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背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权背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欧亚大陆管线战争
  前苏联解体之后,华盛顿对中亚侵略性政策的背后意图,简单地说就是控制能源。■ 里海管道线只要俄罗斯还有能力通过它的战略王牌——庞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来赢得西欧、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盟,俄罗斯就不可能在政治上被孤立。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目标都直指包围俄罗斯,切断或有望在将来切断俄罗斯的对外输出管线。由于俄罗斯以美元计价的外贸收入60%以上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美国领导下的北约的这种控制等同于卡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在格鲁吉亚共和国发生的颜色革命,以及由美国培养出来的新总统萨卡什维利领导的将格鲁吉亚拉入北约的努力,都是确保一条新石油管线计划的一部分,通过这条新管线可以获得靠近阿塞拜疆巴库的里海的丰富石油储备。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英国石油公司取得了开采靠近巴库的巨量里海近海油田的牢固主导权。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在华盛顿的支持下,英国石油公司BP就曾想方设法地寻求建造一条避免通过俄罗斯的石油管线。由于多山的地形,唯一的线路是从巴库取道第比利斯附近穿过格鲁吉亚,经黑海到达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在此土耳其可将该管线连到地中海港口杰伊汉。
  ■ 欧亚石油管线英国石油公司最早将巴库杰伊汉管线称为“世纪工程”。
  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布热津斯基是英国石油公司顾问,并从英国石油公司获得报酬,因此他游说华盛顿支持这条管线。1995年,正是布热津斯基代表克林顿总统来到巴库,与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举行非正式会晤,目的是协商新的独立的巴库石油管线,其中包括后来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即BTC管线。
  美国阿塞拜疆之间的纽带
  布热津斯基还是有势力但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阿塞拜疆商会(USACC)的理事会成员。这个理事会的主席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高管、埃克森美孚勘探公司总裁蒂姆·塞加卡。除布热津斯基之外,在华盛顿的美国—阿塞拜疆商会理事会其他成员还包括基辛格、贝克。贝克曾在2003年亲自去第比利斯,告诉谢瓦尔德纳泽华盛顿希望他下台,让华盛顿培养出来的萨卡什维利当总统。现在斯考克罗夫特也是美国阿塞拜疆商会理事会成员,在成为副总统之前迪克·切尼也是该商会的理事会成员。
  很难想象会有一个团队拥有比上述人员更有影响的华盛顿地缘政治铁腕人物。可以这么说,除非为了某些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地缘政治战略问题,华盛顿的权力精英们不会以如此方式集中在一起浪费时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8)
当BTC管线铺设到杰伊汉时,该工程在海底的第二阶段就即将开始,此阶段会将里海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大储量天然气田连接起来,将这些可能输送到中国的天然气转而输送到西方。
  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乔治·布什2005年5月10日亲自到第比利斯自由广场发表演说这一举动很值得注意。布什在演说中鼓吹在这个地区进行的“对*的战争”,赞扬美国支持下的从乌克兰到格鲁吉亚的“颜色革命”。接下来布什抨击了罗斯福总统1945年在雅尔塔划分欧洲的决定,声称:“我们不会重复上几代人的错误,与暴君妥协或辩论。不会为了对稳定的无谓追求而牺牲自由。”布什说,“我们得到了教训:不能牺牲任何一个人的自由。从长远看,我们的安全和真正的稳定取决于其他人的自由。”布什进而指出:“现在,在整个高加索地区,在中亚和中东周边,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希望,对自由的渴望在年轻人的心里燃烧。他们正在要求他们的自由,他们将获得自由。”
  “自由之家”的名头很响,历史也很长。它于20世纪40年代末设立,是美国动员公众舆论支持创建北约的游说机构。2005年“自由之家”的主席是詹姆斯·伍尔西,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和新保守主义分子,就是他提出了“美国9·11事件”是“第四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自由之家的其他理事有后来成为巴拉克·奥巴马对外政策顾问的布热律斯基,还有克林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安东尼·莱克。“自由之家”的经费提供者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美国信息署、索罗斯基金会和国家*基金会。
  国家*基金会连同“自由之家”,自2000年以来一直是欧亚大陆所有“颜色革命”的核心。国家*基金会设立于里根政府时期,是实质上的中情局分支机构,它以私人机构面目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更方便。国家*基金会主席韦伯是共和党前国会议员,与新保守主义分子比尔·贝内特关系密切。自1984年以后,国家*基金会的主席一直是卡尔,他曾是“自由之家”的学者。在1999年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的空中轰炸的北约将军韦斯利·克拉克也是国家*基金会的理事会成员。曾协助起草国家*基金会章程的艾伦·温斯坦在199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现在做的大量事情,在25年前都由中情局秘密执行。”
  欧亚大陆政治地理
  仔细看看欧亚大陆地图,就会明白对华盛顿来说在这里有什么利害关系。华盛顿的目标不仅是对俄罗斯进行战略围堵,而且要通过从科索沃的柏恩斯提尔基地到波兰、捷克以及可能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一系列北约军事基地,控制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能源联系。
  华盛顿的战略还包括一系列“*”颠覆活动,方式是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和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式的颜色革命。这些活动可能会在战略上切断中国获取来自里海、哈萨克斯坦最终包括俄罗斯的庞大油气资源的通道。
  从前亚洲伟大的丝绸之路之所以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地理上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个地区为大山所环抱。因此在地理上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控制,将实现对中国与中亚之间任何潜在能源管道的控制,正如对俄罗斯的包围可以控制俄罗斯与西欧和中东之间的能源以及其他联系一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9)
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到,布热津斯基1997年9月在《外交》上发表的文章体现了华盛顿对欧亚大陆的真正地缘政治战略:
  “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自行其是和有活力的国家都在欧亚大陆。历史上所有全球权力的竞争都在欧亚大陆。世界上人口最多、最有希望获得地区霸权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欧亚大陆,其他对美国统治地位构成政治和经济挑战的国家也在这里。在美国之后的6个最大的经济和军费开支大国在这里,除了美国之外所有公认的和秘密的核国家都在这里。欧亚大陆人口占全球的7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60%,能源资源占全球的75%。作为一个整体,欧亚大陆潜在的权势甚至超过美国。
  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有中轴意义的超级大陆。控制欧亚大陆的强权可以对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西欧和东亚,施加决定性的影响。看看地图就会明白,主导了欧亚大陆的国家几乎可以自动地控制非洲和中东。随着欧亚大陆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为欧洲和亚洲分别制定政策已经不足以满足华盛顿的政治需求。欧亚大陆权势分布情况的变化,将对美国的全球统治地位产生决定性影响……
  新冷战围绕石油开始
  在2003年对伊拉克蹩脚的占领之后是否对伊朗开战的问题,格鲁吉亚和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线的问题,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地缘政治有关。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未来直接与它控制全球石油流通这一现代世界经济的命脉密切相关。这就是美国入侵阿富汗、蹩脚地占领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对伊朗耀武扬威,以及华盛顿企图推翻委内瑞拉总统雨果· 查维斯的真正原因。
  在经历了十余年经济恶化和国家债务拖欠之后,俄罗斯在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从1998年开始恢复经济。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后油价暴涨,俄罗斯通过向世界市场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归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建立了坚实的外汇储备,俄罗斯在消沉了十余年之后经济开始首次增长。
  2000年后的第一个十年,俄罗斯开始赢得影响力,其途径不是军火交易,而是运用它的地缘政治资产——石油和天然气——采取战略性行动。普京总统周围的俄罗斯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采取决定性行动,俄罗斯将很快被军事对手美国包围并打败。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战斗更重要。以美国为基地的盎格鲁撒克逊权力精英下定决心阻止俄罗斯的正常运转,以免其对美国称霸世界构成干扰。在华盛顿*看来,控制伊朗和叙利亚不过是走向与俄罗斯的大对决的步骤而已。
  在未来数十年里,除非中国能克服两大战略性弱点——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以及对美国首次核打击构成可靠的核威慑,否则中国不可能兴起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强权。
  俄罗斯以其战略核武器库拥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力,同时也有丰富的能源,从而拥有对美国的全球军事和政治统治地位的可信平衡力。俄罗斯、中国以及与其他欧亚大陆国家的联盟(实际上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国家,在1998年亚洲危机之后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该组织),构成了对美国单边主导地位的平衡力量。
  华盛顿的新石油地缘政治
  自从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未公开表明的对外政策优先重点是控制世界上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田。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推翻塔利班政权与控制横跨中亚的能源管道、将中东地区军事化有重大关联。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10)
对伊拉克的入侵与美国将中东军事化直接相关。1999年之后,美国在从科索沃的柏恩斯提尔基地到西非沿岸的圣多美/普林西比之间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美国试图对委内瑞拉*选举出来的总统进行“政权更迭”,同时无耻地声称自己是“*唯一正当的捍卫者”。美国对神经紧张的德国和法国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将幅员虽小但在战略上却很重要的格鲁吉亚共和国纳入北约,以保护巴库的石油流向地中海。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
  2000年以来,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40%,这个比例还呈进一步扩大之势。仅仅10年之前,中国才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巨大的经济引擎靠碳氢化合物驱动,能源是中国的致命弱点。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据中国媒体评论,华盛顿不顾世界反对占领伊拉克的决定,使北京确信必须尽快获得未来的能源安全。此后,中国走向全球,到每一个有重要石油储备的地区提供双边贷款,减免债务,提供软贷款,以获得能源安全。
  2004年年底,中国与德黑兰签署了价值700亿美元的能源协议,在今后30年购买LNG的天然气,开采亚达瓦兰大油田。作为这项交易的一部分,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将扩建德黑兰市地铁。德黑兰对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很感兴趣。
  据估计,伊朗拥有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它对中国、日本、俄罗斯、欧盟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经济区域,对华盛顿同样如此。华盛顿之所以威胁要在军事上消灭这个国家,理由远不仅是伊朗的核计划,而是由于它与俄罗斯、中国和其他欧亚大陆国家建立联系的战略能力。
  伊朗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4%。显然,中国对支持美国轰炸伊朗没兴趣。
  2005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西北的石油管道。这条管道削弱了2006年夏华盛顿支持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线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华盛顿指责北京“试图在源头控制能源”,声称中国正在“锁住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缅甸、泰国和委内瑞拉的资源”。中国的答复是:“中国不得不寻求采购海外石油资产,除了主要被美国和英国把持的中东地区,其采购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亚和南美,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家与美国合不来”。
  中国对石油安全的追求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新冷战的一颗重要棋子。然而,这些生死攸关的全球能源博弈的主角,不是伊朗,不是委内瑞拉,甚至也不是沙特*和也门争议中的未开采的巨大储量的油田。
  主角,是俄罗斯。
  切尼的能源战略
  从一开始,切尼布什的政策就基于一项明确的战略,这项战略是美国权势集团各种帮派的共识,这就是确保五角大楼提出的全方位主导的美国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包括控制整个宇宙的大部分地方,包含大气层内外。由英美四大私有石油巨头——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和皇家壳牌——控制石油、直接主导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这项全球战略的基石。
  切尼布什政府代表着美国主导集团的决定,如果美国要继续有能力控制世界经济增长、防止竞争性经济集团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就要大幅调整对外政策,采取极具侵略性的措施掌握全球石油资源。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11)
华盛顿政策圈很明确地意识到, 为了控制全球石油流通, 美国需要更具侵略性地投送军事力量,达成总体的军事主导地位,这就是全方位主导的实际含义。
  迪克·切尼是将美国军事和能源政策融为一个一体化主导战略的理想人选。20世纪90年代初在老布什的领导下,切尼曾任国防部长。1993年离开政府后,切尼成为总部在得克萨斯(现已迁到迪拜,以回避美国税收)的哈利伯顿公司首席执行官。哈利伯顿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