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这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石这个人-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天。
  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得到我的挚友赵从旻的关怀和鼓励,这本书的写作伴随了我从广州迁移到北京的过程,没有她们一家的关爱,这本书或许不会这么顺利面市。
  我最好的朋友喻虔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并且用无比的耐心帮我消除了在写作匆忙时犯下的点点滴滴文字错误,这本书也有喻虔的极大心血。
  要感谢北京的摄影师胡渝江先生、广州的摄影师大食先生慷慨地把自己的作品给我这本小书使用,你们的作品弥补了我文字的欠缺。
  还有我的朋友马力,她一直在关注着这本书的进程,她的目光让我在整个写书的过程里充满信心。
  谢谢中信出版社的臧永清副社长为这本书做了规划,谢谢编辑蒋蕾女士所做的辛勤工作,谢谢她的执著和认真。
  我也在想象中跟自己握一下手,恭喜自己终于完成一件前所未有的工作,在我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明白,未来应该更努力。
  我把这本书郑重地献给我最爱的家人,你们一直希望我是一个自立坚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人,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完成,你们能欣慰地看到我一直在努力。
  周桦
  2006年6月6日于北京
  

《王石这个人》:企业公民(1)
我们常常是,也将永远是自身的先驱。我们于过去和将来采撷的,只是粒粒种子,待播撒在尚未耕耘的田地上。我们是田地,是耕夫,是采者,也是被采物。
  ——纪伯伦
  2005年结束,2006年来临的时候,跨进55岁年轮的王石经历了人生中两件难忘的事:2005年12月,完成了历时几年的“7+2”探险活动,在自己的登山探险历史上又标上了一个圆满的圈;2006年1月,身边的一个亲人在美国遭遇车祸,造成重伤,千辛万苦从美国被送回国,治疗了好几个月,“她从来没有遭过那样的罪。”王石说。一喜一愁,王石突然有了很多思考。他不是一个爱往后看的人,很少沉寂下来回想,但那一段时间,他开始回头想很多事情,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商旅匆匆,回想万科20多年的狂飙突进,回想曾经被自己一一拿下的一座座雪山,回想自己的人生,万科的进程……
  王石“7+2”的探险活动以南极探险结束,这一次的探险和另外8次不同在于有一个意义非常的主题:为拯救白头叶猴进行募捐。这样公益性的主题在王石历次的登山探险活动中并不多,王石在成功完成募捐后,感觉和队友们一起探险成功的胜利感又多了一层含义。这层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自己个人成功的范围,它是一种属于社会的共同喜悦,当这种喜悦与个人的成功联系在一起,王石感觉被赋予了一份沉甸甸的价值,这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向实现,又是两者的成功叠加。
  这样的公益活动近年来在王石的个人生活里其实也不断出现,但在参与的过程里,他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把它列为善事一类,归结到自己的个人行为之内。随着这些公益性活动越来越密集,到2005年南极探险的结束,王石安静下来回想自己近年来参加的一些社会活动,联想万科近年来的一些举措,他突然有些吃惊地发现:其实这是自己的个人姿态和万科的企业姿态一起在发生着变化。万科和自己20多年急步前行,和周围社会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不行贿,不热乎;秉开放态度,兼容外界任何实际的存在;自己做自己的事,内心则抱定的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姿态,一种出世心态下的入世举动。而当时间滑动到2006年,王石蓦然间发现变化已经悄悄来到身边,自己和万科都开始对社会主动起来,开始更多寻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开始主动参与社会的阳光一面。
  ——仿佛一扇朝南的窗在打开,阳光和空气一下就涌了进来。4月,王石在北京第四次代表万科领受“最受尊敬企业”奖,他的心里已经很明确了年初自己思考的变化,他清晰地界定了虽然已经是好多年前权威媒体就给万科的一顶礼帽:企业公民。现在他要把这顶礼帽由自己,由万科自身戴到自己和万科的头上,这不再是一个加冕仪式,而要成为一个习惯,一种深入王石个人和万科的骨髓的惯性之举,一个随时可见的由心一笑。
  2006年,万科的口号是:“变革先锋,企业公民”。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讲过一句话: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明白,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都是残缺不全的社会力量。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把一个赚钱机器变成一个富有影响力的阶层,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力量和尊重。
  王石和万科开始展示出对社会的主动姿态,目的正是强有力的社会力量。
  王石曾经对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角色不抱任何希望,在他的分析看来,中国社会上千年都是封建农业社会,没有城市的概念,没有商业的概念,没有商业契约约束的概念——归根结底,没有商业传统的根基和传承。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闪耀一时的商界人士,无论徽商还是晋商,集体呈现的特点是控制资源、权谋结合的官商,这些都带有强烈的封建社会的色彩,而在集权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有自由经济下杰出的商业家出现的。
  “胡雪岩是地道的官商,做的是倒买倒卖的营生;晋商虽然善于经营,更多也是靠了长城的屏障,垄断了资源。”王石明显研究了历史,“你知道吗?另外还有一个代表就是陕西商人。”我老实告诉他:“我不知道。”“哈!孤陋寡闻吧?你看,我以前的惆怅是有根据的,很少人像我这样了解这么深厚。”王石很得意,“陕西商人有过西秦会馆,这个你应该知道。陕西商人为什么会这么出名?那是因为有四川的盐,陕西是四川盐运到西部的必经之地,所以陕西商人有条件靠贩卖四川的盐而发家,可是你听,还是这两个特点:资源霸占、倒买倒卖。还是在流通领域巧取豪夺,而不是靠实业。”所以王石曾经深深地失落,他觉得中国的企业家的成长之路必然充满了崎岖坎坷,就算前途光明,过程也必然曲折,充满让人灰心气馁之事。“我的确有些失望和失落,过往的例子让人乐观不起来。从历史的角度上讲,我们是传承他们而来的。在宿命的立场上,我是个相当的悲观主义者。”
  也许正因为这种潜意识里的悲观,让王石的内心其实对现实、对自己和企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冷眼睥睨的视线,他甚至在自己的论坛“王石ONLINE”的首页长期挂着捷克政治家、文学家哈维尔的这么一句话:“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他对现实采取的是一种警醒的态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冷峻目光。但王石毕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创办了一个和社会息息相关的企业,他必须要完成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社会过程,所以他和万科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一种洁身自好,是人群中内心孤独的行者。而周围的社会,要去改变吗?他没有想过。
  

《王石这个人》:企业公民(2)
2005年的无锡之行,王石内心那根深藏而且紧紧绷住的弦被轻轻拨动。无锡的项目开幕,王石去了无锡,因为时间没那么紧张,王石和同行的人一起去了一趟梅园。梅园是著名的江南大商荣家的房产,是荣毅仁父亲兴建的荣氏产业。现在的梅园里开辟了一个荣氏家族的小小博物馆,就是这个小小博物馆,给了王石很大的启发。王石在梅园看到,荣家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在技术设备的引导下建立工厂,扩大生产线,是地道的实业建设,这给王石对中国工商界的固有看法里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当他看到距今80多年的面粉机上德国制作的铁磨,王石很感慨荣家在当时已经具有了先进生产力的观念。更让他称道的是,在梅园里,还看到荣家在家族事业发展到鼎盛的时候,对无锡整个城市的改造愿望和实际行动,荣家凭借自己对当时国际社会上先进国家的了解,对无锡的市政建设,对无锡的环境保护,对大无锡的规划,都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
  王石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失望和内心里冰凉的部分开始慢慢有了一些温度,他甚至有一些兴奋:“我们有希望!”他觉得现在的企业家远远没有达到荣家的高度和荣家当年的境界。有差距就有目标,有榜样就有追求,王石的思潮开始翻滚起来。直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但王石一提到荣氏企业,依然激动不已。在他明确万科“企业公民”的过程里,荣氏家族、荣氏的梅园给了他极大的灵感。
  对于操作企业的具体过程中和社会相关层面发生的碰撞关系,王石其实深有感触。
  1996年,万科在沈阳开发紫荆苑的项目。在看地皮的时候,王石对现场的三棵大树印象深刻,这是三棵很大的老树,王石尝试去搂了一下,居然还搂不过来,他一下就很喜欢,没想太多,他要求万科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发的时候,要保留这三棵树。一年半以后,紫荆苑建成,销售特别成功,王石又到了一次现场,结果发现三棵树没有了。王石心里很遗憾,问沈阳公司的老总:“那三棵树呢?”对方回答说因为树的位置在规划图上正好是一幢楼的规划位置,如果保留下来,那幢楼的规划计划就要改变,几乎就是要少盖一幢楼,这样开发商的利润就受影响了。——这件事给王石的刺激很大,他感受到行业的无奈:要保留比较好的环境,又要保证企业的利润,当两者冲突的时候,很难不对后者让步。
  过了一年,万科又在沈阳拿了一个项目,这一次拿的是一家旧煤厂的厂址。煤厂的厂房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王石正好是冬天去看的地,厚厚的一层雪盖住了所有的建筑物,显得很平整也比较单调。但他发现一片平整中有一些起伏,原来工厂里绿化很好,种了一排排的柳树和杨树,在一片雪茫茫中,树的形状起伏有致,让人遐想联翩。王石一问,这些树都是建厂的时候种下的,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年龄了。王石当即就说:“这些树无论如何要保留下来,要吸取紫荆苑的教训。”等再往工厂的深处走,王石又发现了一个煤厂特有的龙门吊,已经废弃在那里,王石觉得很有意思,又对手下的人说:“这个,也要保留。”王石说当时自己不是心血来潮,他的想法是,即便万科把这块地买下来要建全新的住宅楼,他还是希望以后的人记得这里曾经是是一个煤厂,是对沈阳市民冬天取暖做过贡献的老工厂。
  也许一个有经历的人对过往都有温情的回忆,这些脑海里的回忆有时在现实生活里也需要一些旧时物件的呼唤,方能变成温暖的怀想。王石是一个从50年代走过来的人,他希望对煤厂做的保留,是一个有经历的人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情感负责任的态度。
  又过去了一年半,房子已经建成了,第一眼看过去,王石心里欣慰无比,树保留得很好,时值夏天,绿树荫荫,在北方的天空下让人很惬意。也因为有老树的映衬,新建的小区有一种成熟的氛围,王石看了很是高兴。可是转头再往里面看,他一下又沮丧了:龙门吊没了!他问下面的人,项目负责人很不以为然:老板,那个实在有碍观瞻,我们把它当破铜烂铁卖了!
  有了这两次教训,王石觉得自己那么随口的吩咐是不行的了。他开始明确规定,凡万科的楼盘,一定要保护自然景观的植物,一定要保留旧址上的历史物件。
  其实这些想法来源于他曾经的澳大利亚之行。1994年王石第一次去澳大利亚,对澳洲的住宅进行考察,他有机会看到一份住宅土地买卖的招标书,上面明确写着原地址上的烟囱不能拆,因为这块地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工厂,要保留对历史的尊重。这一点给王石印象很深,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如何尊重历史地理人文,特别是作为工业化过程里的具体操作者,如何化解现代工业和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的冲突,王石悟到很多。
  时间走到2001年,万科在天津开发水晶城项目。水晶城的得名来源于项目地址在以前是一间玻璃厂。王石这次一上来就做了要求:厂里的老树要保留,而且一定要保留玻璃厂的一些标志性元素,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里以前是一家玻璃厂。这一次手下们都理解了王石的意思,水晶城果然成了一个新旧结合得非常精彩的范例:小区里的老树林、小区的大门口的门柱,原材料全部用的是原玻璃窑里的碎玻璃渣,经过重新设计利用后,有着现代装饰艺术的气派;在小区里面,还保留了一段当时运送石英砂的铁路专用线。据说玻璃厂的老厂长一进到水晶城里就哭了,他以为老厂真的从此就从自己的眼前消失了,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段专用线,保留了自己记忆里那股玻璃厂的血脉,老厂长非常感动。但王石还是不爽:他以前明确要求保留的三个烟囱没了!他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怎么老是有纰漏呢?手下给他解释:因为这是别墅区,建筑物都比较低,三个大烟囱在那里太突兀了,也显得不高档,所以就拆了!王石听着也在理,但还是遗憾无比:三个烟囱是标志物,远远就能看见,从王石的感觉上,这应该是水晶城最大的亮点,但手下说得也不是没道理。“唉!”——他只好自己叹口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石这个人》:企业公民(3)
同样的“三个烟囱”事件在广东东莞运河东岸项目也上演了一次,王石要求保留旧地址的烟囱,并且为了防止糊涂蛋们拆了,他没等房子建好就赶去东莞视察,就为了保护了那几个心心念念的烟囱。到了现场一看,烟囱果然保留了,可是,三个只剩一个了!王石简直哭笑不得:你们怎么像跟我捉迷藏呢?我怎么就老是跟烟囱没个缘分呢?但手下的解释又很有道理:那些烟囱经过测试,都是危险建筑物了,所以必须拆掉。
  王石困惑了:作为开发商要保留旧的东西就这么难吗?甚至比建新的房子还要难。他开始意识到,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