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5)
这里需要警告的是,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全球老龄化现象,我们只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机会窗”。10年后,高度的城市化,会自然压低生育率。到时候即使鼓励大家多生孩子,怕是也没有人听,“机会窗”会马上关闭,老龄化将拖垮中国的经济。人口发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可测性,同时又有相当长时间的惯性,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依赖可靠的数据而非常识来进行政策判断。比如,中国现在的出生率早已经下降到维持现有人口水平以下。但是,由于过去人口增长过快,刹车太晚,人口基数太大,即使每个妇女生的孩子不多,但是生孩子的育龄妇女的数量太多,所以出生率下降后,人口还会持续增长一段时间。日常生活的常识还在告诉我们:人口太多,而且不停地上涨!如果我们听从马寅初的劝告,在20世纪50年代刹车,即使一对夫妇两个孩子,人口膨胀也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控制,而且那时“缓刹车”比70年代“一个孩子”的“急刹车”更容易避免跌入老龄化的陷阱。
如今,中国面对急剧上升的人口不得不“急刹车”,跌入了老龄化的陷阱。这虽然是不得已的政策,但我们在人口上涨的危机中不应该忘记了另一个基本事实:不仅人口上涨有惯性,人口下降也有惯性,这种惯性是在常识看不到的时刻开始形成的,一旦显现出来可能更不容易控制。目前中国进入了人口上涨最后十几年甚至20年的尾声。同时,超低的出生率,已经使人口下降的惯性逐渐形成,这种惯性在20年后必然显现出来。到那时,目前出生的孩子大部分将是城市居民,高昂的城市育儿费用和事业压力会使他们的生育欲望锐减。更重要的是,由于那时出现的老龄化,使年轻人变成了社会稀缺资源,整个社会对这些人的要求就是工作、工作、不停地工作。再加上这一代人有过多的老人需要赡养,经济上负担非常重,无论从精力上还是财力上,都无力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于是出生率会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的惯性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2000年出生的一代,他们到2030年时30岁。一对夫妇,要养活4个老人。由于社会中年轻人少、劳动力缺乏,他们的工作必然很繁忙。这时要想生一个孩子,不仅会使女方暂时退出已经非常稀缺的劳动力队伍、在家育儿,而且抚养孩子在经济上的压力也会让他们不堪重负。要知道,对付人口增长,政策措施是有一定效果的。“一个孩子”的政策确实压低了出生率,但是面对人口下降的惯性,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可以限制人不生孩子,却无法强迫人生孩子。因此,中国目前人口政策的目标,主要不是对付最后20年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人口上涨,而是对未来必然出现的人口下降的趋势进行“缓刹车”。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我们当年没有听马寅初的话,晚行动了20年,至今还在为此付出着代价。如今如果不能迅速接受新人口论,提前20年进行微妙的政策调整,未来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1)
中国的教育开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过低,在2002~2003年度还一度下滑,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极大。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的研究,1999年全国2 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 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
虽然教育危机的呼声已经在社会引起强烈的震动,但是人们对这一危机的性质仍认识不足。如今的孩子,在十几年后变成了劳动力。那时候,中国正好赶上老龄化的危机,劳动人口下降,被抚养人口上升。现在的成年人,要想指望自己退休后能够被现在的孩子们所养活,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教育这些孩子,使他们有更高的素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每个劳工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加大,才能指望比较少的年轻人能够养活比较多的老年人口。但是现在教育投入不足,将来的劳动力素质就不可能高。这所引发的不仅是目前的教育危机,还会在未来10年后加剧中国的老龄化危机。
我们只要看看几个数据,就能明白这种危机的严重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国的生育率从1980年每个妇女个孩子跌到如今的个,远远低于维持稳定人口水平所需要的的“替换率”标准。结果,在5年多左右的时光里,中国的劳动人口总数就会下降,在10~20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就会急剧上升,中国由此进入老龄化社会。
比如,研究亚洲人口的克林特·劳伦根据各种数据反复估算,预计中国的劳动人口到2009年将达到顶峰,为92 400万左右。这个数字,到2024年将下跌到83 500万。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将持续上升。到2030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超过美国当时的水平。到2050年,这个比值将超过30%。现在中国的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员的比例为6∶1,到2040年将下降到2∶1。那些4…2…1结构的家庭(即4位老人、夫妇2人和1个孩子的家庭),可能面临一个独生子养活好几位退休人员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危机,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则要投资教育,使现在的孩子能够在未来从事高科技产业,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同时,产业层次提高,也能够给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不能指望一个60岁以上的人还当建筑工人。但是,一个60多岁的人,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在大学教书,可以操作电脑,可以从事各种研究性工作。现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人,不仅在10多年后要一个顶俩地辛勤劳动,养活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而且再过50年,他们本身也将进入老龄岁月,那时的老龄人口将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3,他们能否自食其力,将是中国在本世纪还有没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给许多人带来了盲目乐观情绪,掩盖了未来的危机。高盛在2003年的报告表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金砖四国”中,只有印度能够把5%的年GDP增长率维持到2050年,虽然其人均GDP仍是四国中最低的。这一估算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印度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龄为26岁,中国为33岁。未来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16%,比中国高一倍。这不仅意味着印度的人口总数将在2035年超过中国,而且其人口要远比中国年轻,两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当然会影响两国经济的此消彼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2)
人口增长,人口年轻,并不一定是好事。在未来50年,中国的人均GDP要远高于印度,生活质量也明显高出一筹。但是,如果不做长远考虑,这些优势很快就会化为乌有。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
过去30年,中国少生了3亿人。这不仅大大减缓了就业和资源带来的压力,而且由于被抚养的人口少,中国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红利”是个带有误导性的一面之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人口借贷”。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控制生育,被抚养的人口少,造成的结果是未来的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财政负担。现在的“红利”,许多是以未来为抵押的“贷款”。不考虑未来,不计划如何“还贷”,我们就会“破产”。
应该说,目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社会上成人多、孩子少,使我们比其他国家更有余地以高比率的财政支出投资于教育。举例而言,世界用于健康医疗的投资,占世界GDP的,美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占其GDP的,德国为,法国为,丹麦为,日本为8%,中国仅为。这里除了医疗费用和生活水平外,一大因素就是我们的人口年龄比其他国家年龄年轻。印度人口年龄比我们年轻,这方面的投资也比我们低,仅占其GDP的。但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快就会跟上去。现在不投资教育,以后就投资不起了。
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投资又怎么样呢?由于各种统计数字说法不一,我仅以《经济学人》2005年发布的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值进行跨国比较:中国为,美国为,挪威为,瑞典为,丹麦为,世界平均水平为。可见,我们虽然因为“人口红利”省下了巨额的医疗费用,但我们并没有把这份“红利”投资未来,反而在向未来借贷。
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国家政策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地方官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管追求GDP的增长,以求在短短的任期内创造“政绩”;二是现在中国正在享受“人口红利”,劳动力充足而且便宜,劳动力投入比技术投入和教育投入更便宜而且见效快,从而跃入了“低技术陷阱”。但是,一旦人口结构改变,劳动力稀缺,劳动力的投入就会比技术和教育投入高,除非我们大幅度降低生活水平。但这一远景,还远没有进入国人的视野内。
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加强基层社会的*。各地方的人大不仅应该保证由公正的选举产生,而且要有足够的权力要求地方政府在财政开支中给教育留足资金。同时,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最低比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危机和未来的老龄化危机才能够得以避免。
以市场控制人口(1)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许多政策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所遗留的旧制度将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人口政策,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都设有计划生育委员会,层层把关。甚至想生第一个孩子的夫妇,也要到街道申请生育“指标”。
如今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密切相关。但是,展望未来,这一政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甚至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首先,计划生育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人口的迅速老化。我曾撰文指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超过美国当时的水平。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养活退休人口,将成为中国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次,用行政命令控制人的生育行为,导致了一系列副作用。一是性别比例的失调。独生子女政策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和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传宗接代”的男婴出生率远高于女婴。在海南、广东等省份,男婴数量竟超过女婴三成。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将有3 300万左右的适龄男青年无法结婚。这不仅会刺激非法的性产业的发展,使艾滋病的蔓延更难控制,破坏社会的稳定,而且从越南、老挝等周边落后地区走私新娘的活动也将变得难以阻挡。这些异国新娘往往来自当地社会的下层,缺乏教育,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非法生活非常困难。她们的子女也比正常人口更容易沦为没有技能的弱势阶层。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的“超生游击队”常常以民工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城市的教育系统往往歧视这些人的孩子,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机会。这等于无形中降低了我们下一代的人口质量。
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比计划生育要复杂得多。中国仍然需要控制人口。但是,在控制人口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老龄化的速度,还要考虑人口质量。控制人口必然带来老龄化,只有一边控制人口,一边提高人口质量,才能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道理很简单: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每个劳动力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才能养活更多的老人。如果中国的经济20年后仍停留在现在的低端制造业的水准,就会失去发展的后劲,进而引发社会危机。因为到时候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靠人海战术的“衬衫经济学”已经行不通。每个制衣厂的工人挣的钱勉强养活自己,如何还能分出一部分去养活老人?
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个既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人口质量的政策。控制人口的目标,只能通过市场的手段所塑造的自愿生育行为来达成。
简单地说,我们需要用妇女教育政策来代替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的经费,全部用来建立一个妇女教育基金,资助育龄妇女读书。这样,妇女有了教育机会,有了妇女权利的观念,有了好的工作机会,就会自动选择少生甚至不生孩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自己的孩子就越称职。妇女教育基金等于塑造了一代训练有素的家庭教师,这会使中国的教育质量、人口质量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控制了人口,又提高了全民的教育水平,为中国向高端产业转型做好了人才准备,可谓一箭双雕。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以市场控制人口(2)
这一政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战后各国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农村的妇女,如果中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没有好的工作,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和传统所影响,她很可能早早结婚,早早生下孩子。但是,如果国家给她奖学金,让她进城读书,以后会挣比男人还高得多的工资,她还会甘心情愿地早早结婚生子吗?她更可能继续读大学。大学毕业,有了极好的工作机会,她也不愿意耽误,会推迟婚期,推迟生育,甚至最后不生孩子。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