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秘高盛-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吉姆·克莱默:“他们什么也不懂”
  高盛出身的吉姆·克莱默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股评家之一,他是美国电视界名人,曾创建过对冲基金管理,也是畅销书作者。现在主持CNBC晚间财经节目“Mad Money ”。在 “Mad Money ”节目上,他对着观众大喊大叫地说出的股市点评常常导致股市第二天的波动。
  2007年3月上的一段吉姆·克莱默的采访视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采访中,他描绘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们如何合法与非法地操纵股价以及对冲基金经理们如何以区区500万美元的资金就可以操纵股票价格。他说,对冲基金经理们常常利用“《华尔街日报》那些傻瓜记者们”散布负面消息,迫使股票价格下跌。虽然这种手法是非法的,但很容易成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那些人根本不懂。”
  2007年8月3日,克莱默在“Mad Money ”上指责美联储拒绝降息,说美联储“他们什么也不懂! 他们什么也不懂”。他的这番评论在美国轰动一时,该段视频在上被数百万美国人点击观看。
  2、艾琳·博内特评“中国制造”
  艾琳·伊萨贝尔·博内特是美国CNBC电视网的商业新闻主持人、记者。
  1998年,她进入高盛投资银行部,担任分析师。还在高盛工作时,CNN就请她加盟。此后,她先后在花旗集团、彭博社等任职。从她于2005年12月进入CNBC主持的“Squawk on the Street”节目收视率提高了142%,她主持的另一个节目“Street Signs”的收视率上升了57%。 
  2007年6月,她在华尔街博客网站上以37%的得票率被评为“最*”的财经节目主持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21%的得票率。
  2007年8月10日,在MSNBC节目上,博内特评论“中国制造”说,“如果中国将人民币升值,或者中国开始制造不含铅的玩具或者没有毒的食品,那么中国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这意味着美国沃尔玛商品的价格将上涨。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中国让美国保持了低物价,也保持了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
  四、学术大师
  甚至是学术界也无法避免高盛的影响——高盛开发的数量金融模式至今仍然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华尔街已今非昔比,华尔街越来越多的财富依赖于数学模型来获得,华尔街的稳定性依赖于数学模型来维持,华尔街的金融风险依赖于数学模型来控制,而 “宽客”——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并将其应用于金融的数量金融师——则成为华尔街的明星。
  在所有的“宽客”中,曾在高盛任职近二十年之久的伊曼纽尔·德尔曼是最著名的一位,而在所有离开高盛进入学术界的高盛人中,数量金融大师德尔曼也许是学术成就最大的一位。
  在任职于高盛的近二十年中,他创建了对今天影响深远的众多金融交易模型。20世纪80年代,他与高盛同事比尔·托伊、费舍尔·布莱克共同开发了“Black…Derman…Toy模型”,这是最早的利率模式之一。
  德尔曼的自传《宽客人生:反思物理与金融》于2004年9月出版后成为《商业周刊》2004年度最佳十本书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评论《宽客人生》说:“这部自传的精彩如同小说。关于德尔曼从数学物理学者转战金融领域、从高盛到所罗门公司的传奇故事,告诉了我们如何开动脑筋让财富自己生长。”
  

第三节 国际舞台上的高盛人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扩散,高盛出身的人也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关键角色。
  马克·卡尼是加拿大央行加拿大银行行长。2008年2月1日,42岁的卡尼成为加拿大央行行长,是G8国家中最年轻的财政部长。卡尼曾在高盛任职长达13年之久,并曾是高盛投资银行部执行主任;在处理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他代表高盛扮演过重要角色。
  保罗·戴顿现在是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席。在任职高盛二十年中,他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之一,并总共积累了1亿英镑的财富。
  加文·戴维斯曾担任高盛经济学家15年之久,离开高盛后成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席。他是英国现任首相戈登·布朗的好友与顾问,其夫人Sue Nye则是戈登·布朗助手。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曾担任高盛国际副主席、高盛主管、高盛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执行主任,参与了高盛的中国、东南亚、印度、中东、俄罗斯、拉丁美洲的业务扩展。他还长期担任高盛资深国际事务顾问。2006年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职位上辞职。2007年6月被小布什任命为世界银行行长。
  马里奥· 德拉吉现任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也是由G7国家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论坛”主席。德拉吉在2002~2006年间曾经是高盛的合伙人。
  1954年出生的马尔科姆·特恩布尔目前是澳大利亚自由党领袖,是澳大利亚上升速度最快的政治明星。他在1997~2001年间曾领导高盛(澳大利亚)公司,随后加入澳大利亚约翰·霍华德政府,并担任环境部长。
  

第四节 对美国法律的影响
2009年2月初,美国《时代》周刊列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负责的25个人” 名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名列第23位。《时代》周刊说,克林顿时期放松对市场的监管——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签署《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修改《社区再投资法》——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之一。克林顿叫屈说,自己在八年前就已经卸任,金融危机是2000~2008年间控制美国的共和党及布什政府的无能所致。   毋庸置疑,美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缺乏监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罪魁之一。但克林顿之外,一贯反对管制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财政部长鲁宾同样难辞其咎。在放松直至废除对金融业的管制中,从高盛CEO成为克林顿政府三位财政部长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财长的鲁宾功不可没。
  一、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1999年,美国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而结束了美国持续六十多年之久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历史。
  在1929年的 “大萧条”中,美国20%的银行破产。很多人认为,银行的投机行为是导致“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案目的在于限制商业银行因从事证券承销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在承销证券中,银行考虑的是证券发行人与银行自身的利益,而置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法案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业务,要求当时美国的银行必须在要么成为贷款人,要么成为承销商(证券经纪人)之间进行选择。这一法案正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持续半个世纪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正是根据这一法案,JP摩根在1935年9月分家成商业银行JP摩根与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从要求允许银行从事市政债券的承销开始,试图要求美国国会放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及相关法律所作的限制,由此而形成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运动。
  1987年8月,前JP摩根主管、主张解除银行业管制的格林斯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任后加快了放宽法案限制的进程。
  1995年同样主张放松银行管制的罗伯特·鲁宾成为美国财政部长。
  1998年4月,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美国总统克林顿、财政部长鲁宾的支持下,花旗银行主席约翰·里德与旅行者集团主席桑迪·韦尔宣布两家公司合并,这一价值700亿美元的合并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并,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主要从事保险业的旅行者集团与从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花旗银行的合并宣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事实上已经死亡。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月底,克林顿总统签署该法案。在美国金融界花了30年时间、3亿美元的游说费用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正式废除了。
  在克林顿与鲁宾正式同意支持废除该法案的几天之后,鲁宾辞去了财政部长职务,成为花旗集团的副主席。据美国媒体报道,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前,旅行者集团主席桑迪·韦尔(Sandy Weill)曾事先告知鲁宾说:“我有很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鲁宾开玩笑回答说:“你不会是要买下美国政府吧?”
  二、开启“安然漏洞”
  在2007~2008年席卷全球的石油价格暴涨和金融危机中,“安然漏洞”导致的美国对能源市场、商品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乏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安然漏洞”是以前美国第七大公司、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已于2001年破产的安然公司命名,但实际上,开启这一漏洞的却是高盛。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监管当局就对从事农产品、能源等商业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严格的监管。1936年,美国通过《商品交易法》。1974年,美国国会建立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   在高盛的推动下,《商品交易法》及CFTC的监管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国会在2000年12月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首先,《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将商品分为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金融商品(利率、外汇、股市指数)进行极为有限的监管,对除金融商品与农业商品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这就是“安然漏洞”。其次,《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对在“电子交易设施”上进行的交易也不做监管。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与“安然漏洞” 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高盛。首先,“安然漏洞” 将金属与能源列为不受监管的豁免商品,而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之一;其次,在“安然漏洞”通过后的数月中,不受监管的电子能源商品交易平台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就是2000年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与能源交易商创建的“洲际商品交易所”(ICE)
  三、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
  如今,高盛在美国推动国会通过法律,以对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强制性限额,并迫使美国公司进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交易。
  高盛已经做好从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获利的准备,并在这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高盛在全球已经投资2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包括2008年投资1亿美元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中国皇明太阳能公司”),并在2006年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Climate Exchange PLC)的部分股权。
  高盛历来在美国共和党、*党两党中都左右逢源,当今总统奥巴马身边又不乏有着高盛血统的人士。在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方面,高盛很可能将再次如愿以偿。
  

第一节 帮助出售国有企业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一直将私有产权与自由市场视为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20世纪*十年代曾出现过全球性的私有化与经济自由化潮流。
  一、私有化成为笑料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有化与强化监管的潮流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美国媒体说,这让美英一直鼓吹的私有化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成了笑料。
  从1987年6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半之久的格林斯潘因反对监管而被华尔街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化身。格林斯潘相信,正是因为自己奉行了“自由市场”理念,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才经历了持续近十年的繁荣。2008年10月23 日,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监管与改革委员会”就此次金融危机而接受质询时,格林斯潘承认,自己一直奉行的不加监管的“自由市场”理念是错误的。200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对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承担责任的25个人,其中名列第三的就是格林斯潘。《时代》周刊说,这位曾经以言辞模棱两可、让人无法琢磨而著名的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面前、在美国国会终于明确地承认自己错了。
  二、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化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经济改革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走向自由化的过程,而最近数年出现的大规模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本质上也就是通过允许私人持有国有企业股份的方式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化。
  1994年,在全球以协助各国政府进行私有化出名的高盛来到中国。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国有企业通过高盛在海外市场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而进行的股份化资产总额超过通过任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发行股票而私有化的资产总额。中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重大股份化中,几乎都是在高盛的帮助下进行的:
  1997年*通信40亿美元的IPO(这是*行业第一个股份化项目,也是日本之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份化项目之一),2000年69亿美元的增发股票与69亿美元的可转债。
  2000年3月,中国石油29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2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4年,中国第二大寿险与最大的产险公司平安保险亿美元的IPO。
  2005年,中国交通银行亿美元的H股海外上市以及中国石油的27亿美元增发股票。交通银行H股海外上市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的股份化项目。
  2006年,高盛担任中国银行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治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