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商业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寻商业中国-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最真实的一面,但我的确推敲过这些事情的逻辑是否准确,我相信,历史,“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遗憾的是,受制于一些环境限制,我无法查阅对当代中国研究颇多的日本文献,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所有的日本文献我只能取材于翻译资料。   

  在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中,我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海量搜索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想事先对历史或是事件作出判断,我希望我的写作尽量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2008年春节,我和傅国涌先生、吴晓波先生一起吃饭,席间傅国涌先生谈起他写作历史题材书籍的方法,也是先不预设结论,而是在对历史资料的搜集过程中自然得出。傅国涌先生的这个说法大大激励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事实上,历史是自有其规律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不断看到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大起又大落,也看到一个个公司的荣辱兴衰,这些都构成了《追寻商业中国》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虹←桥书←吧←。←  

第57节:1989年相信未来(6)         

  第一卷“觉醒的时代”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张秉贵。2007年我去北京出差,专门走访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这是昔日张秉贵工作的地方。那天我碰到了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张朝和先生很热情,我向他求证了张秉贵的一些事情。但在张朝和的身上,我却分明看到了计划经济年代的影子。坦白讲张朝和先生在见我们时,精神状态仿佛也并不好,弯着身趴在糖果柜台上,这和之后我们说起他的父亲时完全是两种状态。张秉贵的糖果柜台现在是在王府井百货的地下一层,面积不大,事实上我感觉这个柜台如果仅从商店定位的角度来看,完全应该撤掉。   

  我的同事也注意到这个现象,他们怀疑这个糖果柜台如今在这里是不是只是摆摆样子,关于这点我也有着同样的疑惑。另外一个疑惑是,张秉贵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那种高水准的服务,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内心究竟在想什么,或者为了什么?但张秉贵业已作古,我只能肯定的一点是,张秉贵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绝不是他那个年代的主流,尽管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张秉贵的尊敬。   

  在北京我也寻找过1980年秋天在翠花胡同开张的“悦宾饭馆”,却没能找到。虽然有些遗憾,但这家店的老板,北京的第一位个体户刘桂仙日后对媒体所说的话“就图把几个孩子拉扯大,让他们吃上饭”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个体户的心声。一个伟大变革年代的背后,正是这样普通民众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作出的努力。   

  第一卷中写步鑫生的篇幅颇多,作为第一个改革的“典型”,我认为这样的篇幅是合适的。在对步鑫生的资料搜集中,我注意到步鑫生的“下台”本身就是一件饶有意味的事情,但在大多数书籍中笔墨很少,第一卷上特别把这段历史交待清楚了。步鑫生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是承前启后的,虽然严格说来他并不是一位自由企业家,但他的局限不在于他缺乏改革精神或创业精神,他的局限正是那个时代的局限。   

  书中大多数人物的名气都不如步鑫生那么大,或者可以说即使是在他们的时代也都是个小人物。但我深信,正是这些小人物代表了那个破茧而出,使得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转折时代。我的写作大多数时间是在深夜,在我关上电脑沉沉睡去的时候,脑子里经常在半梦半醒之间出现这些人物的影子,这些影子仿佛让我又回到了那个改革初期百废待兴的年代。   

  无论如何,第一卷就这样完成了。第二卷“漫长的90年代”和第三卷“躁动的新世纪”也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陆续和大家见面。我总觉得,再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许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清这三十年的中国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历史,是需要保持敬畏的距离的。在第一卷的最后,我引用了食指的诗《相信未来》,食指似乎有一双看透历史的眼睛,不过,在90年代之后,他一直待在北京的精神病福利院。   

  值得高兴的是,在我改好三校稿的第二天——2009年1月19日——中午的12点18分,我的女儿出生了,我和太太把这个和《追寻商业中国》一起诞生的孩子取名为“俞简”,“简”这个字出自《论语》“居敬而行简”,同时,我和太太也都希望俞简以后能简单快乐地生活。至于成为什么,我想俞简有自己的选择,只要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父母的已经满足了。   

  俞简躺在妈妈的身边,我眼里的泪水几乎就要夺眶而出,为了迎接她的诞生,我们已经等待了很多年。妈妈为了生她,吃了很多的苦,比起我写作《追寻商业中国》的艰辛,妈妈生小俞简要辛苦上很多倍。俞简的诞生,也更让我感觉到了一个男人的责任。青年时代那种崇尚“个人成功”的我已经成为过去,我觉得未来最大的成功,是做一个合格的丈夫和合格的父亲。   

  我希望俞简日后能读一下爸爸写的这本书,这是爸爸前半生最重要的一本书。虽然,我曾经自信满满地认为,这将是商业写作史上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但当我第一眼见到俞简,这样的自信就打了折扣。女儿,你将是爸爸这本书未来最重要的读者和评判者。    

  我仿似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俞简正拉着爸爸的手,用稚气的语言和爸爸讨论书中的内容,还不时地加以批评,从不迷信什么权威或是书上所说,正如年少时的我。   

  俞雷   

  2008年10月17日,写于杭州莲花港畔   

  2009年1月20日,于俞简出生一天后修改   

  本书精华已连载完毕,谢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