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或是制空权理论的核心思想观点是:飞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现代战争形态,战争由平面战争转化成为立体战争,古典战争中的前后方关系出现了模糊的现象,也就是平面战争中的后方在战争中却可能成为前方,战争从摧毁地方的军事设施开始转向为摧毁地方的重要交通线、能源补给线、后备生产能力。同时通过对敌方中心城市的轰炸,造成其民心、士气因为恐惧而彻底崩溃。而现代的陆权和海权离不开制空权的控制,失去了制空权,海上的舰队就可能成为敌方的活靶子并失去还手能力,因此唯有掌握制空权,才能真正谈得上海权和陆权。而一个国家如果掌握了全球的制空优势,就可以称霸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超级大国和列强的竞争从制空权转向了外太空权,美国的全球导弹定位系统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将国家之间的竞争推向新的高度。两次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已经显示出战争的新形态,强势的超级大国和世界强国通过先进卫星定位、导航和监视系统完全剥夺了敌方的制空权力,精确的导弹定位系统和空袭摧毁了敌方的有效抵抗意志,在陆军出现在敌国土地上的时候,战争已经大体结束,对手的交通、能源、指挥和后勤系统完全瘫痪,满目疮痍,敌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被降到最低。因此就制空权而言可以表述为: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可以掌握海陆权,形成立体优势;谁掌握了立体优势,谁就可以瘫痪对手的战争潜力和战争意志;谁瘫痪了对手的战争潜力和战争意志,就能以压倒性优势取得战争胜利。
  表1…1 对比地缘、海权和空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中国是“欧亚心脏”的“起搏器”
  前苏联、东欧和中国曾“联手”控制了欧亚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开始了苏德战场的反攻,苏联红军不仅收复了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俄地区,还顺势攻入了东欧国家,势力影响直到南欧国家,苏联红军进攻的势头一直到攻克柏林为止,东部德国也破天荒地被纳入前苏联的势力范围。用麦金德陆心理论来看,前苏联就是占据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现代鞑靼”,前苏联的本土范围不仅包括麦金德1904年提出的传统心脏地带如叶尼塞河以西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也囊括了除阿富汗与中国新疆以外的整个中亚地区,乌克兰、白俄、高加索地区也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一部分,而前苏联的中心地区——高度工业化和组织化的欧俄地区也是典型的心脏地带。
  前苏联的诞生不仅重演了欧亚大帝国的历史,更让人联想起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在欧亚大陆奇迹般的扩张,前苏联的诞生几乎囊括了麦金德陆心理论中大部分心脏地带,其扩张历程更暗含了麦金德具有远见的预测:当一个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取代古代的游牧民族控制了心脏地带以后,就可以利用现代运输手段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丰富的资源联结起来,从而实现控制欧亚大陆和独霸世界的野心。前苏联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似乎也验证了麦金德理论的远见,前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世界岛心脏地带用现代化的运输交通手段联系在一起的帝国,其可利用资源的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5)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心脏地带的重要意义在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面对西面战事的胶着,不是继续进攻英国,而是突然放弃西部战线,率师狂袭东部的苏联、乌克兰和白俄,也是想要夺取陆心地带的心脏地区。而前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犯了一系列战略失误,但是因为掌握了大片心脏地带区域,因此掌握了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军需后备,心脏地带庞大的战争资源储备和源源不断的军需产品是前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的重要原因。而前苏联东部战场的告捷和苏联红军控制东欧和东部德国更是获得了麦金德在1943年修正理论后最重要的心脏地带——东欧,至此,前苏联的势力达到历史的顶峰,一时间,苏式共产主义大有席卷整个欧亚大陆之势。
  而美国和西方集团对前苏联陆心地带急剧扩张采取的遏制手段正是根据斯皮克曼边缘地带遏阻理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世界岛——欧亚大陆西部边缘的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北欧和英国等国家构筑了防止前苏联集团入侵的战略防线,但是前苏联的东欧集团占据了心脏地带的重要战略优势,对于西方海洋*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冷战相当长的时间内,前苏联东欧集团处于较大的战略优势,而美国支持下的西欧边缘地带的海洋*国家却相对处于战略守势,前苏联大规模的坦克集团军似乎随时可能入侵欧亚世界岛的西部边缘地区,而中欧和西欧的平原地形几乎让西欧海洋*国家在面临苏联红军入侵时无险可依,面临战略险境。
  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也被当时的西方集团解读为苏联共产主义的力量扩展到欧亚大陆世界岛的东部边缘,在一些地缘学家看来,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联合使得欧亚大陆出现了前苏联势力席卷全球的可能性。而西方国家则战略退却到欧亚大陆的两个边缘,被迫实行边缘包围、步步为营和反制中心的战略行为。
  与此同时,美国在冷战期间两次重要的介入都受了斯皮克曼边缘理论的影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介入都是美军在边缘地带的大规模介入。美国为了防止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被赤化,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干涉,但是却遭到平局和失败的结局。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场的失败让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赤化,整个中南半岛震动,美国在西方世界中大丢颜面。
  从中国自身战略利益角度来分析,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都对认识二战后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局势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在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即将解放南京的前夕,世界上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互相以消灭对方为目的的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在对待中国时局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双方均要求中国南北两方划江而治。这是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最集中的体现:在欧亚世界岛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因为人口众多,经济区域密集和资源丰富,任何一个区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无论其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必将对美苏的超级霸权构成挑战。
  因此互为敌对的美苏战略性地达成了一致,要求成立南北中国。当时中国的两位领袖都顶住了美苏的压力,蒋介石拒绝了美国的南北朝建议,而毛泽东则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魄力粉碎了美苏在边缘地带制造*的图谋,捍卫了中国国家利益,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以实际行动掌握了中国战略主动权,在亚洲大陆边缘地带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为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地缘战略局面。因此仅仅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前苏联势力扩张到欧亚大陆东端的纯意识形态的看法是偏颇和不足的,之后中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完全印证了这样的事实:中国革命胜利造就的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地带一个独立大国的兴起,而不是任何一种依附力量的兴起。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6)
今天许多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喜欢从领袖性格和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角度来解释中苏关系破裂的这段历史,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并不全面。中苏分歧和冲突是有其深刻地缘因素根源的。
  前苏联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了世界中心岛的心脏地带,有利的地缘优势和超级资源优势使得其在面对欧亚大陆中心岛两端的边缘地带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扩张的战略意图,进而难免自我膨胀并试图称霸世界。另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莫斯科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优越感,但是意识形态的优越感和解释权仅仅是表面现象,它只是实现前苏联称霸欧亚世界岛的重要工具。
  中苏之争:宗主与附庸之争
  前苏联和中国虽然在当时同为共产主义阵营,但是双方追求的战略目标和地缘目标是南辕北辙的,中国追求的是彻底摆脱附庸的身份,在亚欧大陆东端成为独立的一极和独立的力量,当时部分选择苏式共产主义也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前苏联则自然而然地把中国看成是另外一个东欧,是其政治力量的延伸,是其全球战略上的一颗棋子,是其独霸欧亚世界岛的重要“加长”力量。目标完全不同必然导致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世界超级大国和亚欧东部边缘地带的新兴独立大国的碰撞,这样的碰撞是地缘力量的碰撞,是国家利益的碰撞。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甚至比欧亚大陆西部边缘的中西欧海洋*国家面临的压力还要大得多。
  首先,西欧国家有美国全力支持,而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同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其次,中国在陆上与前苏联交界的边界长达1.23万公里(蒙古人民共和国同中国的交界范围也计算在内,因为当时蒙古是前苏联的附庸),远远大于前苏联和亚欧西部边缘地带欧洲国家交界的范围,苏军可以从1.23万公里的陆上交界处的任何地段向中国发起进攻,特别是东北平原,极可能是苏联红军的坦克集团军攻入中国的高危区域;
  再次,中国和西欧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一样,相对落后的中国和当时在国际政治中相对孤立的局势极可能成为前苏联进攻中国的诱因。但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以他们钢筋铁骨般的魄力抗住了前苏联无比巨大的战略威胁,并通过国际政治中的合纵连横改变了中国的战略危局,最终彻底奠定了中国欧亚世界岛东端独立大国的重要地位。
  用地缘理论来解释过去的历史有利于我们展望未来,用全新的战略眼光规划中国的明天。
  三、欧亚大陆重现“战略真空”
  前苏联解体,世界中心岛成为“无主之地”
  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战略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仔细分析亚欧大陆岛上的战略形式,对今天中国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定位自身的地缘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前苏联后期与中国改善关系,以及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改善极大地舒缓了中国在中苏边界的战略压力。前苏联的解体导致中苏边界接界处急剧缩减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接界处,中俄关系全面回暖和正常化以及中俄边界成为友好边界使得中国长期屯兵北方的陆权战略得以向海权战略转化,这样的转化对于中国海权意识的增加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中国的地缘困境和地缘战略(7)
(2)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中亚五国和高加索地区重新独立,世界心脏地带的重要区域重新成为“无主之地”,世界各大国对心脏地带的争夺重新燃起。当然也是因为前苏联的解体,中国才有可能进入中亚区域。
  (3)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东欧地区完全获得独立,并向美国和欧盟靠拢。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关键地带输得非常惨痛,欧盟的东扩和北约的东扩,波罗的海国家被纳入西方阵营,甚至乌克兰和白俄的政局动荡,都使得俄罗斯在欧亚世界岛的西端面临战略灾难的局面。而对于欧盟而言,却取得了介入传统心脏地区的重要战略契机。
  (4)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上海合作组织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该组织的扩大和伊朗的加入将是保障中国国家利益及中国在世界岛心脏地带地缘利益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5)因为“9?11事件”,美国借反恐之名第一次直接派军队进入了亚欧大陆世界岛屿的心脏地带——阿富汗,美军入侵伊拉克又实现了对濒临世界中心岛的能源区域的控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犹如两把尖刀插入了亚欧世界岛的心脏地区和濒临心脏地带的产油区。
  中美俄“三国演义”
  从斯皮克曼的边缘理论和麦金德的陆心说相综合的角度来看,今天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形式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如果说苏俄代表的是欧亚世界岛心脏地带的核心力量,如果说西欧海洋*国家代表的是西部边缘最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力量,如果说中国代表的是世界岛东部边缘最强的力量,那么按照自西向东的地理方向,西部边缘、心脏地带和东部边缘的力量之比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战以后的初期,三方的关系之比为“弱强弱”(心脏地带的前苏联强大,西欧和中国相对弱小),而现在三方的关系则逐渐在向“强弱强”的关系过渡(俄罗斯的力量相对于欧盟和中国崛起而言较弱),因此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力量变化出现了“中部塌陷,东西崛起”的特殊地缘政治现象。
  在这样全新的地缘政治局面中,东部和西部的力量都有可能进一步蚕食心脏地带的地缘优势,为了使中部心脏地带的重要力量和核心国家不致产生两面蚕食和两面挤压的局面,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技巧性地介入心脏地带维护我们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利益,同时与俄罗斯这一心脏地带中心力量保持良好合作,并通过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国际合作的方式实现我们在世界心脏地带的核心利益。重新将俄罗斯推入与东西边缘力量敌对的关系是错误和危险的,但是俄罗斯重新垄断心脏地带同样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中国在涉及世界心脏地带的重大战略利益问题上应该首先与俄罗斯进行良好沟通,通过中俄平等领导下的多国组织化的模式(如上海合作组织)解决问题将是捍卫中国心脏地带地缘利益的最佳方式。相较于欧盟咄咄逼人的东扩,北约抵临俄罗斯的战略底线,以及欧洲联盟部分国家主动吸引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做法,中国以合作主义和制度主义的双领导模式介入中亚是明智之举。
  欧盟对待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利益问题采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