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心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度心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契丹七大部落,虽为一体,但各有私心,可汗应首先逼迫七部大人拥护可汗,那么剌葛也就陷于孤立了。时下多事之秋,只要剌葛放弃谋反,可不追究他的罪过,如此才能不生大乱啊。”
    阿保机英明纳谏,依计行事,剌葛果然无助臣服,谢罪告饶。
    阿保机征服了术不姑部,大获全胜,有人便借机劝阿保机说:
    “可汗威望日增,现在百姓臣服,正是除掉奸逆的大好时机。剌葛贼心不死,必为祸患,现在究其反罪,不是正好吗?”
    阿保机心中不忍,只好说:
    “事情既已过去,我又先有承诺,怎能言而无信呢?我总担心是我仁爱不够,不如以此来增加我的功德吧。”
    阿保机放过剌葛,而剌葛却不领其情,仍在暗中窥伺。过了几年,剌葛认为时机成熟,他于是领兵逃到北边潢河附近,公然自己称起王来,和阿保机相抗。
    剌葛再次谋反,阿保机又痛又恨,他自责说:
    “都怪我不听人言,枉作仁慈,方有今日局面。剌葛反性天生,难以教化,我是一定要诛灭他了。”
    阿保机亲自率领兵马攻打剌葛,刺葛自知不敌,遂一路掠夺烧杀,向北逃窜。阿保机的西楼行宫被叛军抢劫—空,阿保机听到这个消息,一怒之下,竟在土河岸边传令安营,不再前进了。
    禁卫军的将领肖敌鲁十分奇怪,他对阿保机说:
    “可汗愤怒,臣等亦是恨敌残暴,这时应该急速进兵剿敌泄恨,可汗为何偏偏在此地歇兵?臣担心这样一来,那叛军便有了喘息时机,逃之天天了。”
    阿保机目视远方,咬牙说:
    “愤恨之下,我也不能失去理智啊。我军近来征战颇多,人马都十分劳顿了,正好趁此歇息一下。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剌葛叛军跑得更远些。他们逃得越远,离家乡就越远,叛军的思乡之情也会愈重,等到他们人心离散之时,我们再大举进攻,叛军只能速败。”
    到了四月,阿保机才传命北追剌葛,继续讨伐叛军。阿保机的大军走到达里淀,有探马回报,说剌葛的叛军在培只河,叛军无粮,只能挖野菜单根充饥,且是人心厌战,不少人开始逃跑。
    阿保机闻此亢奋,他对谋臣说:
    “我之计谋,已现其功了。对付这些叛军,三千轻骑足矣!”
    阿保机于是选出三千轻骑,由他带领向培只河疾进,叛军无心交战,一时不战自溃。不久,参加叛乱的人或俘或降,剌葛等逆党29人被车裂处死。
    【原文】
    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
    【译文】
    君子不要束缚他们,他们的心志是不受束缚的。
    【释评】
    对他人无知,就不可能与人相处融洽,更谈不上征服和制服他人了。人都是不会轻易爱制于人的,让君子屈服就更难。君子的心志无拘无束,这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也是他们内心最坚韧的东西,不在这方面尊重他们,成全他们,他们会认为受了最大的侵犯,抗拒之心自然强烈。给君子广阔的空间,他们才能心情舒畅,尽心做事。
    【事典】  贾谊的感伤
    汉文帝时,年仅二十多岁的贾谊被朝廷征召,汉文帝任他为博士,是博士中最年轻的。
    贾谊学识很广,且为人谦虚谨慎,颇有古时君子之风。他年轻得志,并无丝毫狂态,反让那些老先生自愧不如了。每当昭令下达或议论政事,贾谊总能对答出奇,甚合上意,令那些老先生深感汗颜,其中的心胸狭隘之辈便上奏诬告贾谊说,
    “贾谊年轻气盛,目中无人,自恃小才,妄议朝政。陛下当对之严加申斥,多加禁规,方为怜惜士人之举。否则,对他放纵迁就,不但贾谊个知感恩,反会助长他的嚣张狂傲之气了。”
    汉文帝赏识贾谊的才干,他虽破格提拔贾谊做了太中大夫,但他还是对他告诫说:
    “你有大才,朕十分爱护,然才高者若不时时小心,却也最易于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来。听人说你和他人很少交往,又不屑他人的意见,这可是为官者最当禁忌的,望你体察朕心,用心自省。”
    贾谊自感委屈,心情沮丧。他自知这是有人诬陷于他,却也自感无力抗辩,遂意气消沉下去,许多日不再有任何奏章上奏。
    一日,汉文帝召见贾谊,颇有怨怪地对他说:
    “朕重用于你,本指望你能多进谏言,为朕分忧,何以不发一言呢?”
    贾谊吞吐说:
    “陛下英明无失,国泰民安,臣真的无谏可上啊。”
    汉文帝心中纳罕,他的一个心腹太监便提醒他说:
    “陛下用人,就该大胆使用,勿听他人妄言。贾谊乃人中君子,他不争不辩,前后判若二人,难道没有原因吗?依小人看来,是陛下对他的约束太多了,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如陛下和他敞开心扉,不听人非议,小人相信贾谊一定知无不言了。”
    汉文帝于是单独召见贾谊,又赐宴和他恳谈,谈到他人谗言时,汉文帝说:
    “有才能者必会有人诽谤,你不要介意便是了。朕从今以后特许你直言无妨,朕绝不怪罪;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你只管去做。”
    贾谊听之心潮澎湃,人受感动,他哽咽着说:
    “有陛下的这些话,臣还有什么顾忌呢?臣谨遵圣命。”
    贾谊热情高涨,从此不辞劳苦,尽心操劳国事,他把自己的许多设想写成奏章,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法令的建议。汉文帝见贾谊的奏书提议大胆,但若实行起来定会遭到非议,他一时难决,只是敷衍推让。
    贾谊见皇上迟迟不决,心中不免急躁起来,他对友人说:
    “皇上有心革新政治,却难下决心,我还是要力谏啊。”
    友人劝他说:
    “事关国体,利牵百官,皇上定是左右为难了。皇上虽然信任你,可你也该出言谨慎,得罪了百官,他们会放过你吗?万一皇上受人挑拨,你也就不会走运了。”
    汉文帝想任命贾谊为公卿,朝中重臣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一致反对,他们对汉文帝说:
    “—介书生,年轻无知,他只知异想天开,不顾实际,陛下万不可被他迷惑了。他权势不大,竟会这样胡搞乱政,一旦他独揽了大权,朝政岂不乱了方寸?贾谊毕竟年轻,陛下还应训诫于他,慎于使用。”
    汉文帝起初不听,后来这样说的人多了,他的信心也渐渐动摇起来。贾谊也觉察出汉文帝态度的改变,他又失望起来,自叹说:
    “我空有大志,看来真是生不逢时啊。皇上受人蛊惑,摇摆不定,我欲有为,怎么可能呢?”
    最后,贾谊遭到贬谪,感伤不已,病死之时,年仅二十三岁。
    【原文】
    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
    【译文】
    小人不节制欲望,他们的心思全在满足欲望上。
    【释评】
    利欲熏心的小人随处即有,要想彻底排斥他们既无可能,有时也无必要。善于利用小人为自己做事谋利。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大特色,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常常是放纵小人的贪欲而不管,借以笼络和驱使他们。为欲望笼罩牵绊的人,不给他们好处是难以使用的;让他们欲望满足,他们就是一条疯狗,随时听从主人的号令。
    【事典】司马炎的格外开恩
    晋武帝司马炎纵情享乐,他在灭吴之后,挑选吴宫美人5千人,供己玩弄。他整天宴饮不止,挥金如土。
    朝中大臣有的见司马炎如此胡闹,心中痛切,上书说:
    “陛下贪欢逐乐,势必影响臣下纵欲无度,若人人不知节制,干出违法之事就没有人会感到奇怪了。陛下当自树清规,减奢节欲,勿使臣下以贪欲为耻。”
    司马炎虽是昏庸,但他看见此书时却另有一番高论,他笑着说:
    “时下天下升平,归于一统,朕常虑有人造反,却不担心臣子心系贪欲啊。臣子欲望一多,不过赚取一些钱财,他们胸无大志,又何以夺取天下呢?朕不如纵其贪欲,而保江山无恙。”
    由于司马炎的放纵,时人都祟尚奢侈,损公肥私,夸耀财富。
    骁骑将军王恺听说石崇富有,心中不服,于是令家中用麦糖洗锅。石崇听说后,竟令家奴用白蜡当柴烧,从而压倒了王恺。王恺却不气馁,又命人用紫丝布在道路两旁做成挡风墙,全长40里,用布近万匹。石崇不甘示弱,不用丝布而用锦缎,做了挡风墙50里。王恺用赤石脂抹墙,石崇用香椒泥粉刷墙壁。
    王恺和石崇斗富的事被司马炎知晓,有人借此进谏说:
    “朝臣不用心国事,而妄加攀比斗富,这岂是臣子之道呢?何况他们所费之财,十分浩大,必为搜刮而来,陛下当诏命制止,且穷追其贪赃之罪。”
    司马炎一言不发,私下竟特赐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希望王恺能以此将石崇斗败。司马炎的宠妃不解其意,动问说:
    “陛下这样做,那些大臣还要进谏规劝,陛下就不怕他们来烦扰吗?”
    司马炎哈哈一笑,得意地说:
    “若让臣子卖命,就得让他们得到好处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不起二心呢?进谏的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哪里知道我的用意呢?”
    王恺得到司马炎的特赐之物,马上进宫面谢司马炎,司马炎对他说:
    “听说你多有贪赃枉法之事,不知是否为真呢?”
    王恺骤然一惊,忙自辩说:
    “他人诬告,陛下不可轻信。“
    司马炎目视王恺,忽作一笑道:
    “人生一世,追求享乐乃是人之常情,朕也不想怪罪,小过,为臣者若是没有忠心,那当是万劫不复之罪,望你莫负朕的美意。”
    王恺磕头不止,誓言忠心,出宫后他冷汗迭出,心有余悸地对心腹说:
    “皇上大智若愚,他是怕我心有异变啊。只要我放心享乐,才是最安全的。”
    石崇屡败王恺,司马炎只是视而不见,不出一言指责。有人上告石崇巧取豪夺,敛财无度,司马炎也将此事一概压下不问。有人为此不平,上书指出说:
    “为官贪婪,向来是一大祸患,常此下去,朝廷威望受损,百姓怨起,不可纵容。此制一开,难以禁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司马炎于是把石崇召来,他把弹劾他的奏书给他过目,后说:
    “你的不法之事,朕早有所闻,朕不忍心惩治于你,实因你对朕忠心一片。现在人们议论纷纷,你何以自处呢?”
    石崇惶恐说:
    “臣实有罪,自请罚银。”
    司马炎摆手说:
    “罚银就不必了,朕对你的格外开恩,望你谨记。”
    石崇有惊无险,自对司马炎感激无限。司马炎用此手段,把臣子控制在自己手中,没有人向皇权发起挑战。
    【原文】
    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译文】
    有利于自己的就放纵它,有利于他人的就约束它,不要因为情感的好恶而改变。
    【释评】
    情感的好恶,常能让人改变原则,把标准扭曲。这是成大事者最忌讳的,也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在收放之间,对自已有利无利,往往是人们判定取舍的首要问题,可以说,这是人性自私的正常表现。人都不愿干对自己无利的事,关心别人总不像关心自己,这就决定了放纵什么是不能以危害自己为前提的,一旦失去了这个保证,任何人的承诺都不可相信。
    【事典】李泌的归隐
    安史之乱时,李泌作为唐肃宗的谋士,曾于756年向唐肃宗进献一策,他说:
    “范阳乃贼之巢穴,陛下若派大军直指范阳,可避敌锋芒,又可断敌退路,实制胜之道,当立即施行。”
    唐肃宗一时默然,不置可否。群臣闻知李泌之计,都认为可行,他们不约而同地再劝谏唐肃宗说,
    “叛军兵源补充,军需供给都赖之于范阳,如出其不意攻占范阳,可令叛军进退失据,陷入重围,促使其军心动摇,全线崩溃。李泌的谋划乃神机妙算,陛下不可稍有犹豫,让良机遁去。”
    唐肃宗十分敬重李泌,从前对他的计策也言听计从,不想今日他一反常态,他考虑多时后却对群臣说:
    “兵发范阳,实多凶险,朕不予采纳。时下要务当在收复两京,两京若收复,则国人大振,灭贼自不远矣。”
    群臣都感意外,李泌也一时难解,他还想劝唐肃宗改变主意,这时一位久在唐肃宗身侧的太监拦住李泌,悄声对他说:
    “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难道你不知皇上的心事吗?”
    李泌自知事情奇怪,他低声问:
    “公公可知隐情?”
    太监把李泌领到一密室,招呼李泌落座,他这才直言说:
    “两京乃国都所在,皇上之所以瞩目两京的收复,当是另有深意。要知皇上虽在灵武即位称帝,但毕竟未在长安举行过朝祭宗庙的隆重大典,没得到列祖列宗的承认,免不了有‘名不正’之嫌啊。现在太上皇虽然退位,可太上皇仍在蜀中发号施令。太上皇又放出过‘诸王分镇节制’的诏令,万一有别的王抢先攻入长安,皇上岂不尴尬?你的计策确对大唐有利,可对皇上而言就未必有利了,皇上有上述考虑,他拒绝你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泌略一思忖,立时醒悟。他倒吸一口凉气,忧虑地说:
    “皇上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唐室的大局于不顾,令人叹息啊。失去了这个机会,平乱真不知要等到何时?”
    李泌不再坚持,心底凉透,他私下对自己的好友说:
    “皇上感情用事,谁也改变不了他。我自以为皇上英明纳谏,现在看来,他也是对自己有利的才采纳,这是偏私,我不能对皇上寄望太多了。”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西京长安,万众欢腾之下,李泌却保持平静。
    一日,唐肃宗召李泌一起宴饮,并同榻而睡。二人谈论多时,唐肃宗对李泌封官许愿,不想李泌却出语说:
    “我也报答了陛下的知遇大恩,如今天下渐平,我想重归山林隐居,还请陛下照准。”
    唐肃宗十分惊讶,他说:
    “先生与朕患难与共,多建大功,现在到了向享富贵之时,先生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回答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