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看美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看美国-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大使馆忙,中国领事馆也忙,联合国也忙,美国特勤局自然更忙。我也忙,忙报社和忙侨团。在*来前,纽约的各个爱国侨团早已经开了好多次会,侨胞们也早已经在报名参加欢迎仪式了。
  有一位美国同乡会的主席,临时要增加一个欢迎*的新版面,不仅仅是贺词,还有很多照片,拍的是上次*主席来访时,他们一家欢迎他的场面,以及*和布什的“相见甚欢”的场面。另外还有一些照片是他们会的其他成员活动,以及他们全家欢迎胡主席的。总之,这个版面很有特色。
  这位主席要求这个版面得结合他们会的特色,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设计好后传真或者E…mail给他修改定稿。但是他太心急了,等不得我发传真,或者发电子邮件,直接就开车来找我了。
  他开车来到我们办公室,在曼哈顿是无法停车的,我只好把排好版的报纸打印出来,拿到车上去给他边看边修改。
  第一次,他看完了之后觉得这些图片不行。于是,他在车上指挥,让他们同乡会的秘书长把图片E…mail到我的邮箱。
  我们又排版、又修改。结果第二次,他还是觉得不满意,有些地方要修改。于是我又把纸样拿回办公室,按照他的意见修改……
  就这样,我在办公室楼上和他停车的街上来来回回好多次,最后他终于拿着我们的报纸样稿,开心地离开了,在路上还打电话给我,要我们把报纸的文件E…mail给他,他要马上去蒙古做生意了。
  这算是一个小插曲吧。还好最后都顺利完成了。
  迎接*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怀着兴奋异常的心情跑到预定的地点。刚到那的时候,发现今年的欢迎队伍跟以往不一样。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少了舞龙舞狮以及威风锣鼓。这是为了确保安全,警方要求不要有这些节目。以往每届国家领导人来美时,我们的华人华侨都以最最传统的舞龙舞狮,敲锣打鼓来迎接。
  除了欢迎各个侨团都在行动。爱国侨领还组成纠察队,负责欢迎队伍的安全,随时处理突发、意外事件。
  要当纠察队的人,还不是那么容易,你必须得:
  爱国,信得过;随机应变,处惊不变,能处理突发事件;要会英语,对付警察和记者;要遵守国家领导人会见华人华侨时的条条框框。
  每次国家领导人来访,都会接见华人华侨的代表。在以往的接见中,出现过有人自作主张冲上去与领导人送礼物,递名片的事,影响很不好,所以现在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
  1、不许主动与领导人递名片;
  2、不许主动与领导人握手;
  3、领导接见时不许带相机,录音机(记者除外)。
  这次欢迎*活动的总指挥,是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总顾问苏焕光。他说,届时会有几千人,到*下榻的位于曼哈顿50街区的华尔道夫酒店欢迎,不仅有纽约的侨胞们,还有开了几个小时的车专程到纽约来欢迎*的外地侨胞。据说,当苏焕光告诉警察局会有近八十辆大巴开进到华尔道夫酒店附近时,警察都睁大了眼睛,以为苏焕光在信口开河。苏焕光知道,组织这样庞大的欢迎队伍欢迎国家领导人,只有华人能做到,其他国家的侨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难怪纽约警察打死也不信呢。
  欢迎活动的负责人们,早几天就去侦察地形,安排人员的分布。其实,每次国家领导人来几乎都是住在华尔道夫酒店,人们都熟悉那里的情况,不仅仅是中国领导人,全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都住这里,如果哪一位不在这里住上几天,好像就没面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1)
“明天早上我穿什么衣服呢?”
  9月的纽约已是秋天,早晚凉意袭人,要在室外等上几个小时,还是会觉得有点冷的。如果直接去华尔道夫酒店,还得考虑到我穿的衣服不仅是适合在街上欢迎,还要适合晚上总理在华尔道夫酒店内的接见场合。街上欢迎场合穿的要轻松舒适,晚上接见时穿的要典雅大方,两者互相矛盾。其实也可以把晚上要穿的衣服拿到办公室,再去欢迎现场,办公室在40街,离华尔道夫酒店只有“扔个石头之遥”(A stone throw away),步行几分钟可到。
  不能穿得花枝招展,但也不想穿得太古板。
  翻翻衣橱,女人永远都缺少衣服,虽然满满的衣橱,但还是不知道哪一件衣服合适。
  平常很少穿西服套装,看看那几件套装,黑色、白色、米色、咖啡色,好像都不满意。
  黑色庄重,但太严肃;那套白色底,带点黑色圈圈花的套装,上装和裙子都是一样的,似乎太张扬了?
  在这个圈子越久,似乎越小心翼翼,不像刚工作那样自在。
  想起那套超短裙的白底黑圈圈花西服套装,是在中国时订做的,在纽约反对CNN抹黑报道的示威抗议时,在CNN的纽约办公室大楼里,一个女孩子穿了一套衣服特别打动我,后来在38街十大道和八大道之间买了差不多那种面料,拿到中国订做的。
  穿黑色上衣和白底黑圈圈花裙子?还是,穿白底上衣和黑色圈圈花裙子?
  试了试,决定穿黑上衣以及白底黑花裙子,端庄而活泼,是我第一次这样搭配穿这两套衣服。
  想想当初的情况,也怪不好意思的,别人都在义愤填膺,抗议CNN,我却在那里看美女和衣服。不过,我当时也是在抗议、拍照,只是顺便看美女与时装,嘿嘿。肯定还有别的人也看到了那个醒目的打扮,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睡觉之前还在想,如果有时间就先去办公室,把背的包和晚上穿的衣服放在那里才去华尔道夫酒店现场,也许根本没时间去办公室。
  我决定搭乘地铁到曼哈顿,像往常一样在42街大中央车站下车,然后步行8条街到华尔道夫酒店。从我住的地方到曼哈顿42街,乘地铁大约需要一个钟头的时间。
  9月23日早上起床,有关方面要我在8点就到现场,据说*10点到。来不及了,我不得不改变了主意,不坐地铁了,我打电话叫一辆电召车,希望直奔华尔道夫现场。我穿好了那件黑色西装上衣,白底黑圈圈花的裙子和黑色高跟鞋,出发。
  天气非常晴朗,路上行人稀少。
  我刚走出家门,一辆林肯电召车在我面前停住。司机笑容可掬地探出头来向我问好!是一位印度小伙子,他很有礼貌地请我上车。“你怎么知道是我要叫车?”我大惑不解。“看看你打扮就知道了。”印度司机说。哦,我的打扮是乘林肯牌电召车的样子?
  想想也是,*难得来一次,我坐一次林肯车也不为过。
  印度司机说经常看见我。原来他就住在我的附近,他大大夸奖了我的穿着很有品味,还夸我“Very good looking”(很好看),还夸我的相机很专业。我心想还用你说。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知道他的话有很大的客气成分在里面,但受到夸奖的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不过,既然人家说我“Very good looking ”,我就要以“Very good looking ”状去欢迎我们的* 。
  在享受着林肯车高贵服务的时候,司机好像正在篡夺我的工作,俨然成了记者,对我问东问西的。问我今天为什么那么早,以前从来没看见我那么早过。印度司机的话真多,印度式英语口音也很重,很多话我没有听清楚。他还知道在四川发生的大地震,我说我今天要去欢迎的是在我们地震现场受人们爱戴的总理。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2)
他问完了我问题,居然要我问他。我说我没问题要问,想想觉得不太礼貌,就问,你们的领导人来美国,你们去欢迎吗?他说没有。
  印度也有很多侨民在美国,在纽约,因为平常和他们交往不多,所以对他们的圈子不是很熟。
  在车上,我给中国的朋友打电话,他们要我多拍点照片。
  过了位于59街的皇后大桥就到了曼哈顿,知道我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现在是联合国开大会,全世界各国的首脑们都来,纽约市警察局增派警力,由曼哈顿东边42街到48街一带不少街都封锁了,曼哈顿东边的交通拥塞不堪,塞车塞得一塌糊涂。
  车行进得很慢,跟牛车差不多,快到50街时更慢,跟蜗牛行差不多了,本来想下车去走路,又实在不想动。
  打电话给李主任和同事林菁、管黎明他们诉苦,他们说别慌,侨团欢迎队伍陆续才到。
  曼哈顿的交通历来口碑不好,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今天就更特别,所以很多纽约人抗议,要联合国搬出曼哈顿。他们说,有联合国在,就经常有会议,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们到来,动不动就有很多的欢迎和示威*抗议,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车子行进缓慢,我冒出一句:要是乘地铁,说不定都到了。看我一脸的无奈,印度司机也不好意思,说平常没有这么塞的。
  从49街、50街根本没办法转车进到华尔道夫大酒店,只能一路南行至40街,在折返北走,那里有很多警察在指挥交通。
  走走停停,终于在46街下车了。一路往北走,街头满是华人,人头攒动,手中飘舞着中国和美国小国旗。
  街口很多警察,50街全都封锁,车不能通行,在公园大道与49街和50街交界处的华尔道夫酒店周围人山人海,一片红色的中国国旗和美国星条旗。
  不要说车,人都不能通行,想穿过人群到对面去和大部队会合也不行,亮出记者证件,还是不行。
  好多在附近上班和居住的人想过这里,统统被告知此路不通,只好摇着头,绕道而行。
  在人群中,我看见北京同乡会会长侯建利,副会长宋瑞,美国天津同乡会会长蓝建戈,率领他们的会员,准备欢迎*的到来。
  在街的对面,我看到有*的雪狮小旗,有10个人在那里吼叫,听不清他们在嚷什么。
  人群如朝,标语如海,旗帜如林。
  华尔道夫酒店正好在几条街道交叉的地方,四面八方都是人,热闹得像是在过节。美国朝鲜同乡会的乡亲们还穿了民族服装,其他民族的侨胞也穿了民族服装。
  “*好!*辛苦了!”虽然总理还没有到,但是欢迎人群不时传出预热的欢迎声。人们在警察指定的街面上欢呼,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在一起欢呼。
  我和同事们打过招呼,就自己到处去拍照了。
  人们翘首盼望,一会儿说*的车队要过来,一会儿说车队已经过来了,大家都心情激动。
  没有准确的消息,总理什么时候到,也没人告诉,我可以自由地在街上到处走,各个侨团争着让我拍照,拍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欢呼声,像汹涌的浪涛。
  欢迎队伍处处都是歌声。有人在唱《我的祖国》,还有人在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更多的人在唱《我的中国心》。
  经常都是我给别人拍相片,碰到中国新闻社的邓悦,我们俩相互帮忙,拍了好多张。
  在人群中,我看见新华社驻纽约分社社长曾虎,还有好多同行,凤凰卫视,各大媒体都在,他们看我从40街过来,问我看到*功的人没有?也真奇怪,今天怎么只看见*的几人,怎么没有看见*功的人呢? 。 想看书来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3)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功,就连纽约华人华侨为地震捐款捐物献爱心,无比悲痛时,都有他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幸灾乐祸的队伍。今天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没看见他们呢?有点奇怪。
  欢迎*的华人队伍据说有6000多人,来自纽约市的周边地区,有部分人是从外地赶来的。
  过了很久,还是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于是逐渐离开现场,原来*的车没有经过这条欢迎人群最多的地带。有些参加欢迎的老人感到一些失望,准备了好多天的标语,呼了那么多口号,起床那么早,连*的车影子都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解散了,大的侨团租的大巴车几十辆,在那里疏散人群,更多的人是坐地铁离开。
  在散去的人群中,我看到很多人把中国国旗当披风披在身上。我这时看到我报的李主任,简直成了一个活动的挂包架。
  他身上除了相机包,还有不少的包,有大包,也有小包,已经累得直冒汗了。问他怎么了?他正要回答时,同事李竑高高兴兴回来了。原来她和另外一个报社的记者,跟着美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以及陈清泉到了华尔道夫酒店侧门的那条街,正好赶上*在那儿下车,跟小部分华人华侨握手问好!李竑说:她跟着梁主席,别人不知情,梁主席该知道,不能拿包,即便在街上,也得先安检。她和另外一个记者只好把包“存放”在“助人为乐”的李主任那里,悄悄跟着梁冠军到了精选出来的欢迎队伍中。那一群欢迎队伍大约有50多人,站在前排的人有幸与*握上了手。
  他们与*握手的相片,第二天登在纽约各大中文报纸的头版位置。陕西同乡会会长,美国立信国际旅游集团总裁李立,把他和*握手的相片放在他办公室。我们报社的记者邹斌,也跟*握了手,记者中就他一个人握到了手,我们跟小邹开玩笑说:握的那只手不许洗,可以成为古迹了。小邹相当得意,他说,据知情人告诉他,在纽约欢迎队伍中要与来访的领导人握上手,得把握时机。第一个时机是紧跟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主席梁冠军和陈清泉,因为他们是侨界的头儿,与*握手一定有他们的份,他们说首长会在哪里出现,一定*不离十。第二个时机,就是要看准领事馆的有关领事在哪个角落。知情者说:领事馆有几个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人,只要看他们神情严肃地往哪个方向走,或者小跑,就可以肯定,首长就会在那里出现。但是对大多数欢迎者来说,跟着梁冠军,或者领事馆官员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法到处乱跑。小邹说,他的机会把握得好!
  李主任背的包除了记者的,还有侨领的。其中有一位女侨领,想去参加小范围的欢迎仪式,但是因不能带包进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求现场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一位女领事帮她看包。领事说她有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