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深度解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融危机深度解读-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所有普通的美国消费者们。“如果身为一位消费者,你奉行及时行乐,对消费的贷款失去节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高负债率,导致整个国家储蓄率过低——美国联储局今年4月份公布的资料,美国的信用卡欠账已经高达9517亿美元。那么,你不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而是重要的元凶”!美国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习惯成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美国消费文化的演变
  理论界对消费文化的研究有三个主要方向迈克·费瑟斯通,第一个认为消费文化的产生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假设,商品生产扩张带来了消费的扩张,从而带动为购买以及消费而设的场所等物质文化的大量积累;第二个方向是纯社会学的视角,认为人们获得商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构途径,消费是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者社会区别,因此不同社会中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费商品;第三个方向着重研究消费时的情感、快乐、梦想和欲望等问题。可见,从理论上说,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确实会形成不同的消费文化,消费时获得满足感的途径也会有所差别。但是,我们在这里关心的不是美国的消费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而是美国消费文化究竟如何?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心理、消费原则、消费观念、消费价值取向、消费习惯等因素如何?这样的消费文化是怎样成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的?
  有这么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小笑话,可以简单地表现出美国人和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差别:一位中国老太太和美国的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国老太太讲到自己终于在死之前把买房子贷的款给还完了,而中国的老太太讲终于在死之前用自己辛苦一辈子攒的钱买了一座房子。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而美国人更喜欢“享受现在”、“花明天的钱”。

金融危机解读之二(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着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制度的北方取得了胜利,美国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工商业急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统治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遭到人们的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享受的消费思想成为了主流。政府也鼓励人们大肆购买物品,装饰豪华的宅第,驾驶汽车或者乘坐火车出门旅行等。美国由一个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假如把上述阶段的消费主义用社会学家凡布伦在《有闲阶级论》里提出的“炫耀式消费”来概括,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美国消费主义则是“大众消费”。这一消费文化的形成归功于技术的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特汽车公司首次提出并实践的流水线生产。虽然当时福特生产的汽车与奔驰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质量上都毫无胜算,但是流水线的大量生产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让本来令工薪阶级望尘莫及的汽车成为了“买得起”的东西。拿工资、买房子、买车子成为了每个工薪族的生活消费模式,工作是为了消费,新的消费观念逐渐在广大的工薪阶层中形成。类似这样的技术进步
  还有很多,例如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在照片分辨率和照片质量上都比不过传统的相机,但使用方便、售价低廉为数码相机赢得了广泛的市场,也刺激了更多的人购买。
  198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美国经济的繁荣,“及时行乐”的消费文化更加疯狂。美国中产阶级从逐渐形成到急速扩张,住房从一处到多处,汽车从一辆到多辆,名牌服饰,高级餐厅,娱乐消费形式更加丰富,奢侈品,名作名画……人们习惯于跟比自己更加富有的人互相攀比,消费水平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从1987到2007年20年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随着GDP的增长水涨船高,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从66%上升到73%;相比较而言,中国1978年到2006年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从未超过53%,2000年后这一比例逐年降低,2006年仅为37%(参见表3…2)。
  1987 1997 2007
  美国GDP(单位:十亿美元)
  个人消费支出(单位:十亿美元)
  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66% 70% 73%
  表3…2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数据来源: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研究报告,“RIP Good Times”
  美利坚合众国——借款者的国度
  2001年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飙升大大刺激了美国人贷款买房的欲望,除了住房贷款,美国人奢侈的消费习惯还带来了汽车贷款和信用卡消费贷款等各种债务。如图3…5所示,家庭债务比例(DSR)统计的是住房和消费贷款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家庭金融债务比例(FOR)统计的是住房、汽车和消费贷款再加上租金、保险费和财产税等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DSR和FOR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DSR比例的数值超过了14%, FOR比例也超过了19%。这两个比例的不断攀升说明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要用于各种债务的支付,也说明美国民众透支未来收入的偏好越来越显著。

金融危机解读之二(18)
图3…5A美国家庭债务比例                       图3…5B 美国家庭金融债务比例
  数据来源: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研究报告,“RIP Good Times”
  除了房贷、车贷,信用卡的出现可以说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方式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从另一方面看也促成了美国人“消费未来”的习惯的养成。现今我们所使用的信用卡最基本的特征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的资信水平,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此信用额度内,持卡人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在19世纪末期,英国的服装业就开始使用所谓的信用卡,但是这种初期的信用卡只是一种短期的赎借行为,不能长期拖欠,也没有授信额度。随后,英国的旅游和商业部门也兴起了使用这类信用卡的潮流。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百货商店、餐厅为吸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发给某些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持有信用筹码的顾客可以在百货商店、餐厅内或者加油站享受赊销服务,购买商品或是消费之后分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19世纪50年代的一天,35岁的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在饭店招待客人用餐,享受完精致的餐点后拉纳马困窘地发现自己钱没带够,尴尬万分,不得不打电话叫自己的妻子来饭店结账。事后,纳马拉萌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于是组织了“大莱俱乐部”,会员只需携带一张就餐记账卡就可以记账消费,不需要付现金。这个“大莱俱乐部”就是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随后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信用卡,美国其他银行也开始了信用卡业务。
  银行信用卡产生以来,发卡银行通过各种优惠,让美国人变得更容易对刷卡上瘾。从心理学的角度,购物时支付现金和刷卡时银行账单上数字的减少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使用信用卡会让人变得更加“大方”。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体会,在账单上签字的感受会比亲手付出1000元的感受好很多。因此商家也愿意接受信用卡付账,期待这样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销售额。在美国,麦当劳(McDonalds Corp。)从2003年起接受信用卡付款,一些公用事业公司也开始允许客户用信用卡支付水电费。如今带有万事达(Master Card)标识的信用卡可以在全美逾700万处商业网点使用,相比之下2001年为430万处,而1991年则只有290万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到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信用卡,而现在,将近3/4的美国家庭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1983年这一比例是43%,2004年上升到71%)。美国家庭信用卡持有数目的增长在低收入家庭中表现最为明显:从1983年到2004年,全美低收入家庭中持有信用卡的家庭所占比例从11%激增至37%。美国人使用信用卡不仅仅由于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手段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信用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消费中获得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银行信用卡消费额翻了五倍,年末统计未付账款数翻了四倍。
  美国民众在“明天钱今天花”的消费文化影响下纷纷成为了借款者,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成为了美国消费者的典型特征。美国政府也不甘示弱,2000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还超过了支出,当年盈余达到1590亿美元。自2001年开始,政府财政赤字的规模逐年扩大,从2001年的393亿美元扩张到2007年的3994亿美元。另外,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从图3…6中可以看出,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其全部发行国债的比例在2008年已经超过了60%。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呼吁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联手解救危机。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外国投资美国证券报告,9月份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当月中国增持了43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日本则减持了128亿美元美国国债,为5732亿美元。从民众到政府,美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借款者的国度。
  图3…8 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其全部发行国债的比例
  数据来源: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研究报告,“RIP Good Times”
  消费信贷的过度膨胀终于导致信用危机
  不论是数额较大的住房、汽车贷款,还是小额的日常消费贷款,银行都应该在发放贷款时考虑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借款人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在消费后偿还款项?——在美国疯狂的消费文化中,银行在奋力扩张信贷业务时似乎忘记了这些问题。信用卡消费金额逐年增长,发卡行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考查越来越不严格,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质量;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出现更是银行放松贷款标准助长消费狂热的典型。次贷危机从源头上看,正是借款人违约率上升,导致住房贷款不能收回所引发的。消费信贷过度膨胀,借款人的资信水平不能保障,在房价下跌和贷款利率上调的双重打击下,借款者信用危机爆发。而在美国金融创新活跃的环境下,衍生工具的产生使得信贷的链条延长,一环扣一环,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市场,进而将美国整个实体经济拖到衰退的边缘。
  “9·11”事件之后,美国就曾出现过消费衰减的势头,有人担心美国人对购物的热情会降低,而消费的减少会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当时美国政府号召民众不要减少消费,从小城镇的街道到华尔街,大家都在讲一句话:不要停止消费,挽救美国经济,向恐怖分子展示美国的公众没有被吓倒。但现在看来,美国人的消费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成堆的信用卡账单和似乎没有尽头的房屋月供下,不堪重压的消费者终于给美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正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评论所言,金融危机的元凶是每个欠账不还的美国消费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需要回归更朴素的消费观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