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地点
2008年10月9日上午8点,从敦煌出发,晚上8点,至阳关镇戈壁滩。
天气状况
晴,万里无云,1℃~25℃,风力3级。
饮食情况
早、午正常用餐,晚上是部队送来的盒饭。
夜宿情况
在戈壁滩上露营。
我要圆一个梦——徒步横跨世界探险家最向往的神秘之地——罗布荒原。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行走,靠着双脚去丈量自然;丈量历史,丈量自己身体意志的极限。我对朋友们说,这是我十年徒步旅行生涯的“封笔之作”,探险结束,我将开始过正常的生活了。大概因为如此,心绪纷繁,激动不已,突然想起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乔致庸那一句摄人心魄的呐喊“走咧——”┊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选择阳关
清晨,离开敦煌,我们在柏油公路上向西南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便到了充满诗意的阳关。在那里,黑龙江电视台为我徒步穿越罗布泊举行了出发式。阳关隶属敦煌市阳关镇,距市区70公里。
我之所以选择阳关,源于儿时曾读过的唐朝诗人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没有到过阳关,却给了阳关一个永远的文化符号,由唐流传至今天。
阳关镇不大,却管辖着与汉武帝有关的阳关、玉门关、渥洼池以及寿昌城等四个名胜古迹。使这个小镇名声显赫的原因,不仅仅是妇孺皆会背诵的《渭城曲》,还有那荡气回肠的古曲《阳关三叠》。这两个免费的、最具震撼力的“广告”,成全了这里的旅游经济。
我先到了今人按照汉唐建筑风格建造的阳关景区。景区的部分工作人员身穿汉代服装,意在复原当年的情景。他们创造了一个极具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设了一处古代“海关”,即阳关都尉的办事衙门,专门负责向游客发放“通关文牒”。
获取通关文牒,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事,我也不能含糊,在温州刘少义、四川罗红斌两位朋友的陪同下,一起去了都尉衙门。他们是我徒步中结识的好友,同时也都是旅行爱好者,这次特地赶来为我壮行。
都尉衙门里端坐着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大概是这里的文化人,长冠紫衣,右衽大袖,一脸沧桑。老先生问过我的姓名,提起毛笔在一张“通关文牒”上写下“雷殿生”。我双手接过印着“敦煌郡司户参军”签、“敦煌阳关都尉”验,并加盖了两枚“官印”的“护照”,幽了老先生一默:“吾复得见汉家威仪矣!”他听了,朗朗大笑。站起身时,紫官袍的下摆掖在了裤腰上,露出西裤、皮鞋,这种古不古、今不今的扮相很是滑稽,大概是为了行走方便吧。
走出“关”门,门口坐着一个汉代士兵打扮的小伙子,检验了“通关文牒”后,加盖了“官印”,放我出关。门外早有一个手端酒具的“小吏”和两个古装女子候着,献给我一杯水酒,表示“劝君更尽一杯酒”。我举杯一饮而尽,到此这个出关仪式算是进行完毕了。
9点左右,酒泉部队的张斌参谋长和敦煌部队的官兵赶过来为我壮行。我们是未曾谋面的朋友,他们能亲自来相送让我大为感动。
10点20分,我背上行囊徒步去了阳关故址。阳关建于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隘。昔日的阳关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仅仅剩下个沙丘。若不是在上面立了一块石碑,根本看不出一点关隘的形迹。故址的保护措施是一圈挡君子不挡小人的栅栏,因为要拍摄一些镜头,我被准许登临。我站在阳关故址上西望,内心一阵激动。
第一章 第1天——西出阳关(2)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唐朝行者踽踽独行在古道上,历尽千辛万苦,从天竺取经回国。当他猛然抬起头来,看见大唐的阳关,怎能不涕泪滂沱?十七年的孤苦跋涉,终于修得了正果!这个人就是被《西游记》演义成孙悟空师父的唐代高僧玄奘。天道酬勤,玄奘功德圆满地从这里入关了,为中国佛教正本清源。
我不知道当年玄奘看到的阳关是否和我今天看见的一样,但肯定不同的是,我为了画上十年徒步中国的句号,即将出关。想到这些,内心很不平静。
阳关博物馆女解说员吴丰萍告诉我,若是要寻古代文物,就去不远处的古董滩。那里流沙漫漫,地表文物碎片俯拾皆是,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捡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铁砖”,用它磨制的砚台叫“阳关砚”,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弥足珍贵。因此,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q米q花q在q线q书q库q ;http://book。mihua。net
出发起程
在阳关故址,我接受了黑龙江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概括地讲了自己的行程。
从汉代起,我们的祖先从这里起程,踏上了通往西域的征程,拓宽了疆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也要从这里起程,奔向罗布荒原。
同是西出阳关,我和古人的心情迥然不同。我没有孤单、凄惶的感觉,因为在正式穿越罗布荒原无人区之前的这段路程,有刘少义、罗红斌陪伴。这段路大约165公里,我打算三天走完,途经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抵达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在我十年的行走中,这次装备最为豪华:先进的GPS卫星定位仪、海事卫星电话、数码相机、DV摄影机是我随身携带的“四大件”。背囊中除配备了必要的帐篷、睡袋等生活用品外,还有大约30公斤的水和食物。
对于这次远行,我没有了以往的率性和从容。自知前途艰险,吉凶难卜,且许多凶险是不可回避的。我可以挑战自我的极限,却难以挑战大自然,能不能活着走出罗布荒原完全是个未知数。希望大自然恩赐我一个适合行走的好天气。于是,我郑重地点燃了一扎香,插在沙土里,朝着罗布泊的方向撒酒祭拜,祷祝这次出征顺利。然后,背起沉重的行囊,向着罗布荒原的方向大步前进。
潜入“死亡之海”
我明白,这是有生以来最危险的挑战。为了揭开罗布荒原的真面目,我将沿着无数探险者的不归路,潜入“死亡之海”。这块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古往今来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亦不知发生了多少不可思议的反常之事。在做出穿越罗布泊的决定前,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其中发生的事件个个让人触目惊心,件件令人毛骨悚然: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直到1958年,才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向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等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三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两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第一章 第1天——西出阳关(3)
——1996年6月,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孤身徒步探险时失踪。当直升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他已经走了40公里左右,偏离预埋点两公里多。死后,人们发现他全身一丝不挂,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帐篷内,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神秘的失踪事件和惨不忍睹的尸体,为罗布泊披上了恐怖的外衣和诡谲的光环。
以往的探险者都是南北纵向穿越罗布泊,行程不到两百公里;而我这次选择东西横向穿越,一千余公里,且绝大部分是无人区,这条路线没有任何人徒步尝试过。罗布荒原的西部比较容易穿越,东部尽是荒漠戈壁,无人敢逾越。而我选择了从东部无人区开始徒步穿越,这不啻是一次极限挑战。
夜宿戈壁滩
从阳关出来,我和少义、红斌沿着一条新修的、通往玉门关的柏油路向西北行。这条路我在2003年从新疆徒步返回时走过,路况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辘轳把弯儿。下午1点多,到达二墩村。这是个富庶的村庄,有洁净的街道,绿树掩映的民居,还有大片的葡萄园。这里的葡萄很有名,品质与吐鲁番葡萄不相上下。从这里,我们离开了柏油路,抄近路向玉门关方向穿行。
晚8点,在戈壁滩上露营。一会儿,驻地部队的解放军朋友开着汽车给我们送来了还冒着热气的盒饭,大家席地而坐,饱餐一顿。
夜里,我兴奋得不能入睡,坐在帐篷外仰望天空,天似穹庐。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一日,一轮皎洁的半盈凸月挂在天上,远处是沙山土丘的轮廓,好一幅浑然天成的冷月边关图!
突然想起十年前,我放弃了“正常生活”,开始了一个人的万里长征。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我突然冒出了一句埋藏在心底很久的话:“我要徒步走遍全中国。”我的声音不大,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怀疑,说:“嘿,没听错吧,你要一个人靠徒步走遍全中国?”有人建议:“小雷,周游全国的想法不错,可那么远的路程、那么多的地方,干嘛不坐火车呢?”我笑了笑说:“这是我选择的方式,也是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已经准备了十年。”朋友们直摇头,劝我:“兄弟,你知道这一路上会面临多少困难?且不说泥石流、雪崩、沙尘暴、龙卷风这些凶险恶劣的自然灾害,单单是你一个人走在路上就会被当做疯子看待!还有挨饿、受冻、伤病等等,麻烦多了。”无论他人如何看,我意已决,拿出所有的积蓄,卖掉唯一的住宅,于1998年10月20日,毅然开始了一个人的徒步之旅。
果然,朋友们预言的艰辛和麻烦都频频地出现了,嘲笑、打击、谩骂、疾病、伤痛、困苦、经济拮据……一股脑地从四面八方向我砸来,所有的朋友都希望我这个流浪汉知难而退。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生活一度十分窘迫,但从没耽误过拍照片、洗照片、搜集资料。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洗一张照片要两块钱。我不得不节衣缩食,一天的伙食费是七毛钱,还经常吃一块钱四包的假方便面,住五块、十块钱一宿的旅店,最便宜的一宿只花了一块五毛钱。我的行为渐渐地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可,打电话夸我勇敢、执着,关系亲密一点的好朋友则说我“疯”了……
这次,我就是要在罗布荒原上再“疯”一把:走进“死亡之海”,再一次挑战自己。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出入无人之境,体会旁人不曾体会的感受,这是一件很刺激、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心已定,决心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这次探险。想起了古希腊哲人的一句话:“我们虽知道前途莫测,却凭着可贵的勇气挺身走险。比起由于惧怕可能发生的事而畏首畏尾、无所作为来,这种精神是更为可取的。”
第二章 第2天——汉长城“书简”(1)
时间地点
2008年10月10日上午8点,从戈壁滩露营地出发;晚上7点,汉长城遗址。
天气状况
晴,干燥有风,0℃~34℃。
饮食情况
压缩饼干,矿泉水。
夜宿情况
在汉长城遗址附近露营。
汉长城是一本厚厚的书,那层层叠叠的夯土层夹着历史,也夹着红柳、罗布麻、芦苇、胡杨树枝。于是,那些红柳、罗布麻、芦苇、胡杨树枝便成了描绘汉代生态环境的生动书简,告诉我这里曾经是绿洲湿地。面对这满目的苍凉,我真的很抱愧,抱愧戈壁,抱愧干涸的河床,抱愧光秃秃的远山……
清冷戈壁
早上,我被冻醒了。走出帐篷,扑面而来的是戈壁滩的冷风。看看温度计,指数是0℃。戈壁的气候就这德性: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三十多度的温差,一天有四季,必须学会适应,勤加减衣裳,不然很容易感冒。
戈壁的清晨,没有丝毫的雾气,清爽的空气是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的。尽管天色还不算亮,却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天边,无际的戈壁笼罩着一种黛青的色彩,四野静谧,如同置身于尘世之外。须臾,戈壁被渐渐染成了暗红色,东方的地平线上一个亮点出现了,不断地扩大,于是一轮红日冉冉地升了起来。晨光如血,戈壁如海,环视浩渺的瀚海,天地间只有我们。
气温跟着太阳升高,风也跟着刮了起来。我连忙收起帐篷,还是迟了,被吹得一塌糊涂。刘少义和罗红斌大概第一次到这里旅行,兴奋不已,拿着相机和DV机相互拍纪念照、录像。
吃过早餐,我们向玉门关急行。玉门关的名气来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的谶语
其实,我要去的玉门关是汉代遗址,不是王之涣所吟咏的唐代玉门关,唐代玉门关的遗址在敦煌东的双塔水库里。当年,高僧玄奘西行求经,便是在那里偷渡的。他在“蛇头”的安排下,半夜三更“斩木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