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着点,别太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悠着点,别太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般皆苦,惟有  在居于二者之间的地球上,我们苦乐皆具。我们生活在两个极端领  域之间的地方,因此可以兼得两个极端赋予的东西。祸福无常,人不可能永远幸福,亦不可能终身受苦。    

欲令智昏,劳心伤身(2)
以淡泊之心看待世事的冷暖浮沉,才是审慎的良方;真正的智者对新奇之物往往漠然处之。人生犹如一场戏,有开幕自有闭幕,聪明人须注意有个好收场。  你了解物欲与浮躁的危害了吗?那么该知道如何绕开它走了吧。以上浅见,不为训。     txt小说上传分享

清理心的垃圾
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让各种欲望在内心深处滋生蔓延,杂念丛生,纠结缠绕,就必然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物欲、利欲、私欲、贪欲、野心等等心理杂念像垃圾一  样在心里堆放,让心感到非常的沉重和累。心理杂念造成的压力,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苦闷,甚至是不幸和灾难。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  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技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  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  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  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  137岁。  据说老和尚在世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对着他唱了一  首歌: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有人说这是传说,也有人说这是真事,但有无此事并不重要。这个故事能使人彻悟打扫心地的要义:心明清净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和升华。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戏。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升呢?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有权有钱,虽然可以随心所欲,但这并不等于自由。  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还在于永远不做影响、危害别人的事。”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他  们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  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  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心存贪念,利己小事无一不沾,不管是公是私拿到手就是自己的,最终有的掉了脑袋,有的成了囚犯,有的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也整日担惊受怕,寝食不安,使心失去了自由。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  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  的诱惑,教你彻悟人生真谛,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而不至于让  心猿意马把你搅得心神不安。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糖果,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可见,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所导致的。  人生在世,却也不能没有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要有节制地预防  物欲的侵害,时常提醒自己,要淡泊明净,只有心干净,才不至于腐化  变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如果人人都能把心地打扫干净,那也就  无处不是净地了。人心安,社会则安。有了安定的社会氛围,生活将  是多么美好,人生该有多么幸福。  切记,要时常清扫一下心地哟!心里杂念太多可真不是好玩的。我们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要以自然和修养更新你,更新你的性格。  人们常说,人的境况7年一变,那么,你的品位也应随之升华。在人生的第一个7年以后,我们到了有理性的年龄。此后的每一个7 年都有新的改善。注意这个自然的改变,助其发展,并希望别人也同样有所进益。许多人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地位或职业,初不自知,直到发觉变化是如此之大时才如梦方醒。  人活一世,到了什么都不是时,回首往事,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心如明镜,让你活之安然,去之坦然,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真诚地希望我们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

身外物,不奢恋
托尔斯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  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  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那人于是拼命地跑,太阳偏  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  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说:“一个人要多少地呢?就这么大。”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贪得无厌者,终毁其己。贪往往给人造成  精神上无止无休的压力,最终导致无谓的伤害,损人不利己。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  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纱,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  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  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  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  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所引发  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  上面故事里的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所说的:“有些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的,那些东西不过是  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著名演说家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  要知道,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也只需一日三餐,只睡一张床。人要学会知足。  我们快乐是因为帮助别人得到快乐,努力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嫉妒和怨恨别人,爱人类之所有,并且尊重他们,不求任何人施予恩惠,只求生活所需。知足,才能常乐,才能免除恐惧与焦虑。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贪婪的精神桎梏中解救出来。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身上修筑的这个无形的“桃花源”,才会花香四溢,心情才会舒畅,生活才会既多姿多彩又清馨安逸。    

真实的开心滋味
真正的开心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来的,有钱有权的富贵们,不一定人人都开心,个个都能领略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但却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开心。  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  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  明天唱不出声来!” 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 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别人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 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笑声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铁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大款虽然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票子,  守着一幢豪华的洋房,守着一位貌合神离的天仙,却未必能咀嚼到人  生的真趣味。  开心不开心,同样也不能用手中的“权”来衡量。有了权,未必就能天天开心。我们时常看见,有些弄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逢迎,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哪里还有什么真  正的开心?  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拿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上歌厅舞厅 “泡妞”,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感官刺激,找到了一时的开心,但却给自  己带来了诉不完的懊悔。他们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灵魂去换取一段开心快乐的时刻,结果变成了傻瓜,他们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和开心,甚至连生命也一起失去了。  在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倦态中以及打  呼噜的声音中,无不飞扬和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  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一个人快乐与否,绝不依据  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  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得不痛快;有的人,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  快乐邂逅。  有对下岗的年轻夫妇在早市上摆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  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屋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  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却仍然生活得很快乐,邻居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工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不管富贵与贫穷,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只要开开心心,生活的趣味就会更浓厚,恐惧和压抑感就会自然从内心深处消失。坦  坦荡荡地做人,开开心心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会处处飘满幸福的花香。  充满希望地生活,内心的动力会把你推向完美生活的极限。    

功名皆为身后事
百姓如沃土,官似一棵树。  国家栋梁材,来自百姓处。  在人的一生中,不知有多少次会说到拍马屁一词。大概是拍的人多,说的人也多,见的次数多,说的次数也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拍马屁的人屡见不鲜,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些人为了谋得某种目的的实现,最妙的一招就是拍马屁。这种务虚不务实的行为,多是名利官场上的惯用伎俩。这些人活得很累,种种无形的压力也很大。  居里夫人是发现镭的著名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  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  你怎么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  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否则几将一事无成。”  通过这则居里夫人的故事,你是否悟到了点什么?  谚语云:“名声躲避追求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