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谈话会产生两种转化。或是他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个人毕竟是有能力,不是不能干,是不想干,不想好好干;或是他受
不了——那就跟开着办公室的门跟他谈话,让所有人都看见,于是他就自己辞职,而且一分钱不要——辞退跟辞职差别很大。但是海尔的主要目的还是要使他转化。
可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布道者”,企业管理者应该像共产党做政治思想宣传一样,成为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宣导者,这应该成为担任管理职务本身所应该肩负的重要职责之一。
例如,万科的管理层都是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万科的很多老员工,受万科文化的影响也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周边同事的影响,是万科文化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的方式。另外,集团内部网、内部论坛、价值观宣传卡片、职员手册、12条沟通渠道,还包括每年一次的集团全体员工参加的“目标与行动”沟通会等形式都是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很好的宣导形式。
在对共同价值观的宣讲和“布道”方面,中国的海尔、联想、华为、远大、万达以及万科集团等企业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而这些企业的总裁也多是共产党员和军人出身,所以,共产党所铸就的这种行为模式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
在中国搞品牌工程,与其捧着西方来的那些著名理论天天啃,还不如仔细研究研究国共斗争史,你一定认为这是故作惊人之语。但如果我们把国共两党比作两个企业的话,则二者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形象塑造”工程,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你会发现,什么“核心理念”,“CI”,什么“整合传播”,什么“公关借势”,其实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运用得淋漓尽致。
1。核心理念。
国民党的核心理念是“三民主义”,共产党的核心理念是“共产主义”,二者的源头均在西方。但共产党定下的最低纲领为“推翻三座大山”,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一根据当时国情作下的目标概括,实际上把共产党定位为占当时90%多的穷苦阶层的代言人。
试想一下,要想向文化层次低下的贫苦百姓把共产主义理论说清楚,肯定艰难无比。但“推翻三座大山”则通俗易懂得多。事实上,后共产党的传播主要就是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其手段之丰富颇似如今风靡的整合传播。
反观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其受众本应是广大人民,但国民党手握主流媒体和教育机构,传播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与当时中国国情契合的通俗阐释,最终使对“三民主义”精髓的认识只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上。当时的局面与如今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局面有些类似。许多跨国品牌(如宝洁公司)在攻占大城市时往往信手拈来,但面对农村市场则一筹莫展。但本土品牌(例如宝洁的对手丝宝)在农村市场却如鱼得水。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可口可乐与非常可乐。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城市受众普遍素质较高,对跨国公司的较为深奥,时髦的理念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飘柔就是那么让你自信”,很难想像一个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会因为让自己自信而去购买它,就像他们当年会对“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毫无感觉一样。价格和实用性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推翻三座大山”在当年是实用得不能再实用的需求了。跟我国几千年来下层人民的“均贫富”思想一脉相承。
2。 CI:视觉识别与行为识别。
光是视觉识别,两党其实没有高下之分。在旗帜或军装的设计上,两党各有千秋。国民党在这一项中输在行为识别上。我们都还记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几乎可当作行为识别的经典案例。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同千百年来的统治阶级一样,对其官员行为的约束肯定效果不佳,可以想像,当时的国民党官员形象跟后来被描述成的“鱼肉乡里”的形象应该相差无几。而共产党军队则通过“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的行为来逐渐树立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3。整合传播。
按理说,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有网络,谈什么整合传播?但在当时条件下,共产党利用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对自己的理念进行传播,达到的效果令人吃惊。甚至让如今我们的整合传播汗颜。演讲,刷标语,歌剧,小品,秧歌,左翼电影,左翼文学。无所不用。类似《白毛女》这样的歌剧家喻户晓,类似“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漫山遍野。前几年创造营销奇迹的三株应该说是学到了一些共产党的农村传播手段。例如,到处刷非常直白的标语。三株销售业绩的奇迹应归功于对路的传播手段,而最后的失败应该说是管理上的弊病以及缺乏危机处理经验所致。
第五章 灵魂工程活化组织战斗力(3)
4。公关借势。
这一如今被众商家频频使用的手段,当年共产党也有杰出运用。经典案例例如,“9?18”后,针对蒋氏“攘外必先安内”的言论,共产党在国统区放手发动“反内战,反迫害”工人运动,并联合各民主党派厉声斥责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行径,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爱国为民的光辉形象,从而形成国民党乃是不称职的统治者的印象。通过公关借势赢得民心的做法也类似于近代企业的品牌形象宣传,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正如企业的成败不光取决于品牌战略一样,国共两党的成败也不只取决于其形象塑造。但细细分析,国民党形象的败落着实是它最终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此,共产党的成功对当代中国企业的中国本土形象塑造应该有非常的借鉴意义。
思想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思想改造一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犯有某种罪行、错误的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二是指对人们世界观的改造。在人民内部所说的思想改造,一般都是从改造世界观的意义上讲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需要思想改造。人们要逐步破除旧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树立新的、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毛泽东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当然,剥削者的改造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曾经出现的“左”的或“右”的作法,坚持和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改造,使人们的思想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免疫力。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中国共产党认为,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确立的前提是确定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基于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而建立起的组织变革能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识着眼于思想层面,而非技术和操作层面。
许多的企业都在谈企业变革,谈企业改造,中国企业对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虽然已从简单的技术加工上升到技术创新,从战术上升到战略,但大部分企业的着眼点仍然局限于制度、流程方面,而没有看到文化、思想的力量。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改造一步步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改造一词的分量实在不轻。涉及到如下一些方面:
1。把普通老百姓和农民改造成革命军人;
2。将井冈山的土匪改造成同盟军,进而纳入麾下;
3。把国民党军队改造成共产党的人民军队;
4。在上海解放后的改造运动中,将一大批妓女改造成新人;
5。改造我们的学习:文化改造、三反五反、批评与自我批评;
6。改造我们的思想:时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掘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
7。实施土地改造:动摇国民党政府的根基;
8。把资产阶级民族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的改造实际上也是强调从思想上建党的表现,创造的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讲,无论是“空降兵”,还是对敌对阵营中“投诚”的人员,经过思想的改造,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强大的战斗力来。
而且这种思想的改造,是从根基上动摇反动统治,也是从根基上将共产党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因此这种核心价值理念的创造,确非现代的企业文化所能简单的比拟。这是一种良性的不断循环的复制机制,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及其核心价值观因此深入人心,从而为共产党的事业立下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现代企业也在谈打造执行力,谈绩效管理,谈严密的组织纪律和流程制度,其执行力并不见得有多好,他们不知道,治人先治心则是更为高明的手法。近些年来,不少的管理书籍也在谈“心本管理”、“人本管理”,但都失之流俗或有炒作之嫌。
而共产党的这种思想改造的手法则是高屋建翎,是活化执行力,着眼全局的“点睛”之笔。
第五章 灵魂工程活化组织战斗力(4)
经过思想改造的“点化”,那些赤脚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很快就变成了革命军队;那些“乌合之众”的国民党正规军经过思想改造,立即神奇地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落后思想,在这种思想改造中“一扫而光”,转变为一种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民族工商业的改造更是神来之笔,共产党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完成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共产党的这种改造手法运用之于对上海妓女的改造,很快就将他们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1)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是战略制高点
创新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既非决定于其组织制度,也非决定于其组织文化。至于被现在企业吹捧得沸沸扬扬的战略规划,虽然会在一定层次上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生死,但如果把组织的死亡完全归罪于战略失败,那实在是对战略的一种错怪。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飘扬于企业上空的战略计划这面大旗挡住了视线,请用力掀开它,继续寻找掩藏于大旗下面的内在原因。让我们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战略的失败导致了组织的死亡,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战略的失败?
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战略的大旗迎风飘扬,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也挡住了我们想要深入下去的思维。我们只看到了战略出现了问题,却没想到战略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再往下深挖一点就会看到,那个本来应该伴随战略一起迎接外界环境变化的“创新”此时不知躲到了哪儿去,战略的脊梁“创新”缺失了。因为没有了创新,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时,战略仍然一如既往,在应该转变方向的地方继续朝前走去,茫然不知正迈向死亡。
这才是事实。真正关系到组织生死的不是战略,而是我们有没有创新。战略对组织而言,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以企业为例,同样的战略,有的企业可以凭之获得飞跃,有的企业却因之惨遭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同样的战略在不同的企业会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当企业不能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变化时,战略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是战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没有看到战略背后的创新。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地位。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能经受住任何的挫折考验,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实质上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可以说,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基因。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
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爱国志士不断寻求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实告诉人们,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这种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依靠创新来成长的组织。
事实上,如果共产党没有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高度,它就不会对创新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也就不会在以后的道路中取得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产党革命的胜利,就是共产党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高度上的胜利。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都有过战略上的错误。可是,共产党不但没有因为战略失误而灭亡,反而在一次次的战略危机中获得了新生,靠的是什么?它靠的就是创新。
还是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中寻找一点启发。
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后,共产党决定进行反击。可是,由于共产党部分领导人过于相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