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西方皆目瞪口呆。这支部队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到底要干什么?谁批准了这次行动?世界舆论大哗。在俄外交部长费力地解释、美国务院发言人故作轻松、资深评论家们来不及用完早餐便纷纷加入对事态的分析之时,这支部队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像一颗钉子一样钉死在了那里。┇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科索沃战争中一枪未放的俄罗斯,其在巴尔干被动的战略地位顿时改观。
为什么一支200人的部队能够产生这样重大的后果?
第一,在于占有了先机。先机就是主动,就是主导。兵贵神速,其“神速”就体现在抢占先机这一点上。对俄罗斯来说这尤其是一步险棋:如果再不进入科索沃,也许就永远失去了进入的可能。北约空袭了78天却让俄罗斯人首先进入,从西方角度看,无论如何也有被人家摘去了大桃子的感觉。
第二,在于占据了要点。从现代空中机动与空中作战看,一万平方公里的科索沃,最重要的就是普里什蒂那机场这一点。所以北约的“维和指挥部”也选在这里。200名俄罗斯士兵的突然抢占,既点到了科索沃的穴位,也点到了北约的穴位。
第三,它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仍然有军人在枕戈待旦。科索沃战争使俄军声誉降至最低点。这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现在似乎成了一个泥足巨人。但在全世界面前表现的抢占机场行动,从其不事声张、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看,如果没有军人对战机的精心把握、对行动的周密策划、对达成既定目标的大胆果敢,纵有政治家的决定和批准,也难保不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俄罗斯军人的素质再次让世人刮目相看。
以上三点,使俄军抢占普里什蒂那机场的行动,成为以果敢的战术行动产生重大战略影响的典型。现实政治确实严酷: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就因如此,俄罗斯在科索沃维和谈判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当然也还要从另一面看。一个1800万平方公里、两亿人口的世界大国,靠200人的大胆军事行动改善战略地位,既是一个奇迹,又是一个悲剧。俄罗斯军人每每在行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军事造诣,但又每每因国家后劲不足,难以为续,成果东流。抢占机场行动仍然如此。在北约开始以每小时200人以上的速度进入科索沃之后,俄罗斯这支200人的部队却得不到有力补充,几天之后不但开始向周围的英军士兵讨水喝,而且“科索沃解放军”竟然宣称要对俄军动手,只是被英军隔离在了封锁线之外才作罢,大有“虎落平原”的景象出现。俄罗斯灵活机动的作战分队和缓慢锈蚀的国家机器,在小小的普里什蒂那机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这里既看到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也看到了一个需要大修大补的国家。
所以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还不是通过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的的全部。
还是孙子那句老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14 潘多拉盒子与拉登之死(1)
2011年最为轰动的消息笃定是这一条了:拉登死了。
5月1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阿伯塔巴德那场对抗微弱的枪战,以坠毁一架直升飞机为代价带走一具尸体,不但成为本年度最大新闻,而且被说成是21世纪国际政治的一个拐点。
这场刺杀行动的意义果真如此巨大吗?
在国家力量空前强大的时候,以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已是奇观;更何况还是个体弱多病的人,向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叫板,就像是唐·吉诃德面对风车,就像是蚂蚁面对大象,达成了戏剧化的全部条件。这个超级大国也认真地把他当作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他活着的时候,以500万美元(1998年)、2500万美元(2001年)、5000万美元(2007年)作为连续递增的捉拿悬赏;打死了他,还要动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对其进行海葬。美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样做是要“确保其安息之地不会成为一处圣地以及追随者朝拜的场所”。这真是人类有史以来令人惊叹的奇观。这些离奇的做法除了使这个人真正阴魂不散之外,不知还会招引多少计算机游戏和动漫影视制作者,以他作为童话和神话的临摹蓝本。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这个人真的具有当今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描述的那种巨大能量?
在阿伯塔巴德山区一住就是五六年,不通电话,不用网络,不与周围来往,仅依赖一两个“绝对可靠”的“信使”徒步、骑毛驴、坐汽车、乘飞机与外界传递消息。家中既没有一件可资顽强抵抗的像样武器,也没有一条基本说得过去的逃逸通道,更没有四周全部预埋高爆炸药、随时准备与对手同归于尽的最后安排,与好莱坞大片中人们熟知的那些惊险、刺激、充满悬念的镜头和场景大相径庭。所以当依托太空卫星、高空无人机、地面全套信息化装备的特种部队万分紧张地冲进院内之时,当美国各路大员齐集白宫指挥室把心提到嗓子眼、屏息观看刺杀行动实时视频的时候,突然间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那么的粗糙、那么的简单。哪里有什么“极为专业的安全措施”,哪里有什么“堡垒一样坚固的豪宅”,夸张的语言,变形的描述,在现场实景面前变得像谎言一样苍白。就是这么一个人,据说指挥着全球的恐怖主义行动,把当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不知让多少人寝食难安。究竟是这个躲在阿伯塔巴德深宅里整天吃药、定期做肾透析的人太强大了,还是力量从太空延伸到海底、貌似强大的今日世界太虚弱了?
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开篇就给我们创作了这样一个充满噱头的离奇故事。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以提出“软实力”和“巧实力”著名的这位教授话说得很有意思。没有人怀疑美国人编写故事的能力。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历史上范围最广、最令人身心疲惫的搜捕行动”已经营造了一个绝妙的故事氛围:在必须铲除的这个人身上,集中了世间一切罪恶的根。当然可以说这个人打开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潘多拉盒子,“9·11”事件改变了整个国际政治进程。他的故乡沙特阿拉伯的《生活报》说:“拉登以其惊世恐怖之举改写了美国前进的路径,险些使美国这艘大船倾覆。”且不去说这类评论是准确还是过分,一个更深入一些的问题是:这个人又是从哪一个潘多拉盒子中飞出来的,是谁把他放出来的?
14 潘多拉盒子与拉登之死(2)
此人原本不名一文。20世纪80年代,因为加入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在美国明里暗里的支持下反击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令其名声大噪。这是拉登在国际政治中淘到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就离不开美国的得力支援,无形中他也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角力争斗中美国的一杆快枪。
装拉登的潘多拉盒子就这样在阿富汗被打开了。
后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了,随后又垮台了,美国人以为这杆枪将会变成一支无人问津的老枪,撂在那里任其锈蚀。未料到这杆枪掉转枪口,把准星指向美国,而且抠动了扳机,这是原来挨过枪子的塌台超级大国和原来抠动扳机的现存超级大国都始料未及的。后来被人们冠以“国际恐怖大亨”的这个人生于冷战。在冷战中他只是个让人摆布的配角和小伙计,是一枚随棋手安排而落下的棋子。冷战过后,配角竟然想扮演主角、小伙计竟然想当老板、一枚棋子竟然堂而皇之地跑到对面端坐起来,俨然成为与老棋手平等博弈的新棋手了。真不知再过半个世纪,后人会怎么看待我们今天如此翻云覆雨的国际政治,是把它看成一幕充满理想和正义的重头大戏,还是一幕荒诞滑稽的国际闹剧?
至于作为基地组织和众多国际恐怖组织的精神领袖,这个人死亡之后恐怖主义是继续泛滥还是开始收敛,反恐斗争是仍要强化还是开始终结,新的恐怖主义领袖是随即产生还是今后朝分散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当然要引起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似乎不在这里。宣布拉登死亡的那个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美国一旦决定去做,一定能做成任何事情。”这句话说得太满了。击毙拉登对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军事科技深入四维空间的超级大国来说,其实并非像今天众多媒体描述的那样困苦艰难。应该去思索的不但是为什么做成这件事要用十余年时间,更是当人们在一茬一茬割韭菜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生长韭菜的土壤。说到底,拉登是环境的产物。如果说这个人是个怪胎,那么孕育他的国际环境就那么完美?如果说除掉他体现了国际正义,那么决定这一处决的政治体制又将怎样除掉滋生这样人物的土壤,这才是“一定能做成任何事情”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这个人死掉会带来种种现实好处:恐怖主义势力可能精神重挫、奥巴马总统竞选连任、反恐战争可能全球降温、国际秩序可能变得稳定。历史的误区也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将各种成因归于个人,忘掉培育其之力量和产生其之土壤。这个人以当美国人的枪、从事特种作战开始,最终死在美国特种部队的乱枪之下,其中的含义和教训,被今天在大街上游行欢呼的人群所完全忽略,也被今天的大多数分析评论所基本回避。新一轮失误的隐患,就这样在狂欢中悄悄埋下了。
20世纪80年代,在阿富汗开启的那个潘多拉盒子,今天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被强行关上了?当年打开盒子的人今天也不敢下此结论。历史不会重复,不意味着错误不会重复。比如说今天纵情欢呼“茉莉花革命”的人们,谁知道是不是又在合力撬开一个崭新的潘多拉盒子。
15 谎言也在编历史
“中国威胁论”是哪一年产生的?似乎鼓吹这一理论的那些人也不太说得清楚。有人说是因近年来中国增加军费开支、进行武器采购、研发先进装备产生的,于是“中国军力威胁”“中国导弹威胁”“中国海军威胁”“中国太空威胁”“中国潜艇威胁”“中国激光威胁”“中国军事不透明威胁”等便大行其道。
“中国威胁论”并非根源于近期中国军力的发展,在更早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威胁论”就出笼了。当时主要不像今天这样围绕中国军队的军费开支、武器装备大做文章,因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费开支实在太低、武器装备实在落后,实在无法就此做文章,于是意识形态就成为做文章的主要题目了。“红色中国”的“共产主义扩张威胁”:向朝鲜半岛的“扩张”,向印支半岛的“扩张”。整个东亚、东南亚到处都是行将倒塌的“多米诺骨牌”,需要美国大兵不远万里来亚洲到处“防堵”,而且说“防不胜防”。
其实这也不算资格最老的“中国威胁论”。在新中国成立的久远之前,19世纪后半期“中国威胁论”就出现了。当时美国掀起“排华浪潮”,白人种族主义者和劳工利益集团将大批涌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视为“劣等民族和落后文化的代表”、白人“饭碗”的抢夺者、对美国主流文化形成“威胁”者,美国政府于1882年、1884年先后通过《排华法案》。那个时刻正是中国日益衰落的时刻。衰落的中国依然对别人构成巨大“威胁”,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怪事:怎样解释你不是人家的“威胁”呢?
查看“中国威胁论”这部粗糙的历史就能基本明白:这不是语言所能够说清的问题,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事情。看看今日世界,美国全球驻军,美国航空母舰全世界游弋,美国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总开支的一半,太空中的美国卫星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卫星总和还多,美国海军宣布要控制16条海上战略通道,大西洋7条、地中海2条、印度洋2条、太平洋5条,囊括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海峡和水道。冷战结束后美国进行的“外科手术式”军事打击行动不算,能够被称为“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9·11”事件后布什总统说,“任何地区的任何国家现在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跟美国站在一起,或者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在追查任何涉案组织或国家时,美国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由此可以看出,什么国家边界、什么国际法规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都不在美国眼里。
2003年伊拉克战争得手后,这位据说“身体奇好、精神状态奇佳”的美国国防部长,更进一步提出“10—30—30”的作战构想,即一旦美国决定在全球某个地区动武,美军必须能够10天内部署到该地区,30天内摧毁敌军,第二个30天再完成重组、做好到另一地区执行下一个任务的能力。此设想一出,全球舆论哗然。依照此设想,美军必须在70天内打完一场仗并且完成投入下一场战争的全部准备。这真是前所未有的野心和胃口,无怪乎欧洲舆论惊呼“美国要准备一年进行5场战争”!
即使如此,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新闻传媒,或是政治人物也不见有人站出来,大声诉说“美国威胁论”。似乎游弋在全世界的美国航母编队、遍布全世界的美军基地、能够把地球毁灭数遍的美国核武库、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持枪荷弹的美国大兵,都不如标记“MadeinChina”的鞋子、衬衫、毛巾、玩具等日常用品和电冰箱、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对世界和平带来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