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鸡肠,用放大镜看别人的问题和不足。
七要多揽过,少争功。要有为了工作、为了大局甘愿吃亏的精神,有了成绩多看他人的力量,有了失误多想自己的责任,不能看成绩你小我大,论教训你多我少。
要投桃报李不搞过河拆桥
《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为别人施恩于我,我要受恩知报。别人帮我做了事,给了我一些好处,我们应当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并给以不同方式的感谢或适当的报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鄙视那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小人。忘情忘义之人难有长久的朋友,在机关工作要切记这句忠言。
一般来说,机关承办一项整体性工作,都需要组织协同动作,通常由牵头部门主办,几个部门协办。所以,机关人员在思想上必须树立谁也离不了谁的观念,不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用着的时候去拉关系,用不着了一脚踢开,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机关部门横向之间,应当保持良好的关系。常言讲,“亲戚越走越亲”,机关干部之间要做到,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多商量,急事难事互相帮,好事坏事共担当,喜事美事要谦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机关部门之间,协调共事一次,感情加深一次,配合越来越默契,再大的事,再难的事,都完成得很漂亮。但也有的合作一次,就闹矛盾一次,相互就产生了隔阂,再去协调就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你大概也会遇到这样的机关干部,由他牵头主办一项重大活动,开始协调的时候,因为需要别的部门出人、出钱、出物,往往好话说尽,每次开会请各个部门参加,赔着笑脸与大家商量,而一旦大功告成,就翻脸不认人了。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仅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也有损机关人员和机关部门的形象。
加强协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合作者,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和肯定,特别是在名利、荣誉面前有很高的姿态。首先,在总结活动中,在首长面前,对协办单位的人员要多美言几句,对别的部门发挥的作用要多肯定几句,有了奖励指标不要忘了他人,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其他部门的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纰漏和问题,即使由于其他部门人员疏忽所致,也要主动把责任承担过来,因为你是主办者,不论谁出了纰漏,你都负有指导不利的责任。其次,在其他部门以后找你协调工作时,一定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甚至要主动挑重担,啃硬骨头,不能当作额外负担,出工不出力。再次,常存感激之心,常念支持之好。对有过协作关系的同志,平时要经常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沟通,巩固已有感情,加深已有感情。发现对方有了考虑不周的事,要及时通报提醒;发现对方有了困难,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个人遇到什么实际问题的时候,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能帮上忙,就全力以赴。
在本篇结束的时候,我将高占祥先生的《与人交往三十忌》,王蒙先生在其著作《我的人生哲学》中所说的《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推荐给大家:
与人交往三十忌
交谈面孔忌死板,说话切忌吐脏言;听话之时忌摇头,待客之时忌冷淡;举止切忌失风度,为人切忌耍手腕;没事切忌死抬杠,求事切忌强人难;涉外切忌出洋相,玩笑切忌揭人短;聚谈切忌自吹嘘,访友切忌传闲言;诤友忠告忌积怨,批评他人忌简单;交友切忌互利用,朋友切忌轻断弦;社交往来忌虚伪,同事遇难忌旁观;合作切忌互猜疑,待人接物忌偏见;已应之事忌失言,说到做到忌空谈;参加活动忌迟到,赴约切忌晚时间;做事切忌失原则,办事切忌太死板;未定之事忌许愿,已定之事忌拖延;做人切忌失人格,行路切忌往后看。
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在骂你的人。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些什么。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8。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的胃口,不在无为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12。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恒学之,
与人搞好关系(7)
助人者恒助之,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同时,说人者恒说之,整人者恒整之,害人者恒害之,耍人者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恒虚伪应付之。13。绝对不能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我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18。寻找结合点、默契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的一见到意见不一致的人就如坐针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19。我永远不从个人的利害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个人化。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作一个特殊的课题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文明教养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21。可以用足力气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住房、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只花30秒,然后立即回转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力气,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借来一双慧眼(1)
在机关工作,需要慧眼如炬: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要注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要看见,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要发现。对一个事物,只要经你过目,就能洞察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有了这一明察秋毫的能耐,就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导并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借用曾国藩慧眼识人的故事,引出本篇的话题。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有名的湘军统帅,以善于识人闻名于世。有一次,他的门生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登门拜见,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
过了一会儿,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他当面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的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听罢此言,李鸿章感到很吃惊,不解地问道:“还没有使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忠厚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不需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同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后来,三个人的成长轨迹正如曾国藩所言。他所说的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有一首歌里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慧眼,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到过去未来的眼力,现在泛指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机关工作,非常需要这明察秋毫的能耐: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要注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要看见,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要发现。对一个事物,只要经你一过目,就能洞察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迅速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对常规现象不熟视无睹
人的知觉范围是个菱形,太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根本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想知道。我们最想知道的东西是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人的感官往往易患“熟悉麻痹症”,也就是面对司空见惯的常规现象,感官神经呈现蛰伏状,活跃不起来,兴奋不起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现象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到一样。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熟视无睹”。正因为如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会从自己的眼皮下溜掉。
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的。在牛顿以前,这一常规现象呈现在多少人的眼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或者注意到了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说,真正有洞察力的人,感官神经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任何现象都感兴趣,即使是对那些常规的、常见的现象,也从不麻痹大意,而是
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再常规、再常见的现象,只要你仔细观察,必定能发现其中的区别和疑点。比如,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表露出来的形式也差不多,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表露出来,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东西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表露出来,因时间地点不同,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善于察言观色,是完全能够一眼看穿的。从古到今,这样的事例很多。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的故事:一次,齐桓公上朝谋划###卫国一事,退朝回到后宫,一个从卫国嫁来的妃子见到他,下堂拜了又拜,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问她为何如此,妃子答道:“我看到君王进来,趾高气扬,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志向,见到我,大王的面色变了,这说明是要攻打卫国。”齐桓公听了,十分惊讶,便打算取消伐卫的决定。第二天,齐桓公上朝,见到管仲作了个揖,然后请他进来。管仲问道:“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于是知道了。”齐桓公听了,很惊讶。
。 想看书来
借来一双慧眼(2)
还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计划征讨莒国,他们的计谋尚未宣布却已在国内传扬开来。齐桓公对此十分气愤和奇怪,因而向管仲询问其中的原因。管仲说:“国内一定有智慧高超之人,否则是不可能有人知道我们的谋划的。”齐桓公慨叹道:“唉!在白天侍奉的人中,有一个人向台上观看,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下令让这些人重来服役侍奉,不让其他人代替。不久,通过观察,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引领宾客的侍从前去迎接他进来,此人名叫东郭垂。
管仲说:“您就是传言说要征讨莒国的人吧?”东郭垂如实答道:“是的。”齐桓公说:“我并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说要征讨莒国呢?”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要善于谋划,服劳役的人要害善于猜想,我是私自揣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这样揣测?”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有三种神色:优游欢悦的,是喜庆快乐之色;凄怆沉静的,是悲丧灾祸之色;奋发激动的,是猛厉征战之色。白天我遥望您站在台上,神色昂奋激动,这是要征战用兵的神色;您在说话时,发音如吁而不是吟,所说的应该是莒;您抬起手臂所指的方向,正是莒国所在的方向。我私下盘算,在小诸侯国之中尚未征服的恐怕只有莒国吧?所以说您将要征讨莒国了。”齐桓公听了他的话,对他十分尊重,就走下台阶,让他坐下,与他一起谋划国事。
还有一个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的故事。有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长公主穿着贴有翠羽的衣服来皇宫拜见他。姐弟相见,家常话说完,赵匡胤又对姐姐说:“你该把这件衣服给我留下,今后不要再穿这类服饰的衣服。”按理说,作为王公贵族的服饰,做皇帝的本不应该干涉,穿好一点,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长公主笑道:“我这衣服也不算特别,这才用多少翠鸟的羽毛?”赵匡胤说道押“我只怕后宫诸妃、亲戚甚至乡里妇女转相效仿,翠羽涨价,百姓以卖羽取利,杀生日益增多,实际都是你带头。”赵匡胤的眼光确实敏锐,他知道姐姐穿用翠羽的衣服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先例一开,带来的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