾半天这个“宝货”。
普通社会大众实在跟不上王莽的货币素养、儒家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都拒绝使用这二十八品宝货,私底下还是偷偷的用五铢钱,王莽知道以后大怒,下诏“胆敢私自使用五铢钱的,直接发配边境,投诸四夷以御魑魅。”用下五铢钱,就得边境劳改,这种风险谁都承受不起,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看这惨成什么样了?老百姓直接在街上就哭了,好端端的生活,被这个二十八品宝货,弄得全失业了。 。。
王莽激情引发经济大出轨(3)
后来由于“犯法者众”,王莽又搞了一次货币改革,发行了面值为“一”的小钱,和面值“五十”的大钱并行流通。
公元14年,天凤元年,王莽又开始搞货币改革了,发行“货布”、“货泉”两种货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王莽每搞一次货币改革,老百姓就要大破财一次,有的不光破财,还送命啊。王莽一开始规定:私铸钱死,抵制宝货流通的发配,结果“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于是就把处罚力度减轻了,私铸货币的,连同妻子一起被充作奴婢,知情不告者同罪;抵制宝货流通者,“民罚做一岁,吏免官”,后来新朝还推行“连坐”,行了,大家伙儿全进监狱了,“愁苦死者十六七”啊,没法不愁啊,这钱变得没完没了,全天下所有的人都有意见,邻居家对这个“钱法”有意见,要是他被抓住了,我们家还得连坐,简直不让人活了啊。
王莽的四大经改措施
不光在货币改革上招数频出,王莽对经济其他领域也是不肯放过啊。按照后代的总结,王莽的六大经济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王田制”,就是要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不过产权理论哪能是随你任意修改的,无恒产则无恒心啊,老百姓自己做生意把土地转让出去了,好几代了心里还都恋恋不舍的,到王莽这可好,一句话,全国土地一把抓,所有的土地都国有了,直接从天下百姓兜里拿钱啊,能不怨声载道吗?
“王田”之后,王莽还搞起了“井田”制度,“井田”制度要是能发挥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会被各国陆续淘汰了,王莽老兄看孟子把“井田制度”吹嘘的天花乱坠,心向往之,还行动之,一个小小王莽,在凡人眼中那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在千年递进的经济规律面前,那就是草芥而已,和中华民族经济发展规律如此作对的人,以前就出过一个项羽,现在又冒出个王莽,那下场可想而知。
王莽先是恢复了周朝的“井田制”,每对夫妇可以领到良田100亩;接着是照搬周朝的官僚制度,把汉朝的官名都换做了古代的称呼;实行二十八品的宝货制,(尽管这些货币制作精美,书法隽秀,在古代钱币中堪称精品),只可惜经济规律、社会进化不是泥巴,非要按照周朝的图样,捏来捏去,结果只能是破碎。
王莽这家伙不但对国内经济胡来一气,在国际关系上也是率性而为,哈哈,他认为匈奴单于不能和自己一样持有玉玺,于是派了个将军把以前汉朝颁发的“匈奴单于玺”要了回来,改称“匈奴单于章”,直接给单于降了级。到后来,干脆把匈奴的称号改为“恭奴”,单于改为“善于”。 同时,又把西域的国王,统统降了级别,从王变成了侯,简直是庸人自扰,莫名其妙的给人降级,弄得边境上乌烟瘴气,四面边声连角起。
看看王莽搞的这些措施,在短短二十年里,要是没文化,一般人还真搞不出这样多的名堂来,光那二十八品货币名称就搞一折腾的,老说“没文化真可怕”,象王莽这样有文化、讲文化,更可怕啊。很快,国内、国外反对力量云集,大新朝经济、政治全面失控,王莽最终被义军吞没。
这个王莽死了,不过儒家文化继续传承了下去,有多少人在继承了儒家文化积极的一面后,继承了儒家文化“济世精神”的一面后,又把这种不顾实际的复古主义继承过去了呢?有多少人埋首经史一生,养成的到底是学问,还是王莽那样一肚子不切实际的“王田”理想呢?王莽有机会把他研究出来的宝货二十八品拿出来,折腾大家一次,所以大家都能看到他的缺点、看到他的不足、看到他的局限,又有多少人,抱着和王莽类似的经济观点,在后世中默默发力呢?
王莽死了,很多东西没死;在明处的王莽死了,很多在暗处的王莽依然活着。
。。
刘秀的胜利:从出轨到回归
一顿胡来的经济措施,让王莽在国内和国际的声誉跌倒了低点,经济彻底崩盘,民不聊生,大家就纷纷反了。综合来看,当时起兵造反的部队、团伙多了去了,更始、赤眉、绿林、青犊、隗嚣、公孙述、铜马、卢芳若干团伙都是很成气候的,最后就刘秀团伙胜利了,为什么?
因为其他团伙都太不重视经济制度建设了,就知道天天奸淫、抢劫,“更始”都登基当天子了,还问手底下今天从老百姓那抢了多少东西,这种皇帝让老百姓怎么跟啊?跟你混也是被抢,不跟你混也是这结果,让大家服你,总得给个理由先啊?
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