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明朝看风景(精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去明朝看风景(精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抛开杨廷和的因素不讲,仅就杨慎个人的学识与资历而言,也足以服人。他正德六年考中状元后,就当上了翰林修撰,官阶六品。后因母丧,丁忧三年,于正德十二年回到京城,官复原职。武宗当年八月出居庸关,以巡边名义到塞外寻欢作乐,杨慎上疏力谏,武宗对他很不高兴。当年杨慎又以养病为由辞官离开北京。他第三次来到北京,是世宗继位之后不久,因为他的才识,也因为他父亲的权力,他被安排为经筵讲官,当上了世宗的老师。这一年,他三十四岁,距他考上状元,已整整十年了。
  世宗对他这位老师没有好感,因为杨慎总是利用讲课的机会,采用古代的实例对他施政的不妥之处进行规讽。但一来碍于杨慎的名气,二来也因为他是杨廷和的儿子,故这次选拔翰林学士,还是把杨慎列为第一人选。
  但杨慎不买这个账。当他得知任命的消息后,他领头,翰林院三十六位同事一起附名,给世宗上了一道奏章,内中有这样一段: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世宗收到这封奏章,震怒非常,他下旨切责,并给予杨慎为首的上奏章者罚俸三个月的处分。过了一个多月,世宗决定去除亲生父亲谥号中的“本生”二字,一时舆论大哗。桂萼上书皇上请求召对大廷,以明国是。世宗准奏。在朝廷的争论中,张璁与桂萼以十三宗罪指斥反对改谥的廷臣为朋党。大臣何孟春一一驳斥。但这种争论对世宗不起任何作用。
  朝会后,在何孟春的倡议后,京城各大衙门多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伏跪请愿。杨慎与何孟春同气相求,对聚合的众官员慷慨陈辞:“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话虽不多,但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可谓都是朝廷栋梁。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下午一点,不肯散去。世宗派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八个人。杨慎拍着左顺门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员跟着一起哭,声震内廷。到这地步,世宗绝不肯退却,他下令将所有五品以下伏跪请愿的官员共一百三十四人下锦衣卫大狱。次日,世宗下旨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十天后,余怒未消的世宗,再次下令将杨慎等七人二次廷杖。这次大礼之争,共有十八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一百八十多人被贬职废黜。有八人永远充军,不可赦回,杨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东风独坐感流年:远谪云南
关于这场大礼之争,当时北京城中传出一首童谣:
  太庙香炉跳,午门石狮叫。
  好群黑头虫,一半变蛤蚧,
  一半变人龙。
  无疑,桂萼、张璁都是蛤蚧之类;而杨慎则是受人敬重的人龙了。但是,蛤蚧之流从此居庙堂之高,而人龙则只能处江湖之远了。
  八月份,就在杨慎被缇骑押解,离京前往谪戍地云南永昌时,张璁骤升为二品大臣,入阁参赞机务。兹后不过三年,张璁便荣膺首辅之职,桂萼也沐猴而冠当上内阁辅臣。这两人在大礼案中狼狈为奸,而其后分道扬镳,为争权夺利斗得驴嘶马喘。但有一点,两人永远一致,那就是对待大礼案被贬黜的官员,始终采取高压的手段,决不给予平反。
  嘉靖三年,杨慎未过中秋,便带着妻小离开京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夫妻相伴到了湖北江陵。在这里,杨慎的结发妻子黄峨与他分别,带着孩子溯江而上,经三峡回到四川。而杨慎将独去湘黔,进入那传说中的蛮瘴之地。
  按《明史·刑法志》规定:流放分安置、迁徙、口外为民、充军四种。最重是充军。而充军又以地域远近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卫四等;以年限分为终身、永远二等。杨慎属于最严厉的“永远充军烟瘴”。户在军籍,平常所穿的儒衫必须脱下,换上罪卒的赭衣戎帽,其待遇同囚徒差不多。
  杨慎在途中走了将近五个月,于嘉靖四年正月来到永昌。一到军营报到,换上罪卒的衣服后,杨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严,孤苦无助中,他写了《军次书感》这首诗:
  凭高一望倍凄然,日暮乌啼生野烟。
  天地侧身孤旅外,江湖短发乱兵前。
  屈平憔悴渔翁问,韩信栖迟漂母怜。
  何事穷愁无伴侣,东风独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杨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变成囚徒,生活与精神两种优越感顷刻间丧失净尽。但是事情并没有终结,记恨的世宗,在处分了杨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夺了已致仕在家的杨廷和的所有封赠与爵秩,削职为民。第二年,这位有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愤罹疾,死于家中。
  杨慎闻讯,在谪戍地派人监护下,回到老家奔丧,但很快又回到永昌。永昌在今滇西保山一带,五百年前,那里的确是地老天荒之地。杨慎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五年,直至病死。
  杨慎初谪的那几年,朝中君子损失殆尽。以张璁、桂萼之类的小人当政,即便不肯同流合污者,也决不敢抗命为杨慎等谪官说话。到了嘉靖十六年,在大礼案中得到好处的官员,几乎都已致仕。这时候,有些官员便开始委婉地劝说世宗给受贬者一个出路。世宗部分采纳了建议,对大部分受贬官员的处罚做了修正,但对丰熙、杨慎等领头闹事的八个人,则坚持维持原来的处罚,在各自的充军地永不赦回。
  初谪充军,当地官员慑于朝廷的压力,对杨慎看管甚紧。尽管当地巡抚念旧,让他担任军中文书,但每逢团操,杨慎仍要手持军械参与操练。这就是他自吟的“江湖短发乱兵前”的真实写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状元写给妓女的诗,凄凉至极
明代以孝治天下,孝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宗与杨慎,都是堪称楷模的孝子。世宗不惜大兴冤狱,也要为其父兴献王弄一个皇帝称号;杨慎不惜以身殉国,也要坚持父亲杨廷和议定的大礼。世上事怕就怕认真二字,遗憾的是,世宗与杨慎都认真过头了。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礼案谪戍的官员在吏部的一再提请下,大部分都赦还归田了。丰熙、杨慎等八人,属于永不赦还之列。世宗对杨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内,几十年中,总不会忘记杨慎,经常问:“杨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有世宗这么牵肠挂肚,杨慎就不会有出头之日。
  关于戍边充军,按律,凡年满六十岁者,可以返回家乡。但杨慎满了六十岁后,主动申请却没有人敢受理。这样挨到六十八岁,他以垂老之年请假返乡,在泸州住了将近三年。但是,由于世宗的又一次询问,流戍地与借居地的官员都十分惊恐。两地派出枪兵,将年近七十二岁且体弱多病的老人重新押解到永昌。到了戍所后,杨慎悲愤交加,写了《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这首诗。
  尽管杨慎对世宗内心痛恨,但到死也不敢公开指骂,只是说“迁谪本非明主意”,而将自己一生的悲剧,归结到“网罗巧中细人谋”。这细人,就是桂萼、张璁之流。
  如果我们试图找出世宗一朝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那么,杨慎的悲剧或可入选。
  世宗与杨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一个代表政统,一个代表道统。两个人都拒绝和解,拒绝屈服,都在与时间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幸的是,杨慎比世宗大了十七岁,年龄上不占优势。他病死戍所后,世宗还当了七年皇帝才离开人世。
  1566年,世宗的儿子朱载垕继承皇位,是为穆宗。他登基当年,便给杨慎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平反书中载明是“奉遗诏”,意思是说给杨慎平反是世宗的遗旨。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政治策略,明眼人一看便知。
  杨慎在晚年写过一首诗《毕节见滇老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白首话青春。
  不须更奏琵琶曲,司马青衫泪满巾。
  作为后代文人的我,看到这首诗心中创痛。一个文章盖世的状元,却只能在穷乡僻壤与一个花容不再的老妓女一起叹息命运的无常。这说明了什么呢?感慨唏嘘,感慨唏嘘!
  

来自魏忠贤的构陷
天启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将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机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对杨涟、左光斗等六人实行栽赃。当天晚上,徐大化就写出弹劾杨涟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御前。
  魏忠贤本是河北肃宁县一个混混,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因赌博输得精光,竟到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地步。万般无奈,只得自阉,托人走后门,入宫当了一名小火者。现在,我们将净身入宫服务的人,统称为太监。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真正的太监,是指那些有权有势的内侍,而大量的阉寺,只能称作火者。
  魏忠贤入宫时,可能是贿赂了管事太监,被分配到熹宗母亲王才人的门下当厨子。他一生的转机由此开始。王才人因病早死,熹宗由乳母客氏养大。魏忠贤与客氏勾搭成奸。熹宗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长孙、光宗的儿子。光宗登基不到一个月就死掉。熹宗继位时十六岁,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因为客氏的鼎力相助,魏忠贤在熹宗面前日渐受宠。到了天启三年,他已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不但在宫里头一手遮天,就连权力中枢的内阁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如果把仁宣与光熹这两个时代作一个比较,就会找到明代由盛转衰的轨迹。仁宗是成祖朱棣的太子,登基不到十个月就死去,他的儿子宣宗继位,享了十年国祚;光宗是神宗的太子,登基不到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他的儿子熹宗继位,当了七年皇帝。这两次传承,仁宣是由复苏走向大治;光熹是由衰败走向大乱。宣宗虽然好玩蟋蟀,但对国事非常用心,而且内阁六部大臣,几乎全都是君子,所以国家才产生升平气象。熹宗却不一样,他登基之前,他的爷爷神宗皇帝已近三十年不上朝,阉寺之祸与朋党之乱已经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他登基之初,是个什么也不懂的毛孩子,坐稳龙椅之后,对国事没有任何兴趣,却迷恋上了木工,一天到晚在紫禁城里拉锯子推刨子弹墨斗线,做个官帽椅罗汉床什么的颇有心得,对大臣呈进的奏章却懒得看。大奸大滑的魏忠贤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把批览奏章的权力揽到自己手上,成了实际的皇帝。由于他的淫威,一批正直的大臣被罢黜,而换上了供他驱使的一批小人担任要职。大理寺丞徐大化便是其中一个。
  大理寺负责审理案件,类似于今天的法院。大理寺丞是该衙门的主要负责人,正三品。魏忠贤为何要徐大化诬陷杨涟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魏忠贤二十四宗大罪
杨涟首触凶焰:列举魏忠贤二十四宗大罪
  杨涟是湖北应山县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万历四十八年神宗皇帝去世时,他担任的职务是兵科右给事中。这是个八品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明末发生的梃击、红丸与移宫三大案,杨涟是后两案的积极参与者。这三大案都关系到政权的更替,既是皇帝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杨涟官职虽小,但活动量很大,且身上有一股正气。光宗与熹宗的顺利继位,都有他的功劳。光宗很器重他,病危时,还把他叫到病榻前,与内阁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大臣一起同受顾命。在明代,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所谓顾命,就是前任皇帝的遗嘱执行人,肩负辅佐新皇帝的重任。《明史》言杨涟以“小臣预顾命感激,誓以死报”。从此,杨涟把辅佐熹宗当作自己的神圣任务。
  偏偏熹宗不争气,不想当皇帝而想当鲁班的徒弟,喜欢做木工活。天启元年,因移宫案的争论喋喋不休,熹宗将双方的领头人杨涟与贾继春同时罢黜。杨涟当了不到一年的草民,又于次年重新起用,任礼科都给事中。都给事中是一把手,右给事中是副手。原来,熹宗心里还眷顾着杨涟,待移宫案风波平息,他就逮着机会给杨涟升官。在礼科都给事中任上不多久,又升任为太常寺少卿。第二年即天启三年的冬天,再次升职为左佥都御史,过罢春节,又超擢为左副都御史。都察院管理天下言官,与六部平级,一把手的职位叫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属正三品,为都御史的副手。从万历四十八年秋的八品兵科右给事中到天启四年春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杨涟只用了三年时间。到此时,杨涟不再是“小臣”,而是变成了朝廷的股肱。
  如果杨涟贪恋禄位,即便不肯与阉竖同流合污,只需对朝廷发生的乱象作壁上观,他也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杨涟生性耿直,始终不忘顾命大臣的神圣责任,对朝廷中任何干扰善政的恶势力,都想遏制与铲除。
  就在杨涟升官的天启三年,魏忠贤已是淫焰灼人。当时,朝廷善恶两股势力旗鼓相当。杨涟、赵南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皆任要职,凭借手中权力抑浊扬清,广植善类。魏忠贤则搜罗党羽,凌辱公卿。但是,这种均势是暂时的,因为魏忠贤控制了皇帝。虽然杨涟等赢得了民心,但在专制时代,谁都知道民心轻如鸿毛而皇权重于泰山。
  严重的危机感促使杨涟采取行动。天启四年六月,杨涟在作了充分的调查取证之后,向熹宗上了一道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内中列举了魏忠贤二十四宗大罪,奏章结尾这样写道:
  凡此逆迹,皆得之邸报招案,共长安之共传共见。非出于风影臆度者。忠贤负此二十四大罪,惧外廷之发其奸,杀者杀,换者换。左右既畏而不敢言。惧外廷之发其奸,逐者逐,锢者锢。外廷又皆观望而不敢言。更有一种无识无骨苟图富贵之徒,或攀附枝叶,或依托门墙,或密结居停,或投诚门客,逢其所喜,挑其所怒,无所不至。内有授而外发之,外有呼而内应之。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