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红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金红流-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看来,刘明善真的不老。当然,他更不服老。新集最困难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但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经历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洗礼,刘明善明白: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让一个人无限期地干下去。新集每天都能看到崭新的年轻面孔,“自己真的不年轻了吗?”而H股上市是新鲜事物,对刘明善是一个挑战。他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一天,刘明善少有的心血来潮,下班后,拉着当时的办公室主任皮振祥,要他陪自己聊天:“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按规定干到六十五岁没有问题。可从心里话讲,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这么大,精力不一定能跟上了,看看情况我想退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鼎革维新(1997~2002年)(5)
“您不干了谁来接您?”
  “几个稍微年轻一点的副经理,刘建平、刘云山和刘谊都不错,谁都行。”
  “不一定,新集正发展,新集人又来自五湖四海。接任者必须高瞻远瞩,要有力控制局面。老板,您可一定要慎重啊。”
  刘明善决定急流勇退。
  8月,股份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一致同意并决定,老一辈的新集董事聂广武、刘明善、刘建平不再担任股份公司董事,改由刘谊等人担任。紧接着,股份公司正式召开了第一届第三次董事会。经过表决,聘任刘谊担任股份公司总经理。同意刘明善辞去总经理职务,聘请其为董事会高级顾问。
  《新集导报》199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刘明善离开了一线岗位。董事会上,他拿出了一纸信笺,念了起来:十年拼搏,十年创业,在我离开新集这个具有光辉历程的现代化企业领导岗位的时候,满怀无限的深情,向全体职工和家属同志们致信,借以表达我们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
  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创业过程中锻造的新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群贤集聚,人才辈出。这是我们战胜困难迎来大发展的最有利时机。我们十分庆幸的是新一届领导成员是在战斗中成长的,我也为新集有了这样一大批优秀的领导骨干而骄傲,我相信新一代领导成员完全能带领全体职工更上一层楼!……我虽然离开了总经理的位子,离情依依,但不作别。我在担任顾问期间,仍然甘愿做一名志在千里的新集人的伏枥老骥,再献我的绵薄之力,与全体职工和家属同志们在新的征程*同创造出新的战绩,共同分享新集未来新成就和新辉煌。
  ……
  我以万分虔诚的心情,再次感谢全体职工和家属同志们在过去的十年中对我的信任、爱护和支持。
  致以胜利的敬礼!他的嗓子开始沙哑,声音哽咽。停顿片刻,刘明善用手绢擦了下眼睛。
  没有人相信,刘明善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在新集人印象里,刘明善是位个性鲜明的演说家,有很强的感召力,以往演讲时几乎很少拿稿。可在离任的刹那,他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恋情。
  往事如烟,新集人忘不了刘明善与一线职工一起睡稻草、吃腌菜,住在冬冷夏热的铁皮房共患难的场景;忘不了为筹集资金,年过五旬的刘明善多次蹲坐在借款人楼梯口的尴尬;忘不了一群年迈的老人在零下十几度的井下瑟瑟发抖,可一待就是半天……如今,万象更新,刘明善却要离开。
  稿子念完了,刘明善站了起来,环顾台下熟悉的面庞——有他们,曾经最早与自己来新集创业的战友;有他们,曾经见证了新集每一个矿井开采的工人;有他们,带着知识和热情来到新集的年轻人;有他们,新集职工最可靠的家属后盾。面对着他们,为了新集的未来,刘明善深深鞠了一躬。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些曾和刘明善一起奋斗过的人无一例外,个个热泪盈眶!
  会后,刘明善不再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转任淮南市政府经济顾问。此时的刘明善,因为新集仍然是一个处级单位,论级别还是正处级。刘明善不在乎,省里的领导看不下去了。省长办公会上讨论了新集的级别问题,大家一致同意:新集升格为厅级单位,刘明善为正厅。当时的淮南市市委书记陈维席说:“没有刘明善,就没有新集这面旗帜。”为此,新集在刚刚落成的新集大厦给刘明善配置了一间办公室;淮南市政府也为他们的经济顾问配备了一间大办公室。刘明善哪一间都没有去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鼎革维新(1997~2002年)(6)
董事会为表彰他白手起家,平地而起创立新集,决定奖励他五万块钱。刘明善说,“我不要白不要,但是要了以后我自己不要。”最后把钱捐到实验学校,设立了刘明善奖学金。
  日本之行
  1998年2月,由安徽省经贸委、人事厅的官员和荣事达集团、种子集团等企业的企业家共15人组成的赴日研修团顺利成行,现任老总刘谊同志作为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二矿矿长参加了此次培训,也正是这次活动,使我有机会认识并逐步了解了新集。
  按说我不应有这个机会,但也许是缘分吧,却顺理成章地出任了这个研修团组的翻译。当时我是中日·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一个双肩挑的处级干部:科研处长兼培训部长,因1997年创办“中日企业管理交叉借鉴国际研讨会”,被《北京周报》日文版主编林国本先生全文报道后,引起了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及其盛和塾的关注。得知这一消息后,主要领导动议让我去趟日本,直接与盛和塾建立关系,以引进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把中日两国在管理上和企业间的交流做得更好。恰逢此时,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将安徽省企业家代表团赴日学习一事委托给了我们(中日·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是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当时我国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的一个窗口),当时领导考虑我对日本比较熟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衔接关系,照顾好大家,另一方面还可完成访问任务,一举两得,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个团的学习是经过我中心国际合作部与日方相关人员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全面了解日本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现状,以提升认知、开阔眼界为主要目的,因此面授课程、参观知名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观光、购物则安排得很少,完全有别于观光旅游团。日本的对接单位是一个大型企业——神户制钢。神户制钢成立于1905年9月,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其分支机构遍布美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我们的首站驻地安排在神户制钢培训中心。外廊式学员住宿楼,房间内没有卫生间,而且每一层楼上也只有一个。别说奢华,连这些考察团成员平时在国内的办公室都不如。只有干净和安静,而这里却是神户制钢各层领导者集训的地方。加之紧张的学习安排,当时抱怨颇多。尤其是外出学习需步行转乘地铁时,一些同志急切地要求立刻派车或叫出租车来,而刘谊则始终表现得非常平和。这让我这个对研究人有极大兴趣的人颇为关注。于是,我开始留心这位“奇怪”的团员:他一米八几的个子,总是走在队伍的后面,除了偶尔幽默的一笑,经常是沉默寡言。有一次我向他征求意见,问及有什么安排不妥、需要改善之时,他竟是一脸的茫然,说:“很好啊,学到了很多东西啊。”当他得知我有在日本学习的经历,又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更多的发问就来自于他了。我们常常利用走路或晚间休息的时间进行沟通,他和当时荣事达的刘纯涛总经理常与我讨论和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习惯、企业员工的追求重点、上下级关系、工资待遇方式和水平等,而我也会主动向他们介绍一些日本企业对员工培训、人力资本投资、感情投资以及企业文化氛围等我认为重要的东西。讲这些时身边的许多人都在当故事听,而刘谊却是入脑入心了。

第二章  鼎革维新(1997~2002年)(7)
刘谊有非凡的思考力。一些成员来日本的主要目的是猎奇,而他则是在观察日本,在寻找一种企业生命力的标准。刘谊发现了日本企业的精髓:
  日本处处透着一股高水准的“平常态”,这种“平常态”无声无影,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企业和社会中。在东京,乘坐任何一个公共场所的电动扶梯,你都会发现,人们都自觉地站在右侧,把左侧让出来,以便有急事的人可以快速行走;而在大阪,则刚好相反,人们都自觉地站在左边,把右侧让出来。虽然城市不同,规矩不同,但没有人违反这些规矩或规则,这是让人深思的文化问题。
  实际上“平常态”与“竞争态”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它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平常态,能超过他人或对手的竞争态的时候,就能轻而易举地取胜。反之,如果你的竞争态,还比不上他人的平常态时,就不可能有获胜的几率。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刘谊才觉得日本的这种“平常态”特质,是制度、规则培养出来的,也恰恰是新集需要学习的。他暗下决心,要提高新集的“平常态”水平,要把它融入新集的文化建设之中。
  刘谊还注意到,注重质量是日本企业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日本企业把产品和服务质量看做企业兴衰的生命线。松下公司就一再告诉员工“达到最好质量,公司才不会破产”,“百分之一的次品对于买者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
  日本企业管理很注重细节。他们认为一流的产品,不仅需要一流的技术,还需要一流的工作精神。许多企业的工作要求,正如一家公司的部长经常对他的员工所说的那样,“大家记住,我们的精神是:有一流的工作条件也好,没有一流的工作条件也好,都要创造一流的产品,努力,努力,再努力。”日本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不仅是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就连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很多企业还要求员工随身携带口香糖和梳子,以备与客人商谈时进行短暂的形象处理。
  ……
  在松下历史博物馆、在丰田汽车公司、在雀巢咖啡日本生产基地,刘谊观察着,思考着,不放过一个细节。他好奇心很强,喜欢时尚,喜欢研究商品价格。那时,1万日元兑换人民币400元,一台彩电只要5万日元,与国内价格相比非常便宜,当然,还有许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时,刘谊就会自言自语:“怎么价格这么低?成本是一定要低于价格的,日本人是如何将成本控制到那么低的水准?”“怎么这么精致?”……看得出,刘谊是个有积累的年轻人。
  无疑,这次日本之行给刘谊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观察之窗、一扇思考之窗。他对事物要求的标准在提升,他在勾勒如何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企业、提升自己的企业!
  刘谊“扛鼎”新集
  1998年对刘谊的人生来说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
  年初,获得“全国煤炭系统岗位能手”。
  2月,刘谊随团去日本企业考察和研修。以新集人的视角,去发现新集与日本世界级企业的差距。由此“变革管理,培养人才”的思路扎根于他的心里。
  五一,北京传来喜讯:新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谊代表新集上北京领奖。授奖时,*副总理对刘谊说:“新集干得很好,速度快,投资省,效益高,要继续努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鼎革维新(1997~2002年)(8)
荣誉纷纷而来,责任也在他尚未知觉的情况下悄然而至。
  明代,张煌言《祭监国鲁王表文》有曰:“徒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寓意为,有大才,能负重任。那么,对于刘谊,这位新集接班人而言,他是否能担当重任,带领新集人成功实现第二次创业?
  可能许多人至今并不知晓,那时的刘谊已与煤炭事业结缘,也许是家族的基因影响吧,三代矿工的家庭背景,父亲为了中国的煤炭事业而三起两落、备受挫折的经历,已在不知不觉中对刘谊的性格、志向有了深刻的影响。刘谊最大的梦就是用“煤”做“墨”,在新集这块土地上,写出一篇更大的文章来。也许人们更不知晓,那时的刘谊已把企业基础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有多重要,看得十分明白。早在1998年年初在日本研修期间,他已对日本企业内处处透出的高水平的平常态有了深刻的体验。他询问过、思索过,他心理早就有了自己的一番构想。还有,他在花家湖担任经营副矿长时就已开始进行的消耗定额管理的探索,一直在持续进行着,人们可能更不知道。当然,也就不可能想到它对后来刘谊主持新集工作的决定性价值了。
  青春在煤海中闪光。其实,悟性高、敢闯、能创,是刘明善和刘谊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他们成长过程、所处时代,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他们的具体表现也有明显的不同。他的“敢闯”和“能创”,是建立在协调和包容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剑拔弩张。他的先天特质是追求完美,很有耐力,并很注意人的感受,同时还具有善于协调和配合的能量风格。这也正是他在目前这种管理体制下能够很好地接受董事会的领导,善于斡旋,进退有序,既能不失时机地进攻,又能不伤及他人的领导风格的基础。只是1998年时他还年轻,他的“人际影响圈”还不够大,人们还没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他;他也还在成长,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因而,当时的新集人内心确实有些不安。
  他们担心:新集还能不能做大?还会不会做强?还能不能持久地做下去?“老爷子”卸任后的新*走向何方?而刘谊则怀着对煤炭事业的激情,对科技的追求,对父辈的继承,对与时俱进的深刻把握,对新集未来的走向给出了自己的诠释……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这正像公司总会计师王丽所讲的那样:“他接手的不是总经理的位子,而是一种使命,是对煤炭企业、对新集职工的一种责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谊确实是挑起了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