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统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钱统治-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们没有找到史书中刘秀之后几代帝王的铸币记录,大概王莽的“古钱”实在是好用。
  中平三年(186年),这个时候已经轮到汉灵帝刘宏当家了。
  刘宏是个生意人,就是买卖比较特殊:倒卖官位。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4)
要说刘宏祖上就曾干过卖官的营生,不过那时也就是小打小闹,卖个把爵位,最多与官吏平起平坐,混个脸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刘宏却发展到卖司徒,也就是宰相。
  他曾把司徒的职位以500万钱卖给晋州望族崔烈,收钱交货的时候却后悔了。在册封典礼上说“悔不少靳,可至千万”,我怎么半价就卖给你了。崔烈的儿子没有领会父亲大人做官的深意,却赋予老爹官职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字:
  “铜臭”!
  卖来卖去,刘宏的天下被搞得很不太平。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张角的人爆发了,与一般农民起义领袖相比,张角开了一个先河,因为他不仅是军事统帅,还是精神领袖。陈胜、吴广拉杆子造反,目的很直接:你富我穷,用暴力平均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张角就不同了,因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声称自己可以去祸消灾,为造反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等到信徒过几十万的时候,张角在京城散发传单——“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意思其实很简单,跟董仲舒也差不多,不过更直白些:现在该老子做皇帝了。
  我们不评论张角起义的先进性和他到底代表谁,张角创立太平道确实开了一个先河:将神与现世融为一体,以神的力量号召民众,神的意思是只求当世,不问来生。不知道张角是否真见过太乙神仙,估计没见过,否则也不能以神自居。至于张角是否能替代神灵向人类赐福,那还得看你的造化:如果你死掉了,证明你就是魔鬼,活该;如果侥幸活了下来,当然是大仙法术高强。
  向神性求得生之欢,人性会替代神性,如果神性便是人性,那神又有什么意义?
  汉朝借贷
  汉代最早的信贷记录是开国皇帝刘邦留下的,严格说起来那时还是秦末。当年刘邦混得很不怎么样,常常在当地酒馆赊账,至于最后是不是还了,实在没人能说清楚,这也算是一种商业信贷吧。
  第二次信贷记录,刘邦的角色同样不光彩。
  高祖十一年秋(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军征讨黥布叛乱,留下萧何看家,突然有一天刘邦嘀咕,“萧何不会把我取而代之吧”(彼可取而代之),于是派人回汉中看看萧何在干什么。
  萧何见到来使,立时明白了刘邦的用意。于是他在汉中故意赊买土地,说白了就是不给钱抢人家土地,很霸道。萧何大概是第一个以贪财向君王说明没有异志的人,虽然后来很多人用着不是很灵光。
  是啊,有异志的话就不用贪财了,直接把天下贪了。
  在刘邦赊酒,萧何赊土地这两件事里,我们看到汉初应该就有商业信用存在了。这里不想歌颂王侯将相,总拿帝王将相做例子,实在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没错的,可史籍记载下来的都是狗熊。
  对了,民间信贷记也有记载,不过是高利贷,而且是皇帝去借高利贷。
  汉代高利贷的规模应该已经很大,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王之乱。动刀动枪需要钱啊,可景帝当时很穷。
  随行的贵族和将领只有向长安高利贷资本借款,高利贷者当时被称为“子钱家”,本金被叫做“子钱”。扯旗造反的吴王号称“金钱在天下者”,你却要借钱打仗,胜败未分,子钱家不肯借钱出来。
  本来嘛,你要是输了不仅要损失本金,搞不好还要把命搭进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5)
此时,长安无盐氏显示了自己的魄力,向出征军队借出千金。七王之乱平定后,无盐氏获得了十倍利息(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从此发家(用此富爵关中)。
  皇帝本人也有信贷记录,也就是官方借贷。
  中国皇帝得在小民受灾时施恩,以表示自己眷顾民生,方法就是向小民借款,汉朝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记录,但语焉不详。《汉书》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汉书》中“赈(振)”和“赈贷”是两个意思,“赈”是指直接赈济,“赈贷”则指放贷款。这也难怪,子民都受灾死了,皇帝想抢劫也没地方了,其实死掉倒不怕,就怕不死拉杆子造反,这才是最糟糕的。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今华山以东)发生水灾,水灾之后恢复地力需要几年时间,长时间赈济成本很高,于是刘彻把70万灾民迁徙到会稽,衣食由朝廷供给,迁徙后生产工具由朝廷赊贷。
  这是汉代文字记载的最大规模借贷。
  启蒙的幻灭
  汉帝国终于在黄巾军旗中湮没了,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汉朝不足区区500年,却终结了一个时代。
  在货币层面(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完整意义的金融),先秦时代是生产与交换的完美结合,世俗权力既然没有达到统一,便不可能以权力约束货币流通。齐刀、楚贝、秦布交相辉映的背后是中华先民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虽然会公然诉诸于武力,然而并不可耻,因为春秋五霸的征伐,锋利箭镞的背后同样是双方经济进程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世俗权力和居民都存在公平性,当权者为了获得经济实力必须减轻掠夺,因为居民也可以选择迁徙来逃避。
  那个时代不可能指望有文明的战争,何况战争本身就不怎么文明,走出茹毛饮血时代,将战俘作为奴隶总比直接杀掉祭司鬼神更好。征伐中,可耻的是以世俗权力牟取财富,孔子云“君子耻言利”即指此。
  嬴政征服了六国,建立了没有竞争的世俗权力,并试图以皇权意志取代自由流通的货币。由此,货币变为权力牟取财富的手段,货币争辉的图景也变为毫无生气的方孔圆钱。如果说孔子的祖先崇拜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在汉朝就转换为人对人的恐惧。
  在这里,没有竞争。
  你有能力,我就收买你。
  你不听话,我就囚禁你。
  你不服从,我就杀掉你。
  无论是秦半两、三铢还是大小泉,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铸币聚揽财,杜绝与皇权竞争。当货币寄托了皇权的妄想,便无法承载经济进程,货币的经济作用最终也将在皇权统治下幻灭。
  在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秦汉时代,皇权开始主宰经济进程,自此,中国历史开始缺乏竞争制约,也必然使世俗权力从创造转换为掠夺。当掠夺超过极限,小农接近灭亡,就会演化成为暴力反抗。暴力反抗以破坏为手段,摧残世俗权力,同时也摧残经济进程,而每一次暴力反抗中最先遭殃的就是货币。
  从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权力周而复始的怪环。
  无字小钱=无钱
  京剧中,董卓的脸谱也是一个大白脸。
  很多时候靠京剧脸谱评价历史人物很不靠谱,因为京剧十有*是君君臣臣。但董卓确实是坏人,是坏人中的坏人,虽然未必坏到绝后,却绝对称得上空前。
  《汉书》记载了汉末的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里卜,不得生”,“千里草”、“十里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则是诅咒董卓死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6)
史书中的民谣未必真曾流传,却是历史对董卓的基本评价。
  但凡能在史籍上留下只言片语的都是牛人,都有特殊才能,起码现在每年的十大杰出人物有(小数位趋于无穷)不可能在千年后的史书上流传。
  牛人,未必是好人。
  能留下名字的人,说得文明点,无论好人坏人,都有理想;说通俗点,无论伟人俗人,都有念想。大家图名、图利,总有个追求,都有个想法。但董卓这个人,以我的智力,想了很多年也没明白,他究竟想干什么。
  董卓出身于陇西士族,年轻的时候勾结诸羌酋长组织叛乱,后来,不知哪位地方官如此没脑子,竟然任命他出任兵马攒(州军首领),他就反过来打击羌族。而且,董卓实在没什么军事才能,面对一群农夫出身的黄巾军,竟然屡次战败,要知道,他手下的士兵可是职业军人,黄巾军,则是一群农民。
  灵帝薨,董卓借外戚、宦官同时衰微之机另立汉献帝,就此掌控了朝廷中枢。
  不论董卓掌控朝政的合法性,反正皇帝是“地主阶级总头子”,他们祖宗取得皇位的历史一般都不怎么光彩。
  问题是统治者个人杀伐决断会影响整个帝国,一个好的当权者或许能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就是坏的当权者,抢劫也总会有个限度,起码不会明抢。
  一般来说,当权者打击异己,或者敛财,总会有个章程。强势者总会设计一种制度,或者说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被剥夺者有苦难言。虽然制度设计存在很强的剥削性,但总有制可循,被剥夺者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适应、改变这个框架,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拒不执行。
  比如,汉朝币制:无论三铢、五铢、八铢还是新朝王莽古钱,其实都很不厚道,属于背地里阴人,本质都是为皇权打击异己。即使如此,社会说到底还是有规范的,居民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董卓是个实在人,实在人不在背地里阴人。
  董卓拿出来的办法,是明抢。
  在都城洛阳就直接纵兵“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这就比较离谱了,就是说,坐在家里,也会进来一群官兵,直接抢劫,而且保证你无法报警。
  明抢,当然会犯众怒。
  刘岱、张邈、鲍信、袁术、曹操、孙坚、王匡……你知道的、不知道的,纷纷起兵,共推袁绍为盟主,组织联军*董卓。
  董卓应对的方式,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
  他下令把洛阳城方圆二百里内所有的宫殿、衙门、民居等,一律烧尽,尽掘汉代诸帝坟墓,取出殉葬品,然后屠戮居民,然后跑到了长安……
  跑到长安,董卓总算吸取了点教训,不再直接纵兵劫掠都城。于是,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币值更迭——无字小钱。
  初平元年六月(190年),到长安后仅4个月,董卓就下令融毁五铢钱、洛阳铜器,还有秦始皇收天下金铜铸造的铜人(12个被毁了9个),改铸小钱,即臭名昭著的无字小钱。
  所谓小钱,到底有多轻,史籍没有记载,从现在出土文物来看,必定轻于2铢钱,不足1克,没有纹章、没有钱缘轮廓,简直就是破烂。
  小钱问世,搞得长安一石米要3万至4万钱,实在是有点夸张。虽然三铢、四铢钱也是掠夺财富,但好歹还是钱币,而且朝廷要靠自身信誉推行。董卓小钱完全靠武力推行,这已经不是铸钱,是*裸的抢劫。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7)
当掠夺超过被掠夺者的生存极限,就会转而掠夺自己的同伙,很快董卓以小钱支付军款。貌似强大的统治者,真正失去民心时,军队会放下屠刀,甚至会掉转刀口,因为军队和他的支持者本身也是被掠夺者。
  董卓的下场当然是罪有应得,最终,曾经支持他的手下(吕布、李肃)干掉了他,“吕布戏貂蝉”就是在这段历史上演绎出来的。
  很难明白,董卓为什么如此裁度国家政事,喜欢用明抢的方式往自己腰包里搂钱。如果董卓只是一个土财主,他最多也就为害一方;如果他是一方诸侯,最多也就祸害一个地区;很遗憾,董卓是当权者,要祸害全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拜《三国演义》所赐,京剧把曹操也塑造为一个大白脸,还有,看《三国演义》的人远比看《资治通鉴》的多,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总的感觉是这个人不怎么样。
  不过,罗贯中太高看曹操了,无论前期的吕布、刘表、袁绍,还是后期的刘备、孙权,基本上没有人听曹操指挥。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也没有称帝,最多只是魏王,反而是《三国演义》倍加称颂的刘备率先自立为帝。
  毕竟,历史科学和历史小说,不一样。
  小说,对与错,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小说可以虚构,可以美化。
  历史,不行。因为,历史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残酷。所有人物,无论忠奸,都是集功罪于一身。无罪者,同样也不会有功。
  曹操才出道的时候,正赶上董卓当政,也不容易。当时,黄河流域基本已经变成了屠宰场,不同的是,被屠杀的是苍苍蒸民。
  186年,曹操为避免被董卓杀掉,“散家财,合义兵”,聚众五千人起家,10年经营,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这之后的历史,尤其是曹操曾说过一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至今仍被当做口实,被骂了两千年。
  实际情况是,董卓死后黄河流域经历了近几十年混战,终于曹操统一了北方,居民可以修养生息了。
  曹操本是下层士族,靠武功起家,虽然迎汉献帝,却不可能拱手让权。主政之后,他起用了大批寒门子弟,甚至“不拘微贱”,士族开始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是啊,要是都用汉室旧臣,要不了多久曹操就得被人拉出去剁了。
  曹操是否废立汉献帝,其实与士族个人理想并无多大关系,但和他们的饭碗却有很大关系。虽然士族没有胆子跟曹*磕,但是,他们同样希望靠近皇权中心,与其说士人拥戴汉室,毋宁说希望以此向曹操交换。当然,个把人表现有点过头,被曹操拉出去砍了,也不是没有。
  小时候听袁阔成讲《三国演义》,经常听到诸葛丞相屯田,实际上,屯田最成功的是曹丞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曹丞相在屯田过程中禁止士族兼并土地最为彻底。
  屯田,是因为有流民。流民,即流离失所的人民。没有任何牵挂,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过明天,一旦活不下去,就会成为乱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