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皇帝让老百姓怎么跟啊?跟你混也是被抢,不跟你混也是这结果,让大家服你,总得给个理由先啊?
一伙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打进长安后,没干别的,天天去演“鬼吹灯”,把西汉帝王的陵墓一顿劫掠,还把吕后的尸体拿出来猥亵了一遍。
公孙述占据巴蜀,经济状况稍微好点,这哥们就自己推行其“铁钱”制度了,还是禁止用汉代五铢钱,天天整点封建迷信,不亦乐乎的,巴蜀经济优势在他手里一点没发挥出来。
刘秀之所以能带领一干人等扫荡天下,主要就是他看清了人心思汉的大方向,大家为什么思汉?思的是西汉的五铢钱、思的是西汉那没有王田的恐怖制度、思的是不至于动不动就全家被充作奴婢,以前觉得西汉的盐铁专卖、平准均输就已经够严酷的了,到了王莽经济时代一看,那简直是福利社会啊,最起码在西汉的时光里,大家能把账算明白啊。就是把握住这个大方向,所以刘秀赢了。
刘秀的经济方针就是把一切乱象都重新纳入西汉的旧有体制之内,把王莽弄乱的一切拨乱反正。恢复五铢钱;田租“三十税一”;将王莽时代被没为奴婢的人,都放出为平民;让各地举贤良;命令各地重新搞经济普查、统计土地、人口数据;就连最后留遗嘱,办自己的葬礼都是模仿汉文帝的做法,务求节省。
没有什么创新措施,或者应该说他的创新就是回归,刘秀的这种经济复古措施效果显著。
两种复古为何一胜一败
刘秀复古,赢了;王莽复古,败了,同样是复古,差距咋就这样大呢?
这两种复古从本质上是由巨大差异的。王莽的经济复古意图恢复周朝旧制,当时距离西周已经七、八百年,周代的人口规模、社会激励制度、知识存量都和此时有了巨大的差距,光中央政府直接统领的土地面积是已经发生了质变,大了多少倍呢,人口数量也翻了好几翻呢,旧制度怎么用?另一点是,我一直怀疑王莽的经济改革预案是怎么订出来的,是参考的哪些儒家经典,这些经典是不是都是在西汉初期、秦代已经被篡改了好几轮了都,他的理想模本没准和周朝也相去甚远。他的经济模式古不古、新不新、不现实、不理想,他不败,那就没天理了。
刘秀复古,复的是西汉旧体制,尽管前面已经分析了该体制的种种弊端,但这种制度是当时人类、在其经验、智慧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管理体制了。回首公元初年的岁月,汉帝国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人口众多、疆域无边,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政府都没有承担过管理如此经济局面的责任,前无古人,没有范例,从现在的角度看,西汉政府的解答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其运作模式、其调集资金、人力的庞大运作体系,在中华大地上还是行之有效的,是已经经过二百年岁月完善、考验过的了,这种体制超出了一般个人的人生体验,一个个人很难扭转、超越这种数代人智慧、习惯的结晶产物,与其相比个人是相当渺小的,所以刘秀没其他选项可以选,他也别无选择。
其他文明发展情况
西汉帝国起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8年,东汉帝国起于公元25年,终于公元220年,横跨四百多年的风雨。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各个文明体也是蓬勃发展啊。
条条大路通罗马
汉帝国耸立在东方之时,一个同样庞大的帝国也在西方崛起,这就是罗马帝国。在我们的古籍中依稀可见这位西方帝国的些微身影,大秦、骊轩这些古书上的地名都模糊的指向了罗马。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年到公元192年)和后期帝国(公元193年到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大帝图拉真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了约590万平方公里,虽然比俺们的大汉帝国要面积小,那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帝国之一了。
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到: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名单能排出长长的一列,运动场、大剧院、海神庙、神殿、浴场、水渠、凯旋门、廊柱种种美轮美奂的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挺拔、生长,那时候,意大利号称自己已经有1197座城市,高卢则吹嘘自己有了1200座城市,作为帝国的一个偏远省份,西班牙也表示自己有360座城市,此外据说还有300座亚洲城市也臣服在罗马帝国之下。这上千座城池也已经被罗马公共大道所连接,这些大道中部筑成高台,路基由沙子、碎石、三合土铺成,最上面铺着石块,路修的非常结实,让这些路承受了1500年的风雨后还依然存在。(哈,象不象秦帝国的驰道?)罗马各地每隔五、六英里就有一个驿站,40来匹马在驿站备用。葡萄、苹果、亚麻、苜蓿都已经在罗马的土地上生长。
罗马的外贸也是非常繁荣的,每年夏至前后会有一个120艘船组成的船队从埃及出发,远航锡兰(今斯里兰卡),锡兰是南亚大陆上地理位置非常便利的一点,亚洲的商人也把锡兰视作最重要的贸易口岸,巴比伦的地毯、中国的丝绸、珍珠、宝石都源源不断的流向罗马。当时罗马*已经开始有人抱怨,为了购买这些奢侈品,国家的财富已无可挽留的流到了外国和帝国。有人估计,罗马帝国当时每年因外贸流出的白银高达80万镑。
在西汉、东汉交接之时,最后的晚餐已经结束,耶稣已经从墓中死而复生,保罗正在大力宣扬基督的精神,不过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间,基督教是作为异教被罗马帝国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甚至被处死。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从而使基督教成为政府所允许的宗教。公元325年,尼西亚信经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通过,并成为基督教的最基础的原则,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这一原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们玩起通货膨胀的把戏,一点也不比汉武帝差,当加里恩努斯在公元260年登上罗马皇帝宝座时,其银币的贵金属含量,已经比奥古斯都大帝时期减少了60%,在加里恩努斯统治的八年时间里,经过他的厚颜努力,银币的贵金属含量又大幅度的出现下滑,最后降到了仅有百分之四五左右。有学者测算到,从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一直到加里恩努斯继承帝位,在这250年时间里,罗马帝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但从加里恩努斯疯狂的降低银币的贵金属含量后,到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到公元305年)王朝,这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物价飙升,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9%,公元304年的物价水平已经是公元260年物价水平的20倍了。
刚才提高的承认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在货币、经济历史中,也是为了不起的人物,也就是他即位后,发行了“拜占庭金币”,其金币的纯度达到了98%,价值极高,在其后的七百年时间里,即使在罗马被蛮族攻陷的时候(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占庭金币”依然一直以不变的重量和纯度铸造生产,堪称货币史、经济史的奇迹。
日本 中国货的倾销地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最早对日本作出具体记载的是《三国志?魏书》的《倭人传》。该传认为在中国汉朝时,倭国已开始遣使交通,“汉时有朝见者”。南朝人范晔撰《后汉书》,其《倭传》有关倭国列岛情况的记载,几乎全部抄自《三国志》。不过,在谈到两国之间交往时,则有不少增补内容,其中关于汉光武帝赐倭人印绶的记载,便是《三国志》所没有的。《后汉书?倭传》中说:“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一千七百多年后,此印在日本被发现。
余英时考证,在西汉时期就有记载说,朝鲜海上一百多个倭人小国家定期向中国进贡。《后汉书》则明确记载,倭国分别在公元57年和公元107年运送贡品到汉廷。中方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铜镜、黄金,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珍珠。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镜和一些汉代铁器不断在日本许多地方出土,甚至王莽时期铸造的铜镜也在日本九州的许多地方有所发现。王莽的新朝不过就存在了不到二十年,这一时期的产品都能流传到日本并被考古发现,可见双方贸易往来之频繁。
公元1784年阴历初春2月23日,在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的志贺岛上,一个名叫甚兵卫的农民发现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国汉朝时期的金印。这方印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三行五个字的金印,经过鉴定,此印被认定是《后汉书》里记载的汉光武帝所赐印章。
据晚清变法人士黄遵宪在《日本国志》记载,他当时做驻日本公使时,“尝于博览会中亲见之”。印是“蛇钮方寸,文曰‘汉委奴国王’”。现在此金印收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中,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当年发现金印的地方,早在1922年就树立了一块刻有“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的石碑,以作纪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
从小我就对以下问题充满困惑、充满好奇。
五千年中华文明,怎么会在1840到1940年那一百年混的这样惨?
经历了汉唐宋多次经济高峰后,中国怎么就没发展出资本主义?
为什么爆炸式的科技大进步、地理大发现,基本上都没中国文明的事?
西方文明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就从荒蛮之地,跃居到了文明前列?
回首中华文明,为什么对私有产权总有一种特别的心态?
为什么对意识形态的东西总是特别关注?
这些乱七八糟的、自己胡思乱想的问题可以说贯穿了我的整个读书生涯,后来发现,通过经济的角度,重新来审视中国的历史,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如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的色彩是如此浓烈而艳丽,真实的扑面而来,用这种角度来看,读书经常有太多的收获,幸福的让人陶醉。
中国的古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有趣、沉重、深刻的东西了,看孔子怎么谋生的、汉武帝怎么搞税收改革的、中国历史上还有过几乎举国人疯狂造假币的岁月、看经济、政治、科学的团团转……这种快乐感、幸福感、解惑感让我开始写这些东西。越过中国人最传统的政治、军事、哲学角度来看历史,换财经的角度,这感觉很爽。
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我来讲,贴近千年前古人的经济生活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穿越纸张,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哀,体察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体察他们的行业兴衰。本书是一种尝试,尽量用最通俗的笔触,把这些让我感触的东西,写出来,和我的读者们分享。
下面这些书为本人提供了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排名完全不分先后,以其在我书架上的摆放顺序、以及借阅顺序为顺序,但不保证本人书架位次以后不做新的调整,哈哈)
《史记》 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
《竹书纪年》
《孟子正义》
《中国古代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美的历程》李泽厚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利剑农
《世界经济千年史》安格斯。麦迪森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思
《世界经济史纲》马科斯。韦伯
《历史研究》汤因比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米塞斯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
《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
《经济分析史》第一卷 熊彼得
《经济思想史》罗宾斯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汪丁丁
《万古江河》许倬云
《中国土地制度史》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赵冈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赵冈
《国富论》亚当。斯密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程念祺
《国史探微》杨联陞
《中国企业史》古代卷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
《国史大纲》钱穆
《孔子传》钱穆
《黄帝》钱穆
《秦汉史》钱穆
《古史地理论丛》钱穆
《庄老通辩》钱穆
《论语新解》钱穆
《国史新论》钱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
《中国史学名著》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史籍举要》柴德赓
《中国经济史》侯家驹
《中国货币理论史》
《文明分叉、经济混沌以及演化经济动力学》陈平
《商贾史》田兆元等
《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研究》杨涛
《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珀
《枪炮病菌和钢铁》戴蒙德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许倬云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诺思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诺思
《哈耶克文选》
《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许嘉璐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
《资本论》*
《中国文化论集》丁文江等
《黄金简史》伯恩斯坦
《文选》萧统等
《古诗源》
《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霍奇逊
《书于竹帛》钱存训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
《安阳》李济
《历程之王者归来》
《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
《丧家犬》李零
《兵以诈立》李零
《通典》杜佑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
《风烛灰》金克木
《译匠天缘》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