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义诗经 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绪义诗经 心得-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胱约涸兜牡腥司陀霉缘牡腥司陀妹U匠底笮保臀涤业恼绞刻峁┐硬嗝婀セ鞯挠欣跫北;ち思莩档挠撸挥页楸闶浅楣涞小T谡庵帧白笮页椤钡某嫡街校倏次颐堑闹芯魉В白骱谩保次拔莺谩保簿褪蔷癖ヂ分景貉镏狻
  诗三章,从场面上来看,是写一个大车战场面,但最后却落在中军主帅身上。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古代作战,全看主帅,不仅士气看主帅,而且指挥有方无方也得靠主帅,故而有“擒贼先擒王”一说。看起来,诗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车呀、马呀、戈、戟之类的描写,先写人,次写马,再写武器。人是虚写,重点却在马和武器。或者说,我们看不到人的动作,只看到马和兵器,“驷介旁旁”、“驷介麃麃”、“驷介陶陶”把战马的那种气势昂扬的精神状态写得很传神;“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把戈戟之类武器在河上战争的往复冲突场面写得很是激烈和壮观。这种写法是以虚写实,以场面来写人,而且都是为了衬托中军主帅。由此可见,高克所率领的军队正是一支可用之师。
  

清人:大历史中的小细节(2)
联想到这支可用之师的最终结局,不能不令感慨作为国君的文公的私心。牛运震一语道破此诗的关键,“妙在就全师未溃时描写,正是无限危机。”当代学者扬之水也说:“《清人》之好,正在于它是诗,而‘有绘水绘风手段’,且因此写出了‘大历史’中几个真实的细节。至于郑文公之心,似可不必问诗也。”
  类似的借刀杀人之计,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断过,就是春秋时期都在频繁使用。其中,最可感叹的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了。
  齐景公养了三个大力士,因为他们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以致众大臣及景公对他们产生了反感,所以齐景公想除掉他们,但是他们力大无比,而且武艺高强,有万夫不挡之勇,没有人能够近他们的身,所以一直也没有好办法。
  晏子给齐景公出了个计策,赐给三个大力士两个鲜桃,让他们比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吃,晏子的意思就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
  于是,景公把他们三个宣上来,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是你们三个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吃呢,还是你们三个人共同分享呢?寡人拿不定主意,你们商量商量吧。”
  大力士公孙接说:“当年主公在狩猎时遇到两只猛虎,我一一将它们擒杀,才救得主公一命,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着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大力士田开疆说:“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完,他也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两个鲜桃都被人抓走了,另外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何不把鲜桃放回到原处!”古冶子说着抽出剑来,拉开决斗的架式。
  大力士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武不如你,功劳赶不上你。我们毫不谦让地抓起鲜桃,是贪婪的表现。既然都这样了,如果我们还不死,是太不知羞耻了!”
  于是公孙接、田开疆就把两个鲜桃放回原处,然后拔剑自刎了。
  看到这种惨烈的场面,最后一位大力士古冶子说:“你们两位都死了,惟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爱;用语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这是不道义;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这是没有勇气。你们两位都送回鲜桃,为保持气节而自杀了,难道我会单独享受两个鲜桃吗?”
  于是,古冶子也自杀了。
  这个故事,无疑也是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了。
  

羔裘:好官自古就是新闻(1)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郑风·羔裘
  好官难做。
  正因为难做,故而好官难寻。好官自古以来就是新闻。
  什么样的官才是好官呢?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清官、忠臣。
  如今清官和忠臣的称谓似乎都没有了,只有公仆。应该说公仆的名称更富有内涵,但在人们心目中其实仍然是以清官、忠臣的标准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公仆。
  清官,意味着一个好官首先要清正廉洁。一个爱钱的官员并不一定就不是好官,但一个清官肯定是不爱钱的。不贪不占,本来就是作为一个官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可历史上符合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的官员并不多。所以清官不仅被时人所称赞所佩服,而且历来就是能传之百世的。
  忠臣,意味着一个好官首先是要忠于职守的。忠臣并不一定要忠于皇帝,而是要忠于皇帝的事业。在古代,国家社稷就是皇帝的事业。那些一味听从皇帝命令的官不一定就是忠臣,那些敢于逆颜犯上的官往往还是忠臣。这样的官也是好官。
  好官的标准不是哪一个说了算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三千年前第一位直接赞美好官的诗就是《羔裘》。
  你看他,穿着严肃的朝服,这朝服是油亮的黑色羊皮裘衣,与五常中的智慧相对应,又与五行中代表生命之源的水相对应,犳皮制成的袖子十分夺目;他神情庄重,他步履从容,他身板挺直,仪表威严,有不怒而威之势。他一出现在朝堂的门口,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一在朝堂中站定,大堂里就迅速静了下来。
  历史上这样的好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这么无比高大的。
  他是谁呀?
  他呀,不仅非常仁厚,而且十分善良。
  他呀,不仅是个君子,而且是个志士。在国家危难、国君蒙尘之际,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挺身而出,忠贞不渝。
  历史上这样的好官,在人们的口碑中就是这么伟大。
  很有意思的是,《诗经》中这样的好官也似乎不多见。可见,在当时也是新闻。
  很有意思的是,如今要是想听到人们对某个官员的称赞的话,那只有去看新闻联播了。
  他是谁啊?这么幸运?
  若是问他的姓名,可诗歌毕竟不是史书,他的名字在史书里是这么写的:古之君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精英。
  他呀,站起来顶天立地,诱之以财他不屑;诱之以色他不顾。从不在财色面前屈节折腰。
  他呀,在百姓利益面前,力主正义,奸佞之人都害怕他一身勇力。他正直无私,有口皆碑。他呀,在百官眼里是擎天的柱子,在国君心里是左右的膀臂。
  有意思的是,你越这样说,我越觉得是在借古讽今哪。
  举目四望,朝野上下,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好官、君子?
  你看我们的邻国齐国吧。齐国是个大国,人才还不济济吗?可你看看人家的相国管仲吧。管仲登坛拜相,使齐国称霸于诸侯,不可不谓齐国的君子吧。然而他小时候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经常多吃多占,这是君子的所为吗?后来给鲍叔牙做事,越做鲍叔牙越穷,这算是尽善其事吗?他三次参军入伍,三次逃跑回家,搁到现在,就是逃兵。即便是在民主的美国,即便是美国的总统,人们都在追查他当年逃避兵役的故事呢?这样的人怎么还称得上君子、好官呢,还怎么能够让他赫赫然立于庙堂之上呢?
  世上哪有你说的好官、君子?你所说的都不过是一种理想。
  是的,好官、君子或许只是一种理想。
  但我猛然想起《笑傲江湖》中岳不群说过的一句话:“自君子的眼中看出来,天下滔滔,皆是君子。自小人的眼中看来,世上无一而非小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羔裘:好官自古就是新闻(2)
这番话,话虽浅白,其意深矣。什么时候新闻联播里面不再把好官当做新闻了,什么时候不再有人说好官不过是一种理想了,世道就不同了。
  

有女同车:郑国的国人是多么的势利眼呀(1)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风·有女同车
  姜家出美女,这几乎是《诗经》时代公认的事实。
  姜家财大势大,是春秋时代的大国,这也是人们公认的事实。
  鲁、卫、宋、晋、郑等国都以能娶到姜家美女为幸事,甚至有诗言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前往求亲的车队也在姜家门口排起了长队,然而,偏偏有一个青年不买账。
  他就是郑国的公子忽。公子忽是郑庄公的长子。庄公在位的时候,把弟弟段赶到共做寓公去了,开始寻求诸侯国中的小霸地位,因而跟周天子发生了矛盾。平王开始想办法削夺庄公在朝中的职权。他先是起用了虢公忌父,与庄公平起平坐,引起了庄公的不满。庄公便质问天子是不是准备以虢公来取代自己,但这时的周天子还不太敢一下子得罪庄公,许多方面还得依靠郑国的支持,为了平息庄公的愤怒,平王推却说没有这回事,竟然把王子狐打发到郑国去,郑国也把公子忽送到天子身边,相互之间交换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周平王死后,桓王即位,直接让虢公辅政。于是周郑交恶。
  后来北戎伐齐,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便派太子忽帅军救齐,大获全胜。齐侯便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没想到,齐侯先后两次提出要求,两次都被太子忽拒绝了。《左传》还记载,有人问太子忽拒绝的缘故,忽前后的理由都不一样。第一次是说,人各有偶,齐是大国,不适合我。太子忽还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自求多福”的诗,意思是,大国是靠不住的,要想求福只有靠自己。第二次又说,就算齐国没有这次战争,我都不敢娶齐国的女儿,更何况我这是奉君命前来解齐国之危,如果我娶了齐女回国,那是靠军队的力量来与齐国通婚的,老百姓会怎么说我呢?
  《左传》桓公十一年,郑庄公死,太子忽即位,称昭公。可是不到三个月,他的弟弟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把昭公赶到了卫国,公子突即位称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之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站在惠王一边,在栎地接待了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发生了那件著名的“人尽可夫”的泄密事件,被祭仲赶到了蔡国。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数谏昭公不听,就杀昭公。昭公就是公子忽,他死后,郑国出现了两个国君,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直到公元前680年 郑厉公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杀子婴,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又杀了傅瑕,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
  四公子之乱,国人深受其苦。于是便有人作了这首《有女同车》。意在讽刺昭公即公子忽,当年要是娶了姜家的美女,不就有了大国作靠山,就不至于身死如此之快了。
  公子忽不娶齐女,应该说是合礼的,周礼有规定,君子一娶。在此之前,即《左传》隐公八年,公子忽已经娶了陈国的美女陈妫。但由于婚礼的过程中,是“先配而后祖”,时人认为“非礼,何以能育?”因而,大概没有生育。再娶姜家美女也是可以的。但公子忽偏偏不娶齐女,其中的原因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想借大国之力,有那种自力更生自求多福的男子汉气概。国人的讽刺也许在于同情他的遭遇。但无论如何,公子忽没有迎娶的这个文姜,实实算不上有德,还“德音不忘”。文姜的故事,春秋时代人人皆知。
  文姜是齐僖公之女,齐襄公之妹,然而,两兄妹竟然长达十数年时间通奸,即便后来嫁给了鲁桓公,文姜仍然想尽办法与其兄偷情。这段“艳事”,《诗经》中有诗专门唱过,就是那首齐风中的《载驱》。
   。 想看书来

有女同车:郑国的国人是多么的势利眼呀(2)
我以为,极有可能是,公子忽在帅军帮助齐国之时,就听说了文姜这两兄妹之间的“艳事”,而不愿意戴绿帽子,故而借口“自求多福”而坚决拒绝了。公子忽不娶文姜,应该是明智的,至少他没有落到鲁桓公的那种下场。
  《有女同车》写的是婚礼的场面。有人认为,这场婚礼前面是写公子忽娶陈女妫氏,“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说陈妫容颜如舜木之华,而走动的时候,身上佩的玉饰发出和谐的鸣音,徒有姿色之美,服饰之盛;下两句“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则是写齐女之美且贤。
  这种说法其实是不通的,一则公子忽早多年前就娶了陈妫,娶陈妫之时,根本没有文姜之事,又不是因为公子忽拒绝了文姜之后再娶的陈妫。二则文姜实无美德。
  我以为,《有女同车》写的便是一场虚拟的婚礼。诗人想像公子忽与文姜的婚礼场面,前四句是写文姜的姿色与服饰之美,后两句是写文姜的贤与德。言下之意是说,这样美貌而且贤德的女子你公子忽舍弃不娶,结果害得自己失去了一个好的靠山。可想而知,郑国的国人也是多么势利眼啊。
  有人觉得这个文姜实在称不上有美德,诗人怎么会歌颂她呢?于是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