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似书,书中即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似书,书中即生活-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片土地上长出参天大树,今日,我平凡如灰,他日必将让世人仰望。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人生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界便是:“独上高楼,忘断天涯路。”一个成功的人必是一个在奋斗过程中耐得住寂寞的人,我愿恪守这样一条规则。 

  在这样一个柔和的三月,我从春风中走过,看到一个生生不息的未来,向我招手。 。。

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
边缘是一滴孤苦的眼泪,静静的悬挂在世界舞台的眼角,任风吹干,茕茕孑影。多彩纷呈的世界,炫目的璀璨源自中心的光辉,边缘地带是灰色的阴影,注定的冷落。被忽略的角落终究要被遗。

  名震全球的商业巨子,扬名海内外的政坛领袖,风云叱咤的各路明星……他们的光辉夺目而绚烂,足以照亮整个中心的世界,让边缘地区的人们更加黯淡。成功属于这群业界精英,他们是时代的领头羊,身后跟着千军万马。他们是一群通过不断挖掘自我价值并将它转化为社会价值最终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成功人士。人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因为人活着的最大意义在于发现自我价值的存在,然后将它转化为现实,没有价值的人生是空洞而苍白的,就像行尸走肉,它的存在只是消耗而不是创造。

  人应该怎样走向成功?平凡的人应该怎样从边缘地区跻身中心世界?梦想,是一只隐形的手,紧紧而稳稳地扶着一个人去前进,它能支撑一个人所有的信仰,人即使迷路在荒原,找不到出路,但心中却明亮豁达,充满希冀。梦想的力量强大而隐忍,它是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的原始动力。没有理想,没有这种精神的支撑,多么庞大的身躯也会轰然倒下。对于个人,没有梦想,行而不远,对于民族,没有梦想,就没有了前途。

  成功是梦想最终变成现实,如果梦想不断,但一个未实现,它们也只是梦幻和虚无……美丽的泡影,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小点一小点实实在在的成功,是一颗颗铺石,一点一点,最后筑成康庄大道。成功需要具体实际的努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可能做好 每一件事情。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做 好一天的事情容易,难的是天天做 好事情,一年,两年容易,几年,几十年不容易。成功的路上挫折在所难免,没有任何一个人轻易就获得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拼搏跟努力可能换来伤痕累累,头破血流,然而成功就是踏着这条路而来的,成功不会降到没有为它准备的人身上。执着的追寻,不抛弃,不放弃的信仰是震心剂,让人坚定从容的走下去。成功的路上还有众多的歧路,比如名利的诱惑,急于求成的心理,物质上的渴求……它们藏身在你周围,时刻伺机将你迷失,因而坚定的生活原则和信仰才会让你始终保持清醒,灵魂才不会轻易迷路。

  在这个绚烂的世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是不易而可贵的,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填充自己,积累知识,充实自身,成就事业。“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人尚未成功之前应达到的境界,耐得住寂寞和诱惑,是成功的一个良好 开端。急于求成的心理是很可怕的,它像一颗隐形定时的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爆炸。它会督促人去寻找成功的捷径,以求速达,然而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就像人生是不能跳跃的,灰暗的日子也需要一步步挨过来。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心血和时间。演员最熟悉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亲自经历就会刻骨铭心,意义就会更深刻。

  从边缘的世界走向中心是一个漫长奋斗的过程,最后抵达的终点会证明你的一切付出,它是一切心血的凝结。它像一座丰碑,昭示着你的成就。

《廊桥遗梦》有感
“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了这个,弗朗西丝卡。不是为了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是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跌落下来,时间很久远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要多许多年,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向你跌落。”罗伯特·金凯看着弗朗西斯卡的眼睛这样说。

  罗伯特·金凯,离异单身九年,四处流浪的摄影家,高瘦,蓝眼睛,行动象草一样自如而有风度,银灰色的头发在耳根后长出不少,每次陪伴他踏上征途的是一辆旧的雪佛莱小卡车和一堆摄影器材,五十二岁,常吸骆驼牌香烟,爱喝啤酒,主要目的是解渴。 弗朗西丝卡,生于意大利,于二十五岁时嫁给理查德,一位严肃,和蔼,神经大条,不解风情的美国人,做了一名农妇,循规蹈矩的生活,但心中有很多浪漫情节,时年四十四岁。

  “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很久了。虽然我们相会之前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我们浑然不觉中有一种无意识的注定的缘分在轻快的吟唱,保证我们会走到一起,就像两只孤雁在神力的召唤下,飞越一片又一片广袤的草原,多少年来,整个一生的时间,我们一直都在互相朝对方走去。”罗伯特·金凯在后来的一封信中如是说。他们相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季节,仅仅只相处了四天,却铸造了一段如同四兆光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矿世奇恋,让人深深为之沉醉和感动。

  然而,当我们回归现实生活,仔细来凝望这个世界的时候,惶惶然,心中充满惆怅的感觉,真实的世界,四处弥漫着苍茫的白色,现代的人们有太多的不满和怨愤,眼前时常晃过一张张愁苦的脸,阴郁的,没有生气。物质的丰裕反而让人变得空虚和多事,生活中布满不确定因素,人若浮萍,随流而走,无方无向,空气中充斥着不安忐忑,归属感早已被遗落,不知所向。年幼的孩子早已见证了父母之间的“持久大战”,年轻的情侣总在分手的边缘徘徊,社会“离婚率”日益攀升,仿佛赶着去比赛……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迷茫了太多的眼睛,它们折射出灰暗的底色,让荒芜的背景肆意倾覆人的双眼。

  作家张爱玲笔下一直是一个灰色的世界,一如她惨淡寂寥的人生,而今,世界五光十色地鲜亮起来,但人心却日复一日的灰暗。人大约是不能够从心里摆脱与生俱来的忧郁和孤寂的:每一个人寻着这个世界恍恍惚惚的独自而来,最后,又要茫茫然然地独自回去;从黑暗中走来,最终又重归于黑暗。这是人生固有的沉重基色,生命无法摆脱它,因而这个灰暗的底色就保留了下来。

  生命原本带几分伤感色彩,再加上一个狂杂的世界,心灵便如面对宇宙洪荒,孤寂不堪了,在这样一个人心荒凉的世界,需要一点温度,让人们彼此维系对这个世界的信心,感恩,大约是最佳的选择。感激阳光、空气、蓝天、绿树;感激笑脸、问候、眼神、拥抱;感激养育、牵挂、关心、怀念……这样,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极大耐心和持久热情,才有闲情雅致去慢慢品味生活,体悟生活。生活本身的平凡琐碎滋生了厌烦疲倦的种子,意外的风雨促使种子生根发芽,人间的悲剧也许从此开始上演,一幕幕,厌恨夹杂血泪,可怜得彻底,绝望得可笑。那些拉拉杂杂的怨语,至冷至冰的脸庞,一次次验明这世界是灰色的,人被淹没在一片无望之中。

  小说塑造的完美人物形象,大概是作者借此传达希冀,让生活在凡尘中的渺渺众生心存一幅美好的图画。

  小说拯救灵魂。《廊桥遗梦》正是如此。

小资情调还是精神贫瘠?
“你真够缺德的,我养着狗都拦不住你,把我的菜偷光了!”“XXX,你小子够阴的,半夜两三点还盯着我的菜园子不放。”如果是一位“外行”绝对听不懂这种“外星对话”了,但对于正乐此不疲的沉醉其中的人来说,自然是懂这“行话”的。近来,网上掀起一股“种菜与偷菜”热,人们在虚拟的菜园子中,忙着买种、播种、浇水、施肥,除虫及至偷别人的菜,给别人“使坏”——放虫子,让作物生病之类的,俨然亲身体验了“种地”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体会着大获丰收和偷菜成功的喜悦。“开心农场”“阳光牧场”仿佛让人真的很“开心”,很“阳光”。这种游戏在学生和年轻的上班一族之间颇为流行,当然,也不排除跟得上这种“时尚”的中年人。走在闲聊的人群边,不难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半夜定着闹钟起床就偷到你几个胡萝卜,太不划算了……”“早上五点起床偷菜了再才能睡得安稳……”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只能感慨: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发明这游戏的人确实很有市场眼光!

  风闻大都市中的上班族,白领成了城市中的“捏捏族”,即到超市将方便面,饼干之类的食品捏碎,名曰减压。现代社会中也有诸多的人养着宠物,对待一只狗,一只猫比对待儿子女儿,老爹老妈还尽心,那一副认真的态势,让很多人恐怕要产生变成一只宠物的期待。

  参与这些行为的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小资”这个词来,所谓小资,代表一种生活品味和质量嘛,能跟上“潮流”很时髦的活在时代的前沿不好吗?大概很多人都这样想。但是否这种“小资”调调就让你的生活品味真正提高了?

  试想一个百无聊奈的孩子走在一个荒寂的园子里,他必然要对里面的东西感兴趣,不然,何以打发掉无聊的时光?如果史铁生呆在那里,那些关于生与死的问题,那些人生大彻大悟的哲理必然从他脑袋里喷涌而出。孩子的行为也许是东窜西窜,看能否找到一点乐子来,史铁生则应该是沉思然后离开。孩子因为还不懂得怎样充实精神,所以只能用行动填补内心的无聊,而精神丰裕的人不必去找寻有什么存在,因为能感悟存在着什么。

  贫瘠的精神土地上长不出智慧的花朵,就像荒芜的大漠,缺乏存在生机的根源。如果精神生活足够多姿多彩,我们会去重复做单调的事情吗?会为了安置那无处可放的清闲灵魂而刻意地去找寻乐趣吗?当然,我们可以说生活不应该完全按照这样理性的思维呆板地过,我们要允许自己这么有一点“幼稚”,这么一点“童真童趣”,让心态保持年轻,但是否年轻时尚就一定需要用这几种方式才能实现?为了那一点所谓的“小资”,这样一系列的行为是否有点矫情?

  或许忙碌的生活让人在时间的过道上拥挤前行,然而心灵却被搁置一边,时间长了,心灵一日日变得干涸,空虚便蔓延开来,直到弥漫一身。现代人患上了“空虚症”,那些拥挤的网吧,麻将馆,无端的骚扰电话,短信就是佐证。贫瘠的精神会无端生出许多的“无聊”出来,这是事实。

  我想,对于那些有“小资情结”的人来说,需要明白的是真正的小资生活绝不流于表面的格调,让内心真实地充裕起来,真正地去享受生活,品味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最终的目标。

往事
往事

  少不更事时的感情大约是最纯粹,最无暇的了,一如澄澈清波,让人甚至不舍得让微风吹拂一下,怕破坏了它的纯净。怀珏已经而立,这么多年一个人不咸不淡的走过,渐渐地心就淡漠了,一点一点的淡下去,像泼墨的山水画,经不起岁月的蹉跎,影像逐日变淡,快要只剩下一抹如云烟飘过的痕迹了。

  忽略掉很多来来往往的“露水”感情,把人生看得仿佛很透,因而面部表情也单一了,常年累月的漠然,像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冷眼偷窥世界。

  身边人的生活是喧闹又热烈的,分分合合,离离聚聚,正是一个红尘的世界。究竟是凡尘中人,那蛰伏在记忆深处的年少时的情感便带着怀念的味道蔓延开来。

  
  (一)

  怀珏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振云的背影,这个十四岁的男孩像一只不安分的猴子在座位上左摇右晃,眉飞色舞的对着邻座的同学说着话——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忽然,振云猛一回头,怀珏惊慌失措的低下了头,心突突直跳,耳边回荡着振云恶作剧的声音:“老师在教室后面呢!”豆蔻年华的时节,极度敏感而羞涩的心是绝对不容许这早早来临的情感破窗而出的。怀珏开始刻意地远离振云,甚至省去同学之间正常的交流。这是一个人的战役,怀珏的世界已经兵荒马乱,而周遭的世界仍旧一片安宁祥和。

  怀珏花掉大量的时间凝视振云的背影,总觉得这个身影笼罩着一层迷人的光辉,但矜持和羞涩让她的脸庞冷冷的,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不知道怎样面对这种情感的来袭,或许早熟,或者她拥有理智对待感情的天赋,硬生生将一颗怦怦跳动的心压在冰冷的脸庞之下,连同与之而来的哀愁和忧郁。时常盯着振云的背影出了神,却又在振云无意的回头中慌乱的躲开眼神。远远的观望,心中只有一个期许:每天能看看他。

  振云和别的女孩子嬉笑打闹的时候,怀珏的心里酸酸涩涩的,一张脸更冷了。若这时候振云走过来对怀珏说话,怀珏必定是满脸的不屑,然而眼神中却隐藏不住与年龄不符的幽怨和伤感,不知当时的振云有没有觉察到这个脸若冰霜的女孩子微妙的神情。

  假期对于别的孩子来说是兴高采烈的事情,怀珏的心里却怅怅的,假期与思念并存——振云的身影一直在脑袋中绕来绕去,日复一日,怀珏觉得精神要崩溃了,年少的心经不起这种感情的折腾,也不是能承担感情的时节,于是一狠心,要父母给自己转学,很快就办了转学手续。最后去学校收拾行李的时候,怀珏一直期待能见振云最后一面,刚开学的校园中,学生寥寥无几,怀珏的心里空荡荡的,像清冷的校园。一直拖着时间,振云的影子都没见着,终于转身上了车,坐在车窗边,无精打采的望着窗外,车行了一段路,突然,前边不远处,怀珏看见振云熟悉的身影,几乎激动得跳起身来,振云是往这边走的,望过来,看见了怀珏,欲言又止的样子。怀珏在车子擦身而过的那一霎那狠狠的看了一眼振云,像要刻进脑子似的。别了,怀珏心想。

  离别后,振云的影子仍然时常在怀珏的脑海中盘旋,像一个金属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